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大学 2008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1A 唐丽灵研究领域(RESEARCH AREA): 细胞信号转导 功能基因的克隆与应用 肿瘤凋亡机理及癌症治疗新技术开发研究 干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机理 蛋白质表达与纯化 在研课题支撑(GRANTS):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1-2015,12):力环境下染色质重塑复合物SWI/SNF 对基因可变剪接的调控机制研究,项目负责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1-2012,12): 力信号调控的成骨细胞 IGF-I 交替剪接的加工机制研究,项目负责人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自然科学类重点项目(2010,9-2013,9):介导力生长因子
2、功能的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研究,项目负责人4 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0,7-2013,7):力生长因子对成骨细胞的生理调控作用及细胞膜表面受体研究,项目负责人重庆大学 2008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及参考书2B 霍丹群,女,1965 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负责研究生培养与教育工作。1986 年毕业于四川轻化工学院,1994 年获得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硕士学位,2004 年在重庆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到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访问学习,指导有硕士研究生 50 余名,博士研究生 9 名,博士后 2名。现为科技部国家高科技计划“86
3、3”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福建省、四川省、山东省、广东省及重庆市等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重庆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生物技术学会高级会员,生物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重庆市食品安全促进会理事,生物学杂志编委。主要从事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研究。承担国家“86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庆市攻关项目及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获得省部级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申报发明专利 12项,获权 3 项。在 Sensor Letters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
4、HEMISTRY 、Microfludics jlz20bath.ac.uk电话:023-65111632;15802371097 重庆大学 2008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及参考书4吕 凤 林 , 男 , 1964 年 2 月 生 ; 1984 年 获 西 南 大 学 荣 昌 校 区 动 物 科 学 学 士 学 位 ,1991 年 获 四 川 农 业 大 学 动 物 遗 传 育 种 学 硕 士 学 位 , 1999 年 获 第 三 军 医 大 学 医 学 免 疫 学博 士 学 位 , 同 年 留 校 第 三 军 医 大 学 野 战 外 科 研 究 所 创 伤 烧 伤 与 复 合 伤 国 家
5、 重 点 实 验 室 工作 , 先 后 任 副 研 究 员 、 硕 士 生 导 师 、 研 究 员 、 博 士 生 导 师 。 重 庆 市 预 防 医 学 会 理 事 ; 全 军 第八 届 医 学 科 学 技 术 委 员 会 免 疫 学 专 业 委 员 会 委 员 ; 中 华 实 验 外 科 学 杂 志 编 委 。2008 年 到 重 庆 大 学 生 物 工 程 学 院 任 教 授 、 博 士 研 究 生 导 师 。 目 前 主 要 从 事 补 体 系 统 天 然免 疫 防 护 机 制 研 究 、 多 肽 疫 苗 及 其 佐 剂 的 分 子 生 物 学 、 活 性 蛋 白 ( 多 肽 ) 的
6、分 子 设 计 及 表位 生 物 学 研 究 、 纳 米 生 物 学 及 其 生 物 效 应 研 究 。 招 收 生 物 化 学 与 分 子 生 物 学 、 生 物 医 学工 程 专 业 的 硕 士 生 、 博 士 生 。 截 止 2008 年 , 共 主 持 或 承 担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课 题 6 项 、 国 家 863 课 题 1 项 、 省 市 科 技 攻 关 课 题 多 项 、 企 业 横 向 合 作 开 发 新 药 项 目 1 项 。近 5 年 发 表 国 内 外 学 术 论 文 20 余 篇 、 其 中 国 外 SCI 论 文 12 篇 , 最 高 单 篇 影 响
7、因 子 5.15 ; 已 有 6 项 国 家 发 明 专 利 , 其 中 2 项 获 得 授 权 、 4 项 公 开重庆大学 2008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及参考书5罗庆,女,重庆大学-美国耶鲁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干细胞生物学、生物力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专项 1 项,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已发表论文 10 余篇。学习经历: 1998.09-2002.06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2.09-2005.06 重大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
8、6.09-2009.12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5.07-2006.08 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助教; 2009.12-至今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讲师。 国外研究经历: 2007.11-2008.12 美国耶鲁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国家公派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肌腱组织损伤修复的调控机理; 2. 力学刺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控。 主持科研项目情况: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力学拉伸刺激 MSCs 旁分泌对损伤肌腱细胞修复的影响及相关机理研究,项目编号:11102240,执行期:2012.12014.12; 2. 重
9、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MSCs 旁分泌对损伤肌腱细胞修复的影响及相关机理研究,项目编号:CSTC ,2010BB5236,执行期:2010.102013.10; 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专项,项目编号 CDJZR10230012,执行期:2010.62013.5。 欢迎对细胞生物学相关领域研究感兴趣的同学报考研究生,也欢迎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学习。重庆大学 2008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及参考书6刘万钱:1979 年 12 月生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8 年 7 月获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材料、
10、组织工程修复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靶器官力学性质特异性的肿瘤细胞捕获和粘附的血流动力学研究”(10902130)、军工项目子项目、中央高校专项基金等项目,主研“973”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 5 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近 20 篇,SCI 收录 10 多篇。研究方向: 胞外微环境对肿瘤发生和转移的调控及靶向防治机制; 胞外微环境对椎间盘组织退变行为的调控及其组织工程修复机制;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心肌肥大)的力学生物学调控及相关的防治机制。 欢迎具有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医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相关知识背景学生报
11、考硕士研究生。也欢迎有类似背景的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学习。重庆大学 2008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及参考书7侯长军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获奖与社会兼职: 科技部“863”项目一审、二审会评专家; 国家高科技计划项目指南撰写专家; 国家自然基金委评审专家; 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技术评审及咨询专家; 中国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高级会员;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12、 等杂志审稿专家; 获得孙师白奖励基金奖项目一项; 获得省部级项目奖一项。 教育 2005 年美国伊利诺伊斯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UIUC)访问学者。 2004 年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5 年四川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6 年华东理工大学(四川化工学院)腐蚀与防护专业本科毕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纳米技术及传感材料研制 生化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生物芯片与微系统 细胞信号检测技术与应用 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 (1)生物芯片、生物医学信息、生化传感器与检测
13、技术研究方向 基于生物医学纳米传感材料的研究基础,延伸开展了生化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开展研究: 1以酶、卟啉等纳米材料传感阵列构建的微纳传感器及系统,建立实现活细胞不同生命周期无创、实时、多成分动态信息细胞代谢谱分析传感新方法与技术。 2 通过酶、卟啉等纳米材料微阵列芯片构制,获得对多种成分细胞微量代谢物特异性的“化学指纹图谱”,通过细胞信息提取、整合及光电转换建立了细胞的“代谢指纹图谱”。 3通过嵌入系统、图像处理系统、光纤光谱系统、控制系统、微流控芯片等结合 MEMS 技术构建传感器及系统。重庆大学 2008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及参考书8可应用于细胞微量代谢物的
14、检测、毒剂检测,实现对细胞微量代谢物、毒剂检测检测“微量化、快速化、高效化”,在细胞病理、药理、基因药物筛选、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医疗器械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此研究方向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基于卟啉分子阵列微纳传感器及系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分子水平细胞检测卟啉传感器构建及作用机制”、重庆市攻关项目“快速检测毒剂的微型传感器及系统”等。在 Sensor Letters、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传感器与微系统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相关成果参加了 ACS National Meeting(美国)、The Inter
15、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Micro/Nano Technology 等国际学术会议。申报发明专利多项。 (2)纳米技术与生物医学纳米传感材料研究方向 在纳米技术与生物医学纳米传感材料研究方面,主要在金属、有机材料纳米传感材料的研究。通过对纳米化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探索了纳米化传感材料形成机制,合成纳米化材料,将溶胶-凝胶、分子印迹聚合物、碳纳米管、生物酶等纳米材料与纳米化传感材料相结合,制备出传感纳米载体材料与复合膜,采用量子化学、分子轨道理论分析,研究纳米传感材料对细胞微量代谢物、毒剂、VOCS 分子识别作用与传感机制。金属材
16、料方面采用溶胶-凝胶法、磁控溅射法制备出钯、钨掺杂溥膜,从纳米级金属钯、钨及其化合物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方面,在气体分子与敏感材料分子间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合待测物分子与敏感材料分子反应前后特异性光谱特征与现象的传感机制进行探索研究。以上纳米传感材料机理与制备技术研究,对生物医学工程中针对重大疾病、公共安全等,阐明活细胞不同生命周期实时、多成分动态信息分子识别的传感机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对构建应用于临床的快速诊断、检测的传感器与医疗器械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方面研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分子水平细胞检测卟啉传感器构建及作用机制”、“氢敏光学膜层的性能及其氢敏机理的研究”、国
17、家“863”项目“基于卟啉分子阵列微纳传感器及系统研究”、“高通量细胞电融合微系统”、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微乳法制备光学氢敏传感材料的技术及作用机制研究”、“选择性分子识别 VOCS 的彩色传感器阵列构建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在 Journal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传感技术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二十篇。相关成果参加了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CBBE
18、)、Nanoelectronics Conference(NEC)等国际学术会议。在生物医学纳米技术及传感材料研究方面申报发明专利多项,其中“一种微乳液制备纳米三氧化钨的方法(ZL200610095129.0)”等发明专利已获权。 (3)生物医学抗凝血材料研究方向 在生物医学抗凝血材料方面的研究,以肝素修饰的生物相容性材料方面开展了较有特色的研究工作,研究立足于生物材料科学、分子生物学及物理化学的交叉,构建基于有机材料改性的肝素化抗凝复合材料,通过研究液晶肝素化抗凝血材料中液晶与肝素结合位点、结合方式及结合能、液晶肝素化复合材料与血液中白蛋白和血小板相互作用,从微观尺度方面,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
19、阐明液晶肝素化抗凝血材料织态结构、材料与血液成份相互作用与保持抗凝血性的作用关系。在宏观方面,通过观察研究静/动态条件下材料与血液的相互作用,从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揭示液晶肝素化复合生物材料与血液成份的作用机制,为制备具有优良生物相容性的肝素化抗凝血生物材料提供理论基础。主要针对肝素修饰的聚醚砜、聚醚氨酯及液晶/聚醚氨酯复合材料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这些工作对于基于肝素化改性复合生物材料的表面结构设计、肝素的控制释放、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医疗器械制造、临床应用等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术上对材料与血液相互作用、肝素稳定性和释放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此方面承担了“基于 LC
20、P 肝素化改性生物材料的构建及微结构上与血液成份相互作用”、“液晶/聚醚氨酯/肝素复合材料生物相容性研究”等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及省部级项目。在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 Part 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重庆大学 2008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及参考书9相关成果作为宣读论文多次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 ACS National Meeting 等国际学术会议。申报发明专利多项,其中“聚醚氨酯基肝素化高分子液晶抗凝血复合材料制备方法(ZL200310104177.8)”等发明专利已获权。 发表论文及著作
21、: 著作 1. 宋航、彭代银、侯长军、兰先秋、罗有福,制药工程技术概论,20067,化学工业出版社 2.蔡开勇(教授,博士生导师) 3. 2002 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材料学院,获生物医学工程学博士学位。2002-2005 年在德国 Friedrich-Schiller- University Jena 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 年 4月加入重庆大学。主要从事生物医用材料及纳米医药应用基础研究,结合先进微纳制备技术、超分子自组装及基因递送技术,研究材料生物活性界面微环境原位介导材料/细胞的相互作用,提供组织诱导性骨修复钛/钛合金材料、药物释放载体及微装置及技术。 在 Angew Chem Int
22、Ed, Advanced Materials, Biomaterials, Acta Biomaterialia 等核心期刊发表 SCI, EI 收录论文 40 余篇,被他人正面引用 400 余次。获国家发明专利 4 项重庆大学 2008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及参考书10王远亮 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远亮 男,1955 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博士后合作导师,1998 年出访德国 Aachen Technique University。一直从事组织工程与生物材料研发。是国家政府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重庆市首批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带头人,中国生物力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23、,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生物材料学会理事,重庆市高分子材料学会理事长。是国家“211 工程”一期生物力学与组织工程、国家“211工程”二期生物信息与生命工程新技术、国家“985 工程” 生物流变学与基因调控新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组织工程及生物材料方向的学术带头人。现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 “863 计划” )等重大重点项目近 10 项。主要兴趣在于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生态循环材料,生物制药及生物力化学,欢迎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数学、机械、医学、生物学、药物学等学科类的工作者共同研讨。重庆大学
24、2008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及参考书11吴泽志, 男,1965 年 2 月生。1985 年 7 月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1992 年 7 月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2000 年 11 月于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2 年 7 月至今在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1992) 、副教授(1997 年) 、教授(2000年)及博士研究生导师(2003 年) 。2002 年 11 月受聘为日本东北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机械电子工学专攻客座教授。2004 年 2 月至 2006 年 12 月
25、在美国佐治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生物与农业工程系及再生生物科学中心作高访学者、博士后及访问教授。近十余年从事生物力学及细胞工程的研究,形成了以肝细胞及肝癌细胞流变学为代表的研究方向,2004 年以来主要从事神经细胞与三维微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部委省市级项目七项,作为主研(第二主研人,项目立题人)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作为主要研究成员参与建立了国内第一套单细胞流变学微吸管实验装置。在Biorheology 、 Clinical hemorheology and Microcirculation
26、 、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 Biosensor and Bioelectronics 、Biomaterials 、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以及国内主要刊物上发表论文近 100 篇。曾于 2002 年 9 月在土耳其 Antalya 第 11 届国际生物流变学大会暨第 4 届国际临床血液流变学大会上
27、获国际生物流变学会 Copley-Oka 奖。本研究方向现有主要在研项目:“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在三维结构条件下的细胞钾电极特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30870570,2009 年 1 月2011 年 2 月;“ 聚乳酸及聚羟基乙酸三维微结构的制备”,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No. 2007BB5149, 2007 年 7 月2009年 9 月;“生长因子及材料形态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电压依从式钙通道功能的影响”,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Z2008-1-63003, 2009 年 6 月2011 年 6 月。 “三维电压依从式钙通道神经细胞芯片的研究”,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20
28、09 年 12 月2012 年 12 月。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神经细胞在三维条件下的电生物物理特性研究;三维条件下神经细胞的电压依从式钙通道功能研究;三维神经细胞网络的构建;三维芯片构型下神经细胞生物物理特性的评价及药物高内含筛选模式的建立;细胞与微纳米拓扑结构的相互作用;细胞流变学与离子通道功能。本方向的近期研究目标是:阐明与组织修复工程有关的三维条件下的神经细胞电生物物理特性;构建三维形态的高内含药物筛选模式;细胞流变学与离子通道功能的基础研究。研究生学习期间可能掌握的主要技术:微加工技术;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离子通道的荧光显微重庆大学 2008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及参考
29、书12研究技术;电势荧光染料技术;药物筛选的理论与研究技术;细胞生物传感器的理论与技术;细胞三维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毕业研究生建议就业领域:细胞生物物理和细胞工程的教学与科研;药物筛选的研究与开发;细胞生物传感器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组织修复及组织培养的研究;生物力学与生物流变学的研究。欢迎有志于细胞生物物理、药物筛选、细胞生物传感器、神经修复组织工程、细胞微系统以及细胞流变学的同学报考有关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潘君,女,1998 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皮革工程系,获皮革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1999-2002 年在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分别于 2002 年在中
30、科院力学所、2005-2006 年在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的生物医学工程系、2007-2010 年在美国 University of Delaware 力学工程系做访问副教授。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等杂志上发表论文 60 余篇,获得发明专利 8 项。课题组结合生物学、医学、化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知识,对感兴趣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新型诊断治疗手段、感兴
31、趣组织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异常机制,从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材料、生物力学、药物释放等多角度开展交叉研究。项目组目前正承担或参与“973”项目“(微)重力作用影响细胞生命活动的力学-生物学耦合规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 项。欢迎有志于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材料、生物学及药学研究的学生加入课题组。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有: 1. 生物材料及其应用领域: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和改性材料,研究材料在药物传递、疾病诊断、组织工程、人工器官等方面的应用。 2.生物学、生物力学领域:在体外从二维和三维角度模拟体内环境、探讨骨组织细胞对流体剪切应力刺激的响应及调控机制。研究结果解释某些骨生理和病理现象、为骨疾病的治
32、疗和骨组织工程服务。3.交叉研究领域: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性的慢性关节疾病,亦称为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增生行关节炎等。它是发病率最高的关节疾病,65 岁以上的人群中约 80%患有骨关节炎,70 岁以上的人群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骨关节炎症状。 目前,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不清楚,造成骨关节炎一旦发生,就无法终止和治愈。因此我们针对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改进开展了研究。 正在拓展的研究 人工肺:利用我们在生物材料、组织工程、传质等领域的交叉优势开展研究重庆大学 2008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及参
33、考书13吕永钢:男,1977 年生,博士,教授。2005 年 7 月获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其后分别在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城市学院和美国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癌症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 年 3 月进入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工作。 研究领域涉及组织修复中力学-生物学作用机理、肿瘤冷热治疗、细胞黏附与转移、肿瘤靶向微创治疗、药物靶向输送、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等。目前承担了重庆市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和重庆市自然基金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 50 余篇,有 8 项中国专利获得授权(第二发明人),另申请了 2 项中国发明专利。曾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和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等。现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欢迎生物医学工程或生物学专业以及具有力学、流体力学、工程热物理、暖通、物理、机械等工学背景并对生物医学工程有兴趣的优秀本科生报考研究生,也欢迎有类似背景的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