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心理学考试资料必备(必过).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6502886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考试资料必备(必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心理学考试资料必备(必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心理学考试资料必备(必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心理学考试资料必备(必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心理学考试资料必备(必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1心理学考试资料必备前言:我在网上花钱买来的资料,我只看这些资料还有真题的选择题,没有看书,就通过了考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第一章 概论(多为小题,名词解释、选择、简答等)1、心理学(名解):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2、心理学的科学性质(选择):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3、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于 1879 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或称心理学之父) 。冯特创造了“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代表人物是铁钦纳。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

2、意识的结构,强调内省方法。4、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主要代表是杜威。它否定意识的结构,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5、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和斯金纳。华生于 1913 年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 ,这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他宣称心理学只研究行为,而行为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提出了“刺激反应”公式(SR) ,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持教育万能论。华生的名言:“你给我一打儿童,在一个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不管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地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

3、,甚至是乞丐或小偷。 ”6、格式塔心理学也称为“完形心理学” ,创始人人有魏太默、考夫卡、苛勒等,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为人都有一种心理倾向,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习惯把看到的部分看成一个整体。7、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奥地利弗洛伊德,研究无意识现象。8、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强调“自我实现” 。9、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正式诞生的标志。10、心理学的主要分支理论领域 应用领域实验与认知

4、心理学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心理测量学 广告与消费心理学生理心理学 法律与犯罪心理学1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等。观察法(名解):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测验法(名解):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名解):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调查法(名解):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

5、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12、观察法适用的条件:对所研究的对象出于多种原因无法进行控制或者研究对象在控制条件下会发生质的改变或者由于道德伦理等因素不应该对之进行控制等情况下用观察法进行研究。13、观察法的特点:优点: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的地位,实验者很难按照人的主观意愿发展,观察结果很难重复。14、简述测验法在心理学中主要用于哪些方面的研究,有何注意事项?研究领域:a、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2b、用来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c、通过对不同的人进行相同的测验,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

6、之间的心理差异。注意事项:任何测验都只具有特定的功能,适用于特定的群体,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使用测验法的时候,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15、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的三类变量是什么?实验研究的三类变量:a、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b、因变量,即反应变量,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c、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16、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各有什么特点?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者唯一的区别在于实验条件的控制是否严格。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情境

7、中。优点: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缺点: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实验法实验,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进行,可能获得较精确的研究结果,只是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局限性。17、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18、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a、认识内外世界;b、调整和控制行为;c、直接应用在实际行为上。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一、二、四节是重点)1、意识(名解):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2、意识活动的内容(选择):a、对外部事物的觉知;b、对内部刺激的觉知;c、对自身的觉知。3、意识的状态:在

8、正常条件下,意识具有以下几个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人的主要状态)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睡眠状态。除了以上集中正常情况下出现的意识状态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意识状态:睡眠和心理促动药物作用下产生的意识状态两种。4、注意(名解):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5、简述注意的特点。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也不同。注意的集中性。人在注意高度集中时,除了对目标物之外,对自己周围的其他事物就会变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

9、。指向的范围广泛而不集中时,则整个强度就降低。6、注意的功能(多选):a、选择功能 b、维持功能 c、调解功能7、注意与意识的关系(了解 P26):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 ,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只有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才能被个体所觉察,进而产生意识。其实,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8、注意的种类(从目的和努力程度这两方面来区分):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通常是突然间的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年纪小的孩子随意注意能维持的时间很短) 。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

10、的,不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如 一边打毛衣,一边聊天;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9、生物节律(名解):指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它们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同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 ,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10、日节律在人和动物的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飞行时差是最明显的实例。11、睡眠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个活动。12、意识不同状态下的脑电波形态脑电波状态 频率(cps) 典型意识形态 1324 正常清醒状态,思考,灵敏地解决问题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3 812 深度放松,脑内空白,冥想

11、状态(睡眠的第一阶段) 47 轻度睡眠(第二阶段:轻睡期) 24 深度睡眠(第三四五阶段:沉睡期、REM 阶段)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称为“快速眼动睡眠(REM) ”阶段,此时处于深度睡眠。快速眼动睡眠结束后,再循环到轻睡期,一个晚上一般要经历 46 次这样的循环。13、失眠的分类:情境性失眠。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的。假性失眠,睡眠时间、睡眠质量每人都有差异,这种失眠是人的错觉,不是真的失眠。失律性失眠,生活程序改变引起。药物性失眠,睡前喝了咖啡、茶、可乐等饮料,导致精神兴奋而失眠。14、梦是睡眠中的一种特异现象。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无意识中包含了大量的观念

12、、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伦理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觉察到,如:恋父、恋母情结,大多在梦中反映。15、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具有自我中心性;第二,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第三,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16、催眠(名解):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场独立型的人不易受暗示,女性较男性容易受暗示。 )17、催眠诱导(名解):是指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暗示性较高

13、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18、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简答的可能性较大):感觉麻痹;感觉扭曲和幻觉;解除抑制,如当众脱衣行为;对催眠体验的记忆消失,最常见的是告诉被试者他将不记得当时发生的一切。19、催眠理论(了解):催眠是角色扮演。催眠是意识的分离。20、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有些药物在使用后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的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这类药物称为心理促动药物,主要有镇静剂、兴奋剂和迷幻剂三种。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重点章)1、感觉(名解):感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其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超感知觉(名解):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官而获得有关外

14、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也称“第六感觉” ,简称 ESP。3、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远距离感觉(视觉和听觉) 、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和皮肤觉皮肤觉又可细分为触觉、温度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饥、渴、胃痛等) 。4、感觉产生的过程:第一步是收集信息;第二步是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第三步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忠,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第四步是感觉产生。 5、感受性(名解):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6、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与感受

15、性的大小成反比,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7、感觉阈限(名解):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8、绝对感觉阈限(名解):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 )9、差别感觉阈限(名解):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别的觉察能力。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差别感觉阈限越低。 )10、最小可觉差(名解):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11、视觉刺激:即可见光,其波长在 400-750

16、 毫微米之间。12、感觉适应(名解):是指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会使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适应既可以提高感受性,也可以降低感受性。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是指嗅觉适应降低。 )13、基本的视觉现象有视觉适应和色觉两种。视觉适应最常见的有明适应(也称光适应,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从暗处到明处)和暗适应(对光的感受性提高的变化现象,从明处到暗处) 。14、色觉是由不同波长引起的,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指各种颜色,如红色、绿色等,其中黑、白、灰系列的颜色称无色彩或中和色,一般认为它们不具色调) 、饱和度(与光的强度有关,在一个颜色中,起主导作用的波长越强

17、,表现出色调越纯,该颜色的饱和度越大)和亮度(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白色亮度最大) 。15、视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最主要的感光细胞是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棒体细胞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对微弱光线敏感,不能分辨颜色;锥体细胞可专门反应颜色(光的波长) ,但对光的强度反应差,弱光下看不清颜色。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锥体细胞集中于网膜的中心,称作中央窝或黄斑,棒体细胞在边上,假若在昏暗条件下要看一个细小的物体,余视比正视效果好。16、 (简单了解,知道两个原理的名字就够了)色觉理论:a、三原色说,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也称杨-黑理论,他们提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产生,这三原

18、色是红、绿、蓝三色。b、拮抗原理,由黑林提出,人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黄、绿、蓝四色(也称四色说) ,拮抗原理也能解释颜色互补现象。17、听觉刺激即声波。人耳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 2020000 赫兹。低于 20 赫兹的振动叫次声,高于 20000 赫兹的振动叫超声波,是无法引起人的听觉的。声波最简单的形状是正弦波,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18、声音具有三个属性:音强、音高、音色。音强即声音的大小,即多少分贝就是指音强。0 分贝指正常听觉下可觉察的最小的声音大小。音高范围在 2020000 赫兹之间。音色是人能够区分发自不同声源的同一个音高的主要依据,如男声、女声。19、听

19、觉适应所需时间很短,恢复也快。听觉疲劳在声音停止作用后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如果只对小部分频率的声音丧失听觉,叫音隙;若对较大一部分声音丧失听觉叫做音岛,再严重就会完全失聪。20、 (选择)两个声音的频率、振幅不同,混合的结果也不同。如果两个声音强度大致相同,频率相差较大、就产生混合音。若两个声音强度相差不打,频率也很接近,会听到声音起伏现象,叫做拍音。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掩蔽。 21、人耳是听觉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个组成部分,内耳名叫蜗牛壳,是听觉的主要器官。22、知觉(名解):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

20、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感觉是对个别属性的反应。) 23、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格式塔原则:a、接近性;b、相似性;c 、连续性;d、封闭性;e、良好图形。知觉的选择性,如“万绿丛中一点红” 。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与颜色恒常性。24、简述知觉产生的过程:知觉是人们通过感官得到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所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知觉以感觉为基础,要产生知觉,首先要在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情况下获取事物各种属性的信息,进而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对这些感觉信息进行整合与解释,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使其获得意义。知觉过程是在大脑高级中枢实现的信息加

21、工,是一种融合和解释的过程,具有能动性。25、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了解):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而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借助于已有经验在大脑高级中枢实现的信息加工,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释。感觉与知觉又有密切联系。首先,二者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其次,通过感觉所获得的内外环境的信息是知觉产生的基础。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释。知觉把感觉信息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5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映像,并借助于已

22、有经验对它做出解释,使它获得意义,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26、简述深度知觉是如何产生的。深度知觉也称距离知觉,它使人们能够把二维的视网像解释为三维的世界,以认识事物的真面貌。深度知觉是由一定线索引起的。深度知觉线索来自两个方面: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视觉刺激中最常使用的深度线索有:大小、视野中的高度、线形透视、遮挡、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等。来自视觉线索器官本身的深度线索。这方面的线索主要包括水晶体的曲度调节、视轴幅合、双眼视差等。27、运动知觉有哪些线索?来自网膜的信息。首先,相邻网膜点受到连续的刺激是过去知觉的信息来源。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移过网膜时,它将依次刺激网膜上的一系列感受器,并使相

23、邻感受器受到连续刺激,从而提供过去的信息。其次,运动物体的其他一些特性对视网膜的作用,也是产生运动知觉的线索,如当物体的运动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时,物体在网膜上的视像的大小会发生变化,这对运动知觉的产生也有重要的意义。来自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当人眼追随运动着的物体时,物体投射在网膜上的映像是相对静止的,这时中枢发出的眼睛、头部和身体的动作指令以及大脑对这些运动的反映就成为运动知觉的线索。28、时间知觉的四种形式:a、对时间的分辨,按时间顺序把不同的活动区分开,如起床后先刷牙洗脸再吃饭;b、对时间的确认,知道今天是 4 月 4 日,早上 9 点;c、对持续时间的估量:知道这雨已经下了半个月;d

24、、对时间的预测:知道三天后高考,三个月后要上大学。29、时间知觉的线索:a、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如太阳升落、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b、有机体各种节律的活动,如饿了要吃饭,就知道到吃饭的时间了。c、辅助计时工具,如日历、钟表等。30、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最差。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个体的兴趣和情绪。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的快,出现对时间的低估计;相反,对厌恶的、无所谓的事物,会觉得

25、时间过的慢,出现对时间的高估计。31、社会知觉(名解):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32、社会知觉的独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社会知觉的对象是人;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33、社会知觉的形成:社会知觉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整合信息过程。(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过程:在社会情境中,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很多的,比如,他人的言谈举止、

26、表情、声调,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处群体中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群体气氛等。社会信息的搜集与选择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刺激的物理强度,刺激的差异,刺激的重复出现和运动特征,认知者的需要、兴趣、动机、认知风格,以及刺激的情境等。认知者搜集到许多信息后,还要对其进行选择。这一过程往往也受到先前经验的影响,个体根据先前经验决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2)信息的整合过程:完成了信息的搜集、选择后,人们将就信息放在一起,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测,以便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社会知觉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方式因其独特性,又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6会刻板效应等

27、。首因效应(名解)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名解)是指在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晕轮效应(名解)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社会刻板效应(名解)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

28、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这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作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34、社会刻板效应形成的原因:认知者总是希望根据较少的信息做出全面的推论;每一个群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目标,因而同一群体中的个体就会有许多相似之处;接触机会的限制;社会刻板印象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等。不过社会刻板印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文化水平越高,他所持的社会刻板印象就越容易改变。一个人对社会刻板印象的性质越了解,他也越容易改变自己所持的社会刻板印象。第四章 记忆

29、与学习(重点章)1、记忆(名解):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2、记忆的基本过程:编码、保存、提取。编码是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编码过程需要注意的参与。保存,也称储存,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提取,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只有在被提取出来加以应用,才是有意义的。提取包括两种情况,回忆和再认。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如做填空题) 。再认是指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过程(如做选择题) 。3、简述如何对

30、记忆进行分类。(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将记忆进行如下分类: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情景性记忆和语义记忆。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实性信息的记忆,包括人名、地名、时间、事件、概念、定理和定律等;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是指个体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一种记忆。情景性记忆是指对个体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触景生情) ;语义记忆是指随字词、概念、定理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关系。(2)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可以将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有意记忆是指由明确的记忆目的,采取了相应的记忆方法,在意志努力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的记忆。无意记忆是指没有

31、预定目的,不用专门方法,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3)根据信息在记忆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即感觉记忆,也称感觉寄存器,是使感觉信息得到短暂停留的第一个记忆系统。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的保持时间很有限,在无复述的情况下约保持 2030 秒,但若加以复述,便可以继续保存。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4、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点以及三者关系。感觉记忆的特点:信息以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的形式储存,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信息保持时间很短,一般保持几十到几百毫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7秒;一般认

32、为感觉记忆的容量为 920 个字母或物体,甚至更多;若感觉记忆不被注意或编码,很快就会自动消退。短时记忆的特点: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只有少量的信息以视觉或语义编码形式储存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很有限,在无复述的情况下约保持 2030 秒,但若加以复述,便可以继续保存;容量有限,大约为 72 个组块。对一个人来讲 ,不同长度的材料组块数可能相同,而相同材料 对不同的人,所构成的组块数也可能差异很大。这取决于人们对材料的熟悉程度。楷体字了解即可。长时记忆的特点:信息的编码形式以语义编码形式占主导地位,也有视觉编码;容量大,一般认为长时记忆的容量位 510 万个组块,甚至无限;保持时

33、间长,长时记忆是一种永久性的信息储存。三者关系:感觉记忆的信息受到注意时,经过编码获得意义,并进入短时记忆阶段;短时记忆进行精细的复述,与旧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赋予它一定的意义,并对它进行组织,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获得的。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概念体系、语义网络、图式等组织形式存储在大脑中。5、复述是使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对信息的短时保持乃至长时储存都十分重要。复述分两种: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保持性复述也称机械重复,是指一遍遍地重复识记材料。精细复述是指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6、语义网络(名解):语义网络是在

34、长时记忆中储存信息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根据信息间的语义联系构成的一种层次不太清晰的框架。它由结点和连线组成。结点代表概念,连线代表概念间联系的密切程度。7、图式(名解):过去知识经验的有组织的较大单元的“整体团块” ,是表征过去知识经验的心理结构。8、遗忘曲线(名解):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并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遗忘的规律为先多后少,先快后慢。根据这种实验结果绘成的遗忘进程的曲线,称之为遗忘曲线。9、简述遗忘的原因。对遗忘产生的原因心理学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

35、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有两种,分为前摄干扰(名解: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和后摄干扰(名解: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10、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相近,干扰作用越大。对于不同内容的学习如何进行合理安排,以减少彼此干扰,在巩固学习效果方面是值得考虑的。11、在平常进行阅读时,信息的提取非常迅速,几乎是自动化的过程。但有时候,信息的提取需要借助于特殊的提取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条件: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经常是以语义方式组织的,因此,与信息意义紧密联系的线索往往更

36、有利于信息的提取。情绪和状态的依存性。环境上的相似性有助于或有碍于记忆的现象叫做情境依存性记忆。学习时的内在心理状态也会被编入长时记忆,作为一种提取线索,叫做状态依存性记忆。情绪的作用。情绪对记忆的影响强度取决于情绪类型、强度和要记的信息内容。一般来说,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更有利于记忆,强烈的情绪体验能导致异常生动、详细、栩栩如生的持久性记忆。12、有意遗忘(名解):为了减轻心理不安使自己感觉更好,人们有意识地不使某些引起不愉快体验的信息再现的记忆效应。13、如何提高记忆力的能力?记忆能力的高低主要反映在记忆的品质上。一般来讲,记忆的品质表现在四个方面: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快慢) 、记忆的持久性

37、(识记过的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 、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在必要时能否有效地提取记忆材料) 。提高记忆的能力,改善记忆的品质,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1)采用适当的复习策略。复习即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重复学习。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对所学的内容的遗忘。要做到有效复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安排好复习时间。及时、系统的复习有助于对所学内容的长时记忆与保持。其次,要注意复习的次数。这涉及过度学习问题,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恰能背诵某一材料后再进行重复学习。研究表明,过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8度学习的程度达 50%时效果较好。这说明,复习的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超过 50

38、%的过度学习反而会引起疲劳、注意力分散甚至厌烦等不良效果。最后,要注意复习的方法。研究表明,较好的复习方法是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这样可以使注意力集中于学习的薄弱环节,避免平均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此外在复习时,还应该尽量调动多种感官来共同进行记忆。(2)记忆术。记忆术是有效提高记忆中编码和提取能力的特殊技术。常用的记忆术有地点法(又称为位置法,一种传统的记忆术) ,韵律法(又称口诀法) 、记笔记(记笔记是学生最为常用的记忆术,在记笔记时,思考远比书写更为重要)等。14、根据遗忘规律如何进行有效复习?首先,要安排好复习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

39、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最初遗忘规律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根据这一规律,应该及时复习,即在遗忘尚未产生之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同时,要想长期保持所学到的内容,还必须进行不断的系统复习,合理安排复习时间。第一次复习在学习结束后的 510 分钟较好,第二次复习在学习当天的晚些时候或学习结束后的第二天,第三次复习在一星期后,第四次复习在一个月后,第五次复习在半年后。此外,要将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结合起来。其次,应注意合理复习次数。遗忘除了与时间有关之外,还与学习的程度有关。低度学习的材料比过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根据过度学习问题的研究结果,过度学习的程度达 50%时效果较好。但这并不是说复习次

40、数越多效果越好,太过的话反而容易引起疲劳、注意力分散甚至厌烦情绪等不良效果。最后,应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研究表明,较好的复习方法是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一面读,一面试着背诵,这样可以使注意力集中于学习的薄弱环节,避免平均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此外在复习时,还应该尽量调动多种感官来共同进行记忆,多种形式的编码和多通道的联系能够提高记忆的效果。研究还表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是以语义编码的,所以只有理解了的信息才比较容易记并长期保存。因此,在复习时要做到力求理解,而不是呆读死背。15、学习(名解):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

41、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16、学习的分类(1)按学习方式划分接受学习(名解):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 (学习者将传授者呈现的材料加以内化和组织,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再现或加以利用。 )发现学习(名解):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意义学习(名解):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机械学习(名解):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2)按学习内容划分知识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技能学习:

42、指通过学习而形成合乎法则的活动方法,有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两种。社会规范的学习:即把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17、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如何运用学习策略进行有效学习?(1)复习策略。见上页 13。(2)组织策略。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几种常用的组织策略有群集、摘录、划线、列提纲等。群集即我们平时所讲的归类,是组织策略的一种常见形式。摘录、划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学习策略的基本原理是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

43、容的组织与结构。(3)适当结合实际进行发挥。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重点章)1、思维(名解):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9知活动的高级形式。2、思维的特征(了解三个特征的具体内容,以便于做选择题,不需要详细背)间接性。如闻到饭菜香味,推断妈妈在厨房,它是建立在过去的知识经验上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了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的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来的预测。概括性。如我们所说“保护儿童” 、 “爱护花草” ,指的并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或物,

44、而是具有共同特性的一类事物。再如,把汽车、轮船、飞机、自行车等概括为交通工具。概括性的水平反映着思维的水平,它也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是思维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是凭借语言得以实现的。人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是人的思维与动物思维的最本质的区别。除语言之外,人类思维还可借助表象和动作等工具进行。3、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和分析相反,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比较: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

45、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又可以分为初级概括和高级概括。4、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觉动作思维,指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3 岁前的幼儿只能在动作中思考,如掰手指数数等。具体形象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主要表现在 37 岁的学龄前儿童身上。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等的形象思维也非常发达。抽象逻辑思维,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

46、进行判断、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如科学家进行科学推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这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可以划分为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创造性思维(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

47、5、什么是发散思维?它有什么特点?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异和创新,这是一种无一定的方向和范围、不墨守成规、不拘泥成法、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份。6、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有什么特点?创造性思维是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这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的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7、概念(名解):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

48、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外延就小了。即内涵越大,外延越小。 )8、心理学通常以人们掌握概念的途径不同将概念分成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日常概念也叫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是人在日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10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是不科学的,例如有儿童认为鸟是“会飞的动物” ,因此把蜜蜂、苍蝇等都看成鸟,而不同意鸡、鸭也是鸟。科学概念也叫明确概念。9、人工概念(名解):是人为地在实验程序上模拟的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尔首创,用以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条件。(1920 年首创,不是真正的概念)

49、10、推理(名解):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前者叫归纳推理指从许多具体事例中得出一般结论的思维过程,分提出假设和对假设进行评价两步;后者叫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原理到特殊事例的推理,演绎推理包括三类:线性推理、条件推理、三段论推理。11、什么是问题解决,它有什么特点?问题是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解决问题时,个体所知道的与所需要知道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就是问题空间。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消除这个空间,需要通过发现合取得必要的新型来完成。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一个问题可分为三个部分。初始状态:接受问题,所拥有的信息不够完整;目标状态:确定所希望达到的状态;认知操作: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步骤。问题解决就是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缩小问题空间,以至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在认知心理学中,可以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它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