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治疗胃病辨证处方1 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1 良附丸(【处方】 酒高良姜 9 克 醋香附 9 克【辨证加减】1.若偏于气滞,起病于忧恚,胸胁胀闷较甚者,可重用香附 ,或酌加川楝子、郁金和木香等,以助行气止痛;2.若偏于寒凝,起病于受寒或饮食生冷,胃脘痛甚,形寒喜温者,可重用高良姜,或酌加干姜、吴茱萸和桂枝3.气滞寒凝之痛经,可酌加当归、川芎和白芍等和血调经止痛。 4.胃痛证:常加吴茱萸、荜拨、陈皮等,以加强散寒理气之力。5.痛而脘闷不食,喛气或呕吐,兼挟积滞宜加枳实、神曲、鸡内金等以消食导滞。6本方可酌加厚朴、干姜、紫苏梗、陈皮,以加强温中散寒,和中止痛之力。7如兼见形寒、身热等
2、风寒表证者,可加香苏饮或桂枝人参汤,以疏散风寒。或内服生姜、胡椒汤以散寒止痛。8若呕吐清水痰涎量多,为寒兼痰湿,可酌加苍术、厚朴、茯苓、半夏、陈皮,或加服厚朴温中汤,温中燥湿, 9兼泛酸者,可酌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海螵蛸,象贝母,以抑酸和胃降逆止呕。10若兼见胸脘痞闷, 厌食,嗳气,呕吐酸 馊,是为寒夹食滞,可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半夏、生姜等以消食导滞, 11本方可加吴茱萸、 陈皮、乌药、砂仁、紫 苏梗、沉香等,以加强散寒理气之力;若阴寒内盛,胃脘冷痛剧烈,形寒肢冷,大便稀溏者,可酌加附子、干姜、肉桂。2 香苏饮, 处方:香附子 9 克 紫苏叶 9 克 炙甘草 3 克 陈皮 6 克 。(胃脘
3、冷痛暴作,畏寒喜暖,遇寒则痛甚) 1.风寒较重的,加葱白、生姜、荆芥等。2.气郁较甚,胸胁胀痛,脘腹胀满者,加柴胡、厚朴、大腹皮等。3.湿浊较重,胸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者,加藿香、厚朴、半夏等。4.兼见咳嗽有痰者,加苏子、桔梗、半夏等。3 藿香正气散,(藿香 9 克 白芷 9 克 大腹皮 9 克 紫苏 9 克 茯苓 9克 陈皮 6 克 白术 6 克 厚朴 6 克 半夏曲 6 克 桔梗 6 克 甘草 3 克生姜 15 片 红枣 15 枚)1.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2.若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红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3
4、.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4.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郁久化热,寒热错杂用4 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15 克) 黄芩( 9 克) 干姜(9 克)人参(9 克) 炙甘草(9 克) 黄连(3 克) 大枣(4 枚)2 饮食停滞:消食导滞 1 保和丸处方:山楂 18 克 神曲 6 克 半夏 9 克 茯苓 9 克 陈皮 3 克 连翘 3克 莱菔子 3 克 加减:1.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2.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3.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4.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
5、、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5.胃脘胀痛不减,气机未得宣通,宜加枳实、香附、玄胡等理气止痛;6.大便不爽,加枳实、大黄使积滞从大便而出;7.苔黄,便秘,食积化热,宜加大黄,芒硝以涤结通府。 8.胃脘胀痛不减,加枳实以理气止痛;9.若不效,并见大便不通者,可用小承气汤;10.若见苔黄燥便秘者,可用大承气汤;11.兼表证者,加紫苏、荆芥;12.食积化热者,加黄连、黄芩;13.脾胃素弱食滞者,用香砂枳术丸(木香、砂仁、枳实、白术)加神曲、麦芽;14.若属膏粱厚味或辛辣酗酒损伤脾胃,脾不运化,湿热内生,胃气不除者,症见胃脘灼痛,胸膈满闷,肢体困重,纳呆, 嘈杂吞酸,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治宜理脾和胃,
6、清化湿热,方用清脾饮如服上药不效,胃脘痛胀而便闭者-2 小承气汤(【组成】大黄 12 克 炙厚朴 6 克 枳实 3 克或改用3 枳实导滞汤;【组成】大黄 12 克 炒枳实 6 克 炒神曲 6 克 茯苓3.6 克 黄芩 3.6 克 白术 3.6 克 泽泻 2.4 克 1.若胀满甚者,可加木香、槟榔以增行气消胀之力;2.纳差者,宜加山楂、鸡内金等消食之品;3.腹痛明显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或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苔黄燥便秘者+4 大承气汤【组成】 大黄 12 克(包) 厚朴 24 克 枳实 5 克 芒硝 8 克(包)。3 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1 柴胡疏肝散 【组成】柴胡 6 克 醋
7、陈皮 6 克 川芎 4.5 克 白芍4.5 克 枳壳 4.5 克(麸炒) 炙甘草 1.5 克 香附 4.5 克【辨证加减】1.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药,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子、黄芩、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 3.若疼痛难止,气机郁甚,加川楝子、玄胡、木香以增强疏肝理气止痛之力。4.若喛气,呕恶较甚,胃气上逆,宜加半夏、苏梗降逆和胃。5.若痛而纳呆,兼挟食滞,可加神曲、麦牙、莱菔子消食顺气。 6.本方可选加郁金、青皮、木香、紫苏梗等,以加强理气解郁之效。7.如胃脘胀痛剧烈者,为气滞重证,可酌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紫苏梗、佛手等,或改用沉香降
8、气散(沉香 9g,砂仁 21g,甘草15g,香附 150g,川楝子 30g,延胡索 30g。共为细末,每服6g,每日 3 次,淡姜汤送下。)。8.如气郁化火,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苦而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可酌加丹皮、栀子、黄连 蒲公英,以清热泻火,稍佐吴茱萸以行气降逆止痛。9.如恶寒喜暖,得热痛减,口不渴,喜热饮者,为夹寒凝,可酌加高良姜、干姜、吴茱萸、乌药,以散寒降逆止痛。10如痛有定处,状如 针刺而拒按者,为兼血瘀,可加丹参、五灵脂、制大黄、延胡索,以活血祛瘀止痛。11如嗳腐吞酸,呕恶厌 食,舌苔厚腻,脉弦滑者, 为夹食积,可加鸡内金、神曲、麦芽、谷芽等,以消食化滞
9、。12如饮水痛增,时呕涎沫, 头痛如裹,舌苔白滑者, 为夹痰湿,可酌加苍术、厚朴、藿梗、茯苓、泽泻等,以化湿和胃。肝胃郁热证2 化肝煎合左金丸,青皮 6 克 陈皮 6 克 白芍 6 克 丹皮 6 克 山栀子9 克 泽泻 9 克 贝母 9 克 黄连 9 克 吴茱萸 1.5 克加减:1.喛气频作,胃气上逆加旋复花、沉香。代赭石以理气降逆。2.胀痛胀满,喛腐舌苔厚腻,兼挟食滞,可加麦芽、神曲、山楂等消食导滞。3.舌苔黄厚而燥,大便秘结,胃热燥结,宜加大黄、元明粉以通下泻热。胃脘灼痛而烦,痛及两胁,五心烦热,舌红苔黄,滋水3 清肝饮熟地黄 10 克 山药 10 克 山茱萸 10 克 牡丹皮 10 克
10、茯苓 10 克 泽泻 10 克 白芍 10 克 山栀子 10 克 酸枣仁 10 克 当归 10 克 柴胡 6 克1.治疗慢性肾炎时,如见蛋白明显,可加玉米须、料仁根、芡实、鹿衔草等。2. 血尿明显者,加仙鹤草、茜草、大蓟、小蓟等。3.高血压、头晕头痛明显,加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等。4 郁久化热用化肝煎(【组成】青皮 陈皮 芍药各 6 克 牡丹皮 栀子(炒) 泽泻各 4.5 克 土 贝母 69 克)或丹栀逍遥散(方药为:炙甘草 15 克、当归 3 克、芍药 3 克、茯苓 3 克、炒白术 3 克、柴胡 15 克、炒栀子 15 克。)13 左金丸,材料;丹皮 10g,山栀子 10g,青皮 10g
11、,黄连 6g,吴茱萸 3g,香附 10g,柴胡 10g,赤芍 10g,甘草 6g,金银花10g,大黄 10g。清火凉血止血。方用5 泻心汤,大黄 6 克 黄连 3 克 黄芩 3 克4 湿热中阻:胃热疼痛有热感。嘈杂口干而若。口渴而不欲饮,1 清中汤;黄 连 5 克 栀子 6 克 半夏 6 克 茯苓 9 克 白豆蔻 5 克 陈皮 3 克 甘草 3 克 辨证加减1. 本方可加藿香、厚朴以增强化湿理气之功。2. 呕恶者,胃气上逆加竹茹,清热和胃降逆。3. 便秘者,气机阻滞加枳实,行气导滞。4. 湿偏重者加薏苡仁、白扁豆、藿香、厚朴、佩兰;5. 热偏重者加黄芩、蒲公英、苦参;6. 便秘者加枳实、制大黄
12、;7. 恶心呕吐者加竹茹以清热和胃降逆。8胃脘痞胀者,为热郁气滞,可酌加香橼、佛手、绿萼梅、白残花、紫苏梗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之品,或加服金铃子散。9嘈杂吐酸者,为肝热犯胃,可酌加吴茱萸、煅瓦楞子、乌贼骨,以抑酸和胃止痛。10.口渴喜凉饮者,为热盛伤津,可酌加沙参、麦冬、石斛、玄参,以清热生津止渴。11.呕吐苦水者,为肝胆郁热,可酌加柴胡、黄芩、竹茹、紫苏梗、半夏,以清肝泄热和中。12.大便干结者,可酌加大黄、莱菔子、瓜蒌仁、火麻仁,以泄热通便。13.火热内盛,灼伤胃络而导致吐血、便血者,常见胃脘疼痛痞满,面赤舌红,心烦便秘,脉弦数有力等症,可加大黄、 黄芩,以苦寒清泄,直折其火,使火降气
13、顺则出血自止。2 三仁汤,杏仁 12 克 滑石 18 克 通草 6 克 白豆蔻仁 6 克 竹叶 6克 厚朴 6 克 生薏苡仁 18 克 半夏 10 克辨证加减1.湿温初起,卫分症未罢,有恶寒现象者,可加藿香、香薷、佩兰以解表化湿。2.若湿重于热,症见呕恶,脘痞较重,舌苔垢腻,可加苍术、石菖蒲、草果以芳化燥湿。3.若热重于湿,症见身热口渴,满闷,心烦呕恶,或汗出不解,继而复热,邪热尚不深重者,可加连翘、黄芩、黄连以清热祛湿。4.若热盛湿阻,症见高热,汗多,身重,面赤,口渴,心烦,可去半夏、厚朴,加生石膏、知母、苍术以泻火兼除湿。5.若热盛伤津,症见口渴,唇焦,苔黄而干,舌边尖红,可去厚朴、半夏,
14、加天花粉、麦冬以生津止渴。3 小陷胸汤,黄连 3 克 半夏 12 克 栝蒌实 18 克(另包) 辨证加减1.若兼胁肋疼痛者,加郁金、柴胡以疏肝止痛;2.痰稠难咯者,加胆南星、川贝以加强清热化痰之力;3.若痰热蕴肺,胸闷气急者,加葶苈子、杏仁以宣肺泄热。4 连朴饮,制厚朴 6 克 姜川连 3 克 石菖蒲 3 克 制半夏 3 克 炒香豉9 克 焦栀子 9 克 芦根 60 克辨证加减1.若腹泻较著,加炒车前子、薏苡仁以利湿止泻;2.胸腹胀满者,加草果、白蔻仁以理气消胀;3.大便隐血,加地榆炭、茜草以凉血止血。 5 六一散,滑石 18 克 甘草 3 克辨证加减1.解利伤寒,发汗,煎葱白、豆豉汤调下;2
15、.难产,紫苏汤调下;3.临床常配清暑利湿之品,如西瓜翠衣、丝瓜络之类;4.阳明热甚者,加石膏以清热;5.小便涩痛或砂淋,可酌加海金沙、金钱草以利水通淋;6.血淋者,宜加生侧叶、小蓟、车前草以通淋止血;7.夏季食生冷所致的赤白痢疾,可加黑山栀、干姜。6 左金丸,黄连 180 克 吴茱萸 30 克辨证加减1.吞酸重者,加乌贼骨、煅瓦楞。2.胁肋疼甚者,可合金铃子散。5 瘀血停滞:胃脘疼痛拒按,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如刀割。食后痛甚1 活络效灵丹合失笑散加减。当归 15 克 丹参 15 克 生明乳香 15 克 生明没药 15 克 五灵脂 6克 蒲黄 10 克辨证加减1.腿疼加牛膝活血通脉,引药下行;
16、2.臂疼,加连翘理肝气,并引药上行;3.妇女瘀血胀痛,加生桃仁、生五灵脂以增强活血通络止痛之功;4.疮红属阳者,加金银花、连翘、知母等以解毒消痈;5.疮白硬属阴者,加肉桂、鹿角胶温通血脉,温补精血;6.疮破后,生肌不速者,加黄芪、知母、甘草补气托毒,生肌敛疮;7.脏腑内痈,加三七、牛蒡子活血解毒疗痈。8.跌打损伤之腿疼痛甚者,加穿山甲、地龙、水蛭活血通络止痛;9.癥 积聚,宜加赤芍、桃仁。三棱、莪术等行气活血之品。 10.若见脘腹胁肋胀满者,此气滞而血瘀,上方加三棱、莪术、当归、白芍、砂仁,以埋气化瘀;11.气虚者合四君子汤并用。2 膈下逐汤,五灵脂 6 克 川芎 6 克 牡丹皮 6 克 赤芍
17、 6 克 乌药 6 克 延胡索 3 克 甘草 9 克 桃仁 9 克 红花 9 克 香附 6 克 枳壳 6 克 当归 9 克辨证加减1.临床见瘀血重痛剧,加乳香、没药、全蝎、蜈蚣等;2.刺痛,加川芎、三棱、莪术;3.寒证,加桂枝、干姜等;4.湿热证,加茵陈、黄芩、泽泻、茯苓、薏苡仁等。3 手拈散,草果 10 克 延胡索 10 克 五灵脂 10 克 没药 10 克, 研成粉末,每服 9 克,温酒煎服4 活血化瘀、和胃理气 失笑散(处方】 蒲黄(炒香)、五灵脂(酒研.淘去砂土),各等分。)5 合丹参饮,组成;丹参一两30g 檀香 砂仁 各一钱半4.5g6 香砂枳术丸,白术 6 克 枳实 3 克 木香
18、 3 克 神曲 5 克 麦芽 6 克 砂仁 3 克 辨证加减1.若脾虚较重者,宜加党参、红枣、甘草,以助健脾;2.若见腹泻者,可加茯苓、薏苡仁,以渗湿止泻;3.若食积明显者,宜加神曲、山楂、麦牙等以消食和胃。6 胃阴亏虚:养阴益胃 1 一贯煎(由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三钱(各 9 克),生地黄六钱至一两五钱(18-30 克) ,枸杞子三钱至六钱(9-18 克) ,川楝子一钱半(4.5 克)合制而成。辨 证;1.如果大便秘结者,加入知母 8 克、 瓜蒌仁 10 克。2.如果午后虚热、多汗者,加入地骨皮 15 克。3.胁胀痛甚,加入鳖甲 20 克。4.治疗慢性肝炎所致肝区痛,则去当归,加入白芍 1
19、5 克、 郁金 12克、 三七末 4 克。5.胃胀满,难消化时,加入鸡内金 12 克、 春砂仁 9 克、 神曲 9 克。6.如果病人阴虚有痰时,则去枸杞子 ,加入川贝 10 克、 桑白皮 12克。7.烦热口渴,舌红而干者,加入知母 9 克、 石膏 15 克、 淡竹叶15 克。假如说没有胁肋疼痛 ,仅仅只是两肋胀痛,可不用川楝子( 金铃子),改用柴胡等。而如患者大便干,可加火麻仁或是瓜蒌仁等。)胃脘灼痛,口燥咽干,心烦,手足心热2 益胃汤。沙参 9 克 麦冬 15 克 细生地 15 克 炒玉竹 4.5 克 半夏6 克 甘草 5 克 粳米 9 克加减:1. 若热象明显者,加桑叶清肝胃之热,石斛,知
20、母之类以养阴清热;2. 若吐酸嘈杂者,加左金丸;3. 口燥咽干偏重者,加玄参、天花粉、五味子;4. 大便干燥重者,加当归,且白芍用量宜加大;5. 肝阴液亏耗,并伴见口干、舌光絳、胸胁不舒或疼痛者,用一贯煎;6. 阴虚夹湿,症见胃脘痞闷灼痛,口干不欲饮,纳呆作呕,舌红苔腻,或兼见咽干烦燥,大便溏泄不爽,脉濡数,治以 酸甘养阴益胃,佐以燥湿理气,方用芍药甘草汤合二陈汤加味;气虚两虚证:症见胃脘隐痛,口燥咽干4 叶氏养胃方加太子参、炙黄芪, 麦冬 生扁豆 玉竹 甘草 桑叶 北沙参 太子参 黄芪津涸血瘀:症见胸脘疼痛,食入则吐,大便坚硬;4 通幽汤桃仁 9 克 红花 9 克 生地 9 克 熟地 9 克
21、 当归 9 克 升麻 6 克 炙甘草 6 克1.腹胀明显者,加瓜蒌、川楝子、枳壳。2.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番泻叶。3. 气虚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4. 疼痛剧烈者,加三棱、莪术、乳香、没药。5 芍药甘草汤配方:芍药 30 克甘草 10 克白糖 30 克制作:1将甘草、芍药润透切片;放入锅内,加水 1000 毫升。2将锅置中火上,煎煮 20 分钟,滤去渣,在药汁内加入白糖拌匀即成6 若见胃脘灼痛,嘈杂泛酸者+ 左金丸【组成 】 黄连 180 克,吴茱萸30 克。7 脾胃虚寒:1 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 桂枝 9 克 炙甘草 6 克 红枣 12 枚 白芍18 克 生姜 9 克 胶胎
22、70 克(包)黄芪 4.5 克 人参 9 克 甘草 9 克 白术 9 克 干姜 9 克辨证加减1.气短,胸满者,多加入生姜。2.腹满者,去红枣,加入茯苓 4.5 克3.治肺虚不足的,补气加半夏 9 克4.寒重者,加花椒温中散寒;5.便溏者,加白术健脾除湿;6.气滞者,加木香行气除胀;7.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补中益气;8.血虚者,加当归温养补血。9.虚甚者,加人参、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10 寒甚者,加干姜、附子、川椒以温中和胃止痛;11 痛甚者,合良附丸以温中以止痛;12 脘腹胀闷,纳少者,加砂仁理气 宽中;13 泛酸量多者,加吴茱萸、煅瓦楞子;14 呕吐清涎者,加半夏、茯苓、 陈皮、吴茱萸以
23、温中健脾和胃化 饮降逆;15 痛止后可用香砂六君子 汤或香砂养胃丸调 理。温中健脾 黄芪建中汤 组成, 芍药 18 克,桂枝、生姜各 9 克,炙甘草 6 克,大枣 4 枚,饴糖 30 克如寒胜而痛甚,呕吐肢冷 附子理中丸( 附子(制) 100g 党参 200g 白术(炒) 150g 干姜 100g 甘草 100g)2 大建中汤加味,炒蜀椒 5 克 干姜 12 克 人参 6 克 饴糖 50 克(包)辨证加减1.腹痛胀满者,加厚朴、砂仁;2.寒甚而头痛目眩者,加吴茱萸;3.恶寒重者,加附子;4.呕吐甚者,加半夏。生姜;5.口干者,加白芍;手足麻痹者,加桂枝。3 补中益气汤加枳实,人参 3 克(焗服
24、) 白术 3 克 炙北芪 4.5 克 炙甘草 3 克 陈皮 1.5 克 归身 1.5 克 生姜 2 片 红枣 2 枚北柴胡 1 克 升麻 1 克 枳实 5 克4 痛止之后-香砂六君子 汤【处方】 泡参 3 钱,云苓 3 钱,白术 3钱,木香 2 钱,砂仁 1 钱,秦归 2 钱,川芎 1 钱半,陈皮 1 钱,半夏 3 钱。5 黄土汤加减,甘草 9 克干地黄 9 克 白术 9 克 炮附子 9 克 阿胶 9克 黄芩 9 克 灶中黄土 100200 克(包)1.若胃纳差,阿胶可改为阿胶珠,以减其滋腻之性。2.气虚甚者,可加人参以益气摄血。3.出血较多者,亦可酌加三七、白及等止血之品。4.便溏者,黄芩(
25、炒炭),减其苦寒之性。附:吐酸 1 热证:泄肝清火 左金丸【组成】 黄连 180 克,吴茱萸 30 克。2 寒证:温养脾胃 香砂六君子汤【处方】木香 2 克(后下)砂仁 2.5 克 人参3 克(焗服) 白术 6 克 茯苓 6 克 炙甘草 3 克 陈皮 2.5 克半夏 3 克 生姜 3 片 红枣 2 枚附:嘈杂 1 胃热:和中清热 温胆汤,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 各二两(各 60g) 陈皮三两(90g)甘草一两(30g),炙 茯苓一两半(45g) 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2 胃虚:健脾和胃 四君子汤,药方:党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各 9-10g、生姜 3 片、大枣 2 粒3
26、血虚:补益心脾 归脾汤组成:党参 20 克,黄芪 20 克,茯神 15 克当归 6克,熟地黄 15 克,酸 枣仁 12 克,远志 6 克,五味子 6 克,麦冬15 克,甘草 6 克。单验方(1)棉花籽 20g,用水 3 杯,煎成 1 杯,加黄酒半匙温服。治 疗气滞胃痛。(2)绿萼梅、好茶叶各 6g,开水冲茶服。治疗肝胃气痛。(3)桃仁、五灵脂各 15g,微炒为末,面醋为丸,如小豆粒大,每服 20 粒,温开水送下,孕 妇忌服。治疗瘀血胃痛。(4)生韭菜 30g,五灵脂 1 5g。五灵脂先研末,以韭菜煎汁吞服。治疗胃痉挛疼痛。(5)姜黄、香附(炒) 各等分,研 细末,每服 3g。治疗气滞胃痛。(6
27、)黑香附 12g,砂仁 3g,共为细末,每服 3g。治疗气滞胃痛。(7)苍术 30g,吴茱萸 lOg,炒研末,每次服 6g,1 日 2 次,温开水冲服。治疗寒湿胃痛。(8)荜澄茄、白豆蔻 各等分,研末,每服 3g。治胃寒痛。(9)荜茇、荜澄茄各等分,研末,每服 3g。治胃寒痛。(10)胡椒、干姜各等分,共研末,每服 3g。治疗虚寒胃痛。(11)百合 30g,丹参 20g,水煎空腹服,治疗虚热胃痛。(12)百合 30g,乌药 15g,水煎服。治疗虚热胃痛。(13)荔枝核(烧焦) 、木香按 6:1 比例,共研细末,热汤调服。治疗胃寒气滞疼痛。(14)山栀子、川芎各等分,水煎服。治 疗 郁热胃痛。(15)莱菔子 15g 水煎,送服木香面 45g。治疗食积胃痛。(16)鸡内金 lOg,香橼皮 lOg,共研细末,每服 3g。治疗食积胃脘胀痛。17.干姜 9 克、蔻仁 6 克,水煎服,适用于虚寒胃痛(罗国钧实用内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