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阳江市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820930 上传时间:2021-01-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阳江市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阳江市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阳江市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阳江市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阳江市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阳江市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第一章总则一、规划背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土资源的作用至关重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阳江市国土资源所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任务更加艰巨。“十二五”时期是实现阳江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广东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方案。科学编制和实施阳江市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对构建国土资源管理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破解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两难”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意义重大。二、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

2、地管理法实施条例;4中华人民共和国基础测绘条例;5.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例;6.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7.广东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8.广东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方案;9.阳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刚要;10.阳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1.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1-2015年);12广东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13广东省基础测绘“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14.其他相关行政规章和专业规划。三、规划期限本规划基期年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年至2015年。第二章“十一五”国

3、土资源总体情况及“十二五”形势分析“十一五”期间,全市国土资源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紧密围绕阳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依法行政,深化改革,创新管理,优质服务,实现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国土资源的“双赢”。一、“十一五”国土资源总体情况(一)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市认真执行国家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大决策,根据省的统一部署,在全市将耕地保有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自2007年起,市长与各县(市、区)长签订责任书,督促各级政府认真履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

4、部门在土地管理中的职责和分工,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成效突出的县(市、区)予以奖励;同时积极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根据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我市2009年耕地保有为19.8850万公顷,而省下达我市2009年度的耕地保有量为18.93万公顷,即我市已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耕地保有面积。即在“十一五”期末,全市较好地完成了耕地保有量任务。2009年度,省下达我市的基本农田任务为165706公顷,2009年我市的基本农田没有因非生态退耕、绿色通道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而减少,也没有非农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即2009年我市的基本农田面积保持为1657

5、06公顷。因此,“十一五”期间,全市基本农田得到严格保护,保护目标得到落实。此外,全市积极推进开发补充耕地,有效落实了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据统计,2008-2009年全市共开发补充耕地约16.12万亩,通过省验收的11.66万亩,为我市乃至全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占补平衡提供用地保障。通过加快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进度,实现了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十一五”期间,全市建设用地总量持续增加,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也明显提高。根据土地变更调查数据,2006年、2007年、2008年全市建设用地总量分别为58342.9公顷、59320.5公顷和601

6、39.4公顷,比上一年分别增加825.1公顷、977.6公顷和818.9公顷。在“十一五”期间,阳江市的单位GDP增量消耗新增建设用地由2006年的15.94公顷/亿元降到2008年的10.88公顷/亿元,节约了5.05公顷/亿元,降幅为31.69%。 “十一五”期间全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市批而未用土地约1353.68公顷,其中2006-2009年约1316.39公顷。为此,全市不断加大批而未用土地尤其是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至2010年上半年,收回闲置土地面积188781平方米作为政府储备土地,收缴土地闲置费3447.2845万元。(三)国有建设用地

7、供应情况从供应总量来看,“十一五”期间全市各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有所波动。截至2010年一季度,全市“十一五”期间供应国有建设用地1752.5587公顷。其中,2007-2009年供应国有建设用地1467.7468公顷,年均供应国有建设用地 489.25公顷。2007年供应国有建设用地303.2478公顷,占“十一五”期间全市供应总量的17%;2008年供应国有建设用地464.7882公顷,占“十一五”期间全市供应总量的26%;2009年供应国有建设用地699.7109公顷,占“十一五”期间全市供应总量的40%;2010年一季度供应国有建设用地284.8119公顷,占“十一

8、五”期间全市供应总量的16%。从供应方式来看,以出让方式为主,其他方式为辅。“十一五”期间,全市以出让方式供地1331.1269公顷,占“十一五”期间全市供应总量的76%,其中以“招拍挂”方式供应1296.3989公顷,占“十一五”期间全市出让总量的74%;以划拨方式供地421.4318公顷,占“十一五”期间全市供应总量的24%;以协议方式供应34.728公顷,占“十一五”期间全市供应总量的2%。从供应结构来看,“十一五”期间,全市供应商服用地221.4338公顷,占“十一五”期间全市供应总量的12%;供应工矿仓储用地350.4213公顷,占“十一五”期间全市供应总量的20%;供应住宅用地62

9、6.9527公顷,占“十一五”期间全市供应总量的36%;供应其他用地(包括公用设施、公共建筑、交通运输、水利设施、特殊用地等)553.7509公顷,占“十一五”期间全市供应总量的32%。(四)地籍管理情况“十一五”期间,全市地籍管理工作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为契机,不断加强土地产权管理制度建设和地籍基础建设,充分发挥土地产权管理的基础作用和数据优势,为全市国土资源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根据国家、省的统一部署,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于2007年6月22日全面启动,目前已完成了全市农村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和专项土地调查等各项工作。同时,稳步推进全市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城镇土

10、地登记发证方面,加强了城镇商品房、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等住房登记工作。农村土地登记发证方面,以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数据库建设成果、正射影像图资料为基础,全面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国有农用地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五)地质灾害防治情况“十一五”期间,全市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不断规范化。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和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分别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汛期应急指挥系统。全市县(市、区)、镇(乡)、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建立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和地质灾害应急平台框架。“十一五”期间,我市高度重视地质公园

11、遗迹的保护工作,采取了各种保护措施,完成了一级保护区(核心区)保护界碑的制作及安装,对28个重点地质遗迹实施保护,并设立了保护标牌,对一些重要的地质遗迹设置保护栏,使地质公园内珍贵的地质遗迹得到全面完整的保护。我市有丰富的温泉资源,目前已发现和查明温泉资源21处,类型有氡泉、硫磺泉、偏硅泉和石膏泉等优质医疗热矿温泉,可开采水量大、水温高、水质好,在省内独一无二。2008年1月我市获得“中国温泉之乡”称号。(六)基础测绘与测绘管理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大了基础测绘的投入,建立了市区统一的测绘基准,大比例尺基础测绘数据覆盖面积约90平方公里。阳春、阳东、阳西大比例基础测绘数据覆盖县区及部分中心

12、镇区。“阳江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获国家测绘局批准立项,并列入国家测绘局2010年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推广计划。基础测绘成果在我市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以及国土、城建、规划等部门得到广泛应用,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测绘保障。以测绘产品质量监督为抓手,每年开展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和测绘资质年度注册,切实加强测绘统一管理。几年来,测绘工作虽取得初步进展,但离国家、省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基础测绘未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基础测绘经费未单独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没有形成稳定的基础测绘投入机制,从而影响了全市基础测绘的开展,二是基础测绘成果尚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由

13、于测绘基准未完善,公共平台建设滞后,影响了测绘成果的共享。二、“十二五”国土资源利用管理形势分析我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受到城乡及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峻、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国土资源利用管理而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客观把握国土资源利用管理面临形势和亟需解决的问题,继续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耕地保护形势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各类建设占用耕地不可避免,另外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等因素也造成耕地面积减少。更令人担忧的是,城市空间分布与优质耕地分布大部分是重合的,使城市

14、扩张与土地资源以及粮食安全的矛盾更为突出。据统计,2009年全市常住人口239.6803万人,如按2010年我市耕地保有量284.019万亩计算,则全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18亩/人,低于全国人均耕地1.41亩/人,是世界人均耕地的41%。因此,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市的耕地保护形势都是较为严峻的。(二)建设用地利用形势“十一五”期间,虽然2007年、2008年、2009年省最终下达我市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计划指标超1000公顷,但至2010年,省下达我市的指标仅287公顷,而且根据形势的发展,这种状况将来几年也不会有较大的改善。但这并不代表用地需求大

15、幅下降,主要是由于加强了土地宏观调控,严格执行土地年度计划,再加上土地监查和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强,通过粗放扩大用地规模形式以达到经济增长目标的用地需求被有效抑制了。目前,随着国内外经济的逐步复苏,我市产业转移园的快速发展,用地需求将会更高。因此,我市今后必须要不断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水平,逐步减轻建设用地供求矛盾的压力。据统计,目前我市尚有批而未供计划用于置换用地面积450公顷,批而未用存量土地614公顷,“三旧”改造用地面积7345.37公顷,共8409.37公顷。这些指标可满足我市“十二五”期间的部分建设用地需求。(三)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形势“十二五”期间我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依

16、然不能松懈。一是我市尤其是阳春地处于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地质灾害还将处于多发的态势。据统计,至2010年9月底,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04处,威胁人口约12681人。每年汛期,在强降雨作用下,还将增加一批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二是极端强降雨集中引发山区崩塌、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可能依然存在。三是人为工程扰动频繁,人为工程活动因素引发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还将呈上升趋势。四是我市尚属经济欠发达丘陵山区,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工程量大,资金自筹能力差,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治理或者避险搬迁进展缓慢,短时间内难以解除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17、恢复方面。一是由于国家和省财政补助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资金严重不足,造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历史遗留问题;二是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重当前轻长远、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的现象依然存在,矿山“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数量将不断增加;三是非金属矿山分布广,生产技术落后,集约化程度低,矿产资源开发造成地质环境污染、景观破坏的状况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另外,大部分农村未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点,地下水污染程度资料不完整;地质灾害监测手段和设备落后;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需要进一步完善。(四)国土资源违规违法查处形势随着市、县、镇各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机构队伍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土地执法共同监管机制、外部协调

18、联动机制、土地违法行为发现和报告机制、日常监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多项专项治理和查处工作的开展,我市的违法违规用地情况明显改善。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政府违规违法用地行为仍时有发生,政府违规违法用地的动力仍将存在,违法违规用地行为难以杜绝。“十二五”期间,全市的违法违规用地查处工作仍需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同时工作重心应从重查处转向重预防。第三章指导思想、任务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阳江”的目标,以构建用地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为主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积极主动服务于阳江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主动

19、地参与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有效地加强监管,完善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更深入地推动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更有力地加强矿产资源的监管工作,增强能源资源保障能力;更积极推进国土资源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提高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二、主要任务(一)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阳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十二五”期间全市及各县(市、区)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等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对各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评估。根据各项土地利用调控指标、每年省下达我市的土地利用计划指

20、标、分解下达各县(市、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严格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质量建设。利用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实现“全省规划一张图”,改进和完善规划修改的要求与程序,加强规划实施与监管,制定配套政策与措施,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二)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层层分解落实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开展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加强基本农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设,设立统一保护标志,建立公开查询系统,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利用园地山坡地补充耕地,加快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为基础整合协调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废弃地复垦以

21、及未利用地开发等各类活动,对田、水、路、林、村实施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三)国有建设用地供应重视供地的计划性、结构性和保障性,优化供地结构,优先保障性住房、棚户改造和自住性中小套型商品房建房用地,严格控制大套型住房建设用地。大力挖潜,积极推进“三旧”改造,创新存量用地盘活机制。以“三旧”改造为契机,通过拆旧建新,腾挪整理,集中建设,提高建设容积率,在原有建设用地上节约腾出建设用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进行全面清查,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通过闲置土地专项清理、征收土地闲置费和收

22、回土地等实际行动,改变土地使用者开发利用土地的观念,挖潜盘活土地存量。同时,切实开展建设用地全程跟踪管理工作,加强批后监管,制订批后用地监管制度,在制度层面上促进土地高效利用,防止新的闲置土地的发生。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交易制度,规范工业用地出让行为,促进工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四)地籍管理将地籍管理工作的重点转向城镇,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大力开展数字城镇地籍测量,按规范化的要求全面完成土地登记的查验工作,推进城镇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实行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制度、土地登记自我举证制度等,进一步推进地籍社会产业化;加强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完

23、善调处工作机制,促进和推动社会实现和谐稳定;结合动态遥感监测系统的建设,充分采用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建立城乡一体的地籍管理系统,为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和服务社会提供支撑和服务。(五)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法规、省内矿产资源形势及市场需求,以及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因素,将规划开采的矿产资源按矿种划分为鼓励、限制、禁止开采三类。鼓励开采国内省内短缺和市场需求量较大的矿产;限制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有资源优势而防止开发过热或低水平开发的矿种,以及具有地方特色需保护性限量开采的矿产;禁止开采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对农田造成严重损害,以及政府明令禁止开采

24、的矿种。(六)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加大对重要地质灾害治理隐患点的搬迁和治理力度,力争使我市一些主要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点基本得到治理。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建设,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基于GIS系统的地质灾害状况和地质灾害管理查询系统。通过与阳江市气象局的合作,建成阳江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切实执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强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保护,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七)测绘管理一是现代化测绘基准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测绘基准,主要任务是:建立阳江卫星定位基准站(YJ-CORS),实现高精度的实时定位。建立全市的GPS D级

25、网,作为我市统一的首级控制网。二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与建库,依托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开展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完成全市基础地理信息产品: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的更新。建立阳江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三是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结合“阳江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建立阳江市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四是测绘资料信息服务,建立测绘成果汇交系统和测绘档案管理系统。五是测绘成果应用服务,加快测绘成果保密处理工作,加快推进数字阳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扩大测绘成果的开发应用。(八)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加大力度推进“金土工程”建设,逐步实现国

26、土资源行政许可项目网上办理、网上监管,最大程度地实现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公众的信息交流,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决策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大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应用力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围绕业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来铺排,从易到难、以简驭繁,构造更具人性化、灵活、便捷的操作环境,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积极推进网上政务公开工作,严格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在网上发布政务信息,及时更新信息,逐步扩大信息公开覆盖面,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九)国土资源利用的动态监测和执法监察构建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对外公示和国土资源管理内部制约机制,实行“全员监管”、“全程监管”。完善动

27、态巡查机制和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发现、报告和查处机制,做到对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处理。按照市政府印发的阳江市建立土地执法共同责任制的规定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职责和分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部门的联动作用,真正形成政府领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政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的土地执法监管体系。坚决打击矿山违法违规案件,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统一部署,积极预防和坚决遏制重特大违法违规案件的发生;严格依法查处,共建联合执法机制,积极推进矿产资源管理共同责任机制,加强与公安、检察、法院、安监等有关部门的协作;加强新闻媒体监督,对媒体曝光、群众反映强烈,影响较大、

28、涉及面广的违法案件进行跟踪督办,公开查处;落实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加强动态巡查,严格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定期巡查、逐级负责”的动态巡查责任机制,确保对矿产资源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三、主要指标与目标(一)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十二五”期间,全市年均新增建设用地1248公顷。规划到2015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6704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分别为49540公顷和21620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150平方米/人(二)耕地保有量及补充耕地指标至201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9.63万公顷(294.45万亩)。为实现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结合“十

29、一五”期间补充耕地项目完成情况,计划“十二五”期间全市补充耕地 5300公顷,确保完成耕地保有量任务。(三)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十二五”期间,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74366.32公顷。为提高耕地产出率和生产效益,有计划地开展基本农田整治工作。(四)“三旧”改造目标据各地的调查摸底,目前,全市纳入省标图建库的“三旧”改造用地面积7345.37公顷(省每年都会动态调整标图建库面积2次,数据有变化),包括旧城镇3973.88公顷、旧厂房1761.54公顷、旧村庄1609.95公顷。计划“十二五”期间,完成“三旧”改造3672.69公顷(约55090.35亩)。(五)地质环境保护及地质灾害防护目标全面

30、实施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制度。 “十二五”期间,持证开采矿山和新建矿山做到边开采、边复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率不低于40%,破坏土地复垦率达到60%以上;闭坑矿山、历史遗留矿山、废弃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率不低于25%,破坏土地复垦率达40%;矿山开发引发地质灾害整治率大于70%;全市矿山废水重复利用率达80%以上,废液排放全部达到排放标准。第四章重大工程与保障措施一、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十二五”期间,继续建立健全约束和激励并行的耕地保护与补偿新机制,加快推进现代标准农田建设,科学改造园地山坡地补充耕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一)加强现代标准农田建

31、设推进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规格、排灌渠系、田间道路、地力改良和农田管护体系的建设,提高耕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耕地产出率和生产效益明显提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推进园地山坡地改造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科学实施工程和生物措施,积极整理开发部分低效园地和山坡地作为耕地,新增加的耕地按项目进行管理。通过园地山坡地改造补充耕地的稳步推进,稳定规划期间全市的耕地保有量,确保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一)严格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土地

32、整治各项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继续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确保实现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规划目标;稳步推进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张图”建设,逐步实现规划管理的电子化及网络化,在确保严格用地规划许可的同时,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项调控指标,科学合理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估和考核,建立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奖惩制度。(二)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监管体系广泛宣传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各项专项规划,建立规划实施的公众反馈渠道,鼓励公众切实参与监督规划的有效实施;构建覆盖土地审批、供应、使用的全过程,各环节紧密衔接,多部门协调配合的联合监管体系

33、和部门联动机制,加大对违法用地行为的处理力度。三、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十二五”期间,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依旧严峻,通过各种途径继续提升全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一)全面推进“三旧”改造切实贯彻省政府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 和市政府关于贯彻省政府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制订相关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加强对“三旧”改造工作的扶持和监管。各地应按照“政府引导、规划引领、属地实施、市场运作、分步推进、各方受益”的思路,合理确定“三旧”改造范围,制定“三旧”改造专项规划和年度改造计划,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有序推进“三

34、旧”改造。(二)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复垦农村建设用地,推行宅基地整理置换,换取城镇工矿用地的规模和指标。根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结合全市“三旧”改造工作的开展,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挂钩试点县(市、区)应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调查,编制挂钩试点专项规划,统筹安排挂钩试点项目区规模布局,做好与城市、村镇规划等的衔接。加强研究探索,鼓励引入市场机制

35、,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区建设。四、地籍管理“十二五”期间,大力开展土地利用调查与核实;继续加强土地产权管理,完善土地产权管理的制度建设;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实现地籍管理的信息化;积极开展土地动态监测和统计工作,为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和服务社会提供支撑和服务。(一)开展年度土地利用调查在县(市、区)土地利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认真完成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及时、客观掌握全市土地利用变化状况,为充分发挥土地的宏观调控作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二)加强土地产权管理继续深化农村土地产权登记发证工作,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利

36、用与管理,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保护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法权益,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节约集约用地,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推进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城镇地籍管理信息化是提高地籍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十二五”期间,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加紧推进城镇地籍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市、县二级地籍查询、上报、发布的自动化。至“十二五”期末,初步形成全市城乡地籍统一管理信息网络,使地籍管理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十二五”期间,注重各类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总量控制,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开展重要矿种开采的监督工作,同时积极进行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

37、工程。(一)总量调控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根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情况,采矿权对鼓励开采矿种、重点开采区和鼓励开采区实行重点投放。对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市内优势矿种,应符合开采总量调控指标及矿山开发利用控制指标等准入条件,合理调控采矿权投放数量。(二)稳步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严格执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矿产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集约开发和节约利用。积极扶持和引导矿山企业研究开发、引进和应用先进的采选技术,提高解决资源问题的科技支撑能力。推进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与储量消耗挂钩,减少资源浪费。将矿山储量消耗情况

38、作为考核矿山企业合理利用与保护矿产资源的重要依据,鼓励矿山企业建立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三)加大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力度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省的有关要求,持证开采矿山全部由采矿权人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进行边开采边治理,因此,仅对闭坑矿山、历史遗留矿山、废弃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进行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复绿、土地复垦与开发、景观再造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闭坑矿山、历史遗留矿山、废弃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率不低于25%,破坏土地复垦率达40%,矿山开发引发地质灾害整治率大于70%。(五)严肃矿山违法违规案件查处加大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群众法

39、律意识。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深入群众、深入矿山加强普法宣传,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加强与各级矿产督察员的联系,及时掌握线索,及时处理,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同监督。保持高压态势,加大巡查力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动态巡查制度,掌握矿产资源违法违规行为的动态发展,在全社会保持打击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的高压态势,把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的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加大对重点矿区的整治力度,彻底摧毁非法开采矿区的设备和矿窿,把打击非法开采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防止非法开采死灰复燃。六、地质保护与灾害防治“十二五”期间,从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出发,以群防群治为基础,加大地质灾害基础调查研究,加强综合能力建设,

40、实施重特大、危害程度大和社会影响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监测和工程治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的地质环境。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生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示范点。全面完成全市县(市、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完善县(市、区)、镇、村三级群测群防网络;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工程,建立阳春市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县。七、基础测绘和测绘管理(一)阳江市测绘基准建设。一是建设阳江市首级平面控制网GPSD级网,统一全市的测绘基准。二是在省级卫星定位基准站基础上加密23个基准站,建成阳江卫星定位基准站(YJCORS),实现全市范围内高精度

41、的实时定位。(二)阳江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内容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五个典型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公众地理信息服务网站、三旧改造监管信息系统、污染源自动检测系统、地名管理信息系统、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利用国家提供的1:8000航摄资料,制作1:2000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面积1351平方公里)。(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与建库。内容包括市区、各县(市)大比例尺基础测绘数据更新与建库;各中心镇(8个)和市区拓展区100平方公里大比例尺基础测绘。(四)保障措施。一是政策法规保障。出台保障阳江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权威性和唯一性的政策文件;阳江市地理信息资

42、源维护更新及财政稳定投入的政策文件;阳江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开发利用的管理办法;测绘成果汇交管理规定;基础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管理规定;阳江市数据管理与维护制度;阳江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机制。二是经费保障。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基础测绘条例、广东省测绘管理条例、国务院以及省政府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基础测绘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将基础测绘经费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逐步实现基础测绘投入的长期、稳定、持续增长。八、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一张图”核心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全市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用地审批、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开发整理复

43、垦、农村与城镇地籍、城镇基准地价、土地交易与城市地价、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规划、矿产资源储量与开发利用、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等业务数据库,完善和推广应用“金土工程”系统成果,为国土资源监管、宏观调控决策以及应急指挥提供保障。九、国土资源法制建设(一)完善和加强执法监察体系按照市政府印发的阳江市建立土地执法共同责任制的规定要求,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部门的联动作用,真正形成政府领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政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的土地执法监管体系。(三)推进国土资源所规范化建设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国土资源所规范化建设意见的通知精神,实施全市国土资源所规范化建设,建设国土资源执法监查动态巡查信息系统,改善国土资源所办公环境。(四)加强土地执法监督与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对下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加强对各级执法监察队伍案件办理情况的指导和评查;加大案件督办力度,紧密跟踪结案反馈;完善违法违规案件公开曝光制度;进一步落实动态巡查责任制度,建立常态化管理执法工作新机制。加强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确保国家土地法律法规和土地调控政策在群众中得到宣传普及和遵守执行。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察,完善机制,全面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