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文字學初階李學勤一、 什麽是古文字學中國是一個歷史久遠的文明國家,文字的發展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研究古文字學規律,釋讀古文字,借以揭示古代歷史文化奧秘的學問,就稱為古文字學。古文字學是一門有實用意義的學科。在現代我國的考古學迅速發展,通過發掘不斷發現大量重要的古文字材料,這便要求運用古文字學的知識進行釋讀研究。同時,爲了更好地開展文物考古工作,也需要普及古文字學的基礎知識。中國的古文字并沒有“死” ,它一直綿延流傳下來,演變成現今通行的漢字。從古文字到今天的漢字是一脈相承的,古文字學研究範圍的上限應該上溯到文字的萌芽,一般以秦代統一文字作為下限,就是秦統一以前的文字,即先秦文字。 不過,在
2、最近一些年,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好多秦代到漢初的文字材料,發現其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海保留著先秦文字的一些特點,適合把古文字學的範圍放寬,把漢武帝以前的文字包括在內。秦統一文字是中國文字演變史上的一次大轉折,不可能在秦短促的十幾年中完成,而是通過漢武帝以前的幾十年期間逐步走向定型的。經過此轉折,漢代的文字和先秦文字差異相當大,以致那時的學者已難辨認先秦文字。這時就出現一些人對古文字作專門的研究,如孔安國、張敞、揚雄、許慎等。漢晉以下,不少學者對當時發現的青銅器、竹簡等有所研究,他們的成功是古文字學的濫觴。兩宋時期,金石之學大盛。開始出現著錄青銅器及其銘文的專書,如北宋末年呂大臨的考古圖 ,有器物圖形、
3、銘文、詳細發現地、尺寸、重量,附有考釋,體例美善,為後人所取法。趙明誠所著金石錄至今仍有參考價值。錢幣、璽印的著錄和研究也是在宋代發端的。元明兩代受理學壓制,暫時衰頹,沒有多少有價值的作品。到清代漢學振興時又扭轉過來。自乾嘉以下,名家輩出,一開頭仍繼續宋人風尚,以青銅器研究為主。羅振玉、王國維首先用近代的方法整理研究古文字。尤其是王國維的著作影響極大,為學術界所尊崇。但是他們的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他們不能以考古學的材料作為研究的基礎,通過科學發掘獲得的古文字材料有限。第二,過去學者沒有正確的理論作為研究的指導。郭沫若開始研究卜辭、金文,為“用科學的歷史觀點研究和解釋歷史”開闢了新路。今天
4、的古文字學和以往的金石學是不相同的。主張繼承金石學的優良成果,也必須看到當代水平的古文字學已經是具有新的面貌的現代科學。它與考古學、古代史、語言學、文獻學都有密切聯繫,是一門成熟的,有自己的範圍和方法的獨立學科。古文字學與考古學的聯繫是最明顯的,所有古文字材料,都是從地下發掘獲得的,同時也都是考古材料。對於上面有文字的古器物,同樣適用考古學的方法去整理和研究。在判斷古文字材料的性質和年代等問題上,考古學的層位學、類型學等方法是很有力的手段。古人研究古文字,已經注意到了器物的出土地點,現在我們更有必要將古文字材料與所出自的遺址或墓葬結合在一起來考察,充分考慮伴出器物等方面。對一件有文字的器物,不
5、僅要釋讀文字,還要就器物本身作出研究。只有這樣,對古文字內容的理解才能深入和全面。文字材料常能說明許多遺址或墓葬的關鍵性問題。從一定意義來說,古文字學是考古學的一部份,兩者的關係是彼此不可分割的。古文字學對古代史的研究也作出了重要貢獻。有一種觀點認為古文字學的研究只有利用古代社會經濟制度等方面的探索,對思想文化方面沒有很大作用,這個看法是不穩妥的。多年以前已有學者探討甲骨、金文中反映的意識形態。近些年所發現戰國至漢初的大批簡冊、帛書,更為古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開拓了前所未有的眼界。其中包括了很多久已佚失的古籍,如道家黃老學派的著作,陰陽五行家的作品,過去都是沒有機會看到的。古文字學與語言學的聯繫
6、,也是顯而易見的。近年來語言學的發展,語言學的一些普遍原理,特別是關於古代語言文字研究的成果,都可移用于古文字學。古文獻和考古文物,是兩個不相同的範疇。我國傳世的古代文獻典籍數量很多,歷代學者所作註釋箋疏更是汗牛充棟。文獻學的豐富積累,是研究新發現古文字材料的憑藉。文獻可以證古文字,古文字也可以證文獻,可以以甲骨、金文去證經籍。作者認為,以古文字與同時期的文獻彼此補充印證,能收左右逢源之效,對古文字學和文獻的發展都極有裨益。正因為古文字學與幾種學科有密切聯繫,所以學古文字學的人必須有廣博的知識基礎和訓練,才能應付裕如。這種情形,也表現出古文字學已經是一門成熟的學科。說古文字學是成熟的學科,還有
7、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古文字學本身業已具有幾個可以獨立的分支。大體說來,古文字學有四個分支,每一分支都可稱為專門之學,且每個分支是各以古文字發展的一定階段為基礎的。夏代以及更早時期的文字,目前仍然是有待探討的課題,可稱之為中國文字起源問題。由於可探究的材料較少,尚未成為一種分支學科,有待于未來的考古發現。商代的文字材料較多,有青銅器、陶器和一些玉石器上的文字,但最主要的是占卜用的甲骨上面的卜辭,即所謂甲骨文。甲骨文基本上都是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時代屬於商王盤庚遷殷后的商代後期。甲骨文的研究構成古文字學的分支之一,通稱為甲骨學。青銅器的研究,是古文字學的另一個分支。商代的青銅器已有銘文,不過一般較
8、簡短,到西周字數才增多。而且,從西周到春秋時期,古文字材料主要都是青銅器的銘文,此外只有數量很少的甲骨文、陶文和石刻,所以研究這一時期文字,基本上要依靠青銅器的研究。戰國時代的情況便有所不同。這個時期的古文字材料,除青銅器銘文外,陶文、璽印、錢幣都相當豐富。不僅材料種類繁多,文字的分歧變化也是比較複雜,需要作為一個新的領域來專門考察。從五十年代起出現了古文字學的又一分支,即戰國文字研究。古文字學的第四個分支是簡牘,帛書的研究。簡帛在近些年有大量發現,其時代早的屬於戰國時期,多數則屬於秦漢至晉代。簡帛有其獨特的性質看,在國外都已作為專門的學問來研究。根據對古文字學涉及年代下限的規定,漢武帝以下的
9、簡牘已超出古文字學的範圍了。二、 形音義文字包括形、音、義三方面。古文字的研究總是從辨明文字的形體著手的,但形音義三者又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只顧字形不顧其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古人研究古文字有“六書”之說,就是將文字的形音義三者統一考慮的。六書還是古代教育中的“六藝”之一。有幾家之說,不多說。許慎說文里,記錄詳細。其中指事、象形、形聲、會意都是從形的辨析著眼的,也就是由文字的結構來看造字之本,這是容易理解的。而形聲字的表聲部份,自然也涉及了文字的音。專注和假借比較難於說明,特別是專注自古以來沒有定說,各家解釋紛紜,但據說文的解釋, “考” 、 “老”互訓,屬於統一部首,顯然有涉及文字的義。假借,
10、以音通為本,音同或相當接近的字可相假借,也與音有關。六書對古文字有深遠的影響,但是不能把六書通盤移用于對古文字形體的分析。由於古文字和今天漢字的差別,經過了演變,不能拿今天的形音義去推古文字的。篆書出現最早,現在所講的篆書一般是小篆,是秦代的官方字體,用於比較典重的場合。隸書頁是在秦代規定為通行字體的,當時多用於文書以至民間。草書的起源說法不一,從秦人的隸書中已可看到一些端倪,到西漢時形成,有居延等地出土簡牘作為實證。真書即楷書的形成最遲,但也可上溯到東漢晚期。近年發現的一些陶器上的毛筆文字,有的有明確的紀念,還有象光和大司農權這樣的器物,有明顯的楷書筆意,其年代均為東漢末年。大篆與小篆不同,
11、是指周宣王時太史籀所著史籀十五篇的字體。秦代李斯作倉頡篇 ,趙高作為歷篇 ,胡母敬作 博學篇 ,對大篆加以省改,成為標準的小篆,可加大篆是小篆的前身,與小篆相似。許慎說文中的古文基本上是戰國時期的六國文字。以“甲骨文” 、 “鐘鼎文”等詞作為文字發展的階段,也是不合適的。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但商代文字不限於甲骨文。而且甲骨文由於是契刻的,實際還不是那時典型的字體。周代的金文也是如此,它們是鑄或刻在青銅器上的,因而與毛筆書寫的文字有所差別。拿春秋晚期的晉國金文和筆寫的侯馬、溫縣盟書對比,就容易看出這種差異。所以,最好是採用“商代文字” 、 “西周文字”這一類按時期劃分的詞,比較準確而且方便。于省
12、吾先生在甲骨文字釋林的自序中說:“古文字是客觀存在的,有形可識,有音可讀,有義可尋。其形音義之間是相互聯繫的。而且,任何古文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們研究古文字,既應注意每一字本身的形音義三方面的相互關係,又應注意每一個和同時代其他字的橫的關係,以及它們在不同時代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縱的關係。 ”三、 文字起源之謎美國學者摩爾根在一八七七年出版的古代社會書中,提出文明社會“始於標音字母的發明和文字的使用”。古書裡面有不少與文字起源有關的記載。周易的系辭傳說: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結繩是一種的記事方法,有大事就在繩上結大結,有小事就在繩上結小結。關於文字出現的
13、時代,最流行的是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影響最大的一種看法,是以殷墟甲骨文為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絕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其所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字,已經是相當發展、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甲骨文已經發現有五千字左右,還有很多未發掘,即使能看到全部甲骨,由於甲骨本身的性質限制,當時使用的文字也不會統統在甲骨上出現。商代晚期文字的字數肯定大大超過五千之數。比殷墟甲骨文年代更古而與文字起源有關的考古材料,是陶器上面的符號。從新石器時代起,我國境內某些種文化的陶器上便有符號出現。有的符號是刻畫的,有的符號則是用毛筆一類工具繪寫的。就數量而言,刻畫的數量比繪寫的要奪。陶器的符號有一定傳統,一直到東周、秦、漢還存在的
14、陶文,是新石器時代以來陶器符號的後身。在龍山文化陶片上發現了一些符號。這些符號比較簡單,數目又少,沒有得到很大注意。之後在半坡仰韶文化也有發現,這些陶器符號有一些共同特點。符號基本上只見於一種彩陶缽,一般刻在缽口外面黑色的邊緣上。郭沫若認為:“刻畫的意義至今尚未闡明,但無疑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如花押或者族徽之類。我國後來的器物上,無論是陶器、銅器或者其他成品,有“物勒工名”的傳統。特別是殷代的青銅器上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畫文字,和這些符號極相類似。”半坡的陶器符號是由刻畫的幾何線條構成的,其中一些比較簡單的,簡單的筆劃可釋為數字“一”、“二”、“三”,叉形的可釋為數字“五”、“七”,但這種情形
15、也可能只是巧合。凡對簡單的幾何線條形符號用後世的文字去比附,總是有些危險,不能得到令人信服的結論。從仰韶文化到商代的陶器符號,已經構成了一個發展序列,有著由簡單到複雜的演變過程。四、甲骨學基礎知識我國古代流行過一種習俗,用龜甲或者獸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加以燒灼,觀察所形成裂痕的形狀,認為可以判斷吉凶。所用的甲骨、獸骨埋藏在遺址中,發掘出來就是考古學上說的甲骨。根據現有考古材料,甲骨占卜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出現了,至商代而大盛,商亡以後延續未絕,在某些少數民族甚至保存到現代。商代的甲骨常刻有文字,絕大多數都與占卜有關,成為卜辭。由於當時人篤信占卜,事無大小都求決于卜法,所以卜辭的內容非常豐富,在
16、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各方面,因而有重要的史料價值。1928 年殷墟發掘,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肇端。殷墟是商朝晚年的首都,在這裡建都的,有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十二位商王。殷墟甲骨的時代,目前有明確證據判定的是武丁到帝乙的卜辭。其中武丁時的甲骨位數最多,占到甲骨總數的一半。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不僅表現于字的個數之多,也表現在字的結構的複雜。殷墟甲骨的質料,有龜腹甲、龜背甲、牛胛骨三種。甲骨都是從各地採集或貢納到首都來的,要經過一定的修治。特別是背甲,要中剖為左右兩半,個別還有削成鞋底形的。加工修治好的甲骨,有固定的形狀。修治過的甲骨,在背面用鋒刃器
17、挖出圓形的鉆和梭形的鑿。整個過程,包括甲骨的來源,修治甲骨的人員,以及修治后交付哪一卜人保管,都要記錄在甲骨上面。爲了不妨礙占卜,一般是刻在不用于占卜的部位,如胛骨的骨臼或背面外緣,腹甲甲橋背面或尾甲正面一角,背甲頂端或背面內緣等處。這部份刻辭,我們稱之為署辭。占卜時,卜者用火燒灼已制好的鉆,使甲骨坼裂成“卜”字形的裂痕,名為“兆 ”。兆的情況和次第,刻記在兆的旁邊,我們稱之為兆辭。表示次第的兆辭,也稱為兆序。占卜的時日,卜者的名字,所問的問題,都刻在有關的兆的附近。關於卜問時間,有時還有地點的部份,稱為前辭。問題本身,稱為貞辭。得兆后,應對照占書,作出吉凶禍福的判斷,稱為占辭。最後把占卜后是
18、否應驗的情況也記錄下來,稱為驗辭。署辭、兆辭、前辭、貞辭、占辭、驗辭,構成甲骨卜辭的整體。不過不並不是每版甲骨的卜辭都能夠具備這六個部份,更多的實例是比較簡化的。按照古本竹書紀年,從盤庚在現在殷墟地方建都,到帝辛滅亡,共有二百七十三年。這兩個多世紀的時間里,甲骨的形制和文字自然有不少變化,需要分期。1933 年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提出把殷墟甲骨劃爲五期,即:盤庚至武丁(第一期),祖庚、祖甲(第二期),廩辛、康丁(第三期),武乙、文丁(第四期),帝乙、帝辛(第五期)。此分法沿用至今,但現在看來有一些缺點,但尚未找到更合適的分法。西周甲骨文的發現,使甲骨學的研究範圍擴大了。西周甲骨有不少和商代
19、甲骨不一樣的特點,如胛骨上多作圓鉆,龜甲上的鑿則是方形的(“方兆”)。周原的甲骨文不是一個時代的,初步研究,最早的屬於周文王時,晚的可能到周昭王、穆王的時候。文王時期,還處在商代,所以雖然形制和殷墟所出有所區別,但卜辭的文例卻的相近的。在青銅器、陶器等上面出現的包括從一到十的類似數字,都是“卦”的原始形式。原來當時人占卜的方法,在用甲骨的卜法以外,還有用蓍草的筮法,“卦”便是筮法的記錄。古人占問大事,常先筮后卜,這時會把筮得的“卦”記載占問同一事項的卜用甲骨上,以便對照參考,於是在加固上面保存了筮法所用的數字符號。西周甲骨文是新發現,有些問題現在尚不清楚,有待于深入探究。四、 金文的形形色色(
20、上)金文是青銅器上的名識,所以研究金文必須對青銅器本身有基本知識。銅是古人最早發現和使用的金屬之一。人民一開始是利用在自然界小量存在的天然銅,然後發明從礦石冶煉出銅的技術。首先用的是未摻入其他金屬的純銅,通稱紅銅。後來發現加入一定比例的錫能提高硬度、降低熔點、這種含錫的銅基合金就是青銅。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業異常發達,青銅器種類繁多。大致有十類。一、烹炊器:鼎、鬲、甗等。二、設酒器:簋、盨、簠、敦、盂、豆等。三、酒器:尊、卣、方彝、罍、瓿、壺、觚、爵、觶、角、斝、觥、盉等。四、水器:盤、匜、缶、鑒。五、樂器:鐘、鎛、鐃、鼓、錞等。六、兵器:戈、戟、矛、鈹、劍、刀、殳、鉞、鏃、盾飾、胄等。七、車馬器
21、:鑾、轡、鑣、銜、當盧、罵冠等。八、工具:斧、錛、鑿、削、鋸、鏟、臿、镢、鐮等。九、度量衡:尺、量、權、衡桿等。十、雜器:鏡、帶鉤、燈、建築飾件,棺槨飾件等。青銅器的研究除注意銘文外,必須兼顧器物形制、紋飾、組合、工藝以及出土情況等,考慮才能全面。金文從北宋時起即有專書著錄。 青銅器上出現銘文,現有最早的例子屬於商代中期。這個時期的器物大都是薄胎的,花紋多為帶狀,沒有襯地的紋飾。鼎、鬲等的足是錐形的,爵、斝是平底。已經發現銘文只有很少幾件,而且都限於兩三字。商代晚期的青銅器,器胎變厚,花紋日趨繁縟,器種也顯著增多了。銘文一般仍很簡短,有的只記器主的族氏或名字,有的記祭祀先人的稱號,複雜一點的兼
22、記上述兩者。這種簡短銘文里的族氏的字,每每寫得很象形,圖騰類的東西都清楚地表現出來。這只是爲了把族氏突出出來而寫的一種“美術字”,並不是原始的象形文字,也不能作為文字畫來理解。而且這種簡短形式的銘文不是商代特有的,這種形式銘文在西周前期還很流行,甚至到春秋初年還有個別的例子。商代晚期也有比較長的銘文,但未超過五十字,其字體、文例都接近甲骨文。西周前期(周武王到昭王)的器物,各方面都直接繼承商代的傳統,大多花紋繁麗,製作精美。這時銘文逐漸加長,字的筆劃多有顯著的“波磔”,氣勢渾厚。武王時的銘文很少。西周中期(穆王到孝王)和晚期(夷王到幽王)的青銅器,紋飾逐漸簡樸,銘文則更多長篇。迄今發現字數最多
23、的一篇金文,是西周晚期的毛公鼎,有四百九十七字,現藏於台灣。西周中晚期屬於冊命性質的銘文較多,敘述周王對臣屬的封賞,對研究管制和等級制度很有意義。這一類金文多有固定格式,文字也多規整。同時有關社會經濟的材料也比較多。記載戰事的也不少,從數量來說,這乃是金文的機盛時期。西周末年,有些銘文的字體開始有新的變化。虢季子白盤最值得注意,其文字方整,在風格上開後來秦人文字的端緒。現在學著都認為籀文近於秦人文字。作器者多為周朝大臣官吏,是西周青銅器的特點。諸侯國的金文較少,特別是缺乏長篇的。到西周覆亡,周王室東遷以後,朝廷勢力衰落,諸侯的器物逐漸增多,從而青銅器的地方性日益加強。有些地方出土的金文,字形詭
24、異,文句也不易鎖解。總的來說,春秋時期的青銅器以晉、鄭、齊、楚等大國的最為重要,其中晉國在字形演變和器形的發展上都較為先進。春秋晚年,南方的徐、吳、越、楚等國青銅工藝突飛猛進,生產出有很高藝術水平的器物,銘文也規整美觀,用韻精嚴。春秋中期起,青銅器又盛行繁縟富麗的裝飾,嵌錯紅銅或金銀的技巧也流行起來。文字的形體逐漸變長。在北方晉國出現一種特殊字體,筆劃頭尖腹肥,形似蝌蚪,可能就是漢晉人說的“科斗文”。南方則常見筆劃細而首末如一的字體,還有一種以鳥形作為附加裝飾的,稱為鳥書。與此同時,西方的秦國繼承史籀的統續,形成自己另一種字體。這種字體分歧的局面,是那時諸侯分立的政治經濟條件所造成的。戰國前期
25、基本上是春秋晚期的繼續。戰國中晚期,青銅器的裝飾再趨簡樸,崇尚素面的器物,銘文也衰落了。這個時期,除少數重器,所謂“物勒工名”的格式占了主要地位,只記制器的工匠和督造的官吏,字體也多草率。以前文字大多是鑄成的,這時則以刻的為主。西方秦國的字體,和東方六國的“古文”相對立,六國字體彼此也有差別。當然,列國之間的影響也是很強烈的,到戰國末,青銅器的統一傾向已經充分表現出來了。秦代短暫,留下的金文種數不多,常見的是量、權上秦統一度量衡的詔書。秦代青銅器是戰國晚期秦器的繼續,而漢初的器物,包括銘文的字體、格式,又是在秦器的基礎上發展的。有的青銅器研究者把範圍下延到漢代,對銅鏡的研究還可以延長到唐以後。
26、六、金文的形形色色(下)金文的內容多種多樣,但最重要而與研究古史有密切關係的,主要是下列各種:首先是關於分封的銘文。很多青銅器是爲了紀念器主的功績而製作的,其銘文一般要記載器主在什麽事情上有功,因而得到君上的褒賞。能稱功邀賞的事項很多,不一定限於戰功。器主執事的種類不同,所得的賜予也因時而異。有關戰爭的金文,數量很多,也很有價值。古人認為祭祀與戰爭是國之大事。關於祭祀的金文,為數也不少。這一類金文可用以考證古禮。周王或諸侯任命臣下,或增授官爵,都要舉行冊命,受命的人每每鑄作青銅器,詳載冊命的經過,以為紀念。金文敘述冊命的很多,最詳盡的可以頌鼎和膳父山鼎為例。由一些冊命金文可以推知當時的輿服制度
27、,即與一定的官爵相應的服飾和車馬等項,這是古代社會等級的鮮明表現。與土地關係有關的金文,歷來很受學者重視,但其中有一些問題,還有待深入研究討論。由於這一類金文有好多共同的術語,互相比較有利於作出正確的解釋。敘述法律事務的金文也很重要。另有相當一部份青銅器,是古人轉為嫁女而作,叫做媵器。媵器的種類,以洗沐用的盤、匜為最多。不少文獻提到古人在器物上有箴誡性的銘文,但是在出土的青銅器上卻找不到這種性質的銘文。附帶講一講銅鏡文。現在知道,直到秦代的鏡上面還沒有發現過文字。七、戰國文字研究研究古文字的人大多忘記了,就是最早發現、最早得到研究的古文字,就是戰國文字。戰國時諸侯分立,造成了說文所描述的“言語
28、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秦兼併六國,為了鞏固政治的統一,規定以秦的字體作為規範,“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在東方通行的六國古文因此歸於滅絕。漢代的文字基本上來自秦文字,所以生在漢代的人已經不能讀懂六國古文。漢惠帝四年(BC191 年)除挾書令 后,一些戰國時用六國古文書寫的書籍重現於世。還有景帝時魯恭王得的孔子壁中書,這些都是戰國文字。秦代規定文字有八體: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其中沒有古文,因為六國古文是禁止的。到新莽時改為六書:古文、奇字、篆書、左書、繆篆、鳥蟲書。古文即“孔子壁中書”,奇字是“古文而異者”。東漢時,說文收有不少古文。曹魏正始年間,刻了三體石經尚書、左傳
29、(傳文只刻一小部份)。三體是古文、篆、隸,可知古文那時仍在流傳。另外西晉武帝太康二年(AD281 年),又有古文書籍一次大發現,就是聞名於世的汲冢竹書。出土了一批戰國晚期的簡,有紀年、穆天子傳等七十五篇,也是用戰國文字書寫古文之學一直傳流到宋代。北宋初,郭忠恕的汗簡,是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古文字典。其所以用“汗簡”為題,正是由於古文源自先秦簡書的緣故。宋代以來學者接觸商周金文增多,戰國古文漸被忽視。大家覺得古文上不合鐘鼎款識,下不同說文篆體,懷疑它出於杜撰。商代文字可以甲骨文為代表,西周到春秋時期的文字主要是金文,而戰國文字材料就比較分散,有金文、貨幣文字、古璽、封泥、陶文、石刻、簡帛等多項。戰國
30、文字中的秦文字,還算容易讀釋,六國古文的特點則是形體變化特多,有種種我們不熟悉的結構形式,加以普遍使用同音假借,很難辨識。有些很常見的字,一般認為早已釋出了,經過新材料的發現,才知道必須重新考慮。戰國文字雖然變化多端,仍然是遵循古文字演變的規律的,只要細心分析,還是能夠讀釋出來的。戰國時期,大多數金文只記作器時間,監造者、工師和匠人的名字,置用處所,以及器物容積、重量等項。戰國青銅兵器銘文的格式,也與此相似。貨幣也是一項重要的戰國文字材料。當時列國各自鑄造貨幣,用銅鑄的有刀、布、圜錢等,形式、重量各有不同。大體說來,主要幾個國的貨幣情況如下。周:以空首布為主,后鑄有圜錢、方足布。韓:以方足布為
31、主。魏:以圓跨布為主,另有方足布、直刀、圜錢。趙:以尖足布為主,另有尖首刀、直刀、圜錢、方足布和三孔布等。齊:以齊刀為主,另有圜錢。燕:以明刀為主,另有尖首刀、圜錢和方足布。秦:以圜錢為主。楚:以金版和銅貝為主。貨幣文字大多異常草率,前人考釋不妥的居多,近些年隨著戰國文字研究的進步,許多字才得到正確解釋。後世的印章,秦以前通稱為璽,到秦始皇才規定只有天子稱璽,所以戰國時期的印都應叫做古璽。古璽的種類相當複雜,主要有官璽、私璽、吉語璽、肖形璽四大類。形制也不象秦漢一下那樣規則有限制,常有種種變化,特別是鈕的形狀變異很多。從材料質地說,除銅以外,用銀、玉、石、骨等等製成的也不少。官璽有關職官制度,
32、值得專門研究。戰國官璽有沒有統一規定,是有待探討的問題。最多見的有一種印面正方形的白文官璽。其形制尺寸一致,學者多認為是燕國官璽。私璽雖只有人名,在文字研究上也頗有意義。如這種璽上的姓氏可與文獻對勘,藉以識出新字。古語璽多用成語,互相對照液能瞭解戰國古文的一些奇特變化。古璽不象後代那樣使用紅色印泥,戰國封泥是少見的文物,有些被誤認為封泥,其實是陶片。戰國陶文用璽印成的多,刻畫的少。晚清學者陳介祺是第一個收藏陶文的,他已經指出了陶文和古璽的關係。已發現的陶文,齊國的最多,燕、秦及小國滕、邾的次之。周、三晉、楚的陶文也有零星出土。陶文的體例有些象金文,常見建造者、工匠名字、製作或置用地點等項。戰國
33、時期的石刻很稀罕。有一種意見,以為著名的石鼓文是戰國時物,但未得學術界公認。最重要的戰國石刻,是在宋代發現的三件詛楚文,屬於秦國。戰國文字的研究,目前還處在開創的階段,有很多問題尚待深入探討。這是古文字學近年發展最快的一個分支,連續發表了不少有價值的論文。可以期待,在最近一段時期這方面會有新的突破和收穫。八、紙以前的書籍無論甲骨文還是金文,都不能叫做“書”,它們都是附屬于有固定用途的器物,它們不屬於書的範疇。而在甲骨文和金文的時代確實有真正的書存在。商代已經有記錄史事的典冊,這才是當時的書籍。“作冊”這個詞在武丁卜辭里就有了。繼簡冊而起的,還有帛書。帛是白色的絲織品,系良好的書寫材料,缺點是價
34、格昂貴,不像竹木那樣易得。古代簡冊的發現,在歷史有不少記載,主要是西漢時孔壁中經和西晉時汲冢竹書的發現。簡以竹質的為主,在竹材缺少的情況下用木代替。編簡的繩多數是絲的,沒有絲的地方則用麻繩。簡上編組的位置,常用刀刻成一個小的缺口,以便系繩而不滑脫。此外,還有用木板書寫的,稱為牘,以木削成棱柱形的,稱為觚。所有簡牘,都是用墨筆書寫,沒有刻字的。古人有“漆書”之說,前人已指出“漆”是指墨色黑而有光,并不是用漆寫字。帛書發現較少。已出土的戰國簡,大多數是遺策,即隨葬墓中的器物簿籍,還有一些是為病者祈禱占卜的記錄,這些嚴格地說仍不是書籍,只有長台關出土竹簡中有一組,是真正的一篇書。直到南北朝時,簡帛才
35、被紙全面代替。九、“小學”的寶藏過去的學者常把文字的研究叫做“小學”。按照他們的說法,古文字學業可劃歸“小學”一類。而根據 藝文志的解釋,古人幼年入小學,就要學習文字,所以把教學童文字的書籍稱為“小學”。周宣王時太史籀的史籀、秦代李斯等的倉頡篇、漢代司馬相如的 凡將篇、史游的急救篇、李長的元尚篇、揚雄的 訓纂篇,都是學字的課本。若把凡研究文字的書就都統稱為“小學”,其實有不少是相當高深的,不是學童所能理解。在傳統文字學各門類中,說文學發展得最充分,和古文字學的關係也最密切。作者許慎,號稱“ 五經無雙”,其書成于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經其子許沖于安帝建光元年獻到朝廷,從此流行於世。許慎師從賈逵,繼
36、承了古文學派重視文字訓詁的傳統。許慎說文的局限性表現在,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不得不以秦篆去講造字之本。清末的學者已經充分覺察到說文的這種缺點,逐漸跳出許學的框框。吳大澂編說文古籀補中有許慎“不獲見古籀真跡”的說法,對說文 的這種認識,奠定了古文字學的基礎。但這并不等於摒棄說文。古代文字是一脈相承的,即使是 說文中的篆字,也還保留著上代文字結體的遺跡。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卷首新識字之由來一篇中介紹,研究金文的經驗,第一條就是“據說文釋字”。并說“從來考釋彝銘著莫不根據許氏說文 以探索古文。余今所業,除少數文字根據甲文銘文外,大抵皆據說文 也。”在學說文時,如果把時間精力都貫注在摹寫記憶篆字上,這恐
37、怕是很不夠的。只記字形而不理解說文所蘊含的理論體例,勢必事倍功半。可藉助一些書來讀說文,如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等,說文四大家的作品。丁福保編纂的 說文解字詁林,旨在網羅眾說,將各家論著彙集起來,裱貼影印。適於檢查,不適於閱讀。我們從傳統文字學不僅可以擷取關於文字研究的具體知識,哎可借用其他“小學”之成果。十、方法與戒律前面已經討論過,文字的形、音、義,考釋古文字,必須兼顧著三者。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自序中介紹他研究金文的經驗,說“每釋一器,首求字形之無誤,終期文義之大安,初因字以求義,繼複因義而定字。義有不合,則活用其字形,借助於文法,乞靈于聲韻,以假讀通之。”這一段話把古文字研究中形音義三者的關
38、係很好地概括出來了。考釋古文字,第一步是要正確辨識字的形體。形體不能辨明,自然談不到字的音、義,很多古文字研究中的錯誤,都是由於誤認了字的形體造成的。辨識形體的基本方法在於分析字的結構,與已知的字作對比。前人常把這種方法稱作偏旁分析法,但有的字不能分為偏旁,所以叫做形體分析法也許更合適一些。所謂與已知的字對比,首先是與說文所載字形相比較。說文提供了關於文字結構的系統知識,是我們探討古文字的出發點。古文字有的結構與說文里對應的字完全一致,容易辨識,有的則有些變異,需要根據文字結構的規律加以分析。其次還要和其他已識出的古文字對比,比如甲骨文中新見的字可與金文的字對比,陶文上的字可與璽印對比,等等。
39、時代接近的、地區相同的,文字的結構每每更為相似。還要注意到,例如鳥書這種帶美術性質的文字,其中有些部份只是裝飾,并不屬於字本身的結構,在分析時不要忘記把它們區分開來。形體分析并不是容易的事。古文字變化及其繁多,有的字的釋讀,很久以來大家都公認了,由於近年有可以對比的新材料發現,才知道過去的說法是不妥當的。在考釋時,我們常將古文字按照其原有結構寫成現在的字體,這叫做“隸定”。“隸定”這個詞出於傳為西漢孔安國所撰的尚書序,序中提到他得到孔壁發現的古文典籍,因為當時人已不能識讀古文,便根據漢初伏生流傳的尚書來考定新出簡書, “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孔安國把古文尚書轉寫為西漢流行的隸屬,這在一定意義
40、上合我們釋讀古文字是一樣的。當然,只把古文字“隸定”下來,在考釋工作僅是一半,必須進一步研究,指出它究竟相當後世什麽字,將形、音、義都弄清楚。 指出一個古文字相當於後世某字,應當盡可能說明其間的聯繫,也就是該字自古至今形體演變的脈絡。這種演變次第的闡明,可以揭示文字結構發展的規律,對文字學有重要意義。如有興趣,不妨讀一下積微居金文說 所附余說卷首的自序。討論字的演變,不限於形體結構,也可以推而廣之,包括音和義的演變。釋出一個字之後,不要忘記把它放回原在文句里面,看看能不能上下貫通。這是對讀釋正確與否的最好考驗。考釋古文字,忌諱僅僅翻看甲骨文編、金文編一類書,看見一兩個形體特殊的字便孤立地加以解
41、釋。這樣做,很難顧及原有的上下文義,所釋常不可靠,這正是由於沒有做到楊樹達先生所說“初因字以求義,繼複因義而定字”的緣故。真能把字釋對了,上下讀起來一定是通暢的。如果放進所釋的字,反復解釋仍然迂曲難通,這個字的釋讀就需要重新考慮。古文字有很多假借字,甚至有些常用的字也以音近的字代替,增加了考釋的困難。當然,談通假的時候要謹慎,一定要切合古音的規則,最好能搜集較多的證據,不可任意立說。研究古文字,最困難的是探索一個字的“本義”。現在能接觸到的古文字,大多數已經經過長期發展,想通過這些文字的結構認識古人創造時的意念,殊非易事。比如常見的“我”,從形體看顯然是有柄的兵器象形,但文獻沒有兵器名的“我”
42、,也不知道兵器名爲什麽轉用為代名詞的“我”。這一類問題的解決,只有等待地下更多材料的發現。古文字學是一門邊緣學科,因此研究古文字除運用語言文字學的方法外,還要注意應用文獻學、考古學等方面的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在古文字學領域里有所成就的學者,無不精通古代文獻。事實上,不少名家正是以文獻研究的功力移用于古文字研究。我國古代有許多典籍流傳至今,其著作時代和古文字材料是同時的。這些文獻通過歷代數以千計的學者鑽研註釋,有很多內容在研究古文字時應當吸取參考。可以說,沒有在古代文獻方面的相對修養,就不可能在古文字學上有真正的成就。文獻典籍數量浩繁,建議結合要著手研究的古文字的時代、性質,選擇必要的先讀
43、。假設研究西周金文,應與尚書周書各篇和詩經雅、頌有關部份對比。這些文獻的年代和金文是相當的,讀來必可有所收穫。讀文獻,要用新的較好的註釋本,不要直接讀白文,也不要限於古注。就古文字學界的現狀可那,強調與考古學的聯繫,在研究中儘量利用考古學提供的方法和成果,是有益的。如對銘文的研究不能單憑文字,還應與器物本身的考察結合起來,才能達到可信的結論。過去出版的某些古文字書籍,不適於結合考古學的方法開展研究。如金文書只有銘文拓本或摹本,沒有器形照片,沒有尺寸、重量等描述,發現情形也很少記載。實際宋代的著錄,如著名的呂大臨考古圖,體例已較完善,後來有的書反而不如。陶文、璽印等文物的著錄同樣有這種缺點。璽印
44、只有印面文字的鈐本,沒有鈕質和尺寸的說明;陶文只拓出文字,看不出陶片的形狀、花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當時的學者偏重文字,在研究上有所局限。唐蘭先生針對一些不良學風,為古文字研究設了六條戒律,錄于古文字學導論內。原文如下:一、戒硬充內行:凡學有專門。二、戒廢棄根本:研究古文字必須有種種基礎知識,並且還要不斷地研究,尤其要緊的是文字學和古器物銘學。三、戒任意猜測:有些人沒有認清文字的筆劃,有些人沒有根據精確的材料,有些人不講求方法,有些人不顧歷史,他們先有了主觀的見解,隨便找些材料來附會,這種研究一定要失敗的。四、戒苟且浮躁:有些人拿住問題,就要明白。因為不能完全明白,就不惜穿鑿附會。因為穿鑿
45、得似乎可通,就自覺新奇可喜。因新奇可喜,就照樣去解決別的問題。久而久之,就構成一個系統。外面望去,雖似七寶樓臺,實在卻是空中樓閣。最初由些假設,連自己也不敢相信,後來成了系統,就居之不疑。這種研究是愈學愈糊塗。五、戒偏守固執:有些人從一個問題的討論,牽涉到別的問題,因而發生些見解,這種見解本不一定可靠,但他們卻守住了不再容納別說。有些人死守住前人成說,有些人回護自己舊說的短處。這種成見,可以阻止學問的進步。六、戒駁雜糾纏:有些人用一種方法,不能徹底,有時精密,有時疏闊,這是駁雜。有些人缺乏系統知識,常常無處下手,研究一個問題時,常兼采各種說法,連自己也沒明瞭,這是糾纏。這種雖是較小的毛病,也應
46、該力求擺脫。十一、最低限度書目唐蘭 1935 年 古文字學導論北京大學授課的講義。此書論述系統精當,文體用流暢的白話,便於初學閱讀。唐蘭先生後來又寫了中國文字學。高明為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講授古文字學有年,編有古文字學講義,流行甚廣。講義內的字表部份已擴大改變為 古文字類編出版。四川大學在徐仲舒先生指導下編有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一書。字形表和高明的類編都將甲骨、金文和戰國文字分列三欄,使字形演變一目了然。兩書互有異同,類編後面還有“ 合體文字”和“徽號文字”,讀者最好兼備。容媛的金石書錄目。解放初作者編了金石書錄目補編。建國后到 1966年的論著,可查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圖書資料室編中國
47、考古學文獻目錄。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是殷墟甲骨集大成的著錄。金文首先要讀郭沫若同志兩周金文辭大系十二、十五個課題一、首先,應該提到大汶口文化陶器符號的問題。二、在甲骨文的研究方面,根據實物的觀察,結合文獻去解釋卜辭的文例,是一項迫切需要的工作。三、甲骨文分期的研究,目前討論非常熱烈。分期問題的解決,直接關係到卜辭材料的運用,因而對商代歷史文化的研究有很大影響。四、甲骨的綴合和排譜,也是整理工作不可缺少的環節。排譜就是把零碎分散的卜辭,根據干支和內容集中排列起來。五、商代曆法的研究,很需要開展。六、卜辭地理的研究,應該從頭做起,對過去的成果要重新加以審核。七、商代金文有待彙集考釋。八、商代金文大多簡短,有所謂“族徽”,即本書所說的族氏銘文。這一類簡短的銘文,在數量上占全部金文將近半數,加以整理考釋實在是很必要的。九、西周金文的曆法,也是未得通曉的疑難問題。十、金文中人名的含義、有必要深入分析。古人有姓、氏、名、字、爵、諡等,銘文里出現的人名如何構成,每每不是一望可知的。十一、金文的語辭,也是急待研究的好題目。十二、戰國文字材料異常零散,學者以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