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8课时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实验学校 孙守侠.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6542346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课时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实验学校 孙守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8课时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实验学校 孙守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8课时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实验学校 孙守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8课时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实验学校 孙守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8课时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实验学校 孙守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 17 页内容及补充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2. 能够比较熟练地应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 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4. 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再让一般回到实践中去”的探索过程,并从这一过程中感悟到简单的辩证思想,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教学难点: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教具、学

2、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黄河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流域,来探索它的秘密。请看录像(播放 20 秒录像),【录像内容包括:黄河上、中、下游的长度,介绍黄河流域和各部分流域面积。】录像后出示信息窗 3:师:仔细观察信息窗里的信息,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下:问题 1:上游和中游一共长多少千米? 问题 2:上游和中游的流域面积一共是多少万平方千米?问题 3: 上游比中游长多少千米?问题 4:上游流域面积比中游多多少万平方千米?根据需要有目的的选择问题,(1)解决“问题 2:上游和中游的流域面积一共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3、?”生回答师板书:39 + 34 = 73(2)解决“问题 4:上游流域面积比中游多多少万平方千米?生回答师板书:生回答师板书:39 - 34 = 5(3)加减法算式个部分的名称师问:这两个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39 + 34 = 73加数 加数 和39 - 34 = 5被减数 减数 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那么加减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问题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根据 39 + 34 = 73 写出减法算式。生 1 汇报:由 39 + 34 = 73,可以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分别是:73

4、 - 34 = 3973 - 39 = 343我们可以看出加数+加数 =和。学生汇报老师板书。39 + 34 = 73加数 + 加数 = 和生 2 边画线边讲解:大家看 39 叫做加数,34 叫做加数,74 叫做和。73 - 34 = 39,就是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操作如下)39 + 34 = 73加数 加数 和73 - 34 = 39和 - 加数 = 加数生 3 补充汇报:大家看 39 叫做加数,34 叫做加数,74 叫做和。73 - 39 = 34,也是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2.验证结论师提问:是不是加法算式各部分之间都有这样的关系呢?谁来举例验证?生举例验证:我们通过解

5、决“黄河上游和中游一共长多少千米?”的算式看一看,3470 + 1210 = 4680(千米),写两道减法算式为:4680 - 3470 = 12104680 - 1210 = 3470确实是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师点拨:我们写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把要求的加数写在前面,写成:师边板书边加方框线:让学生齐读一遍,并要求学生记住。3全班汇报(1)汇报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一个加数 = 和 另一个加数4师引导:谁来汇报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汇报减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师提问:谁来汇报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生 1 汇报:由 39 - 34 = 5 可以看出被减数减数 = 差师板书:39 - 3

6、4 = 5被减数 - 减数 = 差师点拨:这是减法各部分最基本的关系,还有其它的吗?生 2 汇报:我把课本第 8 题填完整是(生展示):10030 =7070 + 30 = 100100 70 = 30 813 213 =600600 + 213 = 813813 600 = 213450300 = 150150 + 300 = 450450 150 = 300大家看 450 叫做被减数,150 叫做减数,300 叫做差。150 + 300 = 450,就是减数加差等于被减数。 (操作如下)450 - 150 = 300被减数 减数 差150 + 300 = 450减数 + 差 = 被减数我举

7、例检验也是这样,如 100- 70 =30,那么 70+30=100.师小结:一般情况下,要求的被减数写在前面,写成:师边板书边加方框线:让学生齐读一遍,并要求学生记住。被减数 = 减数 + 差5生 3 接着汇报:大家看 450 叫做被减数,150 叫做减数,300 叫做差。450 - 300 = 150,就是被减数减差等于减数。 (操作如下)450 - 150 = 300被减数 减数 差450 - 300 = 150被减数 - 差 = 减数我举例检验也是这样,如 100- 70 =30,那么 100 - 30=70.师小结:一般情况下,要求的减数写在前面,写成:师边板书边加方框线:让学生齐读

8、一遍,并要求学生记住。(3)汇报根据 c b =a 写算式。学生汇报:根据 c b =a 写成的加法算式是 a+ b=c,写成的减法算式是c a = b。生质疑:你的依据是什么?生释疑:写成的加法算式 a+ b=c,依据是被减数 = 减数 + 差;写成的减法算式 c a = b,依据是减数 = 被减数 - 差。师小结: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字母表示。【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探索时空,使探索更加有效、深入,探索中注意引导学生敢于暴露自己的思维,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1.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9、1)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大家齐读一遍。生读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师提问:如果要求一个加数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减数 = 被减数 - 差6生回答:要求加数数需要知道和与另一个加数。(2)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大家齐读一遍。生读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师提问:如果要求减数需要知道哪些条件?生回答:要求减数需要知道被减数和差。生质疑:如果要求被减数需要知道哪些条件?生释疑:要求被减数需要知道减数和差。(3)怎样理解记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预设生 1 回答:加法中的和是整体,加数是部分,所以求加数这样的部分就用整体减去部分,那么一个加数 = 和 另一个加数。预设

10、生 2 回答:减法中,被减数是个整体,减数和差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求被减数这个整体,就用部分加部分,那么被减数 = 减数 + 差。预设生 3 回答:减法中,被减数是个整体,减数和差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求减数这个部分,就用整体减去另一部分,那么减数 = 被减数 - 差。2.减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学会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么减法和加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预设生答:加法是把两个部分合成一个整体的运算。减法是已知一个整体,减去一个部分求另一个部分的运算。师指着算式提问:大家看,由(1)39 + 34 = 73,可以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分别是:(2)73 - 34 = 39,

11、(3)73 - 39 = 34,减法和加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生回答:减法和加法之间是相反的关系。师讲解:相反的运算在数学中也可以称为“逆运算” , “逆”就是相反的意思。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式是加法算式,写出了第(2)、(3)两道减法算式,第(2)、(3)式与第(1)式比较,第(1)式要求的和在第(2)、(3)式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式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式中变成了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7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

12、算” 。因此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板书: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设计意图: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学生归纳结论,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一)考一考谈话:同学们学会了吗?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大家,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出示下面各题)1.计 算 下 面 各 题 , 并 且 验 算 。6274 +520 300128492.填一填3请四名“学困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台下巡视,注意搜集学生中的典型错误。(二)议一议1更正(1)观察。做完的同学认真看黑板上同学做的和你是否一样。8(2)纠错。和黑板上的板演不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13、(点名让学生上台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原题旁边更正,不要擦去原来的)下面的同学如果发现自己错了,在下边要及时改正过来。板演更正情况如下:(1)板演:6274 + 520 = 6794 更正: 6 2 7 4 验 5 2 0 验 6 7 9 4 + 5 2 0 算 + 6 2 7 4 算 - 5 2 0 6 7 9 4 6 7 9 4 4 2 7 4(2)板演:3001 2849 = 252 更正: 3001 2849 = 1523 0 0 1 验 2 5 2 3 0 0 1 验 1 5 2 - 2 8 4 9 算 + 2 8 4 9 - 2 8 4 9 算 + 2 8 4 9 2 5 2 3 1

14、0 1 1 5 2 3 0 0 1 (3)板演: 更正:加数 377 294 359加数 403 821 471和 780 527 830板演: 更正:被减数 869 602 111减数 578 971 147差 291 369 258(4)板演:250145 = 105(千克)答:苹果还剩 105 千克。板演:212198 = 14(千克) 更正:212 + 98 =310(千克)答:梨有 14 千克。板演:105 88 = 17(千克)答:香蕉还剩 17 千克。板演:200 + 105 =305(千克) 更正:200105 = 95(千克)答:橘子卖出 305 千克。2议一议。加数 377

15、 294 359加数 403 233 471和 780 527 830被减数 869 602 405减数 578 233 147差 291 369 2589师:到底做得怎么样呢?下面咱们来评议一下。评议(1)师追问 1:两种验算都对吗?有什么不同?生回答:两种验算都对,第一种用加法验算,根据是加法交换律。第二种用减法验算,根据是一个加数 = 和 另一个加数。评议(2)师追问 2:板演和更正哪个正确?为什么?生回答:板演错误,更正正确。板演中百位减时忘记了退位。他检验出来了,检验的得数要等于被减数 ,他没有把得数与被减数比较。师追问 3:检验的依据是什么、生回答:依据是被减数 = 减数 + 差。

16、 评议(3)师追问 4:填表的依据是什么?生回答每一竖栏填表的依据。师追问 5:填表时应注意什么?生回答:要注意每一栏已知什么求什么,还要注意想好了关系式再列式计算填表。评议(4)师追问 6:有关苹果和香蕉的板演都正确了,他们是怎样做的? 生答:用总数量减去卖出的数量等于还剩的数量。师追问 7:有关梨和橘子的板演都错了,错在哪儿?生答:计算梨时应该用卖出的数量加还剩的数量等于总数量,他分析错了。计算橘子时应该用总数量减去还剩的数量等于卖出的数量,他用总数量加还剩的数量等于卖出的数量了,卖出的数量能比总数量多吗?不能。师点拨:审题要细心。3我们看每位同学的做题情况,可以得多少分? 我们再看他们谁

17、做的规范,最认真,得“”4师:现在批改一下自己的做题情况。 (生批改)师:全对的“举手”?生举手,师统计正确率。5小结:想一想,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内容?10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汇报。6练一练下面咱们就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一比谁做题最认真、最细心、书写最整洁!作业:新课堂第 10 页第 1-4 题【设计意图:补充、设计极富思考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一组习题,巩固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建立表象。让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观察中分析,在“追问”中思维,形成了技能,培养了能力。 】板书设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c b =a a+ b=c c a =

18、 b使用说明:1.教学反思: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感觉本节课有以下亮点:(1)首先让学生亲切的感觉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进一步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课上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学时可以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给学生,实行大开发,大空间 大交流,大收获。(2)找准教学起点,架起新知学习的桥梁。教学的成效如何,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程度。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是在学生对加法、减法各部分的名称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册教材中并没有呈现。本节课从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认识加法、减法各部分的名

19、加数 + 加数 = 和一个加数 = 和 另一个加数被减数 - 减数 = 差被减数 = 减数 + 差减 数 = 被减数 - 差11称,作为学习的起点和支撑,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3)运用比较思维方法,发挥知识沟通的效益。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本节课充分利用比较的思想方法,以旧引新,知识迁移,学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一次是加法算式与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之间的比较,得出“加数 + 加数 = 和”。第二次是加法算式与写出的两个减法算式之间的比较,得出“一个加数 = 和 另一个加数”。第三次是减法算式与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之间的比较,得出“被减数 - 减数

20、 = 差”。第四次是减法算式与写出的加法算式之间的比较,得出“被减数 = 减数 + 差”。第五次是减法算式与写出的减法算式之间的比较,得出“减 数 = 被减数 - 差”。第六次是加法与减法算式之间的比较,得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通过多次有效的比较,找出了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克服了思维定势的困扰,得出了宝贵的教学资源。2.使用建议:教学中要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知识迁移,这样才可以做到突出重点,强化新知,掌握旧知。 3.需要破解的问题:本节课教材中没有相应的延续练习题,教学时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增设一些练习题,使学生在实际应用的基础上,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关链接:http:/ 枣庄市实验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中学实验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