1、07-11 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必修二):1-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4 小题,共 0 分)1 (2011 年高考浙江文综 13 题)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 8 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ABCD【答案】D【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历史时空。此题主要体现史地综合,考查识记能力。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这些名窑都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结合地图可以方便地得出 D 项。【结束】2 (2009 年江苏高考 4 题)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
2、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答案】C【点拨】此 题 考 察 我 国 古 代 的 科 技 成 就 。 材 料 描 述 的 是 把 生 铁 和 熟 铁 合 炼 成 钢 的 灌 钢 法 之一 , 即 生 铁 陷 入 法 , 这 个 技 术 出 现 在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结束】3 (2009 年广东高考 3 题)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
3、放市场【答案】C【点拨】江宁织造局的生产由政府派人主持,应该属于官营手工业。而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结束】4 (2010 高考安徽文综题 12)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 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 2 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A B C D【答案】C【点拨】解题的关键抓住题干的时间限定,六安双墩汉墓,青花瓷元朝时出现,不可能出现。【结束】5 (2011 年高考天津文综 2 题)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计中反映了宋代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4、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答案】A【点拨】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结束】6 (2010 年上海高考历史 5 题)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特点是A主人和农民之间有雇佣关系 B具有商品货币关系 C有自营地和份地的区别 D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答案】D【点拨】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中世纪西欧/庄园和城市/中世纪庄园的特征。分析: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的基本特点,西欧中世纪庄园同样具有这
5、一特点。此题为比较题,中世纪的庄园在第 1 分册,课文的描述如下: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国会、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典型庄园的耕地大致包括三部分: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和自由农民分地。东汉后期的庄园在第 2 分册第 10 课,在讲述东汉的衰败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豪强势力的不断膨胀,豪强地主拥有“连栋数百,膏田满野”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经济上自给自足,非常富有。所以从课本描述,可以得出 ABC 都是错误的。【结束】7 (2011 年高考浙江文综 14 题)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
6、石炭(煤) ,无一家燃薪(木柴)者” ,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 578 万,炭 585 万” ,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答案】B【点拨】本题以宋代是否已用煤取代木柴的不同材料作为切入点,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此题考查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史观,是近年来各地高考命题比较注重的题目类型。通过此题,主要考查全面占有
7、史料的重要性,正面和反面资料都要收集,然后再分析,这样才能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A 项说法片面,材料虽然矛盾,但未必不能得出结论。因为相互矛盾的其中一方可能是正确的,那样就能得出结论;C 项强调的是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即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 ,但过于绝对。因为不是任何结论都需要考古学证明。考古学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D 项表述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材料一中的“数百万家”既可以包括民众,也可以包括官员。【结束】8 (2010 年上海高考历史 6 题)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贸易的的国家和地区有A西域、大食、波斯B大食
8、、波斯、新罗C西域、日本、大食D波斯、新罗、日本【答案】A【点拨】此题考察的是第2分册第15课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在课文中有。 选项中的日本、新罗是不能通过陆路通道过去的,必须走海路,故选A。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中外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全盛。分析:记得丝绸之路全盛时期的基本路线即可。【结束】9 (2011 年海南高考 5 题)徐光启农政全书载, “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
9、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答案】D【点拨】明朝,经济重心已经完成难移,北方到南方卖棉花(原料) ,南方则到北方卖加工后的布(手工业品) ,说明南方的经济技术更有优势。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而且明朝时期经济重心已经是在南方。棉纺织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前提,A 项颠倒因果关系,排除。B、C 材料不能体现,排除。【结束】10 (2009 年海南高考 7 题)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答案】D【点拨】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产品主要供宫廷和贵族需要,与市场联系
10、不密切。而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日用品用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能够满足面城乡市场迅速增长的的需要,其地位日益重要,在许多行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结束】11 (2010 年高考四川文综 12 题)对外交流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原因。回答 1213 题。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图 7 中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A葱岭 B.玉门关 C.大宛 D.安息【答案】A【点拨】本题考察的是:丝绸之路,属于对教材知识的考察。从于阗往西出国境应是“葱岭” ,而玉门关在阳关以北,C、D 两项在国外。所示地方就是丝绸之路的葱岭【结束】12 (2010 年高考江苏历史 4 题)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
11、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 “水排”主要应用于A灌溉 B制瓷C耕种 D冶铁【答案】D【点拨】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经分析水 排 是 我 国 古 代 一 种 冶 铁 用 的 水 力鼓 风 装 置 , 所 以 此 题 应 该 选 择 D。【结束】13 (2010 年上海高考历史 3 题)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答案】B【点拨】此题考察第 2 分
12、册第 5 课社会变革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各国之间不断开辟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所以根据材料叙述,应该是 B。周朝,尤其是东周时期,正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历史技能/辨认空间中历史发生的位置及其演变;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夏商王朝/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夏商王朝/商朝与青铜文化;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封邦建国;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社会大变革/东周的建立和经济领域的变革。分析:此题的关键信息有四:在同一地点;发掘时间;青铜器的数量巨大;青铜铭文内容诸侯战争、土地交换。这些足以排除 ACD。【结束】14 (2010 年高考重庆文综 13 题)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 ”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答案】C【点拨】阅读材料所说冶炼方法为灌钢法,这一冶炼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0 小题,共 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