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眼 肌 型 重 症 肌 无 力眼 肌 型 重 症 肌 无 力 (oMG)指 肌 无 力 症 状 局 限 于 眼 外 肌 , 眼 肌 型 重 症肌 无 力 任 何 年 龄 均 可 起 病 , 而 相 对 的 发 病 高 峰 是 40岁 的 男 性 , 50%的 MG 患 者 以 眼 肌 型 重 症 肌 无 力 起 病 , 其 中 10%-20%可以 自 愈 , 20%-30%始 终 局 限 于 眼 外 肌 , 剩 下 的 50%-70%中 ,绝 大 多 数(80%)可 能 在 起 病 2 年 内 发 展 为 全 身 型 重 症 肌 无 力 (gMG)。 中 医 据 临床 表 现 多 诊 为 “睑
2、 废 ”, 现 将 眼 肌 型 重 症 肌 无 力 的 治 疗 综 述 如 下 : 西 医 治 疗1.药 物 治 疗 抗 胆 碱 酯 酶 药 物 (如 溴 吡 斯 的 明 )可 改 善 临 床 症 状 , 20%-40%的 眼肌 型 重 症 肌 无 力 患 者 能 够 达 到 较 为 满 意 的 疗 效 , 副 作 用 包 括 消 化 道 痉 挛、 腹 泻 等 , 发 生 率 可 达 34%。 单 独 使 用 抗 胆 碱 酯 酶 药 物 不 能 改 变 眼 肌型 重 症 肌 无 力 的 自 然 病 程 , 无 法 有 效 防 止 向 gMG 的 转 化 。 皮 质 类 固 醇 类 药 物 可
3、能 通 过 抑 制 抗 AChRCD4+T 细 胞 反 应 、 减 少特 异 性 AChR 抗 体 产 生 以 及 促 进 神 经 肌 肉 接 头 终 板 结 构 改 变 和 AChR重 新 合 成 等 途 径 发 挥 作 用 。 尽 管 有 回 顾 性 研 究 表 明 , 口 服 皮 质 类 固 醇 类药 物 如 泼 尼 松 治 疗 新 近 发 生 的 眼 肌 型 重 症 肌 无 力 患 者 , 相 比 于 单 纯 使 用抗 胆 碱 酯 酶 药 物 或 无 治 疗 者 , 可 明 显 改 善 眼 部 症 状 , 有 效 地 预 防 起 病2 年 内 向 gMG 的 转 化 , 但 目 前 仍
4、 然 缺 乏 相 应 的 前 瞻 性 随 机 对 照 的 研 究结 论 。 泼 尼 松 起 始 剂 量 依 照 症 状 情 况 在 隔 日 25mg 到 每 天 50mg 间 选择 , 或 从 10-20mg 开 始 , 以 后 每 3 日 增 加 5-10mg, 直 至 症 状 改 善 或达 到 每 天 60-80mg。 通 常 2-4 周 症 状 明 显 改 善 后 开 始 缓 慢 减 药 , 每 2周 减 少 5-10mg,3-6 个 月 减 至 最 小 有 效 维 持 量 , 每 天 2.5-10mg, 过 快减 量 可 能 导 致 复 发 。 多 数 患 者 需 常 年 维 持 低
5、剂 量 用 药 , 当 维 持 剂 量 0.25mg/(kg.d)时 , 可 能 增 加 类 固 醇 药 物 的 并 发 症 ,如 糖 尿 病 、 骨 质 疏 松 、感 染 、 胃 肠 道 出 血 和 高 血 压 等 。 病 程 较 长 的 眼 肌 型 重 症 肌 无 力 患 者 , 其转 化 gMG 的 危 险 性 相 对 低 , 因 此 治 疗 使 用 最 低 有 效 量 , 以 改 善 临 床 症状 。 少 数 症 状 没 有 改 善 或 不 能 耐 受 皮 质 类 固 醇 副 作 用 的 眼 肌 型 重 症 肌 无力 , 可 参 照 gMG 患 者 的 治 疗 方 案 使 用 免 疫
6、抑 制 药 物 。 常 用 的 硫 唑 嘌 呤主 要 通 过 干 扰 嘌 呤 代 谢 , 影 响 T、 B 细 胞 增 殖 , 抑 制 促 炎 细 胞 因 子 的产 生 。 通 常 起 始 剂 量 为 2.5-3mg/(kg.d), 维 持 剂 量 为 1-2mg/(kg.d)。临 床 观 察 表 明 用 硫 唑 嘌 呤 不 仅 能 够 改 善 症 状 、 减 少 皮 质 类 固 醇 药 物 的 用量 , 而 且 能 有 效 防 止 向 gMG 的 转 化 。 常 见 的 副 作 用 : 粒 细 胞 和 血 小 板减 少 、 转 氨 酶 升 高 、 胃 肠 道 不 适 、 感 染 等 。 其
7、它 免 疫 抑 制 药 物 (如 环 孢霉 素 、 环 磷 酰 胺 、 FK2506)极 少 在 眼 肌 型 重 症 肌 无 力 患 者 中 使 用 。 大 剂 量 免 疫 球 蛋 白 短 期 治 疗 不 推 荐 使 用 。 2.非 药 物 治 疗 手 术 治 疗 除 明 确 合 并 胸 腺 瘤 外 ,一 般 不 主 张 眼 肌 型 重 症 肌 无 力 患 者行 胸 腺 切 除 手 术 ,特 别 是 青 少 年 患 者 。 眼 肌 型 重 症 肌 无 力 不 推 荐 血 浆 交换 。 中 医 治 疗中 药 治 疗 根 据 病 因 病 机 不 同 采 用 不 同 的 方 法 。 1.脾 胃 虚
8、弱 型 : 眼 睑 下 垂 , 肢 体 痿 软 无 力 , 逐 渐 加 重 , 遇 劳 则 甚 ,休 息 后 可 缓 解 , 乏 力 倦 怠 , 少 气 懒 言 , 饮 食 减 少 , 进 食 呛 咳 , 甚 者 吞 咽困 难 , 大 便 溏 薄 , 面 浮 无 华 。 舌 体 胖 , 苔 薄 白 , 脉 细 弱 。 2.肝 肾 阴 虚 型 : 眼 睑 下 垂 , 斜 视 或 复 视 , 下 肢 软 弱 无 力 , 不 能 久 立, 甚 则 行 动 不 利 , 肌 肉 瘦 削 , 腰 脊 酸 软 , 耳 鸣 目 浑 , 女 子 月 经 不 调 , 男子 遗 精 阳 痿 , 潮 热 盗 汗 。
9、舌 红 少 苦 , 脉 细 数 。 3 脾 肾 阳 虚 型 : 眼 睑 下 垂 或 四 肢 无 力 , 甚 至 全 身 无 力 , 容 易 疲 乏 ,畏 寒 肢 冷 、 腰 膝 酸 软 、 小 便 频 数 或 夜 尿 多 , 大 便 稀 溏 或 完 谷 不 化 , 舌 质淡 、 边 有 齿 痕 , 舌 苔 薄 白 , 脉 沉 细 。 4 气 血 两 虚 型 : 眼 睑 下 垂 或 全 身 无 力 , 面 色 萎 黄 或 苍 白 , 肢 体 瘦 弱, 饮 食 量 少 , 声 低 气 短 , 头 晕 乏 力 , 女 子 月 经 不 调 , 量 少 色 淡 , 舌 质 淡嫩 , 舌 苔 薄 白 ,
10、脉 细 弱 。 根 据 “虚 则 补 之 , 损 者 益 之 ”的 治 疗 原 则 , 以 健 脾 益 气 、 补 益 气 血 、滋 补 肝 肾 、 温 阳 补 肾 为 基 本 治 疗 方 法 , 并 辅 以 祛 瘀 活 血 、 舒 筋 活 络 等 疗法 , 选 用 黄 芪 、 人 参 、 白 术 、 当 归 、 柴 胡 、 升 麻 、 枸 杞 子 、 附 子 、 仙 灵脾 、 仙 茅 等 通 过 内 服 外 用 以 及 循 经 药 浴 、 按 摩 、 针 灸 等 综 合 疗 法 治 疗 该病 。 中 药 方 剂 :眼 睛 肌 无 力 如 何 治 疗 : 1.首 先 确 诊 什 么 原 因 的
11、 眼 肌 无 力 ; 2.找 一 个 你 信 任 的 医 生 就 近 治 疗 ; 3.避 免 劳 累 ; ( 无 论 什 么 原 因 的 眼 肌 无 力 , 长 时 间 上 网 不 可 取 ) 4.心 情 愉 快 ; ( 避 免 过 激 及 抑 郁 情 绪 , 焦 虑 的 心 情 不 利 于 疾 病 的 缓解 ; ) 5.避 免 感 染 ; 肌 力 康 复 汤基 本 方 党 参 20g、 草 氏 25g、 雪 川 15g、 苡 仁 15g、 木 主 10g、 枳 壳 10g、 僵 蚕 10g、 山 萸 10g、 菟 丝 子 10g、 山 药 12g、 杞 子 12g、 陈 皮 8g、 升 麻
12、8g、 炙 草 6g、 胎 盘 10g、 麻 黄 1g、 寸 子 10g、 冬 虫 夏 草 3g、 甲 珠 10g、 复 方 马 钱 子 散 0.2g 冲 服 。 临 床 效 果 : 用 上 方 治 疗 重 症 肌 无 力 患 者 1958 例 ,经 用 药 2-4 疗 程 ,其 中 ,治 愈者 1031 例 ,显 效 者 875 例 ,有 效 率 达 到 97.35%, 愈 后 者 经 随 访 3 年 ,均 未 复 发 。 风 邪 外 袭祛 邪 用 祛 风 通 络 之 牵 正 散 加 味 治 疗 3 月 , 后 用 益 气 健 脾 、 活 血 通络 之 补 中 益 气 汤 加 减 治 愈 1
13、 例 双 眼 眼 肌 型 重 症 肌 无 力 。 用 祛 风 胜 湿 醒脾 法 , 药 用 防 风 、 白 芷 、 白 豆 蔻 、 粉 葛 根 、 藿 香 、 佩 兰 、 薏 仁 、 茯 苓 等, 治 愈 1 例 。 祛 邪 扶 正 兼 施 以 葛 根 举 陷 汤 随 证 加 减 , 药 用 葛 根 、 黄 芪 、 党 参 、白 术 、 当 归 、 柴 胡 、 升 麻 、 桔 梗 、 炙 甘 草 , 取 得 较 好 疗 效 。 脾 气 亏 虚 用 补 中 益 气 汤 加 减 治 愈 1 例 。 脾 虚 及 肾 : 用 补 气 健 脾 为主 , 佐 以 滋 补 肾 阴 治 疗 38 例 , 痊
14、愈 17 例 , 显 效 13 例 , 有 效 6 例 ,无 效 2 例 , 总 有 效 率 94.7%; 用 归 脾 汤 加 补 肾 药 如 菟 丝 子 、 肉 苁 蓉 等治 愈 1 例 。 元 气 亏 虚 治 奇 经 者用 重 肌 灵 片 并 设 强 的 松 组 对 照 , 各 30 例 , 结 果 示 : 临 床 疗 效 治 疗组 93.33%, 对 照 组 96.67%, 两 组 比 较 P0.05, 但 中 医 症 状 疗 效 比较 , 治 疗 组 优 于 对 照 组 (P0.01); 用 补 中 益 气 汤 加 补 奇 经 、 通 络 脉 之剂 , 取 得 较 好 疗 效 。 治
15、脏 腑 者 , 用 可 保 立 苏 汤 肾 脾 肝 三 脏 兼 调 , 药 用 :黄 芪 、 党 参 、 白 术 、 甘 草 、 当 归 、 酸 枣 仁 等 。 中 西 医 结 合 治 疗中 西 医 结 合 治 疗 用 强 的 松 、 吡 啶 斯 的 明 、 左 旋 咪 唑 等 , 并 加 服 补中 益 气 丸 治 疗 76 例 , 治 愈 63 例 , 好 转 13 例 , 总 效 率 100%; 1 年内 的 复 发 率 与 对 照 组 75 例 (西 药 治 疗 )比 较 差 异 显 著 (P0.01)。 目 前 中 医 及 中 西 医 结 合 治 疗 眼 肌 型 重 症 肌 无 力 已
16、 出 其 优 势 , 但 如 何从 早 期 的 临 床 治 疗 中 找 出 有 效 的 办 法 以 减 少 眼 肌 型 重 症 肌 无 力 的 复 发 次数 及 有 效 阻 断 其 向 gMG 的 转 化 , 仍 是 临 床 工 作 者 应 该 探 讨 的 问 题 。 针 灸 治 疗针 灸 治 疗 取 足 三 里 (双 )、 隐 白 (双 ), 得 气 后 留 针 , 留 针 时 在 上 述穴 位 用 艾 条 温 和 灸 15-20 分 , 再 于 病 侧 上 睑 用 梅 花 针 反 复 叩 刺 , 局 部皮 肤 潮 红 后 , 在 叩 刺 部 位 灸 10 分 左 右 , 治 疗 36 例
17、, 临 床 痊 愈 24 例, 显 效 11 例 , 无 效 1 例 , 总 有 效 率 97.2%。 用 “合 谷 刺 ”为 主 加 艾 灸脾 俞 、 肾 俞 、 三 阴 交 , 每 日 1 次 , 10 次 为 1 个 疗 程 , 3 个 疗 程 之 后 治愈 率 为 68.1%, 总 有 效 率 为 91.5%。 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 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的下合穴。 隐白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 0.1 寸。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卧,在(踇)指内侧,距趾甲角 0.1 寸处取穴。大杼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背部,当第 1 胸椎棘突下
18、,旁开 1.5 寸。合 谷 刺 五 刺 法 的 一 种 。 用 于 治 疗 “肌 痹 ”。 刺 法 是 在 患 病 局 部 向 左 、 右 两 侧外 方 斜 刺 , 直 接 针 在 肌 肉 部 分 , 好 像 鸡 爪 的 形 状 。 这 是 应 用 于 脾 病 的 一 种 古 代 针法梅 花 针一般针刺适应的范围,均可用梅花针治疗。多用于治疗感冒、头痛、急慢性气管炎、关节痛、皮肤麻木、腰肌劳损、失眠、高血压、痛经、脱发、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炎、三叉神经痛、小儿麻痹以及多种皮肤病。但对于急性传染病、皮肤烫伤和溃疡则需禁用。进行治疗时,应先选择好施针部位,将针具及皮肤以 75酒精消毒。
19、持针有一定讲究,握针不能过紧或过松,过紧了会使腕关节肌肉紧张,影响灵活运动,过松又会使针身左右摆动,引起出血。其手法要求用腕力弹刺,如鸡啄食一样,用手腕的弹力,把针尖叩刺在皮肤上,随即借着反弹力作用,把针仰起,如此连续叩打。刺时落针要稳准。针尖与皮肤呈垂直接触,提针要快。不能慢刺、压刺、斜刺、和拖刺。频率不宜过快或过慢,一般每分钟叩打 7090 次。叩打的强度可根据病情、体质、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法。通常选用轻、中、重3 种手法。头部、眼圈、小儿及体质较差的患者宜轻刺。操作时,腕力轻,冲力要小,叩打到皮肤略有潮红为度。壮年皮肤肌肉结实的部位及痛甚处宜重刺,叩打时,腕力易重,冲力大;叩打到局部皮肤明
20、显发红,并可有轻微出血的程度。中度刺激介于轻重之间;叩打到局部潮红、丘疹,但不出血的程度。梅花针叩打的部位分常规部位、重点部位和局部。常规部位是背部,脊柱两侧,自胸椎起至骶部为止,各纵刺 12 行,第一行距脊椎棘突 12 厘米,第二行距棘突 34 厘米。许多病都把叩打这些部位作为常规部位。重点部位是指患某些病症时,在脊椎两侧或一定经穴上出现的反常病理反应,它是疾病性质和发展的重要指征,也是决定治疗部位和检验疗效的标志。最常见到的阳性物和阳性反应如结节物、条索状物、泡状软性物及局部的酸、麻、胀感。如慢性肝炎病人可在肝俞穴附近摸到结节或条索状物,肺结核病人可见肺俞穴或中府穴有明显压痛。所谓重点叩打
21、部位,就是在这些异常反应区进行重刺或密刺。局部叩打即平常所说的“阿是穴” ,即病情反应在哪里,就在哪里叩打。如胸部疾患,宜沿肋间横向叩打;乳部疾患须绕乳房环刺;头部疾患则可由前额至后枕进行纵刺,也可沿经络或神经分布叩打。鱼腰 916,阳白 908,三阴交 854,攒竹 828,足三里 824,丝竹空 785,太阳 709,脾俞 633.肾俞 630,合谷 627,从资料显示临床选穴偏重局部取穴和远道取穴,远道穴位以健脾益气功能为主,以上穴位均可作为主穴,根据不同证型与其它穴位配合作用,亦可单独应用.针灸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 92.17%,总治愈率为.05%,其中尤以眼肌型症肌无力效果最好,总有效率为 95.84%,总治愈率为 80.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