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版】广东省惠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481996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广东省惠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解析版】广东省惠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解析版】广东省惠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解析版】广东省惠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解析版】广东省惠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惠州市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文科用卷说明: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编以 1500 年为世界近代史的起点,其主要理由可能是A. 早期殖民扩张B. 商路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C. 世界贸易繁荣D. 人类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答案】D【解析】【详解】地理大发现发生在 1500 年前后,使人类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因此,以 1500 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故 D 正确;早期的殖民扩张在新航路开辟

2、以后,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 A;新航路开辟因其商业革命,欧洲的商路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这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 B;新航路开辟以后,推动世界贸易发展,C 也是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排除。2.美洲白银总产量 16 世纪为 1.7 万吨,17 世纪为 3.4 万吨,18 世纪为 5.1 万吨,15001575 年美洲的白银总量的约 85%运到欧洲,15761775 年则为 70%-80%。由此可知A. 欧洲出现“商业革命”B. 出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C. 欧洲出现“价格革命”D. 欧洲封建贵族的统治得到巩固【答案】C【解析】【详解】美洲的白银大量运到欧洲,造成欧洲贵金属价格下降,物价飞涨,

3、出现价格革命,故 C 正确;商业革命是 16 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包括: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的增多;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不符合题意,排除 A;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B;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导致欧洲的封建主阶级地位下降,工商业者地位上升,促进了封建主义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故 D 错误。3.17 世纪上半叶,荷兰海军每次海战都可以出动 200 艘以上的战舰,18 世纪初,荷兰的舰队只有 12 艘能作战。由此可知,荷兰衰落的原因是A. 荷兰海军的废弛B

4、. 英国海军的强大C. 荷兰金融业发达D. 荷兰手工业落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17 世纪上半叶,荷兰海军每次海战都可以出动 200 艘以上的战舰,18 世纪初,荷兰的舰队只有 12 艘能作战”可知,荷兰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海军的废弛,故 A 正确;“17 世纪上半叶,荷兰海军每次海战都可以出动 200 艘以上的战舰,18 世纪初,荷兰的舰队只有 12 艘能作战”可知,荷兰的海军实力下降,B 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荷兰金融业发达,排除 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荷兰手工业,排除 D。4.18 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关注由此前的文化方面转向自然资源方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欧洲想全面了解中

5、国B. 欧洲对资源的需求增加C. 中国文化落后于欧洲D. 欧洲经济实力超过中国【答案】B【解析】【详解】 “欧洲人对中国的关注由此前的文化方面转向自然资源方面”说明欧洲人需要中国的资源,再结合 18 世纪末叶这一时间考虑,可知是因为欧洲的工业革命开展需要大量的原料,故选 B;材料反映的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增加,A 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C 不是对中国的关注由此前的文化方面转向自然资源方面的主要原因,排除 C;欧洲经济实力超过中国,不能说明 18 世纪末欧洲人关注中国自然资源的原因,排除 D。5.英国 1624 年制定专利法,从 1630 年到 1809 年,英国总共批准了 32

6、12 项专利,其中 1750年以后占 2639 项。据此可知,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是A. 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B. 手工工场时期的技术积累C. 英国注重保护知识产权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定【答案】C【解析】【详解】英国 1624 年制定专利法,对知识产权保护,这对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持续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能鼓励科技创新企业不惜成本的参与技术研发,说明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是英国注重保护知识产权,故 C 正确;由材料时间看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和技术没有紧密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知识产权保护,不是技术积累,排除 B;资本主义

7、生产方式是雇佣与被雇佣,不符合题意,排除 D。6.尽管 19 世纪期间有数百万的欧洲人移居海外,1914 年时欧洲大陆人口却是 1750 年时的 3倍,其主要原因是欧洲A. 工业化的完成B. 黑奴贸易兴旺C. 世界市场形成D. 自然环境改善【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1914 年时欧洲大陆人口却是 1750 年时的 3 倍”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进步,引起人口增长,故 A 项正确;黑奴贸易是贩卖非洲人口到美洲,与欧洲人口增长关系不大,排除 B;世界市场形成,使世界之间的联系加强,不能说明欧洲大陆人口增长的原因,排除 C;自然环境改善有利于人口增长

8、,但不是欧洲人口大幅增长的原因,排除 D。7.美国 19201929 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 50%以上,新技术、新机器、新管理方法减少了对劳动力的使用,而在业工人的平均工资 1929 年还低于 1920 年。这说明经济危机的发生是由于A. 生产力的提高B. 工人收入大大下降C. 贫富差距过大D. 生产远超消费能力【答案】D【解析】【详解】美国 19201929 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 50%以上,而在业工人的平均工资 1929 年还低于 1920 年,说明生产能力远远超过消费能力,必然引起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故 D正确;AB 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无法说明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排除 AB;材料信息无法

9、直接反映出贫富差距过大,排除 C。8.传统观点认为,面对危机美国总统胡佛继续采取自由放任政策,下列胡佛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证明该观点的是A. 拒绝稳定股市的建议B. 成立复兴金融公司C. 否决国会的救市方案D. 削减政府财政开支【答案】B【解析】【详解】面对经济危机,美国胡佛政府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帮助资本家度过难关,对经济进行干预,不属于自由放任政策,符合题意,故选 B;拒绝稳定股市的建议,否决国会的救市方案,削减政府财政开支,体现出政府不干预经济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 ACD。9.1932 年,美国的失业人数达到 1100 万。据幸福杂志估计,美

10、国有 3400 万成年男女没有任何收入,许多人活活饿死,活着的人也处境困难。为此,罗斯福采取的措施是A. 社会救济与以工代赈B. 调整工业生产C.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D. 减少农业产量【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开展大规模的救济工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 ,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失业者、老人和残废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以使他们在失业或生活无助时能够渡过难关,政府还举办了许多公共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故 A 正确;调整工业生产是罗斯福新政的工业方面的措施,与解决失业、贫困问题无关,排除 B;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是罗斯福新政在金融领域的措施,与解决失业、贫困问

11、题无关,排除 C;减少农业产量是罗斯福新政调整农业的措施,与解决失业、贫困问题无关,排除 D。10.1932 年,罗斯福竞选基金的 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1936 年,罗斯福第二次竞选,从 25%下降到 4%。这表明罗斯福新政A. 导致罗斯福的支持率大大下降B. 维护了工农阶级的利益C. 一定程度上损害资本家的利益D. 开创了国家干预的先河【答案】C【解析】【详解】在现代美国,无论是银行家还是经纪人,都属于垄断资本家,他们对罗斯福两次竞选总统的捐助出现了巨幅的下降,这就说明罗斯福总统任内的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垄断资本家的利益,故 C 正确;对罗斯福竞选总统的捐助出现巨幅的下降,说明

12、垄断资本家对罗斯福的支持率下降,无法体现国家整体的支持率是否下降,排除 A;罗斯福新政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工农阶级的利益,B 错误;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与对罗斯福竞选总统的捐助出现巨幅的下降无关,故 D 项错误。11.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各国纷纷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削减福利开支,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这表明西方国家A. 福利开支压力巨大B. 财政赤字巨大C. 大力发展私有企业D. 减少国家干预【答案】D【解析】【详解】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削减福利开支,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13、故 D 正确;福利开支压力巨大、财政赤字巨大是福利国家制度带来的消极影响,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 AB;20 世纪 70 年代,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发展混合经济,排除 C。12.战后美国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广泛补贴出口产品,英国用经济政策调控经济,建立国有企业,法国大规模实施国有化,德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本实行“统制经济体制” 。这表明战后西方国家A. 发展方式不同B. 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C. 建立福利国家D. 大规模实施了企业国有化【答案】B【解析】【详解】 “战后美国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 “英国用经济政策调控经济,建立国有企业” “法国

14、大规模实施国有化” “德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统制经济体制” ,这些都体现出二战以后,欧美国家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 B 正确;A 反映的是材料的表面现象,排除;C 只符合德国,无法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大规模”实施了企业国有化,排除 D。13.有论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破坏了多党合作赖以建立的工农联盟基础,大大压缩了多党合作的政治空间,俄共(布)一党执政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无其他政党的有效监督,是苏共亡党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B. 苏共一党执政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C.

15、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该全盘否定D. 苏联解体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关联【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破坏了多党合作赖以建立的工农联盟基础,俄共(布)一党执政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无其他政党的有效监督,是苏共亡党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可知,材料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破坏了工农联盟基础和俄共(布)一党执政,这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说明苏联解体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关联,故 D 正确;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 错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不是苏共一党执政,排除 B;战时共产主义对于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

16、埃政权起到重要作用,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不应该全盘否定,排除 C。14.列宁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 ”由此,列宁A.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实施新经济政策C. 优先发展重工业D. 实行计划经济【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说明列宁主张不要把马克思的理论当成教条,应该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马克思的理论,结合所学,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的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故 B 正确;实施战时共产主义

17、政策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符合“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 ,排除 A;在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不符合列宁,排除 C;计划经济是在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不符合列宁,排除 D。15.1921 年农业遭到灾荒而歉收,国家共获得粮食 2.33 亿普特,1923 年国家获得粮食就上升为 4.3 亿普特,1926 年为 4.96 亿普特,其他农产品的国家采购量也有较大增长,1922 年到 1926 年,油料籽增加 3.2 倍,动物油增加 2 倍,籽棉增加 27.5 倍,畜皮增加 1 倍。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苏联A. 实行固定粮食税B. 允许商品自

18、由买卖C. 实行余粮收集制D.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1921 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是实行固定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故 A 正确;允许商品自由买卖属于商业方面的措施,与农业发展关系不大,排除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工业方面的措施,与农业发展关系不大,排除 D。16.1930 年 2、3 月,苏联农民大约宰杀了 1400 万头大牲畜(牛、马) ,猪的存栏数锐减1/3,羊的存栏数锐减 1/4,农民损坏工具、挥霍积蓄,几乎成为普遍现象。据此,符合史实的推论是,农业全

19、盘集体化运动A. 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协调发展B. 大大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C. 可能导致农业减产,粮食困难D. 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和物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1930 年 2、3 月,苏联农民大约宰杀了 1400 万头大牲畜(牛、马) ,猪的存栏数锐减 1/3”,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 年前苏联大规模开展了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出现违反自愿原则、侵犯中农利益的过火行为,对富农不给出路,结果造成农民宰杀牲畜、破坏工具等情况,农业生产严重下降,故 C 正确;农民破坏工具、宰杀牲畜,不能促进苏联经济的协调发展,排除 A;农民宰杀牲畜

20、、破坏工具造成农业减产,粮食困难,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会下降,B 错误;农民宰杀牲畜、破坏工具造成农业减产,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和物资,排除 D。17.1935 年苏联取消了面包和面粉的配售制,后来,又陆续取消了其他食品和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这反映了计划经济的实施A. 促进了苏联经济比例协调发展B. 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C. 使苏联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D. 促进苏联农业轻工业的快速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苏联逐步取消了食品和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说明苏联计划经济的实施推动了经济发展,物资比较充足,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故 B 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取消了一些食品和所有工

21、业品的配售制,不能体现苏联经济比例协调发展,排除 A;苏联成为工业国与苏联是否取消配售制无关,排除 C;苏联取消配售制,说明苏联农业轻工业有一定程度发展, “快速发展” 表述不恰当,排除 D。18.斯大林认为,农民必须为工业化缴纳“贡税” ,必须义务缴纳农产品,赫鲁晓夫取消了义务交售制,改为统一采购制,并提高农副产品的征购价格。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A.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B. 彻底解决了苏联农业问题C. 促进苏联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D. 解决了苏联粮食不足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斯大林认为,农民必须义务缴纳农产品,赫鲁晓夫取消了义务交售制,改为统一采购制,说明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

22、击了斯大林模式,故 A 正确;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发展,但“彻底解决了苏联农业问题”不符合史实,B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苏联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排除 C;材料反映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无法体现苏联粮食不足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排除 D。19.赫鲁晓夫时期,苏联 1/3 产品属于军事装备,绝大部分基本建设投资都在发展重工业,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 1/3。据此可知,两人的改革都A. 使苏联军事力量与美国并驾齐驱B. 使苏联轻工业得到根本改善C. 对斯大林模式没有任何冲击D. 没有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

23、夫都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相关的工业,两人的改革没有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故 D 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军事力量与美国并驾齐驱,排除 A;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相关的工业,无法使轻工业得到根本改善,排除 B;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D 错误。20.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美元作为结算手段,其主要原因是A. 英国经济实力严重衰退B.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确立C.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二战后,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获得了和黄金挂钩的特殊地位,称为资本主义各国在国际

24、贸易中的主要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故 C 正确;英国经济实力严重衰退,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一个原因,不直接说明为什么资本主义各国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美元作为结算手段,排除 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二战后形成的国际贸易体系,与“使用美元作为结算手段”无关,排除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是保持国际汇率的稳定,不符合题意,排除D。21.1956 年,美国黄金储备为 219 亿美元,国内法定储备基础为 115 亿美元黄金,这是不能动的,可兑换的自由黄金为 104 亿美元,美国以外流动的美元 161 亿,年底,美国自由黄金储备下降到 100 亿美元,国际流动美元达 165 亿美元。据此,可推论A. 布雷顿森林

25、体系难以为继B. 美国经济进入“滞涨”C. 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恶化D. 美元丧失国际货币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美国自由黄金储备下降,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的国际收支必然是逆差,要不然的话,国际市场上的美元从何而来呢?可是,如果美国长期保持巨额逆差,又会使国际市场对美元的信心下降,驱使各国政府用美元储备向美国挤兑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枯竭,最终导致汇兑金本位体制难以为继,故 A 正确;70 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滞涨” ,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恶化,排除 C;美元至今仍然是重要的国际货币,排除 D。22.二战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大量涌现,其中,区域内部情况非常复杂

26、,充分考虑各国实际情况,采取协商一致、自主自愿原则的是A. 欧共体B. 亚太经合组织C. 北美自由贸易区D. 世界贸易组织【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亚太经合组织采取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合作原则,故 B 正确;欧共体是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合作程度最高,实行对外一致原则,排除 A;北美自由贸易区,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不符合自主自愿原则,排除 C;世界贸易组织是国际经济组织,不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采取协商一致、自主自愿原则” ,联系所学亚太经合组织的特点分析解答。23.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已经明白,欧洲已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这种

27、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美国经济实力削弱B. 欧洲各国经济实力增强C. 马歇尔计划的影响D.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答案】D【解析】【详解】欧洲不断联合壮大,将一体化从经济扩展至政治、社会和安全各个方面,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欧洲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欧洲已逐渐联合为一个经济政治实体,故 D 正确;欧洲已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说明欧洲一体化程度提高,和美国经济实力削弱无关,排除 A;欧洲已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强调的是欧洲的联合,并非欧洲各国经济实力增强,排除 B;马歇尔计划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欧洲的一体化,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C。24.世界各国大多数经济专家认为,经济全球化

28、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使民族国家推行本国政策的能力受到削弱,过去国家间的经济谈判涉及一些国家行为,而今涉及国家内部制度。这表明经济全球化A. 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B. 缓和各国之间的矛盾C. 损害部分国家的经济主权D. 加剧各国之间的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使民族国家推行本国政策的能力受到削弱,说明经济全球化一定程度上损害部分国家的经济主权,故 C 正确;材料说明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排除 A;材料说明经济全球化影响国家经济主权,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缓和或加剧各国之间的矛盾,排除 BD。【点睛】解答本题的

29、关键信息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使民族国家推行本国政策的能力受到削弱” ,联系所学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分析解答。25.1999 年,占世界人口 20%的发达国家所拥有的世界总产值高达 86%,它们占全球出口市场的份额达 82%,占世界人口 75%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所占的这两项比例分别为 14%和 18%。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经济区域集团化B. 经济全球化C. 两级格局的瓦解D. 多极化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经济全球化造成发展中国家和发到国家的差距扩大,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失衡,故 B 正确;材料信息与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排除 A;两级格局的瓦解是促进经济全

30、球化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和发到国家的差距扩大的原因是经济全球化,排除 C;发展中国家和发到国家的差距扩大的原因是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格局多极化加强无关,排除D。26.春秋后期,礼乐制度崩坏,太史乐官流散,典籍落入民间,士子国人,初则竞相传诵,转而各家自立说。据此可知,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A. 铁犁牛耕的使用B. 周王室衰微C. 文化扩散和教育下移D. 礼乐制度被破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典籍落入民间,士子国人,初则竞相传诵,转而各家自立说” ,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私学兴起,文化扩散和教育下移,使“士”阶层崛起,这是百家争鸣出现的一个原因,故 C 正确;材料信息与铁犁牛耕无关,排除

31、A;材料主要说明文化、教育的发展对百家争鸣出现的影响,B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礼乐制度被破坏是“士”阶层崛起的背景,材料不能说明礼乐制度被破坏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排除 D。【点睛】紧扣关键信息“典籍落入民间,士子国人,初则竞相传诵,转而各家自立说”分析解答即可。27.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的主张是A. 仁者爱人B. 恢复周礼C. 为政以德D. 兼爱非攻【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的主张是恢复周礼,稳定社会等级秩序,故 B 正确;仁者爱人协调人际关系,为政以德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与改变“礼崩乐坏的局面”无直接联系,排除 AC;墨子

32、主张兼爱非攻,排除 D。28.春秋战国时期,某家学说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认为远古必不如当今,古代的政治制度必不如当今的政治制度。该学派是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D【解析】【详解】法家认为远古必不如当今,古代的政治制度必不如当今的政治制度,所以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进行社会变革,故 D 正确;儒家主张仁者爱人,不符合题意,排除 A;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排除 B;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题意,排除 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认为远古必不如当今,古代的政治制度必不如当今的政治制度” ,联系所学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解答。29.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荀子

33、认为“天子势位至尊” ,韩非子把君主作为“人主” ,董仲舒提出“唯天子受命与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据此可知,董仲舒思想与先秦诸子的区别是A. 神化皇权B. 限制皇权C. 独尊儒术D. 强化皇权【答案】A【解析】【详解】 “唯天子受命与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体现君权神授,把君主的权力神圣化,故A 正确;董仲舒提出“唯天子受命与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要求天下人服从天子,无法体现限制皇权,排除 B;材料信息与独尊儒术无关,排除 C;“唯天子受命与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认为天子的权力来自于天,要求天下人服从天子,无法体现强化皇权,排除 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唯天子受命与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34、” ,联系所学董仲舒的思想分析解答。30.汉代时期,儒学在巴蜀、河西走廊和岭南等边远地区广泛传播,其重要作用是A. 促进儒学的广泛传播B.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C. 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D. 奠定儒学的主流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汉代时期,儒学在巴蜀、河西走廊和岭南等边远地区广泛传播,促进儒学的广泛传播,促进全国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国家统一,故 B 正确;A 是“儒学在巴蜀、河西走廊和岭南等边远地区广泛传播”的作用,但不是最重要的作用,排除 A;儒学的传播促进文化的发展,不是最重要的作用,排除 C;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儒学的主流地位,排除 D。31.唐太宗曾组织一批名儒诠释儒家经典

35、,撰成五经正义颁行天下,唐朝科举制始终以儒家典籍为主,官方学校都是学习儒学。这反映唐朝A. 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B. 三教合一趋势加强C. 儒学还保持官学地位D. 儒学保持独尊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唐太宗曾组织一批名儒诠释儒家经典,唐朝科举制始终以儒家典籍为主,官方学校都是学习儒学,说明唐朝政府重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仍然是居于官学地位,故 C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排除 A;材料信息与“三教合一”无关,排除 B;材料说明儒家思想居于官学地位,无法体现儒学保持独尊地位,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唐朝科举制始终以儒家典籍为主,官方学校都是学习儒学”,紧扣关键

36、信息分析解答即可。32.隋唐以前,佛道都有系统的本体论,而这是儒家所欠缺的,为了应对佛道的本体论,宋代儒者的做法是A. 提出格物致知B. 主张“存理灭欲”C. 主张发明本心D. 将儒家伦理本体化【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应对佛道的本体论,宋代儒者的做法是将儒家伦理本体化,形成理学思想,故 D 正确;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认识论,不是本体论,排除 A;本体论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 “存理灭欲”指宋明道学家关于天理与人欲对立、必须灭人欲方能存天理的观点,不符合本体论,排除 B;王阳明主张发明本心,认识天理的方法是内心反省,属于认识论,排除 C。33.针对理学的“存天理,

37、灭人欲”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针锋相对,提出的主张是A.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B. 经世致用C. 天下为主,君为客D. 工商皆本【答案】A【解析】【详解】针对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针锋相对,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肯定人的正当欲求,故 A 正确;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不符合题意,排除 B;“天下为主,君为客”体现的是反对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 C;工商皆本认为工商业与农业同等重要,不符合题意,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针对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针锋相对” ,结合所学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思想分析解答。34.明清之际,出现一批

38、活跃的思想家,对传统思想进行猛烈批判,其中具有民主启蒙色彩的主张是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 经世致用C.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D. 工商皆本【答案】C【解析】【详解】黄宗羲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猛烈地抨击君主专制,具有民主启蒙色彩,故 C 正确;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具有爱国思想,与民主启蒙无关,排除A;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不符合题意,排除 B;工商皆本认为工商业与农业同等重要,与民主启蒙无关,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明清之际” “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并联系所学黄宗羲的思想分析解答。35.我国的佣书业是指写本时代图书文献再生产和出版的行

39、业,它是以社会上一个贫穷的、有文化的群体为主力军,受雇为政府、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以此获取报酬的一种行业,它肇始于汉代,兴盛于六朝,至唐代逐渐式微。我国佣书业式微的主要原因是A. 造纸术的发明B.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答案】B【解析】【详解】佣书业是我国古代受雇为政府、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的行业,唐朝雕版印刷的发明,使佣书业逐渐式微,故 B 正确;造纸术发明于西汉,无法说明直到唐代佣书业逐渐式微的原因,排除 A;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佣书业逐渐式微没有直接联系,排除 C;北宋发明活字印刷术,时间不符合“唐代” ,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至

40、唐代逐渐式微” ,联系唐朝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的影响分析解答。36.中国历代多设置司天监,但名称不同。周朝有太史,秦汉以后有太史令,隋代设太史监,唐代设太史局,宋、元两朝有司天监,元代又设太史院,明清称钦天监。司天监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这说明,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说明我国历代政府都设置管理天文的机构,负责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说明国家力量的支持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的重要原因,故 D 正确;宋代没有实现大一统,A 错误;宋明理学与我国古代天文学的

41、发展关系不大,排除 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繁荣的信息,并且周朝、秦汉也谈不上商业繁荣,排除 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历代多设置司天监” ,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37.宋朝时期,我国在绘画上出现风俗画,文学上出现词、话本,戏剧上出现南戏,其主要原因是A. 宋代重文轻武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程朱理学兴起D. 文学艺术通俗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为了满足广大市民的文化需求,出现了风俗画、词、话本和南戏,故 B 正确;材料反映宋朝我国文艺出现世俗化倾向,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A 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受程朱理学影响,追求

42、意境的文人画在宋朝得到发展,C 不符合题意,排除;D 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属于原因,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朝时期,我国在绘画上出现风俗画,文学上出现词、话本,戏剧上出现南戏” ,联系所学我国古代文艺出现世俗化趋势的原因分析解答。38.中国文人山水画强调意境,表达作者的情感,北宋的山水画大气磅礴,南宋的只有“残山剩水”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作者的主观意识B. 宋代重文轻武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南宋偏安一隅【答案】D【解析】【详解】 “残山剩水”意思是残破的山河,结合所学,南宋时,宋朝丢掉半壁河山,所以文人常常用残山剩水来描绘国家的现状,故 D 正确;A 不是导致南

43、宋时的山水画只有“残山剩水”的主要原因,排除;宋代重文轻武与南宋时的山水画只有“残山剩水”无关,排除 B;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风俗画发展,与南宋时的山水画只有“残山剩水”无关,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南宋的只有残山剩水 ”,结合所学南宋偏安江南的状况分析解答。39.诗经小雅大田的诗句“雨我公田,遂及我田” ,被很多著作引为井田外有私田。据此可知A. 诗经也是重要的史料B.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C. 文学作品都可以作为信史D. 诗经描写战国时期的生活【答案】A【解析】【详解】很多著作根据诗经小雅大田的诗句“雨我公田,遂及我田” ,引出井田外有私田,说明诗经也具有史料价值,故 A

44、正确;材料反映从文学作品中引出历史现象,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B;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学参考价值,文学作品存在虚构成分,并非都可以作为信史,排除 C;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 11 世纪至前 6 世纪)的诗歌,无法描写战国时期的生活,排除 D。40.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便颁布谕旨:“诏天下郡县闾里皆立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各州县在城并乡村,但有三五十家,便请个秀才开学,教军民之家子弟入学读书,不妨他本业,务要成效。 ”这说明,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是A. 政府的重视B. 商品经济的繁荣C. 教育大众化D. 市民阶层的壮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

45、据“诏天下郡县闾里皆立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 “教军民之家子弟入学读书”可知,教育的大众化推动国民识字率提高,是促进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故 C 正确;材料重视教育是民众文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但政府的重视不是小说繁荣的原因,排除 A;材料信息与商品经济的繁荣无关,排除 B;材料只是涉及教育方面的内容,无法体现市民阶层的壮大,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诏天下郡县闾里皆立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 “教军民之家子弟入学读书” ,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分析解答。4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开始向西方学习,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等人兴办

46、洋务,主张中体西用;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等人主张君主立宪,发动戊戌变法。这说明近代中国A. 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B.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C. 向西方学习具有救亡图存的目的D. 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不断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不断向西方学习,故 C 正确;A 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B;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排除 D。42.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 ,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 ,认为孔子主张改革变法,新文化运动提出

47、“打倒孔家店” 。他们的共同作用是A. 都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B. 都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C. 都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D. 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康有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都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故 B 正确;洋务派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排除 A;洋务派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维护封建的制度和伦理纲常,没有动摇封建统治思想,排除 C;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排除 D。43.康有为支持袁世凯的尊孔复古,梁启超、严复在民国初期竟然在论语中找出共和之义;武昌起义中起关键作用的汤化龙在民国后接

48、任教育部长,却要求学校尊孔读经;在提出尊孔的行列中不乏留美博士。这说明A. 维新派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B. 维新派和革命派思想主张一致C.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篡夺D. 在中国进行思想革命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维新派和民国教育部长都主张尊孔,说明近代中国虽然已经学习西方制度,但仍然没有认识到儒家思想的落后,说明在中国进行思想革命很有必要,故 D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信息,排除 A;维新派主张改革,革命派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排除 B;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篡夺,排除 C。44.1919 年,李大钊和胡适进行了问题与主义之争,李大钊认为应该用一个主

49、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胡适主张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这表明A.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B. 新文化运动的失败C. 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D. 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答案】D【解析】【详解】李大钊和胡适都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代表,胡适主张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用资产阶级改良的方法改造社会,李大钊认为应该用一个主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表明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化,故 D 正确;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A;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解放了思想,李大钊和胡适思想观点不一致,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失败了,排除 B;五四运动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C。45.孙中山发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有不完善的地方,这种不完善导致了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他吸收了西方现代经济的理论,同时与中国传统的“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成果是A. 民主主义B. 民权主义C. 民生主义D. 民本主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发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有不完善的地方,这种不完善导致了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 ,结合所学,孙中山鉴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问题,为了防患于未然,提出民生主义主张,故 C 正确;民主主义、民本主义不是孙中山的理论成果,排除 A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