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课程教学大纲院长(主任) 教研室主任 大纲执笔人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105022210 课程名称:古生物学与地史学学 时:48实验学时:16总 学 分: 3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先修课程:矿物学、岩石学、认识实习适用专业(方向):资源勘查工程责任单位:勘测学院地球科学教研室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课程性质:地史学史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特征与发展规律的学科。是地球发展是之一也是研究地史的主要手段,故整合成一门课。所有高等学校地质类专业均将其列为三大基础课(矿物岩石,地史、构造)之一。矿产等各类地质勘查工作的对
2、象都是地质历史时期的产物,各地史时期的环境与其发展规律是指导矿产勘查、地质灾害预测等各类地质勘察工作的的主要理论依据,所以该课程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目的:矿产形成的时、空分布规律受地球历史各阶段环境和地球发展总规律的制约。开设此门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在岩石学课程基础上运用古生物知识使学生认识地球历史及各阶段环境和地球发展总规律,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地壳发展史的基本知识、方法,树立地质学的四维观,为后续课打好基础。任务:利用生动的课件与录像资料及适宜的教法,通过本门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地史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掌握地壳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各阶段地壳运动的特点;熟悉中国主要区域地壳
3、发展史及主要成矿域、成矿阶段;了解地壳发展史及盆地构造分析方法;具有学习认识各类具体勘查对象生成时期及环境与其发展规律的必备基础。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各大区地层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典型区分析地壳发展史训练及野外实习区地壳发展史的编写,初步完成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三、课程的内容及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一)古生物地史学导论(1)主要教学内容:1)讨论应用地球科学概论语岩石学知识你在长春九台等地野外实习中看懂了那些现象?还有那些不懂得?;2)结合讨论提出问题这些地质体是什么时期?什么环境下形成的?3)解决的途径。(2)知识点与能力点要求:1)知识点:理解长春九台野外实习中岩石与地层
4、关系,地层、古生物概念。2)能力点: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的应用;所见问题的联想。(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岩石、地层,古生物概念及实习所见具体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长春九台地区野外层状地质体形成机理(二)古生物概念(1)主要教学内容:1)结合实习所见化石讲化石概念;3)研究意义;4)保存类型;5)深化地质年代表(2)知识点与能力点要求:1)知识点:掌握化石概念,保存类型;理解化石的研究意义;了解所见化石时代2)能力点:野外所见化石保存类型;时代、环境的鉴别(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重点:化石概念,保存类型,理解化石的研究意义2)难点:野外所见化石保存类型时代环境的鉴别(三)前寒武纪化石 (1
5、)主要教学内容:1)球藻、叠层石;2)小壳;3)分层意义;4)生物学意义(2)知识点与能力点要求:1)知识点:掌握 1)球藻;2)叠层石、小壳特征;理解分层意义;了解生物学意义2)能力点:叠层石特征鉴定(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重点:叠层石、小壳特征;理解分层意义;2)难点:叠层石特征鉴定(四)早古代分层化石(1)主要教学内容:1)三叶虫;2)头足类;3)笔石;4)分层意义、生物学意义(2)知识点与能力点要求:1)知识点:掌握各门类的主要特征;理解各门类的分层、环境意义;了解各门类的分类2)能力点:各门类的分层、环境鉴定方法(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重点:各门类的主要特征;分层、环境意义2)难
6、点:各门类的主要特征(五)晚古代分层化石(1)主要教学内容:1)蜓;2)珊瑚;3)腕足;4)古植物(2)知识点与能力点要求:1)知识点:掌握各门类的主要特征;理解各门类的分层、环境意义;了解各门类的分类2)能力点:各门类的分层、环境鉴定方法(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重点:各门类的主要特征;分层、环境意义2)难点:各门类的主要特征(六)中、新生代分层化石(1)主要教学内容:1)菊石;2)双壳;3)脊椎动物 4)裸子植物;5)被子植物;6)分层意义;市郊所见层状岩石时代(2)知识点与能力点要求:1)知识点:掌握各门类主要特征、;理解分层、环境意义;了解其生物进化意义2)能力点:各门类主要特征的鉴定
7、(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重点:各门类主要特征、;理解分层、环境意义2)难点:各门类主要特征(七)地层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1)主要教学内容:1)海相沉积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2)陆相沉积的主要类型及特征3)海陆过渡相三角洲沉积4)古地理及古地理图5)相序与构造运动(2)知识点与能力点要求:1)知识点:掌握地层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理解古地理及古地理图相序与构造运动关系。2)能力点:能够利用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化石岩石特征初步进行相与相序的划分。(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层的主要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环境。教学难点:利用化石、沉积岩确定沉积相的机理。(八)地层系统及地质
8、年代(1)主要教学内容:1)地层概念和地层叠覆律;2)地层之间的关系及地质意义;3)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方法4)层序地层学及在新一轮 1:50000 地质填图中的应用;5)地质年代表、构造阶段(2)知识点与能力点要求:1)知识点:掌握地层划分和地层单位及地层对比及其方法,进而理解新的填图方法中划分对比及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表和构造阶段;了解划分原理,层序地层学及在新一轮1:50000 地质填图中的应用。2)能力点:能够利用地层划分、对比的基本原理进行初步的时代与地层单位的确定。(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层划分和地层单位;地层对比方法。教学难点:地层划分对比的原理。层序地层学及在新一轮 1:
9、50000 地质填图中的应用。(九)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1)主要教学内容:1)现代地表构造地势分异及沉积组合类型;2)大陆地壳大地构造分区,中国大地构造分区3)板块构造与威尔逊旋回;4)板块构造与槽台学说及地质力学5)地史中恢复古板块与盆地构造分析方法(2)知识点与能力点要求:1)知识点:掌握现代地表构造地势分异及沉积组合类型在地层沉积组合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板块构造与威尔逊旋回;板块构造与槽台学说及地质力学的关系。2)能力点:利用现代地表构造地势分异及沉积组合类型的分析基本原理认识地史沉积。(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应用地层沉积组合类型进行历史构造分析。教学难点:沉积组合形成
10、机理。(十)地球早期史1) 地球早期史简介2)前寒武纪地质时代划分3)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及前寒武纪生物演化(2)知识点与能力点要求:1)知识点:了解地球早期史特点及问题,基本掌握前寒武纪地质时代划分原理、方法。2)能力点:能够应用前寒武纪地质时代划分原理、方法指导前寒武纪地质的学习。(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前寒武纪地质时代划分。教学难点:生命的起源。(十一)太古宙(1)主要教学内容:1)太古宙常见岩石类型、岩系特征与地史研究方法2)中国北部太古宙地史及太古宇3)中国其他地区的太古宇4)世界太古宇的分布及主要类型5)太古宙地壳构造演化造壳速率6)中国太古宙矿产资源种类与层位。(2)知识点与
11、能力点要求:1)知识点:掌握岩系特征与太古宙地史研究方法,中国北部太古宙地史及太古宇。中国太古宙矿产资源种类与层位,了解其生成环境。2)能力点:能够利用太古宙地史研究方法及岩石学基础认识中国的太古宇。(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太古宙常见岩石类型、岩系特征与地史研究方法作用,中国北部太古宙地史及太古宇中的矿产类型、层位。教学难点:太古宙地壳构造演化造壳速率。(十二)元古宙(1)主要教学内容:1)震旦纪前的元古宙;2)震旦纪地史;3)中国元古宙矿产资源及与太古宙矿产关系的新近观点的讨论(2)知识点与能力点要求:1)知识点:掌握元古宙地史过程的特点,中国南北方元古宇的差别。矿产资源种类、层位,
12、了解其生成环境。元古宙矿产资源及与太古宙矿产关系的新近观点。2)能力点:应用岩石学划分的基本原理理解中国南北方元古宇的差别,应用沉积环境分析的基本原理初步理解中国南北方元古宇中矿产资源的形成机理。(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元古宙地史过程的特点,中国南北方元古宇的差别。矿产资源种类、层位。教学难点:成矿作用机理(十三)早古生代(1)主要教学内容:1)早古生代的划分及生物界2)寒武纪地史3)奥陶纪地史4)志留纪地史5)中国早古生代的矿产,古亚洲成矿域的形成。(2)知识点与能力点要求:1)知识点:掌握早古生代地史过程的特点,特别是华北、华南构造发展史的异同。理解寒武系生物地层划分、奥陶系层序地
13、层学的划分与南北对比。2)能力点:能够应用生物地层学的基本原理认识华北、华南构造发展史的异同的原因。生物地层划分、层序地层学的划分方法的应用。(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早古生代地史过程的特点,特别是华北、华南构造发展史的异同。生物地层划分、层序地层学的划分方法。教学难点:华北、华南构造发展史的异同的原因。(十四)晚古生代地史(1)主要教学内容:1)晚古生代的划分及生物界2)泥盆纪地史3)石炭纪地史4)二叠纪地史(2)知识点与能力点要求:1)知识点:掌握晚古生代地史的主要特点,通过华南泥盆系相变规律分析,基本掌握相分析原理、方法。2)能力点:应用相分析原理初步认识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14、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生成环境。沉积相分析能力的初步确立。(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华南泥盆系相变、石炭纪、二叠纪成煤环境及层位特征与古地理关系,相分析原理及方法。教学难点:华南泥盆系相变、石炭纪、二叠纪成煤环境形成机理。(十五)中生代(1)主要教学内容:1)中生代概述及生物界;2)中国三叠纪地史;3)中国侏罗纪地史;4)中国白垩纪地史;5)中生代矿产;关于中国环太平洋成矿域形成的讨论。(2)知识点与能力点要求:1)知识点:掌握中国中生代由南北差异转为东西差异的地史特点,理解其产生的构造运动机理;了解环太平洋成矿带的生成与中生代构造发展史的关系。2)能力点:应用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及盆地分析原
15、理认识中国中生代由南北差异转为东西差异的机理。(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印支、阿尔卑斯运动阶段构造运动与古地理、沉积相。构造发展史的分析方法。教学难点:是印支、阿尔卑斯运动阶段构造运动与古地理、沉积相作用机理。(十六)新生代地史(1)主要教学内容:1)新生代地史概况及生物界2)第三纪地史;3)第四纪地史;4)中新生代地史与人类发展(2)知识点与能力点要求:1)知识点:掌握新生代的划分及地史特点。理解新生代古地理古气侯变化规律与人类发展关系。2)能力点:利用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认识新生代古地理古气侯变化规律与人类发展关系。(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新生代的划分及地史特点作用,新生代古
16、地理古气侯变化规律与人类发展关系。教学难点:新生代古地理古气侯变化规律与人类发展关系。新老划分方案对比。(十七)地史发展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及展望(1)主要教学内容:1)全球等时性问题;2)第史发展中的阶段性和演化节律问题;3)新生界与新生代地貌及构造运动关系分析。教学提示:新生代包括人类时代第四纪,其早期演化与现代环境的关系密切,所以本章重点是讲清现代环境的形成,使学生正确认识现代环境的形成。对人地关系有一个科学认识。本章重点是人类环境问题。要结合地理环境概念及环境演变的史实突破难点。四、课程教学各环节的基本要求(一)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1、主要教学方法:地质讲授法;地质引导法;地质观察法;地质
17、图表法;比较法;分析综合和归纳演绎法;2、手段:课件;多媒体;标本;模型;地质图、古地理图;地质统计图表;纲要图。3、原则性教学建议:地史学做为专业的一门主要的工程基础课,服务于教学实习构造地质学、找矿勘探及其它专业课,是资源勘查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授课前务须结合实际讲清课程意义,讲授中应联系秦皇岛地质教学。当前地质学的前沿课题主要是地壳深层构造与超大型矿床的勘查,故地史学教学应突出前寒武纪、盆地及边缘构造的地史内容。针对西部开发,从现代地学角度看更要加强环境理念。所以在讲清构造发展史为主线的地史内容的基础,讲清现代环境的形成与人类发展关系,会更充分体现现代地学意义,同时也为地史学教学
18、赋予了新的内容与现实意义。(二)实验环节的基本要求: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学时 教学要求概要1 化石保存类型;前寒武纪化石 12 早古代分层化石 1 了解生物的时代特征、掌握主要分层化石特点3 晚古代分层化石 2 掌握主要分层化石特点4 中、新生代分层化石 2 掌握主要分层化石特点5 层序地层、沉积相 2 掌握主要类型与特征6 太古宙、元古宙 2 掌握地史、岩系、矿产类型与划分7 早古生代 1 掌握地史、层序地层、沉积相、矿产8 晚古生代 1 掌握地史、地层层序、沉积相、矿产9 中新生代 2 掌握地史、沉积相、矿产;构造与环境10 地史综合练习 2 掌握古构造、古地理、成图地史分析原理、方法
19、16(三)作业的基本要求:作业类型 比例问答题 20思考题 30解析制图题 30综合练习题 20要求:遵循、参照国家 1:50000 地质规范。绘制图、文字报告、综合练习要及时、清晰、准确。(四)考核方式及基本要求:考查课,考试的形式是闭卷。成绩的合成及评分标准实验 20、平时考核 10、期末考试 70。评分办法和评分标准:五项标准(全勤、认真、实验报告准确、整洁、规范。有创意者按创意点加分)5 分(级)制。全勤、认真。实验报告准确、整洁、规范为 4 分。一项不合格去一分。有创意加一份。五、教学总学时数与课时分配:本课程教学时数为 48 学时。序号 项 目 内容 学时1)讨论长春九台等地野外实
20、习中看懂了那些现象?结合讨论提出问题这些地质体是什么时期?什么环境下形成的?1 古生物地史学导论2)解决的途径学习古生物地史学。11)结合实习所见化石讲化石概念;3)研究意义;4)保存类型;2 古生物概念5)深化地质年代表21)球藻、叠层石;2)小壳;3)分层意义;3 前寒武纪化石4)生物学意义21)三叶虫;2)头足类;3)笔石4 早古代分层化石4)分层意义、生物学意义31)蜓2)珊瑚3)腕足5 晚古代分层化石4)古植物21)菊石;2)双壳;3)脊椎动物24)裸子植物;5)被子植物;6 中、新生代分层化石6)分层意义;市郊所见层状岩石时代21)海相沉积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7 沉积岩相和古地理2)
21、陆相沉积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33)海陆过渡相三角洲沉积4)古地理及古地理图5)相序与构造运动1)地层概念和地层叠覆律;2)地层之间的关系及地质意义;3)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方法4)层序地层学在新一轮 1:5 万地质填图中的应用8 地层系统及地质年代5)地质年代表、构造阶段31)现代地表构造地势分异及沉积组合类型;2)大陆地壳大地构造分区,中国大地构造分区3)板块构造与威尔逊旋回;4)板块构造与槽台学说及地质力学9 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5)地史中恢复古板块与盆地构造分析方法21) 地球早期史简介2)前寒武纪地质时代划分10 地球早期史3)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及前寒武纪生物演化11)太古宙岩石类型、
22、岩系特征与地史研方法2)中国北部太古宙地史及太古宇3)中国其他地区的太古宇4)世界太古宇的分布及主要类型5)太古宙地壳构造演化造壳速率11 太古宙地质6)中国太古宙矿产资源种类与层位。21)震旦纪前的元古宙;2)震旦纪;12 元古宙地质3)中国元古宙矿产资源及与太古宙矿产关系新近观点的讨论41)早古生代的划分及生物界2)寒武纪3)奥陶纪4)志留纪13 早古生代5)中国早古生代的矿产,古亚洲成矿域的形成。41)晚古生代的划分及生物界2)泥盆纪3)石炭纪14 晚古生代4)二叠纪41)中生代概述及生物界;2)三叠纪3)侏罗纪4)白垩纪15 中生代5)中生代矿产;环太平洋成矿域的形成41)新生代地史概
23、况及生物界16 新生代2)第三纪; 33)第四纪;4)中新生代地史概述(新生代古地理古气侯与类发展)1)全球等时性问题2)第史发展中的阶段性和演化节律问题17 古构造、古地理制图3)新生界与新生代地貌及构造运动关系分析4总计 48六、建议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使用教材:地史学教程/刘本培,全秋琦主编 1996、11 北京:地质出版社第三版(2)教学参考书:1)李四光,1939,中国地质学(英文)。张文佑译,1952,正风出版社2)王子贤、王怀礼 1985,简明地史学。河南科技出版社3)孙荣圭,1984,地质科学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4)李亚美,夏德馨等编,1985,地史学。地质出版社5)傅英祺、杨季楷编,1987,地史学简明教程。地质出版社6)王鸿祯、刘本培主编,1980 地史学教程地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