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07-11年全国各地会考真题汇编:必修二专题4.doc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5952226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07-11年全国各地会考真题汇编:必修二专题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07-11年全国各地会考真题汇编:必修二专题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07-11年全国各地会考真题汇编:必修二专题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07-11年全国各地会考真题汇编:必修二专题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07-11年全国各地会考真题汇编:必修二专题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7-11 年全国各地会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专题 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45 小题,共 0 分)1 (2009 年 7月新疆会考 14 题)下列表述反映了民国时期服装特点的是A.男子全部是长袍马褂,女子以猎装为主B.男子以西装和中山装为主,女子以旗袍为主C.女子以连衣裙和列宁装为主D.绿军装成为流行服装【答案】B【点拨】【结束】2 (2007 年浙江会考 13题)某班开展“百年服饰的变迁”图片展览活动,下列四幅图片中展示的服饰,属于 20世纪 50年代中国最时尚的列宁装的是A.图 4 B.图 5 C.图 6 D.图 7【答案】C【点拨】A 是旗袍,B 是改良后的旗袍,D 是模特的新时装。

2、【结束】3 (2010 年浙江会考 23 题)民国元年,上海居民出行的代步工具有可能是自行车 有轨电车 公共汽车 地铁 A B C D【答案】B【点拨】【结束】4 (2010 年广东会考 55 题)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物质修明,尤重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摆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 ”这表明,康有为主张剪辫的根本出发点是A.安全生产 B.推翻清朝统治 C.发展国力 D.禁绝西方文化【答案】C【点拨】【结束】5 ( 2009年黑龙江会考 10题) 香港歌星张明敏以一首歌曲 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汀南北,歌中唱到“洋装虽然穿

3、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 “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A.鸦片战争前后 B.甲午中日战争前后 C.辛亥革命前后 D.五四运动前后【答案】A【点拨】【结束】6 (2010 年湖南会考 12题)1949 年 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下列情况在当时不可能出现的是A.穿中山装参加开国大典 B.坐火车到北京参加庆典活动 C.通过互联网转播庆典实况 D.在报刊上刊载开国大典消息【答案】C【点拨】【结束】7 (2009 年江苏会考 18题)20 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A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 B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C报纸、广播传媒的普及

4、D电视机的成功发明【答案】B【点拨】【结束】8 (2009 年 7月新疆会考 15 题)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这种说法通过什么途径变成了现实A.宇宙载人飞船 B.天文探测仪 C.电影 D.互联网【答案】D【点拨】【结束】9 (2008 年天津会考 22 题)当今社会生活中,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答案】D【点拨】【结束】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及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回答 2325 题10 (2010 年海南会考 11题)1902 年,上海的一个黄包车夫在看到一种新式交通工具时有感而发, “完了!这东西要是多起来,我就得失业咯,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就没着落

5、了。 ”该新式交通工具是A、轮船 B、火车 C、汽车 D、飞机【答案】C【点拨】【结束】11 (2009 年江苏会考 8题)右侧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C.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 D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答案】C【点拨】【结束】12 (2008 年 1月福建会考 14题)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 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A报童在街上叫卖 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C人们用移动电话相互问候 D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

6、 【答案】C【点拨】【结束】13 (2010 年河南高中会考 18 题)下列服饰中体现出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汇的是( )【答案】D【点拨】【结束】14 (2008 年天津会考 21 题)最早阐发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报刊是A 时务报 B 民报C 新青年 D 昭文新报【答案】B【点拨】【结束】15 (2010 年天津会考 18题)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A废止缠足 B断发易服 C新式婚礼 D废止跪拜【答案】B【点拨】【结束】16 (2010 年 1 月福建会考 17 题)2009 年 10 月 1 日,建国 60 周年庆典在北京天安门举行。世界各地的人们第一时间获知这一盛况的

7、主要途径是电影 电视 广播 互联网A B C D 【答案】C【点拨】【结束】17 (2009 年 6月福建会考 16题)1877 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这条电报线架设于A北京 B台湾 C山东 D新疆【答案】B【点拨】【结束】18 (2009 年广东会考 55题)19 世纪 60 年代,有人写道:“火轮船自入中国以来,天下商民称便,以是知火轮船为中国必不能废之物。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已有新式交通工具 B组建了近代海军C商民反对轮船运输 D禁绝外来事物【答案】A【点拨】【结束】19 (2010 年山西会考 14题)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了一套直翻领、袋盖为倒笔架形的服装,服装

8、前襟的纽扣为五粒,象征着国家的五种权力,袖口的三颗纽扣则象征着三民主义。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这套服装称为中山装B.服装设计融合了东西方文化C.服装设计反映了民主共和已经实现D.服装设计体现了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答案】C【点拨】【结束】20 (2011 年 1月河南会考 24题)近代史上西方文化不断传入,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张有才的爷爷张富贵 1915年结婚,由于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结婚典礼上他的穿着应该是( )A对襟褂子 B唐装 C西装 D长袍马褂【答案】C【点拨】鸦片战争后,西方服饰西装开始流行,根据材料“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可知是西装。【结束】21 (2010 年浙江会

9、考 22 题)图 6 所示是 1896 年创办于上海的一份著名报刊,下列有关此报刊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创了近代国人办报的先例B近代第一份通俗性报刊C有利于推进变法、开启民智D拉开了近代报刊业的序幕【答案】C【点拨】【结束】22 (2011 年 1月河南会考 25题)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A报刊杂志 B电报电话C电影电视 D互联网【答案】A【点拨】报刊杂志是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结束】23 (2010年2月山东学业水平测试第12题)下列现象在人们生活中出现最晚的是( )A乘飞机旅行 B打电话拜年 C上网聊天 D收听广播【答案】C【点拨】【结束】24 (200

10、8 年江苏会考 18 题)下表是 1999-2000年我国四种传媒发展的情况统计,其中增长率最高的一种传媒是1999 年 2000 年报纸总印数(亿份) 318.4 329.3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2931682 3381466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526483 585007互联网用户(户) 3014518 9021717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答案】D【点拨】【结束】25 (2010 年江苏会考 8 题)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A新式交通工

11、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答案】A【点拨】【结束】26(2010 年春季北京会考 25 题)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A. 淞沪铁路 B. 唐胥铁路 C.京张铁路 D. 京汉铁路【答案】B【点拨】【结束】27 (2009 年浙江会考 20题)假如某人在 1912年从杭州到广州游玩,下列各项中不可能经历的是A买一套西装穿上 B到西餐馆就餐C乘民用飞机到广州 D骑自行车看风景【答案】C【点拨】【结束】28 (2008 年天津会考 20 题)民国时期申报有如下记载:“梳一东洋头,披件西

12、式衣,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该现象反映的是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婚姻自由 D变革婚俗【答案】D【点拨】【结束】29 (2010 年 7月新疆会考 12题)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制,下列体现中西合壁特点的服饰是A.西装 B.中山装C.长袍 D.马褂【答案】B【点拨】【结束】30 (2009 年福建会考 15题)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体现中西合璧特点的服饰是A.西装 B.中山装 C.长袍 D.马褂【答案】

13、B【点拨】【结束】31 (2008 年 7 月宁夏会考 12 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迁。民国初年开始出现的生活习俗和新风尚有A城市男子穿着西装、女子披着婚纱举行婚礼B人们乘火车到宁夏旅行C妇女以缠足为美、人们见面向长辈行跪拜礼D家境富裕的人以吃西餐为时尚【答案】A【点拨】【结束】32 (2007 年浙江会考 14题)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是轿子马车轮船汽车A. B. C. D.【答案】D【点拨】题目问的是近代新式交通工具,轿子、马车是近代以前就有的传统的代步工具。排除.【结束】33 (2008 年 1月宁夏会考 1

14、0题)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A 渔光曲 B 歌女红牡丹 C 定军山 D 难夫难妻 【答案】C【点拨】【结束】34 (2007 年江苏会考 18题)1958 年月 1日,新华社在首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已于当晚 19:05 分开始试播,它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这座电视台是A.北京电视台 B.上海电视台C.江苏电视台 D.哈尔滨电视台【答案】A【点拨】【结束】35 (2009 年广东会考 28题)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体现了中西合璧特点的是A中山装 B四合院 C西装 D花轿【答案】A【点拨】【结束】36 (2009 年浙江会考 19题)190

15、9 年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这里所说的使人们“开眼界”的应该是A电视 B广播 C电话 D电影【答案】D【点拨】【结束】37(2010 年 1月黑龙江会考 12 题)假如你生活在近代,你可能体验到的是可以乘轮船到外地 可以用电报与亲友联系可以观看电影 可以在申报上登广告A BC D【答案】D【点拨】【结束】38 (2009 年湖南会考 12 题)1945 年 8月,蒋介石三次邀请毛泽东赴重庆, “商讨”国内和平问题。下列哪一现象在当时不可能出现?A蒋介石电邀毛泽东 B毛泽东等乘飞机赴重庆

16、C 双十协定的内容在互联网上发布 D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成为各报刊的重大新闻【答案】C【点拨】【结束】39 (2010 年广东会考 28 题)近代中国流行的服饰中,体现中西合璧特点的是【答案】D【点拨】【结束】40 (2008 年浙江会考 9题)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该诗反映了A中国近代居室建筑的西化倾向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C西装传入对中国服饰改革的推动D西方饮食文化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答案】B【点拨】【结束】41 (2010 年 6 月广东会考 30 题)进入近代,中国电报事业开始发展起来。中国人自行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

17、线是在A台湾 B天津 C广东 D湖北【答案】A【点拨】【结束】42 (2010 年 1月新疆会考 15题)下列各项中具有中西合璧特点的是西装 长袍马褂 中山装 花园洋房A. B. C. D.【答案】D【点拨】【结束】43 ( 2009年安徽会考 29题)近来,大陆与台湾的政界人士的交往对话中,双方多以 “先生”“女士”相称。近代以来中国人际交往中逐步采用“先生” “女士”的称呼是在A.鸦片战争时期 B.辛亥革命后 C.新中国成立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B【点拨】【结束】44 (2010 年河南高中会考 20 题)2008 年夏季,人们大多通过电视了解了北京奥运会的比赛盛况,如果在 10

18、0 年前,中国人要在国内关注奥运会,可以利用的大众传播媒介是 ( )A 广播 B报刊 C电视 D互联网【答案】B【点拨】【结束】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苏联)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 ”回答 2124 题。45 (2010 年 6 月广东会考 29 题)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各项中不是中国传统社交礼仪的是A跪拜 B请安 C拱手 D握手【答案】D【点拨】【结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0 分)46 (2011 年 1 月

19、福建会考 33 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中餐 西餐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材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 ,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3 分

20、)(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3 分)(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2 分)【答案】(1)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 (3 分。任答出其中 3 点即可,每点 1 分。 )(2)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 (1 分。任答一点即可)原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2 分)(3)积极影响: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 (2 分。任答一点即可,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点拨】【结束】47 ( 2009年黑龙江会考 30

21、题)研究性试题(4 分)(本题共 2小题,第 l小题为必答题;第 2小题为选答题,任选其一作答,多答不加分)我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 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 1978年到 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343元增加到 l3786元,实际增长 65 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l34元增加到 4140元。实际增长 63 倍;农村贫困人口从 25 亿减少到 l400多万。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胡锦涛

22、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衣食住行用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示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作为当代中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一定会有许多感受。请结合身边的衣食住行用的变化,自拟课题进行研究。(1)必答题:你将确定什么课题开展研究活动?(2 分)(2)选答题:你将通过哪些途径搜集资料?(2 分)你将采取怎样的步骤进行课题研究?(2分)【答案】(1)学生所列渊舾只要能反映改革开放以来衣食住行用方面变化的即可;(2 分)(2)网上查蚓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等;(2 分,答出 2点即得分)确定研刊课题;研究课题开题;制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研究课题结题。(2分,

23、答出二点即捌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研究性学习活动步骤的即可得分)【点拨】【结束】48 (2008 年 8月福建会考 33题)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材料一(1)这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2 分)(2)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3分)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材料二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24、。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 ,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3)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2 分)(4)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3 分)【答案】(1)服饰(装) 婚姻礼俗(2 分)(2)通过图书馆收集资料;通过互联网收集资料;分类比较的方式。 (2 分,回答其中 2点即可) 还可以通过调查、采访、分析比较等方式。 (1 分,答其中一种方式即可)(3)交通运输更为便

25、捷;牵引动力发生变化;更有利于国计民生或速度更快;运力更大;费用更低廉等。 (2 分,任答其中 2点即可)(4)影响:进一步打破了封闭式的自然经济的束缚;加强了各地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促进了先进观念、知识技术等传播;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3 分,任答其中三点即可)【点拨】【结束】49 (2010 年 6 月福建会考 33 题)世界博览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阅读材料,问答问题。材料一 1851 年,英国伦教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博览会期间,参观人数多

26、达 630 万人。14000 件展出品如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蒸汽机等,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无限想象力的科技成果摘编自“互动百科”材料二 1904 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给世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博览会主题展馆有:电气馆,这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展馆,有电灯、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爱迪生曾亲自到展馆检查;机械馆,供应世博会的能源,有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机械设备等,是实业家流连忘返的地方;运输馆,汽车堂皇出入 这次世博会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变化,也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影响,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整体化的趋势。摘自“人民网”材料三2010 年上海世博会

27、中国场馆标志性建筑(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判断两次博览会各自所处的时代。 (2 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在动力方面的发明和应用成果各一例。 (2 分)(3)小芳同学暑假计划从厦门到上海参现世博会,她可选择哪几种便捷的交通工具?( 2 分)(4)小明同学在家中,可通过哪些传媒了解上海世博会?( 2 分)【答案】 (1)蒸汽时代或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1 分)电气时代或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1 分)(2)发明: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 (l 分。任答一项即可)应用:电灯、电话、电影放映机、汽车。 (l 分。任答一项即可)(3)汽车、火车、轮船、飞机。 (2 分。任答两项即可)(4)电视、广播、网络、

28、报刊。 (2 分。任答两项即可)【点拨】【结束】50 (2010 年 1月山东会考 22题)社会习俗的变化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和见证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康有为认为女子衷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因此上书皇帝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使“与欧美同俗” ,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材料二材料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毛式的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1)概括材料一中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4 分)(2)材料二反映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5分)(3)分析材料三中服饰由“毛式中山装”一统天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原因。(4 分)【答案】(1)主张:放足、断发、易服。目的是学习西方文明,推行新政(变法)。(4 分)(2)妇女废止缠足、男性革除结辫陋习(若回答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社会习俗逐步近代化等内容也可得分)。(2 分)西方文化的传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推动。(3 分)(3)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提高;思想解放,审美水平提高(文化水平提高)(答出其中 2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得分)(4 分)【点拨】【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