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75.180.10E10/19DB 61陕 西 省 地 方 标 准DB 61/ TXXXX勘探区块石油地质综合评价规范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tandard on petroleum geology of exploration blocks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征求意见稿)XXXX -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陕 西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目 次前言 .3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区块评价所需资料 15 区块评价流程 26 区块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26.1 地层
2、划分与对比 26.2 构造特征 36.3 烃源岩特征 46.4 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46.5 储层特征及评价 56.6 油藏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研究 86.7 有利目标预测及勘探部署建议 87 区块评价成果 97.1 文字报告 97.2 成果图件 97.3 成果数据表 .107.4 电子信息归档 .10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11附录 B(资料性附录) 主要成果数据表格式 12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陕西省能源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3、贺永红、董丽红、马芳侠、许璟、王变阳、杜彦军、时晓章、葛云锦。本标准由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负责解释。本标准首次发布。联系方式如下:单位: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电话:15091835899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科技二路75号邮编:710075DB61/ TXXXX1勘探区块石油地质综合评价规范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陕西省境内油田的勘探区块石油地质综合评价的术语及定义、所需资料、流程、内容和方法以及主要成果。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境内油田的勘探区块中生界碎屑岩储层的石油地质综合评价。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
4、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SY/T 5368-2016 岩石薄片鉴定SY/T 5477-2003 碎屑岩成岩阶段划分SY/T 5615-2004 石油天然气地质编图规范及图式SY/T 5735-1995 陆相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SY/T 5938-2000 地震反射层地质层位标定SY/T 5579.2-2008 油藏描述方法 第2部分:碎屑岩油藏SY/T 6169-1995 油藏分类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区块评价 evaluation of exploration blocks对具有油气勘探前景的区
5、块进行综合地质研究,优选有利钻探目标,指导勘探部署的评价过程。4 区块评价所需资料应收集以下资料:a) 已有研究成果:构造特征,沉积环境,储层特征,石油生成、运移和成藏条件等研究成果资料;b) 钻井资料:钻井基础数据、井斜数据、地面海拔、固井等资料;c) 录井资料:岩心、岩屑、气测、荧光、地化及钻井液等录井资料;d) 测井资料:评价区块及邻区测井资料;e) 试油试采资料:评价区块地层温度、原始地层压力和生产动态等资料;DB61/ TXXXX2f) 化验分析资料:岩石薄片、铸体薄片、粒度分析、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粘土矿物 X衍射、常规物性、岩电实验、压汞、恒速压汞、核磁共振、原油高压物性、流体性
6、质、岩石学性质、地应力状态等资料;g) 非地震物化探资料:评价区块物探及化探资料;h) 地震资料:VSP 资料、地震处理和地震解释资料;i) 其他资料:根据实际研究情况需要的其他资料。5 区块评价流程在收集整理现有成果及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石油地质基础条件研究,在此基础上剖析已发现油藏,分析成藏主控因素,探索成藏规律,优选有利勘探目标,估算资源量,并提出勘探部署建议。按图1所示流程开展勘探区块评价工作。 构造类型与分布 烃源岩评价 油源对比烃 源 岩 研 究 区域沉积背景 物源分析 沉积微相划分 沉积微相分布规律 砂体展布特征 油 层 、 水 层 识 别油 藏 解 剖 及 主 控 因 素 分
7、 析沉 积 相 与 砂 体 展 布 特 征 油 藏 分 布 特 征 及 富 集 规 律构 造 特 征 储 层 特 征 及 评 价储层岩石学特征 储层成岩作用 储层物性特征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储层分类及评价油 藏 分 布 规 律 研 究有 利 目 标 预 测资 源 量 估 算勘 探 部 署 建 议已 有 研 究 成 果 及 基 础 资 料地 层 划 分 与 对 比流 体 性 质油 藏 控 制 因 素 与 分 布 规 律 研 究图 1 勘探区块评价工作流程图6 区块评价的内容和方法DB61/ TXXXX36.1 地层划分与对比6.1.1 基本原则以地层学、测井地质学、沉积学等理论
8、为指导,利用“区域标志层”法,结合沉积旋回法、地层厚度法进行地层对比,建立标准井和骨架剖面。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a) 旋回对比,分级控制;b) 区域标志层的约束;c) 先对大段,再对小段;d) 参考地层厚度和海拔;e) 剖面上进行纵、横对比,保证全区闭合。6.1.2 层位标定利用评价区内或相邻地区地震及钻井资料,进行井震联合层位标定,确定区域的不整合面和大级别的地层划分界线。层位标定按 SY/T 5938-2000的规定执行。6.1.3 选取标志层选取在地层剖面中,具有固定层位、岩性及电性特征明显、易于鉴别、在一定范围内能追踪的岩层或岩层组作为对比标志层,同时应识别出局部地区分布的辅助标志层,
9、标志层应具有同时性、稳定性、特殊性和广泛性的特点。6.1.4 建立对比标准井应遵循以下条件:a) 地层发育齐全,无断层或少断层;b) 曲线齐全、电性特征明显,排除盐水泥浆井;c) 储层发育,代表全区储层特点,优先取心井;d) 位于区块的中间部位,以利于周围井的对比;e) 选择直井,避免定向斜井;f) 根据区块的大小,可选择多口标准井,多口标准井的标志及层位要统一;g) 在对比过程中应遵循近井对比的原则,但要经常用标准井进行规范。6.1.5 建立骨架地层剖面应遵循以下要求:a) 骨架剖面应通过标准井向外延伸,一般先选择地层发育齐全、平行和垂直物源方向的且能反映评价区块岩性、岩相、生储盖组合等特征
10、及变化情况的剖面作为骨架地层剖面,这样容易建立井间相应的地层关系,然后从骨架剖面向两侧建立辅助剖面以控制全区。b) 构造比较发育的地区,骨架剖面要沿构造轴线的方向建立,然后适当选几条垂直构造线的剖面参加对比。6.1.6 对比各井的层组界限以标准井(或以骨架剖面井)为基准,向一个方向或一个扇面的井进行对比,逐井对比、相互交织、逐井闭合、多次反复,使各井地层界限达到纵向统一,平面闭合。DB61/ TXXXX46.2 构造特征在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前提下,利用校直后的地层顶(底)面深度及对应井的补心海拔,计算得到地层的顶(底)面高程值,编制构造图,并详细描述构造的类型、形态及对油藏的控制作用。在实际
11、编制构造图时宜遵循以下几个原则:a) 作图层可选择:油层组顶底、主力小层顶、主力单砂层顶;b) 等高线要求:等高线间距5m(可根据不同勘探开发阶段需求及油藏类型加密);c) 构造平面图编图规范按 SY/T 5615-2004的规定。6.3 烃源岩特征6.3.1 烃源岩评价6.3.1.1 烃源岩分布特征根据测井、录井及取心资料,并结合基础地质资料在纵向上识别、划分烃源岩,统计各个层位烃源岩的厚度,编制烃源岩厚度平面等值线图,对其平面展布特征进行研究,指出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区。烃源岩等值线图编图规范参见SY/T 5615-2004。6.3.1.2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
12、有机质成熟度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评价,对各层段烃源岩正构烷烃、甾烷、萜烷、芳烃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开展分析,对烃源岩品质和生烃潜力进行评价,按照SY/T 5735-1995的规定执行。6.3.2 油源对比首先对评价区块不同储集层产出的原油进行对比分析,划分出该区的原油类型。再通过对比原油与烃源岩的族组成、碳同位素、正构烷烃、萜烷、甾烷、芳烃等特征,运种多种指标综合对比相似系数法等方法确定油气来源。6.4 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6.4.1 区域沉积背景了解区域地层分布特征,区域构造演化史,沉积演化史。明确目的层沉积体系、沉积序列及沉积环境。6.4.2 物源分析根据古水流方向测定、重矿物分析、砂岩碎屑
13、成分及其组合分析、地层的砂岩/泥岩比值、地层厚度、稀土元素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物源示踪、单颗粒碎屑矿物同位素测年等方法对古流向和物源进行分析研究。6.4.3 沉积微相划分6.4.3.1 微相标志识别a) 岩性标志:通过野外露头踏勘和取心井岩心资料的系统观察描述,对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岩石类型、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地层厚度、岩体形态和地层接触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区域沉积相背景,确定各类沉积微相的岩性标志。DB61/ TXXXX5b) 古生物标志:利用生物生长、活动在沉积物表面或内部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包括生物遗迹、生物生长构造、生物扰动构造及植物根痕迹等)确定沉积微相的古生物标志,并且还可
14、指示沉积时的水深、盐度和浊度等。c) 测井相标志:首先依据测井曲线形态和参数划分测井相,然后与岩心分析的沉积微相进行相关对比,建立测井响应模式,确定各类沉积微相的测井相标志,SY/T 5579.2-2008给出了相应的分析方法。d) 地球化学标志:分析岩石或生物介壳中能指示不同沉积环境的微量元素、同位素以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来确定沉积微相的地球化学标志。e) 地震相标志:利用储层砂体的厚度变化、展布形态、尖灭情况及物性在地震资料(包括地震剖面、层振幅切片、地震反演和正演模型等)上的响应特征,并结合测井、钻井等资料确定沉积微相的地震相标志。6.4.3.2 单井沉积微相划分在确定各类沉积微相标志(岩
15、性标志、古生物标志、测井相标志、地球化学标志和地震相标志)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单井的测井曲线、录井岩性、岩心描述等资料,对单井进行沉积微相划分,并进行单井垂向层序及沉积旋回分析。6.4.4 沉积微相分布规律6.4.4.1 沉积微相剖面分布特征在单井沉积微相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剖面,分析沉积微相在剖面上的组合及演化规律。6.4.4.2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在物源分析、单井相、连井剖面相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砂地比分布特征,进行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研究,重塑不同时期沉积微相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完成沉积相平面展布图的编制,编图规范参照SY/T 5615-2004。6.4.4.3 砂体展布特征利用测井、录
16、井岩性等资料进行砂体识别,完成砂体厚度平面展布图,确定不同沉积时期砂体的空间分布规律,编图规范参照SY/T 5615-2004。6.5 储层特征及评价6.5.1 岩石学特征6.5.1.1 岩矿组分确定储层岩石中碎屑颗粒、胶结物及杂基的矿物成分及相对含量,按SY/T 5368-2016的规定执行。6.5.1.2 岩石结构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a) 描述储层岩石中碎屑颗粒的粒径分布范围、平均粒径、磨圆度、分选性和颗粒接触关系。b) 描述储层岩石中的胶结物类型及胶结物结构特征。6.5.1.3 岩石分类及命名DB61/ TXXXX6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a) 以石英、长石、岩屑三者相对比例为分类依据,具体
17、按照图 2及表 1所示进行砂岩分类。b) 岩石粒度、填充物应参加命名,按 SY/T 5368-2016的规定执行。 : 石 英 砂 岩 : 长 石 石 英 砂 岩 : 岩 屑 石 英 砂 岩 : 长 石 砂 岩 : 岩 屑 长 石 砂 岩 : 长 石 岩 屑 砂 岩 : 岩 屑 砂 岩 : 石 英 砂 岩 : 长 石 石 英 砂 岩 : 岩 屑 石 英 砂 岩 : 长 石 砂 岩 : 岩 屑 长 石 砂 岩 : 长 石 岩 屑 砂 岩 : 岩 屑 砂 岩1075201石 英 ( %)石 英 ( %)长 石 ( )长 石 ( %)岩 屑 ( )岩 屑 ( %) 石 英 砂 岩 长 石 石 英 砂
18、 岩 岩 屑 石 英 砂 岩 长 石 砂 岩 岩 屑 长 石 砂 岩 长 石 岩 屑 砂 岩 岩 屑 砂 岩图 2 砂岩分类三角图表 1 砂岩分类表分类图位置 岩类 石英+燧石(%) 长石/岩屑比 石英砂岩 90 / 长石石英砂岩 75h) 油藏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研究;i) 综合评价及有利目标预测;j) 勘探部署建议。7.2 成果图件DB61/ TXXXX10绘制成果图件宜使用geomap、石文等矢量化地质制图软件。主要图件成果包括:a) 研究区块位置图;b) 研究区勘探开发历程图;c) 地层综合柱状图;d) 地层对比剖面图;e) 油层组、主力小层顶面构造图;f) 烃源岩平面分布图;g) 单井
19、相综合柱状图;h) 沉积相连井剖面图;i) 沉积相平面展布图;j) 砂体厚度平面展布图;k) 四性关系图;l) 油、水层判别图版;m) 油藏剖面图;n) 储层综合评价图;o) 有利目标预测图;p) 勘探部署图;q) 其他相关图件视资料情况而定。7.3 成果数据表主要成果数据表包括:a) 钻井基础数据表;b) 地层分层数据表;c) 试油成果数据表;d) 试采(投产)数据表;e) 有利区预测与资源潜力数据表;f) 井位部署建议数据表。7.4 电子信息归档区块评价完成后,应建立区块评价项目数据库,进行电子信息归档。DB61/ TXXXX11A附 录 A(资料性附录)储层分类评价标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
20、碎屑岩储层分类评价标准见表A.1。表 A.1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碎屑岩储层分类评价标准中渗透层 低渗透层 特低渗透层 超低渗透层 致密层分类参数类 类 a b a b 渗透率/mD 500-50 50-10 10-5 5-1 1-0.3 0.3-0.1 0.1孔隙度(%) 30-17 17-15 15-13 13-10 10-8 8-6 6排驱压力(MPa) 0.04 0.04-0.11 0.11-0.16 0.16-0.37 0.37-0.72 0.72-1.31 1.31中值压力(MPa) 0.27 0.27-0.68 0.68-1 1-2.49 2.49-4.90 4.90-9.10 9
21、.10最大孔喉半径/m 16.96 16.96-7.05 7.05-4.63 4.63-2.01 2.01-1.03 1.03-0.57 0.57中值半径(m ) 2.73 2.73-1.10 1.1-0.74 0.74-0.3 0.3-0.15 0.15-0.08 0.08喉道均值(m ) 4.18 4.18-1.77 1.77-1.22 1.22-0.52 0.52-0.27 0.27-0.15 0.15孔喉组合 大孔粗喉 中孔粗喉 中孔中细喉 小孔中细喉 小孔细喉 细孔微细喉 细微孔微细喉微喉评价 好 好 较好 中等 较差 差 非DB61/ TXXXX12A B附 录 B(资料性附录)主
22、要成果数据表格式附录 B.1 油田区块钻井基础数据表钻井时间 套管程序 油套固井情况 最大井斜 钻井取心 井壁取心井口坐标 完钻井深(m)(年 月 日) (内径 mm/下深 m) (颗)地面海拔 补心高度 人工井底水泥返高井深 方位 井斜角总水平位移总方位进尺平均收获率序号井号井别横(X) 纵 (Y)(m) (m)(垂) (斜)完钻层位开钻 完钻 完井 表套 技套 油套(m) (m)固井质量(m) () () (m) () (m) (%)总数 含油附录 B.2 油田区块地层划分数据表(纵向单元顶部深度)坐标 延 8(m) 延 9(m) 延 10(m) 富县组(m) 长 1(m) 长 2(m)
23、长 3(m) 长 4+5(m ) 长 6(m) 长 7(m) 长 8(m) 长 9(m) 长 10(m)序号 井号 井别横(X) 纵(Y)补心海拔(m)完钻井深(m)完钻层位 井深 垂深 海拔 厚度 井深垂深海拔 厚度 井深 垂深 海拔 厚度 井深 垂深 海拔 厚度 井深 垂深 海拔 厚度 井深 垂深 海拔 厚度 井深 垂深 海拔 厚度 井深 垂深 海拔 厚度 井深 垂深 海拔 厚度 井深 垂深 海拔 厚度 井深 垂深 海拔 厚度 井深 垂深 海拔 厚度 井深 垂深 海拔 厚度附录 B.3 油田区块试油成果表工作制度 压力 (MPa) 日产量 初周月产 累计产量 温度() 原油性质 地层水射孔
24、井段厚度综合含水气油比 测点深度密度 粘度 凝固点 总矿化度井号 层位(m) (m)试油或措施日期方式抽深或冲程油层中深(m)油压 套压 静压 流压液(t)油(t)水( m3)液(t)油(t)水( m3)液(t)油(t)水(m 3) (%) (m3/m3) (m )静温 流温(g/cm3) (mPa.s) () (mg/l)水型试油结论是否达到工业油流DB61/ TXXXX13附录 B.4 油田区块试采(投产)数据表生产初期 目前生产情况工作制度 压力(Mpa) 日产量 工作制度 压力(Mpa) 日产量累计产量 备注井号 层位试采井段(m)层数厚度(m) 日期 措施方式 抽深 油压 套压 静压 流压 油 (t)(t)水(m 3)(m3)含水率(%)日期方式 抽深 油压 套压 静压 流压油 (t)(t)水(m 3)含水率(%) 油(t)(t)水(m 3)(m3)附录 B.5 油田区块有利区预测及资源潜力数据表层位 有利区类别 有利区数量(个) 油藏面积(km 2) 储量丰度(10 4t/km2) 预测资源量(10 4t)附录 B.6 油田区块井位部署建议数据表序号 井号 横坐标(X) 纵坐标 (Y) 完钻层位 完钻井深(m) 主探层位 兼探层位 部署区块 备注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