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 建 省 国 土 资 源 “十 二 五 ”科 学 和 技 术 发 展 规 划福 建 省 国 土 资 源 厅二一二年三月1目 录一、现状和形势 .1(一)发展现状 1(二)面临的形势 3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4(一)指导思想 4(二)基本原则 5(三)规划目标 6三、主要任务 .7(一)加快推进科技创新 7(二)大力开展国土资源基础理论研究 12(三)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14(四)强化国土资源信息化科技创新 15(五)初步建立信息化测绘体系 16(六)建设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 18(七)进一步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19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20(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20(
2、二)健全完善多渠道科研经费投入制度 20(三)建立科技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21(四)建立健全科技规划实施评估和项目管理机制 211国土资源科学与技术进步是支撑引领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是“ 破两难、促转变”的重要保障。为加快实施“科技兴地” 战略,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 竞争力,提高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促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依据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十二五 ”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福建省“ 十二五” 科技 发展规划,制定本 规划。本规划是福建省国土资源科学和技术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国土资源科学和技术
3、活动应符合本规划。本规划以 2010 年为基准年,规划期至 2015 年。一、现状和形势(一)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福建省 坚持实施“科技兴地”战略,推进“ 数字福建” 和“金土工程”建设,在国土资源领域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国土资源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1、国土资源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积极开展了土地利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防治、广义地质工作等国土资源重要领域重大问题研究,完成了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十多个课题,国土资源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为国土资源领域改革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2、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积极
4、探索土地、地质矿2产调查评价新技术、新方法,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相继发现一批煤、铁多金属矿产地。开展了全省基础地质综合研究,编制更新了福建省区域地质志和系列地质图,创新开展矿区大比例尺三维地质图自动生成系统研究,建立了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管理系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十一五 ”期间,共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奖 8 项。3、各类新技术、新成果在国土资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应用最新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图件开展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工作,实施无人机参与的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开展了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研究、滑坡三维摄影测量研究等多项课题,进行了全省范围的石林地貌和花岗岩地貌对比研究,实施了海西沿
5、海地区地下水潜力分析与应急水源地调查,进一步提高全省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水平。4、国土资源标准化工作开展初见成效。深入开展国土资源标准化工作,完成了国土资源部“数字国土 ”标准化项目建设,编制了国土资源数字档案管理规范、 国土资源业务模型(省级)标准和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 利用 DEM 生产坡度分级数据库技术规程,完成了省、市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规范、 福建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 福建省县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等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国土资源标准化工作初见成效。5、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建成了省、市、县三级公文流转承办信息自动化、全省建设用地报件审查、矿业权等3系统,基本实
6、现无纸化办公和国土资源主流程业务的网上审批审查;建成了建设项目供地审批电子备案与在线监控、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等系统,实现了国土资源相关业务的网上在线监控;建设了福建省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视频会商系统,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建成了土地、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主要业务数据库,为实现国土资源“一张图” 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基 础保障。(二)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是福建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 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快速推进,资源瓶颈约束日益凸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有力推进广义地质工作,国土资源科
7、技发展面临新的形势。1、提高国土资源保障和保护能力,需要国土资源科技更有力的支撑。福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 0.55 亩,山地丘陵多,平地少,建设用地空间与农业生产生活空间重叠度高;矿产资源总量小,分布不均,保证程度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刚性需求加大,资源紧缺和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并存,资源保障和保护任务繁重,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科技应用推广的力度,增加资源的有效供给,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2、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国土资源科技提4出更高的要求。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生态省建设,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加强资源规划,统筹协调好资
8、源利用、保护与生态建设;必须推进节约集约利用,构建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国土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些都需要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科技的引领作用,认真贯彻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加快转变资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3、创新国土资源管理制度,要求加大基础理论研究。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已步入“深水区” ,持 续推进的难度加大,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城市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征地制度改革、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矿业权制度改革以及地勘体制机制改革等,需要持续推进,改革创新任务繁重,必须加大国土资源理论研究,以理论研
9、究指导实践,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基础性作用,保证国土资源改革健康发展。4、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和效能,是国土资源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国土资源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又事关千家万户,社会关注度和期望值高,政务信息公开、限期办结、审批简化、阳光行政等都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不断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加快构建国土资源统一监管平台,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共享信息服务,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效能,提升国土资源服务社会的水平。5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 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 科教兴省” 和“科技兴地” 战略,围绕福建省国土资源工作
10、大局,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深入开展国土资源理论研究,增强国土资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升国土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大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国土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的科学和技术支撑,推动国土资源管理向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迈进,促进福建加快转型、科学发展与跨越发展。(二)基本原则“十二五”期间国土资 源科学和技术发展必 须坚持以下原则:1、服务大局,保障发展。以服务国土资源规范化管理为中心任务、促 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主线,统筹谋划国土资源科技工作,研究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和合理利用的关键科技问题,提高国土资
11、源利用效率,促进国土资源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2、部门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制定部门科技发展战略、规划,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支持重大行业共用技术研究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积极利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方面的科技创新优势,不断提高国土6资源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3、深化改革,自主创新。以改革为动力,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强化基础条件建设,建立和完善科技工作新体制与新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4、需求导向,重点突破。根据近期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率先启动一批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重大科技项目,同
12、时瞄准国土资源科技发展趋势,抓好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对引领未来发展的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进行重点部署,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三)规划目标1、国土资源基础理论研究水平达到新高度。加强国土资源可持续理论研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资源调控、土地收益分配、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三旧” 改造、土地产权制度与统一登记、市场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绿色矿山体系等方面,开展理论研究并取得突破,为国土资源改革实践提供理论基础。每年至少安排 3 个以上研究课题。2、国土资源重点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化资源节约利用、地质找矿、土地资源管理、地质环境管
13、理、地质灾害防治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积极探索前沿科技。推广和应用一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相关领域勘查技术方法,国土资源管理科技7水平大幅提高。研制和引进一批地质找矿和地质灾害防治关键技术和仪器装备,地质找矿技术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3、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利用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本底,按照统一标准建设、整合土地、矿产、地质环境等多种信息,实施全省“一张图工程” 。省、市两级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全业务、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县级实现国土资源管理主要业务的信息化管理。4、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国土资源中心工作,以应用基
14、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为主,形成由事业单位、企业和相关高校组成的配置合理、协调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在有关事业单位、大学等机构中以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形式,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立科研基础条件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 2 个以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 个以上专项研究基地、4 个以上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以高校、科研院所为单位,建立 3-5 个科技 创新团队 。重视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逐步提高基层国土资源人员的科技素养。三、主要任务(一)加快推进科技创新1、加快推进土地资源管理科技创新。开展土地调查与监测、土地规划与调控、土地综合整治关键技术攻
15、关,提高土地基础信8息准确快速获取、科学规划和集约利用能力,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科学创新能力。(1)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研究土地利用/覆盖 监测的遥感分类方法与光谱特征,开发高精度快速卫星定位/ 卫星遥感地面 调查、巡查技术与装备等地籍调查关键技术,开展宗地统一编码方法技术和三维地籍研究。研究数量、质量、生态遥感综合监测关键技术。 (内容与标题不吻合)发展乡镇国土资源监管数字化技术,提高乡镇国土资源所调查与动态巡查的技术手段,为国土资源综合监管系统建设、实现国土资源常态化监测提供数据基础。开展土地登记信息动态监管与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多时相耦合“ 一张图” 技术体系。(2)继续
16、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技术研究完善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调查与评价技术体系,健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标准。研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与时序的节地控制技术。开发创新型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安全保障技术、废弃工矿地复垦与利用技术、城市农田空间布局与开发利用技术。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技术研究。研发建设用地再开发技术系统、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技术系统、土地整治与水土保持相协调方法技术研究、农田修复与土地整理集成技术和建设占用耕作层再利用技术,加强乡村人文、生态景观整治的方法技术研究,开展低效建设用地及整镇、整村土地综合整治关键技术研究。研9究典型工业区重金属污染场地再利用技术、矿区土地复垦关
17、键技术和矿区地上地下资源协调开发关键技术。(3)开展耕地监测与保护研究加强区域土地保障与保护技术系统的综合研究。研制耕地质量鉴定技术,研究耕地质量演变规律和调控技术体系,建立耕地质量等级监测与监管体系。研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技术和基于食品安全的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体系。研制分区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技术和标准。2、加快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加大对重大地质问题的科技攻关,开展攻深找盲的“ 地物化遥” 找矿集成技 术方法研究,尤其是深部钻探技术及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加强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综合利用可行性研究和矿产资源的选冶技术、高效利用、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一体化研究,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强台湾海峡
18、地质构造演化、海峡两岸地学对比等研究工作。(1)加强地质找矿技术方法研究加强地质找矿综合研究。充分利用基础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开展综合研究,总结区域成矿理论、找矿规律,创新地质理论,重点开展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研究。进一步加强武夷成矿带铜多金属成矿规律研究,开展闽西南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研究,加快对深部岩芯钻探技术方法的优化提升,支持地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加强勘查技术研发。进一步开展钻探技术、地面物探、数字测井、数字测绘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有福建特色的煤炭地质10综合勘探技术,开展现代钻掘技术、地质调查评价的分析测试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工作。开展核、声成像测井技术、绳索取芯钻探数字化技术、钻探新工
19、艺、复杂地层钻进护壁堵漏的试验、GPS 技术在煤炭地质调查中的应用、三维地质填图技术的应用研究。开展台湾海峡油气地质调查科技攻关。加强海峡两岸地学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开展台湾海峡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评价和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研究,依托福建省台湾海峡地质研究所,加强闽台地学交流与合作,促进台湾海峡盆地西部油气资源勘查。开展基础地质综合图件编绘技术研究。重点研究龙永煤田东翼和南端预测区、天湖山煤矿区外围及深部、德化阳山安溪剑斗预测区、大田永安清流预测区等编绘技术问题,努力提高基础地质综合图件绘制的科技水平。加强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利用。建成省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完成实物地质资料库和数据
20、中心以及海峡地质博物馆建设,实现地质资料管理网络化,2014 年前完成已有地质资料数字化,开展现有地质资料二次开发利用研究,积极推进地质资料信息的集群化,提高地质资料的使用价值。(2)继续推进地质环境科技创新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有关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研究建设以 3S 技术为支撑的调查评 价、监测预警、防治和应急响应体系。重点加强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短期预报、快速11响应等关键技术攻关,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提高地质灾害科学防灾水平。开展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 ”台风 暴雨型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开展滑坡、泥石流野外监测与试验,揭示台风暴雨型滑坡、泥石流的成
21、因机理与预警关键技术, 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技支撑。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研究。加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监测恢复治理技术研究。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全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水平。开展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与保护技术方法研究。完成全省主要地区 15 万地 质遗迹调查,摸清旅游地质资源家底,建立地质遗迹资源数据库,丰富地质公园科普内涵,有效保护地质遗迹。(3)加强勘查技术装备研发重视勘查技术装备引进与更新,提高整体勘查技术水平,发展从卫星到航空、从地面到深部、从陆地到海洋、从野外到室内的国土资源观测与勘查技术体系。加强国土资源勘查关键技术的突破和
22、集成创新,形成高精度、可靠、快速、实用的国土资源调查、勘查方法技术体系,满足找矿需要。建立更新钻探设备补偿机制,发展地质实验分析测试技术方法,研发满足不同需求和适用不同地质景观条件的勘查仪器装备,支撑现代地质勘查工作。3、加强国土资源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12(1)建立重点领域科研基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技术、人才及设备资源,以土地、矿产资源领域优势学科为重点,建立福建省土地资源、矿产资源重点领域科研基地,开展土地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监测、规划、利用技术方法研究工作,探索科学前沿,加强理论和技术储备。(2)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建设福建省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方法
23、研究。结合紫金山铜金及有色金属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建立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低品位难处理黄金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利用研究。(3)加强野外观测基地建设建立东南丘陵地区土地整理福建建阳野外观测基地,开展土地整治技术评价、综合效益、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建立福建马坑铁矿野外观测基地,重点研究深孔钻探关键性技术和应用示范;建立天湖山煤矿野外观测基地,开展深部找煤技术研究和典型深部煤矿矿床模型分析等;建立德化、顺昌突发性地质灾害野外观测基地,开展以大气降雨监测、地表位移监测和孔隙水压力监测等为主要内容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研究。(二)大力开展国土资源基础理论研究1、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科学理论研究(1)
24、开展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理论研究在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产能核算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农13用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研究;分析农用地利用模式、方法,通过投入产出关系,研究农用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体系;开展农用地生态价值理论和评价方法研究。探索建立基本农田激励性保护机制,开展耕地保护补偿试点工作。研究建设占用耕作层再利用技术,制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拓宽耕地保护内涵,完善耕地保护技术体系。研究耕地保护和开发技术,拓展资源开发领域,保障粮食安全。(2)深入研究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土地利用理论和政策重点研究小城镇发展的区域发展模式理论,土地集约利用模式理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指标体系与评价理论,小城镇统一协调的区域
25、规划标准和方法理论,用地指标确定理论,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促进全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破解加快推进全省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理论瓶颈。(3)加强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理论研究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战略和对策研究,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省建设,探索在耕地后备资源匮乏情况下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途径和方式。科学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推进土地整治规划成果信息化管理,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加强城乡增减挂钩理论研究,适时调整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4)探索土地管理综合改革新模式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为试点,探索建立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发展规划协
26、调配合、衔接一致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14新模式和实施新机制,探索特殊发展区域快速城镇化条件下征地的新模式。(5)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理论研究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管理机制,提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主体、方式、利益分配和监督管理模式,促进农村集体土地公平、公开、公正、有序流转。(6)开展土地统一登记试点研究加强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和确权登记研究工作,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地籍信息化制度,逐步建立以土地为基础的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所有权等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7)开展海峡西岸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区划研究系统分析福建资源禀赋和环境本底,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区划,揭示目前区域发展中存在的
27、问题,提出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建设的合理模式以及相应分区管理策略。2、加强地质矿产与地质环境理论研究(1)加强地质基础理论研究重点研究华夏古陆、武夷古陆问题;基底构造、深部构造、板块构造、各期聚煤盆地范围、构造演化、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等悬而未决的重大科技问题。(2)开展隐伏区及深部地质找煤理论研究开展全省性和区域性的隐伏区及深部煤炭资源评价,重点研究在火山岩下、红层下、推覆体(老地层、老岩浆岩)及其他覆盖层下地质找煤工作,运用滑脱构造、推覆构造、层序地层、盆地分15析等新理论,力争实现找矿突破。(3)开展区域地下水循环过程及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理论研究建立区域含水层精细探测与水资源评价技术体系,
28、开展地下水资源勘查关键技术及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三)逐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1、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围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领域,整合和集成重要科技成果,切实提高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在国土资源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程度。重点推广信息化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各种遥感信息技术在资源调查与保护、动态监测、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2、研究建立适应国土资源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管理体制。研究建立国土资源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建立国土资源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示范点,推动国土资源科技成果在全省范围内的推广应用。3、重视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以推动福建省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为目标,开展国土
29、资源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吸收国内外现成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通过对引进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实现在更高层次上的自主创新。(四)不断提高国土资源信息化科技水平1、开展“一张图”建设 。按照国土 资源“ 一张图”建设的有关技术规范对基础地理、遥感影像、土地、矿产、基础地质和地质环境等多专业数据进行梳理、整合、建设、抽取,将处理、加工好的数16据按照统一的数据规范进行入库、分层分类管理。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矿业权与储量、土地综合监管和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等七个核心数据库,更新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省级矿产资源储量空间和地质灾害信息与预警管理等 4 个数据库
30、,开发国土资源“一张图” 数据管理系统。2、实施五项信息化技术改造。开展面向电子辅助审查、无纸化运转的建设用地报件网络审查系统升级改造、土地登记计算机管理系统升级改造、基于高精度、高速率的地质灾害信息与预警系统、以 项目监管及指标交易为核心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动态监管系统升级改造及面向信息自动抓取和“一站式” 服务的政务门户网站建设改造技术研究,为五项改造提供技术支撑。3、开展三大管理系统技术研发。围绕国土资源管理中心工作,开展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实时变更汇交分析系统、国土资源综合监管系统、市县级主要的政务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为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五)初步建立信息化测绘体系1、建
31、立基础地理信息快速获取、处理与更新技术体系。围绕基础地理信息获取与实时更新的需求,跟踪现代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强多源、多分辨率、多光谱和多时相的遥感影像的处理技术的研究,建立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技术体系,形成成熟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实现重要基础地理信息的快速更新;探讨17基础地理信息变化监测技术,初步形成地理信息变化监测技术体系。(1)深入研究卫星遥感影像特性及影像解译、分类,变化区域的智能识别、要素的自动提取等技术和方法,建立卫星遥感影像系统化、规模化的应用体系,形成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生产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2)研究利用大比例尺地图自动更新中小比例尺地图的技术和地理信息变化监测技术;
32、研究合成孔径雷达和激光雷达数据获取、处 理与测图技术,推广主动遥感技术的应用。2、建设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体系。围绕福建省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开展基础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建立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体系。(1)研究网络环境下海量、多元时空数据协同管理、高效的大规模分布式协同空间计算、动态调度,空间事务处理和时空数据一致性维护、高可靠的时空数据安全机制和数据访问控制机制等技术。(2)构建信息化地理信息资源体系。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地理信息的内容、组织、表达方式,研究信息化地理资源的分类与编码规范,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地理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3)研究面向多应用部门的空间数据交换、数据在
33、线更新与信息共享服务核心技术,研究基于异构数据库的互操作技术、基于语义模型的地理信息在线访问技术、应需自动响应与智能处理18技术、网络制图技术等。3、研究现代工程测量关键技术,开拓工程测量服务空间。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满足各种大型建筑物和构筑物建设,特种精密工程建设等的需要,拓宽工程测量服务领域。(1)研究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和设备,布设大型的、精密的 GPS 城市(或工程)控制网,提高工程控制测量实时化程度。(2)利用工业摄影测量系统和工业激光扫描测量系统进行土地、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测量,推进近景摄影测量和地面激光扫描系统在工程测量、动态监测等方面的应用。(3
34、)研究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等新技术进行大型工程施工精度实时监控与分析,工程变形和地物运动监测及工业精密设备精确安装。4、加强测绘装备建设(1)大幅提高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源获取,积极推进数码航摄仪、无人机遥感系统等的数据获取装备建设,形成由国内外高分辨率多传感器遥感卫星、基础航空摄影、轻型遥感系统、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地面测量系统等组成的天空地多平台、全天候、全天时的基础地理信息变化监测和数据获取体系。(2)建设基于集群计算机、大型服务器、高速存储传输网络的地理信息自动处理、存储系统,包括航空航天影像自动化处理系统,雷达数据处理系统等,实现无控制点或稀少控制点数据处理、多源数据综合处理、海量数据处理等
35、能力,构建新一代地理19信息处理平台。(3)建设信息化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从资料使用、任务下达、技术设计、生产组织实施、质量检验到成果归档入库整个项目生产过程的信息化、规范化管理。(六)建设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完善科技人才队伍体系,建立健全符合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引进、激励和管理机制,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1、重点实施科技人才发展计划。以重大资源调查和科技攻关项目为依托,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大国土资源领域创新型、复合型、科技领军型人才和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造就一批科技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的人才梯队。2、进一步
36、完善各类人才引进、使用和评价制度。建立引进国土资源科研高端人才的优惠政策,鼓励引进大学、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优秀科技人员兼职和技术人员联合培养等形式,促进人才交流,促进科技创新。3、加快培养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加大对中青年科技骨干和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训力度,每年选派一批科技骨干到省内外参加各类技术培训和科技交流活动。采用与国内知名科研机构、大学联合办班模式,在更高层面上举办各类国土资源科技培训班。20(七)进一步加大科普宣传力度1、加强科普基地建设。按照科技场馆类、资源保护类、科研实验类三种类型要求,建设不同类别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优化科普基地建设结构,建成国土资源科普网站,建设数字地质公园和
37、地质博物馆,建立地质资料库及数据中心,打造高水平的国土资源科普平台。建成永安桃源洞、连城冠豸山、上杭紫金山等 3个以上国家级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到 2015 年,建立 5 个以上省级国土资源科普基地。2、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加强经常性科普宣传工作,使科普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在国土资源系统各单位扎实开展。充分利用每年的“世界地球日 ”、“土地日”等开展科普活动, 积极编制出版国土资源科普书刊。充分利用地学博物馆、地质公园、矿山公园等建设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宣传地球科学知识和国土资源知识,切实增强民众的资源忧患和保护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培育人人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3、
38、创作奖励和宣传科普作品。以图书、电视等多种形式,创作涉及土地矿产资源、地质灾害等知识的科普作品,组织编写出版科普图书和影像作品,争取创作 1-2 项科普作品,进一步完善618 国土 资 源科技成果交易会展馆的科普功能。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科技工作领导体制,加强对国土资源科技工作的21领导,组织编制年度工作计划,落实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的年度工作目标。建立重大科技项目的领导联系责任制度,加强科技工作的组织协调,研究解决国土资源科技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建立健全国土资源专家数据库,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参谋作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二)健全完善
39、多渠道科研经费投入制度加大科技发展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土资源部和省科技项目对国土资源科技工作的支持;完善国土资源各领域的科技创新投入,在国土资源组织实施的专项资金中设置科技创新项目,开展综合研究、技术研发、理论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省国土资源厅每年安排科技专项资金,开展一批科研项目,建立面向科技工作的常规性经费渠道;各地国土资源部门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强各类科技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确保科研发展经费用到实处。(三)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制定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科技成果评奖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奖励在引导科学和技术发展、激励科技创新人才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积极申报国家、国土资源部和省级科学技术奖项,宣传推广优秀科学技术成果。建立地质找矿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22(四)建立健全科技规划实施评估和项目管理机制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通过评估,分析本规划的执行和进展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建立透明的立项程序和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现场抽查,加强对重大项目的监督检查,保证项目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