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米高孔子像落户天安门广场东侧 2011-01-12 07:42:19 来源: 京华时报(北京) 1月11日,一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天安门地区又添文化新地标。为弘扬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天安门地区又添文化新地标。雕像正对东长安街,孔子雕像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身体左侧佩戴有一把宝剑。雕像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介绍,雕像从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的整体建筑环境与周围空间环境出发,以简朴、概括的手法,将人体的结构融入自然的山石形态当中,似巨石,似高山,气势磅礴,与庄严的国家博物馆建筑交相辉
2、映,展示出中华文化的悠久灿烂与正大气象。,2010年10月20日的潇湘晨报上刊登了省考试院陈最华院长在全省普通高中校长论坛上的报告:“明年的高考试卷将减少孤立知识点和机械性的识记内容。譬如语文卷将减少纯识记试题,增加语文试卷的智慧含量,增加写作题的分值。同时适当调整试卷主客观题赋分比例,优化试卷的结构,一般客观性试题具有针对性,但是无法测量考生的思维过程,在处理好主观题评分标准的基础上,适当增大主观题的分值。” 根据这一报告的精神,2011年湖南高考语文卷的结构和分值将有所调整。,选做题分值6分 9分 新闻阅读与实践 极可能 古代文化经典 研读,2011考纲变化,古代文化经典研读,湘潭县四中一
3、轮复习备考课件,1.感受命题类型 2.体会解题思路,学习目标,儒家宣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道家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老子第二章),两者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自孔子、老子之后两千多年中,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各个时代的人们,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起它来武装自己,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
4、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例题敲门,材料:,例题敲门,1.“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 隐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 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2.“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请就“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义这一点加以探究。(5分),阅读上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设题方式,1.材料上,文字较长,两三百字左右;围绕已学经典中的概念和思想来组织。,2.题目上,总分值9分左右;往往设置两道小题,呈梯度;第1小题可能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第2小题极可能为探究题,或发掘经典深层意蕴,或联系实例诠
5、释经典内涵,或对经典作个性化、创意性解读等等。,备考指南,2.结合教材,了解传统文化精髓。,1.读懂材料,准确把握文本大意。,3.掌握阅读理解题的各种常用答题方法,尤其是探究题的答题技巧。,儒家宣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道家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老子第二章),两者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自孔子、老子之后两千多年中,一直是中国思
6、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各个时代的人们,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起它来武装自己,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例题敲门,材料:,1.“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示例: “天下有道则见”,主张国家“有道”就出仕表现自己的才能,体现了儒家“有为”的思想;(2分)“无道则隐”,国家“无道”就隐藏自己的才能,安贫乐道,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这与道家“无为”的思想一致。这就是“儒道互补”的体现。(2分),思路指导,理解含义类题型,方法指导:抓关键词、疑问点,2.“
7、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请就“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义这一点加以探究。(5分),思路指导,探究题,解题步骤:第一步 明确观点第二步 阐述理由第三步 作出结论,扣文本,联现实,示例:“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明确观点)面对竞争,我们既要用儒家积极有为的态度去对待每个过程,执着前行,锐意进取,不轻言放弃;同时,又要用道家超逸无为的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做到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遭遇失败更要超然通达。比如我们的学习,我们既要锲而不舍地顽强拼搏,又要顺其自然,只要尽力就无怨无悔。(阐述理由)因此,“儒道互补”的理念在竞
8、争激烈的今天能更好地指导我们迎接人生的挑战(做出结论),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宋牼对孟子说:“我听说秦国和楚国在交战,我想去见楚王,劝说他停战,如果楚王不高兴听,我再去见秦王,劝说他停战。两位君王中,我总会遇到能说得通的吧。”孟子说:“你打算怎样去劝说呢?”宋牼说:“我将向他们指出交战的不利之处。”孟子说:“先生的用心诚然是好极了,先生的说法却不行。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喜欢利而让军队休战,这样也就使三军官兵因为追求利才乐于停战。要是都像这样,做臣子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国君,做儿子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父亲,做弟弟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哥哥,这会使君臣、父子、兄弟最终背离
9、仁义,怀着求利的念头相互对待。这样的国家不灭亡,是从来没有的。先生(如果)用仁义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喜爱仁义而让军队休战,这就会使三军官兵因为喜爱仁义而乐于停战。要是都像这样,做臣子的心怀仁义侍奉国君,做儿子的心怀仁义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侍奉哥哥,这样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去掉求利的念头,而怀着仁义之心相互对待了。这样的国家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从来没有的。何必要说利呢?” (译自孟子告子下,略有改动),随堂演练,【注】 宋牼,战国时宋国有名的学者,属墨家。牼音kng。楚怀王十七年,楚与秦战于丹阳(今河南丹水县南),秦大败楚军。(1)本段文字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3分)答:(
10、2)请分别从人际交往和商业经营两个角度,联系实际,阐发本段文字内容的当代意义。(6分)答:,【参考答案】(1)孟子认为君王治国要怀仁义而去私利,才能王天下。(或仁政思想)(3分,因未能穿透文本和不了解孟子而答成“仁义”思想仅给1分。),(2)答案示例:讲究仁义是与人交往的根本,事业成功的保证。(明确观点)人与人之间,不管是父子、兄弟还是朋友、同事,如果只是以利相交而缺失彼此的关爱和温情,最终的结果必定是利尽而情终。(紧扣文本)这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少些功利色彩,多些真诚关爱,这样才能营造温情的生活氛围,获得温暖的人生感受,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联系现实)商业经营以营利为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经营者
11、可以不择手段追逐利益,在经营中应讲究商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营利应以有利于社会与他人为前提,商业经营也应该讲究“仁义”,像李嘉诚,连他的商业对手都非常信任他,他以其人格魅力获得了事业成功,而像三鹿集团,不顾人民健康来牟取利益,最终一夜垮塌。这告诉我们“商道即人道”,商业经营者应有人文情怀,应讲究“仁义”。(扣文本,联现实)总之,讲究仁义会让我们收获成功的人生(做结论),1.读懂材料,准确把握文本大意。 2.结合教材,了解传统文化精髓。 3.掌握题型,语言表达流畅规范。,课堂总结,高考必胜,随堂演练,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而顾炎武无疑是这一思潮的杰出代表。下面是几段相关文字:“凡文之不
12、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著书)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顾炎武日知录著书之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随堂演练,“凡(顾炎武)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全祖望神道表)“当明末年,(顾炎武)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潘耒日知录序),1.结合选段,可见“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新学 风,主张治学须 、 、。(3分),示例:关心国事 致力创新 有用于世 志
13、向远大 勤勉严谨 重考察求证 (答出 任意三点即可),随堂演练,2.有学者认为,“经世致用”与“心忧天下,敢 为人先”的湖湘文化传统有一致性。结合选段,请举出你熟知的一位湖湘名人的具体事例对两者的一致性加以探究。(6分),示例:“经世致用”,强调务“当世之务”,关注“民生国命”,合乎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传统;“经世致用”,致力创新,强调“有所自树”,合乎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传统。(4分)如魏源一心为国,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率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2分,举谭嗣同、毛泽东等人事例言之成理亦可),随堂演练,
14、随堂演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理欲之辨曾吸引了众多思想家的关注。到了宋代,理学思潮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大声疾呼“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卷十三),认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同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随堂演练,自朱熹之后,理学家进一步夸大了“人欲”的危险与罪恶,表现出禁欲主义的倾向。“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也是明显的。很多思想家对这一主张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清人戴震就曾指出“舍人欲无天理”、“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认为理学家的主张会
15、导致“丧尽天良”(同上)的后果。,随堂演练,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理与欲之间的矛盾。当今学者更愿意客观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1.结合文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朱熹在理欲之辨上的观点。(4分),示例:人的生理正常需要范围内的“人欲”是值得肯定的,(1分)除此之外的人欲都是违背了“天理”;(1分)人应该注重“天理”,抵制“人欲”。(2分),2.请举例探究在现代社会中人应该如何客观辩证地看待理与欲之间的关系。(5分),随堂演练,示例:在现代社会,人应该具有一定的欲望,追求卓越;在追求满足个人的欲望的
16、同时,又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偏废。(2分)如在体育竞赛中,运动员志在摘金夺银,这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但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和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又如人类为了谋生存、求发展,必须利用自然,但如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放纵欲望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随堂演练,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9分)“主敬”一词,较早见于礼记。周易说:“君子敬以直内”,意思是君子主敬以使内心正直。“主敬”也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论语中相关表述颇多。如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论语
17、季氏:“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论语卫灵公:“敬其事而后其食”等。“主敬”被宋儒吸纳作为其学说的重要范畴。程颐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这里的“涵养须用敬”意思是以虔敬之意收敛己心。朱熹,也认为“敬”是涵养心性最重要的条件,是成德之要,他指出:“学者须敬守此心,不可急迫,当栽培深厚。” 曾国藩将毕生所得归纳为四点,要求儿子每日诵读,恪遵不易,此“传家遗嘱”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1)请根据以上文字,概括“主敬”的内涵。(4分)(2)请根据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主敬”思想的现实意义。(5分),【参考答案】 (1) “主敬”是修身之要:应以虔敬之心涵养心
18、性,收敛放纵散漫之心,使内心端方正直而符合道义,这样才能明理达道。“主敬”是处事之要:行事应敬慎认真而不怠慢。(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2)“主敬”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为人处事有重要的教益。“主敬”而使人正直,使人敬业,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民族各项事业的发展。现今诸多官员贪污、商人非法牟利、医生收取红包等违规非法之事,正是由于他们对己、对人、对事缺乏了虔敬之心。传承“主敬”思想,有益于人生和社会。(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符合要求即可。举例恰当2分,分析恰当3分。),课外作业,复习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1-5章的内容,了解各章所述经典的概念和思想。,谢谢光临!,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