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老子哲学中“道”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作为老子哲学体系核心的“道”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答:第一,道是真实存在的,道是物,却是浑然一体之物。 “其中有物” 、 “其中有精” ,尽管它的存在是恍惚的,但却是真实可信的。第二,道是万物的根本。在老子看来,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所言“道生一” ,既有指万物形成之前的状态,也表示道成为万物得以统一的原则,有了这样的状态和原则,分化为天、地,并通过阴阳变化产生和气,阴、阳、和三气化合再产生出万物来。第三,道是万物运动的规律。万物的生长衰亡,皆由道支配,尽管道作为规律并非有意识、有目
2、的的主宰,但万物的存在和发展又莫不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法则,这就是“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3、如何正确看待庄子的人生哲学?答: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它立足个人生存的困境并试图超脱出来,这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部分。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受到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自身肉体的限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有待”和“有己” 。真正的自由是一切条件都不需要依靠,一切限制都没有,在无穷的天地之间自由地行动,即“无待” ,同样,也要摆脱自己的肉体和精神的限制和束缚,以达到“无己” 。庄子在对生命短暂的慨叹中蕴涵着对现世生活、生命的积极肯定,并强烈希望从这种人生的根
3、本困境中超脱出来。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的精神自由,其最基本的人生实践就是个人的修养。庄子认为恬淡无欲的精神修养,是形成安宁、恬静的精神境界的基础,一个恬淡去欲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必能与世无争,超脱形体和功利的束缚。与庄子的人生理想相对应,其人生实践一方面表现为自我的精神修养,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他对于世俗生活的态度超世、遁世和顺世。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一个沉沦的时代,庄子深刻理解并怜悯时代的痛苦,因此,如何从怜悯世人的苦难与罪恶的精神重压下求得解脱,就成为他的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取法老子的“道”和“无为” ,强调个体生命对痛苦的解脱,但由于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所以只能作精神
4、上的无为和逍遥,在虚静的心灵世界幻想与自然冥合为一,获得精神自由。4、为什么朱熹被看作理学的集大成者?答:朱熹作为二程的嫡传弟子,继承程颢、程颐的天理论思想,同时吸收了周敦颐关于太极的学说和张载关于气的理论,朱熹将这三者糅合在一起,并综合北宋理学诸家学说,建立起庞大的哲学体系,将传统儒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哲理化高度,成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并进说等各方面内容。1、当今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安徽传统文化?答:一、进一步挖掘安徽传统文化资源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建设安徽文化的基础和依托。作为中华传
5、统文化组成部分的安徽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经过了历代文化的选择与组合,有着非常深厚的沉淀与累积。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安徽文化史上,不但涌现了象老子、庄子、桓谭、朱熹、戴震这样的大思想家,象管仲、曹操、包拯、朱元璋、李鸿章这样的大政治家,象“三曹” 、稽康、梅尧臣、张孝祥、方苞、吴敬梓这样的大文学家,而且也涌现了象华佗、王藩、方以智、梅文鼎等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著名人物,以及许多在经济开发中作出卓越成绩的历史人物,也不乏在政治经济领域进行改革和探索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思想、理论、科技文化成果,构成了安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他们就象一座座丰饶的矿藏一样,只有对之进行深入的挖掘
6、和筛选,才能继承和发扬他。二、弘扬和发展安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不利因素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安徽文化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同样具有积极性与消极性两方面的不同影响。如安徽文化传统中的重教兴学的风尚,安徽文化中的兼容并包的精神,安徽文化中开拓创新的精神,徽商的讲求信义和道义的儒商精神,这些对促进安徽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是值得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和光大的。而安徽传统文化中重人文轻科学、重功名轻经济、重经验轻理性以及道家文化中的消极出世思想等一些观念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我们要努力克服和消除的。三、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发展新文化学习借鉴外来
7、文化是每个文化体系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文化交流日益广泛的当今世界,更需要不断学习、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来充实发展自己,才能使自己获得繁荣与进步。安徽文化有着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并融会贯通加以发展的优良传统,道家文化、朱子理学都是在借鉴吸收基础上产生的,安徽文化的现代化,仅靠自身的积极因素是难以达到目标的,必须借助于对外开放与交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加以创新、发展,建设新的安徽文化。四、努力构建安徽文化的时代精神安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三个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它们为安徽文化建设提供了极为充裕的条件和基础。但由
8、于三个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和不同内涵,因而使得安徽文化内在的凝聚力和合力显得不足,难以形成统一的安徽文化精神和安徽文化形象。文化是一种表面的现象,隐藏在文化背后的文化精神、民族精神才是文化实质性的内涵。对于地处内陆而又包含三个区域文化的安徽来说,构建统一的当代安徽文化精神,是非常迫切与必需的。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安徽的决策者和领导者曾提出了以拼搏精神、进取精神、自强精神、团结精神、开放精神和奉献精神为内涵的“黄山松”精神作为安徽的文化精神。以黄山松作为安徽文化精神的形象标志,可以使人们感受到这个文化精神的地域和历史的鲜明与特色,也显示了它的壮丽与豪迈,这对于树立安徽的整体文化形象,增强安徽经济建设与
9、社会进步的动力,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五、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的激活功能,利用文化发展区域经济政治经济的文化性与文化的经济性,已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一种文化可以在多种层面上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文化激活经济的功能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如何,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区域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现代区域经济和现代区域文化的互相渗透,呈现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提出了“文化兴省” 、 “文化兴市”的口号。我省作为文化大省,完全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有特色的文化资源来激活带动经济发展,如各地可通过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节、文化展来招商引资、吸引人才,如
10、淮南的“中国豆腐文化节” 、铜陵的“青铜文化节”就起到了很好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作用。另外,各地企业应有意识地将本地特色文化融入产品设计和企业文化建设中。如此则文化服务了经济,且在服务经济的同时提升了文化的知名度,发展了特色文化。2、实地参观并考察一些历史名胜、古迹或纪念馆、博物馆,并结合实际谈谈安徽文化的基本特点。答:一、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所谓延续性,是指安徽文化历史悠久,自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就处于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过程中,其间从未中断过。安徽具有丰富的史前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安徽文化在夏商时期开始萌芽,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秦汉大一统的文化局面下,安徽文化继续发展,在学术思想
11、、文学方面成就尤为突出,涌现了一大批杰出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汉文化和山越文化在安徽地区发生碰撞、融合,安徽文化在继承先秦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都有重大贡献。隋唐五代时期,由于安徽远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这一时期的安徽文化虽没有什么杰出成就,但也没有中断。宋元时期,安徽文化在第三次南北文化碰撞交流中,发展到了精致和成熟阶段,新安理学是这一阶段的标志。明清时期,安徽文化在前期相续发展基础上进入了繁荣和鼎盛时期,在文化的诸多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涌现了一大批大家,特别是桐城派和徽州文化的全面繁荣,标志着安徽文化的鼎盛,取得了一系列总结性和开创
12、性的成果,对全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和文化都处于新旧交替时期,安徽文化也具有着鲜明的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一方面是传统的血脉仍在延续,另一方面是新文化因子开始生成,在古今、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中,产生了许多文化名人和杰出大家,如胡适、陈独秀、陶行知等。纵观安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安徽文化发展是环环相扣,阶段相接,从而形成了一条从未中断的文化链。二、安徽文化具有兼容性安徽文化的兼容性一方面表现在安徽文化对南北文化的兼容吸收上,如老庄的道家学派就既体现了北方文化的影响,又有南方楚辞文化的影响。兼容性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安徽的学人注意吸收其他学派学者的成果,如作为道家学派集大成的著
13、作淮南子 ,就是在发挥先秦道家思想基础上,同时兼采儒、墨、名、法各家之长而成。朱熹是新安理学的祖师,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严密完整的理学体系则是在融通北宋程颢、程颐、张载、周敦颐诸儒以及道、释学说基础上形成的。安徽文化的兼容性还表现在安徽历史上的很多学者,在学术上的成就,既是专精,同时又精通诸多方面学问。如方以智既是哲学家,而其对天文、礼乐、律数、书画、文字、琴剑等又无不通晓,其所著物理小识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再如皖派经学的代表人物戴震也精通多种学问,既是哲学家又是考据学家,他对训诂、算数、天文、地理、制度、名物、音律等无不精通,足见其学问之广博。三、安徽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淮河、长江从安徽
14、北部和东南部流过,自然地将安徽分为北部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块,淮河沿岸及以北地区是平原旱作农业地区,其文化上长期受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的直接影响,其经济结构、生活习俗、民情风尚等都包含了较多的北方文化因素。江淮之间是我国旱地农业区和水田农业区的过渡地带,在经济结构上与淮北地区有较大差异,而该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碰撞与交融的主要地带,因此文化风貌兼有南北特征。而沿江平原与皖南山区是典型的水田农业区,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其文化风貌也更多地包含了南方文化的因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安徽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安徽文化也在这种区域差异性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三个较为
15、成熟的、具有丰富内涵和个性特征的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三个区域文化圈。四、安徽文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安徽文化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区域却表现出不平衡性。春秋战国时期,安徽文化开始在淮河流域地区形成,但在以后的数千年历史中,安徽文化几度兴衰,差不多呈波浪式发展。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安徽文化在继承先秦安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然而在隋唐五代的近 400 年间,虽然安徽地区也不乏杰出人才与成就,但较之前代与周边地区却显得较为冷清,直至北宋王朝建立以后,安徽文化才开始扫除隋唐时期寂寞冷清的局面。两宋时期,安徽虽然烽火不断,但由于北方中原文化的南下交流,安徽在学术文化方面却取
16、得了突出成就。公元 1275 年,安徽全境落入元军之手,在此后的 100 多年里,安徽文化基本是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直至明中叶以后,安徽文化才迎来又一个黄金时期,产生了桐城派以及徽州文化的全面繁荣。安徽文化进入鼎盛时期。安徽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还表现在安徽文化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并在时间和区域上由淮河流域逐步向皖南倾斜、发展。从春秋战国到西晋灭亡,安徽文化的发展主要局限于淮河流域,这一时期颇有建树的安徽学者差不多都出生或生活在这些地区。东晋南渡以后,随着中原世家大族的南迁,我国文化中心也开始向南转移到长江流域,安徽的文化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两淮地区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入及战争的破坏,其在安徽文化
17、中的重心地位也开始丧失,此时长江沿线地区开始登上文化学术舞台,产生了如张籍、杜荀鹤、张孝祥、李公麟等一大批杰出的学者。金元时期,两淮地区沦入金、元铁蹄统治之下 140 多年,两淮文化再次受到毁灭性的破坏,而此时的皖南地区,由于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南移,加之这一地区远离战乱,因而文化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徽州地区异军突起,从事实上确立了其在安徽文化的中心地位。明中叶以后,皖江地区和徽州地区更是人才辈出,以桐城派为代表的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双峰耸峙,安徽文化迎来了他辉煌灿烂的巅峰。因此我们可以说,淮河文化是中古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是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五、安徽文化具有开拓创新性从某种意义上
18、说,一部安徽文化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春秋时期的管仲,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他的民为邦本、通商惠贾、发展经济等思想和做法,奠定了山东齐文化注重经济之特色的底蕴。老、庄创立道家学说,而集道家学说之大成的淮南子 ,则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核心,集法家的进步历史观,儒家的仁政学说,阴阳家的阴阳学说为一体,构建了一套黄老道家学说与实践相结合的治国理论。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思想则取诸家之长,弃各家之短,是创新的一个典范。 “三曹”也是变革和创新的典型。在曹操父子努力下,开创了“梗慨而多气”的建安文学新时代。朱熹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也是安徽学说善于创新的典范。他在继承儒学传统基础上,吸收佛、道合理成分,克
19、服儒学世界观、方法论的短处,构造出内容精深、结构精致的新儒学体系。朱熹和理学的兼容并包、自我批判、不断创新的传统,深刻地影响了宋元明清的文化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现代的文化变革。除了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创新之外,安徽人在其他许多方面也都有创新,如徽派建筑、芜湖铁画、文房四宝、安徽戏剧等诸方面都体现了安徽人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为中国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也正是由于创新,才使得安徽文化具有强大的内在生命力,才使得安徽文化得以延续发展并不断创造辉煌。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十二平均律:明代的朱载堉大胆而彻底地扬弃了千余年来的旧律制,创造了现今世界各国都在应用的十二平均律,这是
20、我国声学史的一项杰出贡献。朱载堉实质上是在八度音之间分成 12 个音程相等的半音,顺序组成 12 个等程律,又叫十二平均律,如此,可以用任何一律作为主音组成各调的音阶,而且它们全音的音程都是一样的,这在乐律研究史上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十二平均律的发明比法国音乐理论家梅尔塞恩于 1636 年发表的十二平均律要早 52 年。物理小识:明代方以智所著的物理小识 ,内容十分广泛,内分天、历、风雷雨阳、地、占候、人身、医药、饮食、衣服、金石、器用、草木、鸟兽、鬼神方术、异事等 15 类,共 12 卷,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中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有光学、电学、磁学、声学、力学诸多方面
21、。它不仅总结了我国古代许多科学成就,批判地吸收了当时西欧传入的科学知识,而且对其中不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尤其是在光学方面的成就更是突出。书院: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既是独立于官学制度之外,的学校制度,又是与教育密切结合的学术研究机构。它发轫于唐,至宋形成制度,南宋时大盛,迄明、清发达完备,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制度。书院制度对于传递我国古代文化,传播学术思想,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学术人才,丰富教育理论与经验。五禽戏:五禽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据说是汉代名医华佗发明的。华佗提倡体育锻炼的方法防治疾病,吸取先秦以来导引术的精华,模仿虎、鹿、
22、熊、猿、鸟的动作姿态,创“五禽之戏” ,是我国医疗体育史上的创举。三、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什么是圩田?试述它在安徽的产生和发展的情况。答:圩田,也叫围田,沿江、濒海或滨湖地区筑堤围垦成的农田。地势低洼,地面低于汛期水位,甚或低于常年水位。圩田的出现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安徽农田水利建设的突出成就,而到了唐宋时期,安徽的圩田有了重大发展并迅速走向高峰期。唐宋两代特别是宋代,安徽兴建的圩田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形成了相当丰富的兴建圩田的理论,对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唐宋时期,随着南方人口的增加,劳动力的充实,加上先进农具的推广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大江南北
23、已大量修筑圩田并日趋完善。如宣城,早在孙吴割据江东时就在其境内修建了最大的圩田金宝圩,至宋,宣城化成圩更是“水陆地八百八十余顷,岁租米三万四千余硕” ,至宋乾道二年的统计,境内共有 179 圩,由此可见圩田兴盛之一斑。宋代安徽圩田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结构合理,修筑技术已相当完善。一般圩田均高筑圩埂,坚实牢固,堤上栽植桑柳,圩内大道相贯,河渠交错,车舟往来便利,同时兼顾排水和灌溉。尤其在宋代安徽境内,由于圩田多,往往圩圩相接,形成了辽阔的圩区,水系相通,连成一片。圩田的发展,带来了生产的大发展。由于圩田兼能防旱排涝,可以旱涝保收,加以引进早熟的占城稻种,使圩区稻米产量显著增加, “田地之入,
24、倍于他郡,鱼、虾、竹、苇、柿、栗之货足以自给” ,以至宋京十大粮仓皆受江淮所运。因此圩田的修筑被后人评为“实近古之上法,将来之永利” 。2、明清时期安徽有哪些突出的科技成就?答:一、数学、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商业数学的发展,尤其是徽商对数学的重视,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徽商编了不少应用商业数学书籍,如铜陵算法 、 算林拔萃 、 庸章算法 、 算法纂要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程大位的算法统宗 。该书是以算盘为计算工具的数学书。程大位在书中将珠算的加、减、乘、除、开方运算的口诀系统化、完整化,使珠算成为一种完全成熟的计算方法。清代安徽的天文学研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梅文鼎更被
25、誉为“历算第一名家” 。梅文鼎一生活了 89 岁,著书 88 种之多,其中绝大多数是天文、历法和数学著作。梅文鼎历法著作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其一,对中国古代历法的考证、补订和研究;其二,对西洋新法的疏解,并融会中西;其三,回答别人的疑问和授课的讲稿;其四,天文仪器的考察和说明;其五,方志中的天文部分。其对天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仅解释授时历 、 大统历中未载的计算原理、校补一些计算用表,就给后人阅读原历本带来很大便利。如平立定三差法及弧矢割圆术等,就是由于梅文鼎等人的阐发才使后人得明其真谛的。梅文鼎还对当时已经传入中国的西方天文学知识,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撰述多部著作,并参照中西星表,绘制了
26、较为完备的星图。新的星图的绘制是他会通中西天文学方面一项较大的工作,主要是将托勒密的星表、崇祯历书的星表、Bayes 的星表以及天文实用 、 天学会通等记录进行系统整理,统一名称,并有所增补,对研究我国关于恒星的发展有很大帮助。他还创制了月道仪等天文仪器。梅文鼎对清代数学的贡献也很大。梅文鼎数学著作据记载有 26 种,从种数来说不如其天文、历法著作多,但其卷数和篇幅却大有超过,其内容遍及遍及初等数学的各个门类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和球面三角等。二、医学方面的成就明清两代是安徽古代医学史上的鼎盛时期,医学人才济济,医著宏富,医学理论和临床各科都有诸多发明,为丰富和发展祖国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
27、是新安医学在全国独树一帜,令人瞩目。就医学人才而言,出现了在全国颇有影响的医家,如汪机、孙一奎、汪昂、吴谦,等。就医学著作而言,初步统计明清两代安徽医著约六百多种,约占清以前安徽医籍总数 87.7%,新安一隅约四百余种,亦居全省之首。其内容涉及医学理论、临床实践、方书、本草、医案、丛书等各个方面,从通论到分科,从提高到普及,几乎应有尽有。其中吴昆的医方考是现存第一部注释医方专著,江昇的医学类聚则是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而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和吴谦等著医宗金鉴还被有关学者列为我国十大古医著之列。另外,吴勉学汇刻的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 种、 痘疹大全八种 ,顺琯辑刊的薛氏医案二十四种等,都是大
28、型医学丛书。这些书籍对汇集和保存古代重要医学文献、促进祖国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医学理论上和实践中,新安医家们已形成系统的医药学知识,实践中重视调养脾胃、肝肾与气血,用药平正中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流派。对于中国独特的传染病学“温病学” ,新安医家如汪机、叶桂、郑康宸等人也曾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对于古代一种流传极广的传染病天花,我国医家曾探索用种痘的方式来预防,而人痘接种法的发明,据典籍记载于 16 世纪中叶发明于宁国府太平县。三、物理学方面的成就明清两代,随着安徽科技的空前繁荣,物理学领域随之出现著名学者及重要成就,较突出的是朱载堉和他的十二平均律,方以智撰述
29、物理小识 ,以及郑复光镜镜詅痴 。在物理学方面,朱载堉的最大贡献是他大胆而彻底地扬弃了千余年来的旧律制,创造了现今世界各国都在应用的十二平均律,这是我国声学史的一项杰出贡献。朱载堉在八度音之间分成 12 个音程相等的半音,顺序组成 12 个等程律,又叫十二平均律,如此,可以用任何一律作为主音组成各调的音阶,而且它们全音的音程都是一样的。这在乐律研究史上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相邻各律间的等程性,使新的乐律对任何曲调都能应用,转调自如,彻底解决了旋宫变调的问题,有利于曲调的创作和乐器的制造,有很高的的实用价值。方以智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物理小识中。这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
30、式的著作。其中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有光学、电学、磁学、声学、力学诸多方面。 郑复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取得巨大成就的光学家,他最杰出的贡献则是光学成就。1935 年,郑复光写成镜镜詅痴一书。 镜镜詅痴在许多方面都有所发明:在研究透明柱体时,发现了全反射现象;在讨论发光体的光学性质时,使用了“光面”概念;提出和讨论了小孔成像的理论;至于光量参数的提出,更是当时光学研究的先进成果。 镜镜詅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光学专著,它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总结了当时已有的各种光学知识,形成了一个融合中西的独特的光学体系。3、书院制度在安徽发达的原因及表现如何?答:安徽在全国是书院产生最早,也是最发达的一个省区。宋时,书
31、院兴起并形成制度,安徽书院数量随之大增。宋代安徽书院约有 34 所,在全国所占位次,仅低于江西、浙江和湖南三省,居第四位。安徽不少书院由硕师名儒主持讲学,如宋儒侱大昌主讲休宁西山学院,硕儒汪莘主讲休宁柳溪书院,曹泾等主讲合肥 3 西畴书院,文澄源主讲峨岱书院等。因此,书院教学质量很高,为书院赢得了社会声誉。有元一代安徽书院与全国同步继续发展。元代安徽新建 35 所,保留、修复或重建前代书院 9 所,共计 44 所。绝大多数书院由名儒名师主持和主讲,如胡炳文主讲明经书院,郑玉、鲍元康主讲师山书院,曹泾主讲西畴、初山书院,汪一龙主讲晦庵书院,胡一桂主讲湖山书院,等等,其中很多人是南宋具有民族气节的
32、名儒学者,入元不仕,退而讲学的,这是当时安徽书院发达的重要原因。元代安徽书院的分布仍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徽州及沿江地区,便也开始向皖中、北地区发展,如合肥、舒、宿等地开始陆续创建书院。明清时期,在我国封建教育制度走向衰落、消亡和西学东渐、实学兴起的背景下,安徽书院却在宋元发展的基础上,继续蓬勃发展,并盛极一时。考究其原因,这与安徽素以“文化之地” 、 “仪礼之乡”著称,历来就有社会与私人办学的优良传统,且皖地学派盛行,朱学、王学、湛学及清代朴学与桐城文派等学者在皖地进行着积极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亟欲拯治时弊,传道授业,振兴文教,培育人才等,无不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有关材料统计,明代安徽书
33、院至少在 138 所以上,大多兴建于明中叶以后。此时,书院的分布仍以皖南为主,但呈向皖中、皖东、皖西发展的态势。清代安徽书院总数在 203 所,此时,政府官员开始掌管书院诸如择山长、选教育、收学生到课业、课考、廪养、俸禄,以及参加科考、取任等方面事务,官办书院成为清朝安徽书院的最重要特色,书院实际蜕变为官学的附庸,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4、唐代安徽两大诗人群体各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作品?答:唐代是诗歌的时代,此时安徽诗坛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出现了池州诗人群和宣州诗人群。这两个诗人群体及其创作的诗歌非常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文化受到严重破坏,而江南一带则相对安定,文化也趋于繁荣。在皖南
34、的池州地区涌现出众多诗人。代表人物有杜荀鹤、费冠卿、张乔、殷文圭等,主要活动时期为唐宪宗唐哀宗年间(805907) 。杜荀鹤,池州石台人,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自成一家,后人称“杜荀鹤体” 。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反映唐末军阀混战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悲惨遭遇,例如他的山中寡妇 、 自江西归九华有感 、 题所居村舍 、 乱后逢村叟 、 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等,都相当具有现实主义的写实精神和社会意义。这位安徽著名的诗人,他长期生活在池州,置身于九华山怀抱,对家乡风物十分热爱,因此吟咏九华山的诗篇甚多,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这类诗歌有山居寄同志 、寄李隐居 、 醉书僧壁 、 溪岸
35、秋思 、 秋日怀九华旧居 、 闲居书事等多篇。费冠卿,池州人。隐居九华山期间,写了不少咏吟九华山诗篇。如答萧建问九华山将九华山秀美风光和佛教人文景象充分体现,也成为历史上吟赞九华山的佳篇之一。还有池州人张乔、池州青阳人殷文圭等。宣州的诗人代表人物有刘太真、许棠、汪遵等。主要活动时期为唐玄宗唐哀宗年间(712907) 。刘太真,宣州人,著有诗文集 30 卷, 全唐诗仅存诗 3 首。其中就有一首是写他故乡宣州东峰亭的宣州东峰亭各赋一物得古壁苔 。许棠,泾县人, 全唐诗存其诗 2 卷,计 150 余首。汪遵,宣州泾县人,全唐诗存其诗 1 卷。四、考察论析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1、如
36、何认识陈独秀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张及其倾向? 答:1919 年 7 月 20 日,胡适在每周评论第 31 号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一文,明确表示对陈独秀等人“高谈社会主义”的不满态度,主张采用温和的改良方法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同年 8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第 35 期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 ,指出问题与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以此为标志,以胡适、周作人、傅斯年等为代表的大批学者继续坚持原先的思想文化改良道路,走向自由主义,被称为问题派;而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激进人士则转化为信奉共产主义的革命派,在当时被称为主义派。1919 年末
37、,胡适发表了极具争议的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提出了将“研究问题” 、 “输入学理” 、“整理国故” 、 “再造文明”作为新思潮和新文化运动的纲领,指出“整理国故”是以“再造文明”为根本目的的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和步骤。胡适认为新文化、新思潮的根本意义是一种新态度,即评判的态度。他认为这种评判主要是对制度风俗、圣贤遗训和社会公认的行为与信仰这三方面做以理性为标准的重新评估。通过“整理国故”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糟粕,去芜取菁,以之再造新的文明。此期正是新文化运动取得摧枯拉朽的巨大胜利的时刻,胡适“整理国故”言论一出,立即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有认为是对新文化运动的背叛,意在将青年引入“故纸堆” ,从
38、而淡化政治,从当时情境来看,这种指责并非没有道理。另有认为是此举是对新文化运动矫枉过正的一种拨乱反正,它对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而言不啻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今天,在我们看来,问题派与主义派之争实质上是投身民众运动抑或继续坚持思想启蒙之争,应属思想意识领域的分歧。而后来陈独秀与胡适所走上的暴力革命之路和温和改良之路也只是两人世界观、价值观不同所导致的结果。两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都对 20 世纪初的落后中国的何去何从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和判断,都展现了那一时代优秀知识分子挽大厦于将倾的弘毅精神与爱国情怀。2、什么是“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在教育实践方面作出过哪些贡献?答:“生活教育”的理
39、论直接来源于陶行知积极而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也是对其师杜威先生反传统教育思想中积极因素的吸收和改造。 “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革命的先驱,他的一生都在以积极的行动和实践追求着其“教育救国”的理想,“爱国主义”和“平民教育”一以贯之地贯穿于他所有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理念中,曾被毛泽东称赞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在美留学师承著名教育家杜威和孟禄门下,学成归国后,立志“教育救国” ,辞去大学教职,转而投身于普及平民教育运动中,发起组织多个民间教育组织,如中华教育促进会、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山海工学团、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等,并创办乡
40、村师范试验学校。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吴富体:唐代散文家吴少微,新安人。唐中宗时他与富嘉谟同朝为官且交谊深厚。两人文风相近,力矫徐庾余风,名重一时,号“吴富体” (也作“富吴体” ) 。 新唐书中言:“天下文章尚徐庾,浮俚不竞,独嘉谟、少微本经术,雅厚雄迈,人争慕之,号吴富体 。 ”这里概括了“吴富体”的特点:以经典为本,典雅雄厚,气势豪迈。 “吴富体”作为唐代古文运动中最早出现的新的散文文体,对古文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苕溪渔隐丛话:苕溪渔隐丛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诗话集。作者胡仔,字元任,安徽绩溪人(约 11101170) ,晚年隐居浙江湖州苕溪,遂自号苕溪渔隐
41、。此书是胡仔穷一生之力的杰作,分前后两集,共 100 卷,50 余万字。涉及上百位古代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格律、掌故等。胡仔在自序中认为“开元之李杜,元佑之苏黄,皆集诗之大成者。 ”因此他论诗格外推崇李白、杜甫、苏轼和黄庭坚。在重视前人创作成果的同时,他还强调诗歌必须不断创新,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对后人学诗很有裨益。 苕溪渔隐丛话的编纂体例是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即写到某位大家,跟他有联系的诗人也连带介绍,均以年代为序,将作家、作品与生平事迹有机结合。有不少散佚的材料,靠此书才得以保存下来,因此意义非常重大。燕乐考原:燕乐考原作者为清代著名学者凌廷堪,在这部书中,凌廷堪揭示了燕乐由琵
42、琶弦定律的奥秘,找到了理论上的调音与琵琶弦上的对应位置,该发现揭开了词律研究的千古疑窦,拉开了词体起源与音乐关系研究的序幕,在词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尝试集:尝试集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也是胡适文学主张的自我实践。 尝试集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反对封建专制,歌颂民主自由 。如孔丘 、 威权等。 尝试集中第二类作品,多是一些个人的小感触,小志趣,反映了现代知识分子某些生活侧面和思想感情。在诗歌艺术发展上, 尝试集也是一个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突破旧诗藩篱,大胆创新诗体。二是吸取中外诗歌艺术长处,探索新诗创作方法。它一方面吸取借鉴了中国古典音韵理论和外国诗歌形式中有用的东西,一
43、方面又是对旧诗声韵格律体系的大胆否定。 三、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简述宋代安徽作家的小说创作。答:两宋时期安徽小说创作领域出现了一位著名的作家秦醇,以其赵飞燕别传名扬后世。秦醇,亳州谯郡(今安徽亳州)人,北宋著名传奇作家,作品今存赵飞燕别传 、 骊山记 、 温泉记和谭意歌传四篇。其实只有谭意歌传写北宋名妓谭意歌,属于近世题材,其余三部赵飞燕别传写西汉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 骊山记写骊山守宫使白头翁忆唐明皇和杨贵妃旧事, 温泉记写西蜀才子张俞过骊山,梦中与杨贵妃共浴温泉事。此三部均为托古而作的历史题材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赵飞燕别传 。小说揭露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荒淫及后宫争
44、斗中的罪恶,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在情节构思上更是十分精巧,体现了作家深厚的小说创作功底。可以说这部传奇,无论在人物刻画、情节组织还是文辞上都不失为一篇优秀的文言小说。北宋安徽小说作家,除了亳州的秦醇外,还有全椒人张洎,他有文集 50 卷,其中贾氏谈录1 卷,记叙唐代轶闻奇事,此笔记小说对了解唐代台阁和社会风气有一定史料价值。2、简述清代桐城派的发展历史。答:桐城文派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文派的前驱。其中戴名世更被看作是桐城派的奠基人。戴名世其代表作是南山集 , 南山集中辑录戴名世散文百余篇,全部是唐
45、宋体古文,由方苞作序。此书一经问世,即风行全国,打开了桐城古文的知名度。桐城派文论体系的真正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方、刘、姚被尊为“桐城派三祖” 。方苞,桐城文派的创始人。方苞继承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是指文章中心思想即儒家思想;“法”是指表达中心思想的形式技巧。他认为“义” 、 “法”之间为一经一纬,相辅相成,即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方苞还提倡文章语言必须“雅洁” ,认为学习古文应以左传 、 史记为范本,从唐宋八大家散文入手。不过他也反对仅从形式上拟古的倾向。他的这些主张是对唐宋以来古文运动创作经验的总结,在文学
46、批评史上具有积极意义。方苞“义法”论的创立,为桐城派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弟子刘大櫆接着成为桐城派承前启后的中坚人物。刘大櫆发展了方苞的“义法”论,偏重于古文的艺术探讨,提出 “神气” 、 “音节” 、 “字句”为文章要素的理论:“神气”是指语言的气势精神,是散文的审美本质,是作者个性在艺术上的体现。他认为文章的“神气”可从文章的字句、音节入手进行体察,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顿挫,这是对我国文章韵律学说理论的一种总结和应用。刘大櫆门下的弟子中又以姚鼐最为杰出。作为桐城派的第三代祖师,姚鼐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的主张,即文章的主题、论证和文辞相统一,使桐城派文论具有更完整
47、的体系和理论性。他还提出了阴阳刚柔说,认为文章的刚柔变化,是作者性格、气质、品德的表现。这在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研究中无疑是一个创举。姚鼐之后,桐城派先后有“姚门四杰”: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和姚莹。他们又广为授徒,其弟子有桐城戴存庄、苏停元、方宗诚、陈澹然,合肥徐子岑等。后曾国藩创“湘乡派” ,实为桐城派变体。 “曾门四大弟子”为武昌张裕钊、桐城吴汝纶、遵义黎庶昌、无锡薛福成。他们将桐城派的影响进一步拓展。燕、冀弟子多达数百人。其后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桐城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以及吴汝纶之子吴闿生等,以马其昶声誉最高,有桐城派“殿军”之称。省外桐城派著名文人还有严复、林纾等,追随者更是数以千计,直至
48、“五四”运动后桐城文派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齐云山作为道教名山的历史地位是什么?答:齐云山作为道教圣地,始于唐代。据史料记载,唐朝乾元年间,道士龚栖霞云游至齐云山,隐居于天门岩修炼传法;虽无建迹,却留下道教遗踪。南宋宝庆年间,道士余道元自黟北(黄山)游至齐云山天门岩,得潜师天谷子印记“宜我室此” ,遂拜请于居士金安礼、金士龙,建佑圣真武祠于齐云岩。此后云游道士纷至沓来,崇拜道教的居士信徒,纷纷献地输财,筑祠建观,香火日盛,从而创立了齐云山的道教基业。明代中后期,齐云山道教进入鼎盛时期,龙虎山正一派的第四十八代天师张真人在齐云山为嘉靖皇帝建求子应验,皇帝龙心大悦,下旨醮建了“玄天太素宫” ,
49、齐云山从此更加声明远播。明嘉靖帝等多次派使臣来山朝拜,并且亲自为宫观撰写碑铭、匾额,一时成为道教正一派的活动中心,来自皖、浙、赣等地的香客达三千之众。古今往来,齐云山以它的香火鼎盛,奇观圣景与神秘玄奥,吸引了众多虔诚的教徒以及文人雅士。朱熹、王阳明、徐霞客、海瑞、戚继光、唐伯虎、袁宏道、郁达夫等都曾造访。他们登临齐云山,寄情于峰岩幽洞,或赋诗题词,或树碑为记,纷纷盛赞名山,一时传为佳话,就连乾隆巡游江南时也不甘寂寞,留下了“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的赞语,为齐云山留下了珍贵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都无疑肯定了齐云山作为道教名山的历史地位。4、金乔觉与九华山有着怎样的渊源?答:九华山佛教地位的突显与当时的一位名叫金乔觉的僧侣有重要关系。金乔觉,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早年曾经来大唐留学,汉学造诣颇深。在唐学习期间金乔觉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回国后便削发为僧。唐开元七年(719 年) ,24 岁的金乔觉再次来到中土大唐,几经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