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章 B 淋巴细胞,内容,B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 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B淋巴细胞的亚群 B淋巴细胞的功能,前 言,B 淋巴细胞(B lymphocyte): B细胞 来源:哺乳动物骨髓(bone marrow)鸟类法氏囊(bursa)定居:淋巴小结,外周血淋巴细胞20%功能:体液免疫抗原提呈免疫调节,第一节 B细胞的分化发育,发育场所:骨髓骨髓微环境:基质细胞、粘附分子、CKs 在骨髓中发生的主要事件: 功能性BCR的表达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第一节 B细胞的分化发育,人免疫球蛋白功能性基因片段数,第一节 B细胞的分化发育,一、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1. BCR的胚系基因结构:,第
2、一节 B细胞的分化发育,IgH基因组装:14号染色体,V基因 片段,D基因片段,J 基因片段,恒定区基因片段,以形成VH 区,选择其中一个片段形成C区,不成熟mRNA,成熟mRNA,40,25,成熟mRNA,翻译,抗体重链,抗体重链,可变区,恒定区,区,区,FR1,FR2,FR3,FR4,翻译成蛋白质,恒定区(折叠成各功能域),可变区,抗原表位,第一节 B细胞的分化发育,一、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2. BCR的基因重排及其机制: 免疫球蛋白肽链由两部分构成,即可变区(V)和恒定区(C),由两个基因编码。 重链V区基因是由三种胚系基因片段V、D、J拼接而成。 轻链V区基因是由V、J两个基因片
3、段拼接成。 V区基因的下游是编码C区的基因。V基因由几个基因片段在B细胞发育过程中发生重排。,第一节 B细胞的分化发育,一、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BCR的胚系基因结构BCR的基因重排及其机制等位基因排斥和同种型排斥,BCR的基因重排及其机制 等位基因排斥:B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轻链或重链基因,其中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得到表达,先重排成功的基因抑制了同源染色体上另一等位基因的重排。 同种型排斥:轻链和轻链之间的排斥,轻链基因的表达成功即抑制轻链基因的表达。,第一节 B细胞的分化发育,二、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1. 组合引起的多样性,第一节 B细胞的分化发育,2. 连接引起的多样
4、性 :N-核苷酸、P-核苷酸插入、不精确连接 CDR3区位于V、J和V、D、J片段连接处,两片段之间的连接可以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从而显著增加了CDR3的多样性,增加了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的数目。,第一节 B细胞的分化发育,二、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组合造成的多样性 连接造成的多样性 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 V区CDR的点突变 C区不变 抗原刺激 发生在淋巴结的次级生发中心 提高抗体多样性,导致抗体亲和力成熟,第一节 B细胞的分化发育,表12-1 人胚系BCR(Ig)、TCR 基因和基因重排后多样性比较,第二节 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mIg Ig
5、/Ig ITAM(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ITAM):由1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含有2个YxxL/V(酪氨酸-2个任意氨基酸-亮氨酸或缬氨酸)保守序列 。,21,第二节 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BCR复合物生物学功能: 特异性识别抗原,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捕获抗原,提呈抗原 B细胞分化抗原,鉴定意义,第二节 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2. B细胞共受体:CD19/CD21
6、/CD81 功能:加强跨膜信号的转导 提高B细胞对Ag刺激的敏感性。,第二节 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第二节 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3. 协同刺激分子: CD40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组成性表达于成熟B细胞CD40与CD40L结合可以激活:B细胞 ,是B细胞活化第二信号 巨噬细胞,25,第二节 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3. 协同刺激分子: CD80(B7-1)和CD86(B7-2) 其他粘附分子:ICAM-1,LFA-1,B-1细胞: 表型: CD5+,mIgM+ 特点: 产生于个体发育的早期; 产生的抗体特异性低 针对抗原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和自身抗原 分布:主要是肠道固
7、有层中 功能: 产生抗细菌抗体-抗微生物感染 产生自身抗体,清除变性自身抗原-免疫自稳 产生致病性抗体-诱导AID,B-2细胞: 表型: CD5-,mIgM+,mIgD+ 功能: 产生高亲和力抗体,行使体液免疫功能;中和作用,调理作用,ADCC 具有抗原提呈功能,提取可溶性抗原能力强 免疫调节功能活化的B细胞分泌多种CKs.,第三节 B 淋巴细胞的亚群,表9-1 B-1细胞和B-2细胞亚群的比较,第四节 B淋巴细胞的功能,1、产生抗体 中和作用:针对病毒和胞内病原体感染(与病原体结合阻止其结合至宿主细胞);针对细菌毒素(与毒素结合阻止其结合至敏感细胞) 激活补体:形成MAC,导致靶细胞溶解;产生C3b等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结合细胞表面FcR 调理作用 ADCC 介导I型超敏反应 2、提呈抗原 3、免疫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