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二语文下目标2015年2月答案【终稿】(选修2、3).doc

上传人:nacm35 文档编号:6593237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下目标2015年2月答案【终稿】(选修2、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二语文下目标2015年2月答案【终稿】(选修2、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二语文下目标2015年2月答案【终稿】(选修2、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二语文下目标2015年2月答案【终稿】(选修2、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二语文下目标2015年2月答案【终稿】(选修2、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学习目标与检测(参考答案)高二第二学期主编 何郁编写 喻祖权 贾小林 潘海燕 刘雪梅 张滨滨 秦绍娟 晏京 崔晓军 罗君 孙利英 李想胡文利 李宏莲 宣颖华 冯天林 周梅骏 王红 王法多 王睿琦 章永平 吕静 熊倩(2015 年 2 月)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2选修二专题一1、诗词四首 1、A 2、D3、C(解析:反应:事件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映: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轻率: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草率:不认真,敷衍了事。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窜改: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 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者事物冷淡,一点也不关心;漫不经心:随随便便,

2、不放在心上。 )4、C5、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从来都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不屑于一寸一地之得失,他的理想是把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铺开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在最大范围内团结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志,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为此,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即是把中国革命的经验以及毛泽东思想传送给他们,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6、一个“莽”字,起笔意象万千,雄浑壮阔,既形象地写出了昆仑山的赫赫气象、磅礴声势,又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昆仑山性格的鲁莽,为下文的“罪”埋下伏笔。 (分析“阅”等亦可,只要言之成理。 )7、山、颜、端、看、寰、间、还、攀8、1927 年 10

3、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过了 38 年重游,所以这么说。9、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遍山黄莺呖呖,紫燕翩翩;高山流水,琴韵铮铮;蜿蜒的高路,盘山绕岭,直如白云深处,呈现出生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特点。10、井冈上是毛泽东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他熟悉这里的一峰一岭、一草一木。黄洋界是井冈山的险关要隘。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当年红军便是在这里打赢了黄洋界保卫战的。因此,这不仅是说黄洋界是井冈山的最险处,过了此处,其他地方就不用看了;也是说经过了革命战火严峻考验的中国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是任何艰难险阻也吓不倒的。2.改造我们的学习3、A 、C 、D 、(1)借

4、代 (2)借代、夸张、拟物 (3)比喻 (4)借代 (5)对偶 (6)对偶、比喻、双关 、B 、B 7、C 8、D 9、引证,对比论证 10、D 11 略3.反对党八股(节选)1 A B 角 ju 卯 mo C 蹩 bi 吓 h D 泼 p 怯 qi 2 D A 精粹 无的放失 B 妨害 接洽 C 枯燥 祸国殃民 3 D 4 量体裁衣:按照身材剪裁衣裳,比喻根据实际情况办事。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蹩脚:质量不好;本领不强。檄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5 所谓“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就是文章写得很长、很空,或是写得又

5、短又空,它们都没有什么实际内容。6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有些同志写的没有什么内容的长文章比做懒婆娘的又长又臭的裹脚,生动形象。7 不好。因为一改就失去了讽刺意味。8 在批判“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这一罪状时,作者先批判写长而空的文章不好,后提出正面主张,要把文章写得短些、精粹些。在批判短而空的文章也不好之后,接着又提出“应当禁绝一切空话”的主张。当谈到我们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时,又强调了“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9 略4共产党的工作作风1。惩(chn)毖(b) 踞(j ) 枢(sh)蠹(d)涤(d) 衍(yn) 侵(qn)2敝弊 查察 诫戒冕勉 恂殉

6、沾玷3C 4B5 “沾染灰尘”是指出现不适合人民需要的以及只顾个人利益等一切错误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 “打扫和洗涤”是指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6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我们没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没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7运用了喻证法,把一切错误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比作灰尘和微生物,把经常检讨工作,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比作打扫和洗涤,使文章说理清楚生动。还引用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古语格言,来强化观点的说服力。8首先举出闻一多和朱自清

7、两个典型人物,论证中国人具有不屈精神,又通过批驳韩愈颂伯夷,指出伯夷的不屈是错误的,是一种“民主个人主义”思想,完全不同于闻一多、朱自清为国家为民族而不屈牺牲的精神。通过举例和对比,阐明了中国人的骨气是一种民族大义。专题一综合练习41、D(A虎踞(j)龙盘 B.生吞活剥(b)量(lin)体裁衣 C.蹩(bi)脚)2、C(谬种 滥调文章 装腔作势) 3.A 4AB “将”表示未然, “了”则表示已然,前后矛盾。C 前一句的主语是 “故事” ,与后一句主谓不搭。D 前一句子残缺,应为“中英潜力 ”的结果(成果) ,后一句指代不明。5C(众矢之的: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与“受到追捧”的语境不合。 )6

8、、 (1)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2)艰辛(执着) ,欣慰(欣喜) (3)诗人宁愿终身隐居乡间,与梅花为伴,而不愿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7、 (1)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平远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万里” ,来描写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又连用了两个“一村” ,来表现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后两句中的另一幅画,作者则重点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作者用最精炼的语言,用最节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为山水传神写照。 (2)象征手法,作者借渔翁形象表达心志。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

9、着,也没有人唤醒他,安闲自在,无忧无虑,表现作者身处晚唐乱世而渴望超脱的心态。 (也可答为运用了白描手法,语言平易,但却景物鲜明,画意很浓。语言凝练,意蕴深长。 )8、A E 9、在“我”年幼时, “我”感受了槐树巨大的荫庇和恩惠,体会到了浓浓的人情。 “我”搬出了四合院以后, “我”则对槐树有了新感受, “我”能从槐树中体会到生存的艰难、人生的苦涩。10、作者通过这两句诗表达自己从小到大都对以槐树为代表的胡同四合院生活有深深的眷恋(或热爱) ,这样写,使文章更加令人回味,更真切地抒发眷恋情怀,也可以点明主旨,使表达更富有文采,同时达到与题目照应的作用。11、示例一:不该删去。文章谈的是槐树,

10、实际上借槐树谈的是对胡同院落和北京传统生活的感情。作者谈的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自己对胡同院落的情感不会改变,对北京传统生活方式不会消失的信念。示例二:可以删去,文章的主题是借槐树表达自己对北京传统生活的眷恋,倒数第二段虽然也谈到了对北京的爱,但大段篇幅都在谈旧城改造,略显得赘余(或枝蔓) ,如果删去可使中心更明确,主旨更清晰。因此可以删去。12、示例(1)浪:如果你伸出了你的拳头,山会比你软得多,壮阔就能充实你的生命。 (2)草:如果你站稳了你的脚跟,冬天会比你脆弱很多,绿色就能点燃你的生命。五、延伸阅读: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化用三国时的童谣“宁

11、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而来。童谣的原意是表示当时的老百姓安土重迁,不满吴王孙皓把国都从建业迁往武昌的强烈情绪。而毛泽东的诗句,则是巧妙地用富有地方特色之物来形象地说明自己行动的迅速和巡察的繁忙,表达祖国到处风物可爱和自己兴致勃勃地情怀。清平乐蒋桂战争:“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据唐沈既济小说枕中记说,卢生在邯郸客店里向道士吕翁诉说自己的穷苦不得志,吕翁给卢生一个瓷枕,要他枕了睡,当时客店主人正在蒸黄粱米饭,卢生枕后就作了一个美梦,梦见自己娶了一个富家女子,又中了进士,屡次升官,一直做到宰相,享尽了荣华富贵。而他醒来的时候,店主米饭还未蒸熟。毛泽东在这里运用了“一枕黄粱”这个典故,形象

12、地说明了蒋介石发动新的军阀战争,企图用武力统一中国,不过是虚幻的梦想而已。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据唐李公佐小说南柯太守传载:有个叫淳于梦的人,梦见自己在“大槐安国”做了驸马,又在南柯郡当了 20 年太守,权势显赫,等到妻子死后,官被解除,槐安国用车子送他回家。他醒后追寻梦游之处,原来是一株住着一堆蚂蚁的大槐树穴中。 “蚍蜉撼树谈何易”则出自唐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毛泽东在这里连用两个典故,极其生动形象地说明,当时某个超级大国,自诩是列宁主义的故乡,但却极力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国际上的反动势力相勾结,掀起反华浪潮,就像蚍蜉撼树,不自量力,

13、只不过是南柯一梦,5必将以失败告终。毛泽东诗词的用典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正用典故,含蓄精炼,例: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 (2)化用典故,推陈出新,例:菩萨蛮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借用典故,神奇隽永,例: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 (4)反用典故,别开生面,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专题二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B 2、A 3、D4、居则曰:平日说或平时常常说

14、。率尔:轻率而匆忙的样子或轻率急忙的样子。因之以饥馑:继之有灾荒或又闹灾荒。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知方:懂得礼仪或知道为人的道理。方:正道,指是非准则。 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其言不让:让,谦让。何伤乎:有什么妨害呢或有什么妨碍呢?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都穿上了。异乎三子者之撰: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人所讲的不同或我和他们三人的志向不同。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喟然:叹息的样子或长叹的样子。5、以因为 认为 用、做 就,连词,表顺承方方形 方圆、纵横正道,指是非准则正、才、刚如如果 或者 至于 或者与赞成 结交、亲附 和,同 给予,给6、 端:穿礼服,名词用作动词;章甫:戴礼帽,名词用作动词。

15、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7、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为。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 “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 , “不了解我们” 。省略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 “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求,你怎么样?”6状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以” ,介词, 用。 8、 (1)至于礼乐教化的事情,就只好等待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去做了。(2) 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的大典,我愿

16、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9 (1)C (2) C10.B(“因”应为“接着” ) 11.D 12.曾晳的答话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这一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景象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心态,深深地感动了他,因而他“喟然叹曰我与点也 ”。 或(曾皙言的志,抒发的是春风沂水的情怀,实际上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审美境界,是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的心态。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既赞许曽皙言的志,又表达了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

17、)或(曽皙言志后,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表现孔子具有热爱自然,陶醉自然的乐天态度。也反映出他对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怅惘。)13、略 6.齐桓晋文之事1、wng h h s xn bin w po cn do y xipin b l g hn x shn b tn zh xing t2. (1)、述说、谈论 (2)、以同“已” ,止。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3)、统一天下 (4)、因恐惧而发抖。(5)、走向 (6)、叮咛(7)、吝啬 (8)、记得,知道(9)、本来 (10)、然:是;诚:的确。 (11)、末,末端。(12)、恶:何,怎么。(13)、谨:重视 (14)、诚:真的(

18、15)、伤:伤害。 (16)、远:形容词做动词,远离。(17)、推及 (18)、缘:攀爬3(1)、以同“已”,止 (2)、说同“悦”,高兴。(3)、枝同“肢”肢体。(4)、刑同“型”,作榜样。(5)、盖同“盍” ,何不。(6)、涂同“途” ,路途。(7)、愬同“诉” ,控诉。 (8)、已同“矣”,表确定语气。(9)、罔同“网”,陷害。 (10)、颁白同“斑白”,须发花白。4、(1)、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7(2)、第一个“老”和“幼” ,形容词作动词;第二个和第三个是形容词作名词,老人、儿童。(3)、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4)、朝,使动用法,使朝见(5)、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6)、衣,名词作动词,穿(7)、明,形容词做名词,视力(8)、树,种植(9)、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10)、小,大,形容词做名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11)、刑,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2)、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甘的食物(13)、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物(14)、一,八,数词做名词,一个州,八个州5. (1)、判断句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3)、介词结构后置 (4)、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5)、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6)、被动句(7)、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8)、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9)、介词结构后置 (10)、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6. (1

20、)、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2)、度,然后知长短。 (3)、穷则独善其身。(4)、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7. (1)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2)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3)尊重自己的长辈,推己及人也尊重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推己及人也去爱护人家的孩子。那么,要统一天下便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4)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8. 宣王说他这样做的原因是见到牛临死时恐惧发抖的样子,像没有犯罪的人被押 往刑场处死而产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衅钟。齐国百姓认为宣王“以羊易生”是出于

21、吝啬,因为这样做是以小换大。孟子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不是出于吝啬,而是出于不忍之心。由于宣王见牛未见羊,才会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没有考虑到两者大小的不同。如果他见到羊恐惧发抖的样子,也会以他物代替羊的。 9. 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于齐宣王虽然具备不忍人心,但没有施行仁政,其原因是不为,而非不能为。810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善用譬喻,生动说理。举“以羊易牛”事例,承认齐王有不忍之心而足以王,并进而判定他是恩及禽兽而功不至百姓未保民,是不能行王道的要害,这是善设机巧,引人入彀,欲擒故纵之笔。而“力举百钧,不举一羽”;“明察秋毫,不见舆薪”;“挟太山超北海是不能,为长者折枝是不为” 均为巧设譬喻,说

22、理生动。11. 略7.孔孟1、D (A 羸 li 戚 q B 量 ling 谲 ju C 逾 y 殍 pio)2、C 3、A 4、B5. A。(A 项中“上下其手” ,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符合句意。B 项中“敲边鼓” ,比喻在旁边帮腔助势,不合句意,应为“挖墙脚” 。C 项中 “不绝如缕” ,形容形势危急,也形容声音细微,不合句意,应为“络绎不绝” 。D 项中 “楚楚动人” ,指娇弱动人,多用来形容女子,不合句意。)6、D7.(1)形影相随: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2)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3)礼尚往来:尚:注重。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

23、法回答对方。(4)一针见血: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8.(1)君子的心胸是开朗的,小人却总是忧心忡忡的。 (2)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3) (富人家)厨房里有肥肉,马棚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却面带饥色,田野中有饿死的尸首。(4)我的主张在这里行不通了,我打算乘木排到海外去。9 暮春三月,已经穿上春天的衣服,我陪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乘凉,一路唱着歌回来。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10、孔子轻松愉快,孟子凡事紧张。11、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孟子认为人人都能做圣贤。/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孟子往往违背“礼”的规定。12 与孔孟二人的

24、个性有关。与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有关。与时代特点有关。13、主要原因是时代变化了。 14. 略8.浅谈论语91、编纂(zun ) 衣钵 ( b ) 赡养 ( shn) 木铎( du ) 亡佚( y )朱熹( x ) 郰邑( zu ) 渊源( yun ) 歧视( q ) 丰功伟绩( j ) 占筮( sh) 譬如( p) 殷商( yn ) 曲解( q ) 诲人不倦( hu )2、D 3、A 4、D 5、C 6. 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7、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孟子 、 大学 、 中庸 8、礼,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百姓行动的依据。愿老人能享受安乐,朋友

25、能信任交往,少儿能得到关爱。/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长者放心,朋友信任,少年人心生景仰崇拜。/ 老者养之以安,朋友与之以信,少者怀之以恩。9、 (1)重点介绍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的渊源、含义。 (2)简述孔子收徒传业的情况。(3)说明孔子整理、研究并传授六经的概况。10、略11、例如,过去不少工艺和拳术教师,最紧要处,最关键处对学生总留一手,不愿意把“看家本领”传授下来。孔子则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才赢得学生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因此弟子们随侍孔子周游列国;孔子死,学生如丧考妣,结庐而居,守孝三年。有这种“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这样的

26、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令人叹服感慨。12.略专题二综合练习1、C 濒 bn 裨 b 祛 q 横 hn 犷 gung 2、D 浏览 沉湎 礼尚往来 端详 筹划 迂腐 蓬头垢面 敝帚自珍 伶牙俐齿 3.D(失察:在所负的督察责任上有疏失;失查:缺少检查。乃至:甚至;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决不:一定不;绝不:绝对不)4、C 5、A6A(B 项中应在“学杂费”后加“政策” ,成分残缺;将“高度”与“充分”位置对调,状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C 项中“娴熟”与“舞姿”搭配不当;“成为”的主语应是“金孔雀形象” ,全句结构混乱。D 项中“就在于一个主要原因是”

27、结构混乱,“就在于”和“主要原因是”句式杂糅;“生活在”前应加“使你” ,因成分残缺而造成结构混乱。) 7B8.C (这里的“辞”是“解释” “解说”的意思)9.A (两个“莫”字都是不定代词,“没有谁”。B 项第一个“之”字是代词,在这里指10晏子,可译为“你” ;后一个是助词, “的” 。C 项第一个“若”字是连词,表假设, “如果” ;后一个是代词, “你” 。D 项第一个 “则”字是连词, “就” ;后一个是副词,表示肯定判断)10C(这句话中的“为”意思是“为了” ,如果后面加上宾语“之” ,就变成“给、替”之意)11B(“为通君赐”明确表明是为了传播君主的赏赐;则是传播君主赏赐的具

28、体行为。其他三项:是古之贤君“过之”的;后面就有“此臣之罪也” ,不是“彰君之赐” ;表现的是晏子的俭朴)12D(陈桓子并没有“夺其爵位”之意,且“陷害” 、 “自取其辱”语义过重)13 C D 14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没有给墨子应有的学术地位,因此今日中国在世界文化民族中,算是最缺乏论理精神、缺乏科学精神的民族。15例如,梁启超在他的墨子学案中把墨子与西方的思想家亚里斯多德、培根、穆勒做对比,好处是突出在两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墨子应该具有的地位。16答案示例:我倾向于儒家。在爱的问题上,儒家比较实际,利用了人人都有的私心,层层扩大,向外类推,因此也较为可行;墨家比较理想,认为在爱的问题上不能玩弄

29、自私的儒术,但他们的“兼爱”难于实行。我倾向于墨家。虽然难于实行,却为天下提出了一种纯粹的爱的理想。这种理想就像天际的光照,虽不可触及,却让人明亮。而儒家之爱更注重尊卑等级,人与人之间不能平等。(两种倾向都可以,言之有理即可) (倾向、儒墨比较、语言)17略附:文言译文齐景公饮酒,陈桓子陪着,远远看见晏子来了,就告诉景公说:“请罚晏子饮酒。 ”景公说:“这是什么缘故呢?”陈桓子回答说:“晏子穿着黑布衣服,披着糜鹿皮做的皮衣,乘着简陋的车子,驾着劣马来上朝,这是隐瞒了您的赏赐啊。 ”景公说:“是啊。 ”酌酒的人就捧着酒杯送到晏子面前,说:“君王命令罚你饮酒。 ”晏子说:“是什么缘故呢?”陈桓子说

30、:“君王赐给你高官来使你的身份尊贵,赏赐你很多钱财来使你的家庭富足,群臣的爵位没有比你高的,俸禄没有比你多的,现在你穿着黑布衣,披着糜鹿皮做的皮衣,乘着简陋的车子,驾着劣马来上朝,你这是隐瞒了君王的赏赐,所以罚你喝酒。 ”晏子离开座位(向景公请示)说:“您是让我喝了酒然后再解释呢?还是让我先解释然后喝酒呢?”景公说:“先解释再喝酒。 ”晏子说:“您赐给高官来使我身分显贵,我却不敢为了显贵而接受官职,而是为奉行您的命令;您赏赐很多钱财来使我家富足,我却不敢为了富足而接受这么多钱财,只是为了传布您的赏赐。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对待那些接受优厚赏11赐却不管国家事情的大臣,就要加罪于他;对待那些遇到

31、事情担任职务,却不能胜任工作的臣子,就要加罪于他。国君的内臣,臣子的父兄,如有离散在山乡野外的,这是臣子的罪过;国君的外臣,臣子的属下,如有流亡在四方的,这是臣子的罪过;兵器不够充足,战车没有修理,这是臣子的罪过。至于乘着不大好的车子驾着劣马来朝见国君,不是臣子的罪过啊!况且,我用您的赏赐,使我父亲的亲族没有不乘车的,使我母亲的亲族没有不丰衣足食的,使我妻子的亲族没有挨冻受饿的,国中那些未做官的读书人等待我的钱然后才能烧饭的有数百家:像这样子,是隐瞒了您的赏赐呢?还是显扬了您的赏赐呢?”景公说:“好!替我罚陈桓子喝酒。 ”专题三9.庄子寓言四则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 踩 支撑 (2)会

32、合、接触 (3)符合、合乎 (4)卸落、坠下(5)磨刀石 (6) 通“缮” ,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7)通“辨”分辨 (8) 美好的事物 (9)小看 轻视 (10) 穷尽 (11) 危险 (12)区别、分辨 2A 3. ( 1)不曾拿刀碰到过筋脉结节的地方。 (2) 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3)我必定会长久地被修养很高的人耻笑。 (4)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5)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4 目无全牛: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游刃有余: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

33、易举。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切中肯綮:(言论和办法)正好击中关键之处。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今多汁被内行人笑话。5.战国 庄周 33 道家 老庄 无为而治6.A 7. 第一段对解牛的场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手触、肩倚、足履、膝踦”一系列的动作“砉然向然” “騞然”的声响生动的反映了庖丁技艺的高超与动作的娴熟。第二段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三段通过“良庖岁更刀” , “族庖月更刀”庖丁十九年解数千牛“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对比,突出庖丁技

34、艺之高。8. 庖丁也曾经做过良庖、族庖,他解牛经历了三个阶段:“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全牛也”;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9.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寻求解脱就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10.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做事要循序渐进。 (言之成理即可)11.略1210、 五蠹基础积累1、略2、 ()作:兴起、出现 (2)渎:水道,沟渠(3)修古:学习古法 (4)冀:希望(5)丈夫:指男丁 (6)遗:馈赠(7)戾

35、:暴戾 (8)穰岁:丰年 (9)称俗:适合世情 (10)干戚:干:盾,戚:斧。皆指兵器。3、(1)“王”,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做王,统治(2)“大水”为名词性词语活用为一般动词,发大水(3)“美”,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美。(4)“衣”,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穿。(5)“泽”,名词做状语,表示处所。(6)“多”,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多,即称赞的意思。(7)“重”,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重,看重。(8)“山”、“谷”名词做状语,表示处所。(9)“食”,动词的使动用法,给吃。(10) “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4、 (1) (2) (3) (4) (5)因此百姓人口众多而财物短少,体力活非常辛劳但供

36、养微薄,所以民众要争夺。即使加倍行赏和屡次处罚还免不了混乱。(6)以此而论,古代辞让天子尊位的做法,这是丢掉看门人的待遇和离开奴隶的劳累。所以把天下传给别人的举动不值得称赞。 5、战国、荀卿、法家、 韩非子阅读感悟6、前者说的是守旧者的下场,后者更带讽刺性。7、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义,而非夫掺火者之意。”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 8、译文:有人把韩非子的书带到了秦国。秦王见到孤愤 、 五蠹这些文

37、章,说到:“哎呀,我要是能够见到这个人并能和他往来的话,就算是死也不遗憾了!”李斯(韩非子的同学)说:“这是韩非所写的文章。 ”秦国于是猛攻韩国(要对方把韩非子交出来) 。 探究应用9、他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他错在做事很呆板,不尊重事实,只会按照原来的想法去做事,而不懂得做事要有灵活性。12、非攻1 (1)zhi p tn ji(2)rng sh qi z2D(A“兹”同“滋”B“扡”同“拖”C “辩”同“辨” )3D(D 项为使动用法)4B5A(上为政者得(之)则罚之;其不义又甚 (于)入人园圃窃桃李;谓之(为)义。)6 墨子 、翟、战国、鲁、墨家、兼爱非攻、 公输137如

38、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8由“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取人牛马”“杀不辜人”推出“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的结论。9现在有人做着最大的不义之事侵略别国,大规模地杀人和掠夺,君子们非但不谴责,反而称誉它合于义。这说明征讨别国者,比偷窃抢劫者更为恶劣。作者认为侵略它国的行径是不义的,是应当受到唾骂和谴责的。10. (1)通“ 悦 ”,高兴。 (2)向来11.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准备发动侵略战争,但表面上要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因此他先用激将法,诱使对方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然后指出对方行为与观点相违背,从而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中而无法争辩。专

39、题三综合练习1、D2、C 3、A (烘托 :对象一般为抽象事物 衬托 :对象一般为具体事物 即时 :当下的 及时:正赶上时候 免除:免去,除掉废除:取消,废止(法令、制度、条约等) )4、B(A:项语境要说明我国“北方出现多次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含有不好和否定的意思,却运用了含事先做好准备之义的褒义词“未雨绸缪” ,当属误用。B、句中的成语“匪夷所思”指考虑问题的方法、言语、行动违反常规,使人难以想象和理解,并无贬义,基本切合“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的意思。 C、项中“一文不名” ,一词意为“一个钱也没有” ,适用对象为“人” ,但本句却用于“物”“瓦片” ,乃“一文不值”之误。D、项中“

40、买椟还珠” ,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根据本句的表意,此处使用的词语应该用来批判国家采取的措施过于急功近利,而不是取舍不当。 “买椟还珠”与具体语境不合,属于误用。 )5、B(A 项, “一排排、一行行、一树树的桃林让人流连忘返”中, “一排排、一行行、一树树”与“桃林”搭配不当。应为“一片片桃林” 。 “中餐后还可去自费采摘”中, “中餐”存在歧义。 “中餐”的意思可以是“中午饭” ,也可以是“中式饭菜” 。此处表意不明。C、句式杂糅 D、 “陈列着”与“英雄事迹”搭配不当)6、C7C(这里的“过” ,意思是“超过” 。 )8D(两个“非”都是动词, “非难” “指责”的意思。其他

41、三项,A 项两个“见”字,前者是介词,表示被动,后者是动词,看见;B 项两个“其”字都是代词,前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后者活用为第一人称,自己;C 项两个“而”字,前者表示转折关系,后者表示顺承关系。 )9D(此句的“是”不是判断词,本身即为代词。 )10B(见景公不见晏子,暗含孔子认为晏子为人不好;怀疑儒生,暗含对孔子的批评;孔子道歉,往见晏子的行为,暗含对晏子的尊重。是孔子直言对晏子的不满,是晏子为自己“事三君而顺”辩解,是孔子自责时说的话。这三项都与对他人评价关系不大。)11C(晏子的话意在指出孔子的错误,没有揭别人短处以回击对方的意思,更不能因此就武断的说晏子“心胸不够宽广” 。孔子

42、“吾疑其为人”是直陈己见,不算讥讽。晏子“望儒而疑之” , “疑”不是“非难” 。 )参考译文:14孔子到齐国去,拜见齐景公,却不去拜见晏子。他的学生子贡问道:“拜见国君而不去见为他管理政事的人,行吗?”孔子说:“我听说晏子服事三位国君都很顺利,我怀疑他的为人(不端) 。 ”晏子听说了孔子的话以后,说:“我晏婴世世代代都是齐国的百姓,如果不能保持好的品行,不能认识自己的过错,就不能在齐国自立。我听说, (如果)幸运就会被人喜欢,不幸运就遭人厌恶,批评和赞美这类东西,就像声音与回声此响彼应一样,是要见到人的行为而随之产生的。我听说,用一条心服事三位国君,是(为政)顺利的原因,用三条心服事一位国君

43、,就不会顺利了。如今(孔子)并没有见到我的行为,却指责我的顺利。我听说,君子独自一人站立时,不会对自己的身影感到羞愧,独自一人睡觉,也不会对自己的魂灵感到羞愧。孔子在宋国与弟子习礼的大树被拔掉,吓得销声匿迹,自己没有认为是耻辱;在陈蔡两国走投无路,自己也不认为是穷困;指责别人的行为却不知道人家这样做的原因,这就好像住在水边的人指责山上的人用斧头,住在山上的人指责水边的人用鱼网一样啊。(这样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是因为他不知道其中的难处。起初我看见儒生很尊重他们,现在我看见儒生就要怀疑他们了。 ”孔子听说了晏子的话以后,说:“有这样一句俗话:在近处说的话,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都不能让它停下来;德行存

44、在自身,却无法在众人面前掩藏起来。我私下议论晏子没有说中他的过错,我的罪过大到极点了。我听说君子超过别人,就把那个人当做朋友;比不上别人,就把那个人当做老师。如今我对晏子说错了话,晏子讥讽我,这是我的老师啊。 ”通过自己的学生宰我去向晏子道歉,然后孔子亲自去拜见他。12 B(“犹自” ,竟自,主语是下文的“柳絮” 。 )13、这首诗写了作者送春时的愁绪。垂杨系春,柳絮看春归处;杜宇为春去而哀啼;小雨为春天送行(或:春借小雨表达留恋之意) 。作者以春景留春光,景中含情。借万景留春而留不住的情形,表达自己对春光易逝的伤感之情,借景抒情。14 )与鸽子相比,作者有一种失去自由的无奈;与大自然的永恒、

45、无限相比,作者感到了人生的短暂;黄昏时分,作为病人,作者的心常会感到紧张、无望、冷寂。由鸽群、黄昏引发的不快感受写起,既与“黄昏”的文题相照应,又为后文回想“牛虻”而产生心理转变,变得“超脱和勤奋” 、 “越来越喜欢看黄昏的景色了”奠定基础。 、15 、“真实”指“牛虻”虽为英雄,却有缺点,有恐惧情绪。“迷人”指“牛虻”经历了死之绝望以后,更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变成了更加义无反顾的英雄(或:“牛虻”心中虽有所恐惧,但并不从此走向畏怯,而是比过去更勇敢。 ) 、黄昏的景色使自己更加珍惜生命,意识到自己极有限的生命力应该用在有意义有价值的地方。 、16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跑题” 。本文虽以“黄昏

46、”为题,作者的主旨在于告诉人们,特别是年轻的读者:我们要能够预感未来,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在不断的体验生活中追求深刻。因此,文章最后的体验黑夜,是对文章主题的深化。17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查的是在命题的提示或限制下合理分析与阐述的能力。答题要点如下:主题的匠心,主要表现为作者对黄昏所持观点的新鲜与深刻。中青年预先体验黄昏甚至黑夜,严肃、深刻地体悟人生;黄昏是美丽的,它能促人珍惜生命,给人努力拼搏的力量;黄昏虽然短暂,却令人感到宇宙和自然的伟大,使人产生敬畏之心凡是本文中不同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惯常认识的那些新鲜感受、深刻感悟,任选一点,能自圆其说即可。选材的智慧,主要表现在典型

47、性、丰富性、新颖性上。本文的选材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阅历材料,如生病、写书、夜航等;一类是阅读材料,如牛虻 高龙巴等。以这些为“论据” ,分析出上述三性中的任何一性,能自圆其说即可。15布局的技巧,主要表现在“不平”上作品结构反映了作者内心情绪的起伏。本文在结构布局上表现了一个思索者追求、释怀的过程。 “压抑(病床感受)超脱(回想牛虻 )品味(出院写书)感恩(夜航放歌) ”的布局安排,衔接紧凑,层层深入,使文章读来感觉思路清楚,不平淡乏味。专题四 文学与乡土13.乡土本色1B 2.C 3.D 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如:熟习业务。 熟悉:知道得很清楚;如:熟悉情况。

48、“装饰” ,侧重指用衣服、首饰装点外貌,也泛指用好看的东西点缀器物、建筑。 “粉饰” ,本义指妇女以脂粉涂饰面容,现常用其比喻义,指掩盖丑恶的东西,给人以虚假的印象。申明:郑重说明(理由) 。声明: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 4A、C(“莘莘”是形容众多,与“许多”相重复;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明净的景象。比喻人品高尚,胸怀开阔。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很多。妙语连珠: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天道酬勤:上天会酬报勤奋的人。 )5.不啻:如同;衣锦荣归:做官以后,穿了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白首偕老:夫妻共同生活到老。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6.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中的“乡土本色”是乡土性。中国社会的基层是土头土脑的乡下人。7.“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基层中, “土”对人的物质意义:谋生,过去、现在都一样,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并早已形成传统。基层中, “土”对人的精神意义:思念。远涉异域, “土” ,依旧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