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版】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480800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解析版】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解析版】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解析版】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解析版】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莆田一中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一语文必修二一、古诗文阅读课内文言文基础1.名篇名句默写。(1) 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_,_。(2) 兰亭集序中阐述活着和死去不可等量齐观这一观点的句子是:_,_。(3) 赤壁赋中,写友人希望与神仙同游,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_,_。(4) 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_,_。(5) 观沧海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6) 关雎中,叙写青年男子对美丽贤淑的女子日夜思慕的句子是:_,_。(7) 蒹葭中,常被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句子是:_,_。(8) 论语中,孔子借松柏历经严寒来

2、激励君子要敢于面对严峻考验的句子是:_,_。【答案】 (1). 天朗气清 (2). 惠风和畅 (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齐彭殇为妄作 (5). 挟飞仙以遨游 (6). 抱明月而长终 (7). 驾一叶之扁舟 (8). 举匏樽以相属 (9). 水何澹澹 (10). 山岛竦峙 (11). 窈窕淑女 (12). 寤寐求之 (13). 所谓伊人 (14). 在水一方 (15). 岁寒 (16).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

3、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惠” “虚”“妄” “挟” “澹” “峙” “凋”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2)悟言一室之内 ( )(3)不能喻之于怀 ( ) (4)无物以相之 ( )(5)凌万顷之茫然 ( ) (6)则或咎其欲出者 ( )【答案】 (1). 同“措” ,放置,安放 (2). 通“晤” ,面对面 (3). 明白 (4). 帮助 (5). 越过 (6). 责怪【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 “形旁辨

4、义法” “套用成语法” “套用课本法” ,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1)结合“能使枉者直”分析, “错”通“措” ,放置、安放。 (2) “悟”通“晤” ,面对面的意思,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 (3) “喻”意思是“说明” , “于怀”介宾短语作为后置了的状语,心里的意思能清楚地说明(表达)。 (4)结合“无物”分析,译为帮助、辅助。(5) “凌” ,结合“万顷”分析,译为越过。 (5)结合“欲出者”分析,译为责怪。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B. 渺渺兮予

5、怀,望美人兮天一方C. 汝岂得自由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全都有古今异义” ,这是要求选出“都是古今异义” ,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境。A 项, “非常” ,古义为不平常;今为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B 项, “美人” ,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指美貌的女子。C项, “自由” ,古义指“自作主张” ;今义为不受限制和约束。故选 D。4.以下句子中“以”

6、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长太息以掩涕兮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A. 和相同,和也相同 B. 和相同,和不同C. 和不同,和相同 D. 和不同,和也不同【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 “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 “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四个“以”分别是“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修饰” “介词,因为” “介词,因为” ,故选 C。5.下列选项中,对各句的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群贤毕至,少长贤集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舞幽壑之潜蛟 侣鱼虾

7、而友麋鹿 孔雀东南飞 顺流而东也 死生亦大矣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有泉侧出 常在于险远A. / B. /C. / D. /【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加点字活用方法相同的是” ,这是要求选出“活用方法相同的” ,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少” ,年少的人;“大” ,大事情;“险远” ,险远的地方,都是形容词作名词。“一” ,把看成一样;“侣” ,以为伴侣,都是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使起舞。

8、“东南” ,向东南方向;“侧” ,从侧面,都是名词作状语。“东” ,向东进军;“名” ,命名,都是名词作动词。故选 A。【点睛】解答词类活用的题,可根据词的基本词性,比较它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根据文言文语法规则区别是否出现了活用。主语和宾语位置多为名词或代词,谓语位置多为动词或形容词,个别时候是介词,状语位置多为副词,这里也是名词作状语最常见的地方。使动用法最主要强调的是主语做出动作的目的性,以此区别动词是正常使用还是使动很有效。6.下列选项中,对各句的特殊句式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死生亦大矣 仰观宇宙之大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客有吹洞箫者 此非孟德之困于

9、周郎者乎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渺沧海之一粟A. / B. /C. / / D. /【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为状语后置句,为判断句,为定语后置句,为宾语前置句,既是判断句,又是用“于”表被动的被动句,为省略句。故选 D。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乐运,字承业,南阳清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

10、传 。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曰:“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 ”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 。运上疏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 ”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

11、舆榇 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曰:“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 ”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 。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选自北史乐运传 ,有删改)【注】公除: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除下丧服。舆榇(chn):载棺以随。7. 下列对文中

12、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B. 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C. 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D. 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除,古代任职授官用词很有讲

13、究,如“拜、授、除”是授予官职, “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 “罢、黜、夺、免”是解除官职。B. 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天子或在京师,或出巡狩,故言行在所,文中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C. 朕,第一人称代词,自古为皇帝自称, “孤” 、 “寡人”等词也常用以皇帝自称。D. 崩,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乐运敢于打击权贵,深得皇帝信任。他在担任万年县丞时,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受到武帝嘉奖,令他奏报不利于时政的大小事。B. 乐运顾念亲属,以孝闻名。他以做雇工的方式积累财物,救助陷入

14、困境中的亲属;他尽心侍奉母亲和寡嫂,事迹被写进孝义传 。C. 乐运秉性刚直,但仕途坎坷。他曾身居谏官之职,秉性刚直,直言敢谏,但也因此被人排斥打击,退而录夏、殷谏争事而成谏苑 。D. 乐运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他上疏反对皇帝不按先王礼仪服丧的做法;他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2)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答案】7. B 8. C 9. C 10. (1)百官讨好我,都说太子聪颖明智,只有乐运说是平常人,正好证明乐运的忠诚正直啊。(2)内史郑译经常以

15、私事请求托付,乐运没有答应他,郑译因此记恨他。【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根据句式相似的原则,判断“管仲相之则霸” “竖貂辅之则乱”的断句,可排除 A 项、C 项。 “可与为善” “可与为恶”应该句式对称,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 D 项。句意:乐运回答说:“班固认为齐桓公就是平常人,管仲扶助他就成就了霸业,竖貂辅佐他国家就乱。可以和他做好事,也可以和他做坏事。 ”武帝说:“我知道了。 ”于是就精选东宫官员来匡正辅导太子。故选 B。【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

16、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 项, “自古为皇帝自称”错,秦以后才为皇帝自称,屈原也用过,如“回朕车以复路” 。故选 C。【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 项,结合“运常愿处一谏官”分析可知,乐运常常希望能做一名谏官, “他

17、曾身居谏官之职”有误;“退而录夏、殷谏争事而成谏苑 ”有误,结合“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 ”分析可知,应为夏、殷以来谏争事。故选 C。【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 “佞” ,巧言谄媚,此处可译为讨好;“云” ,说;“睿智” ,明智;“唯” ,只有;“中人” ,平常人,一般人;“方” ,正;“验” ,证明;“之” ,助词,的;“直” ,正直。 (2) “以” ,介词,用、拿

18、;“托” ,托付;“之” ,代词,他;“运不之许” (宾语前置) ;“因” ,介词,因为;“此” ,代词,这些事;“衔” ,记恨;“之” ,代词,他。【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

19、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乐运,字承业,是南阳清阳人。乐运少年时就喜欢学习,涉猎经书史籍。十五岁时(梁的都城)江陵被攻占,(乐运)按照惯例被送到长安。他的亲属大多被没收家产(成为奴婢),乐运多年给别人做雇工。(乐运)用财物把亲属都赎为平民。他侍奉母亲和守寡的嫂嫂很恭敬,因此凭着有孝行闻名。梁故都官郎琅邪郡的王澄赞赏他,编列他的品行事迹写进孝义传 。乐运秉性正直,未曾讨好别人。担任露门学士。前后多次冒犯劝谏武帝,多被采用。建德二年,任命为万年县丞。乐运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号称刚强正直。武帝嘉奖他,特许他记名于门籍随时进入宫中,有不利于时政的事,令他无论大小都可以奏报。武帝曾经到同州巡视,召乐运赶赴同州

20、。乐运到后,武帝对他说:“你说太子是什么样的人?”乐运回答:“是平常人。 ”当时齐王宇文宪及以下的大臣都在武帝身边,武帝回头对宇文宪等人说:“百官讨好我,都说太子聪颖明智,只有乐运说是平常人,正好证明乐运的忠诚正直啊。 ”于是又问乐运平常人是什么样子的。乐运回答说:“班固认为齐桓公就是平常人,管仲扶助他就成就了霸业,竖貂辅佐他国家就乱。可以和他做好事,也可以和他做坏事。 ”武帝说:“我知道了。 ”于是就精选东宫官员来匡正辅导太子。等到武帝去 世,宣帝继承帝位,葬礼刚刚结束,就下诏因事繁忙,皇帝临时除去丧服。乐运上奏疏说:“三年服丧期,从天子到平民百 姓(都应遵循)。先王礼仪,怎么可以改变呢。

21、”奏疏呈上,宣帝不接受。从这以后宣帝不修德政而糊涂凶暴更加厉害。乐运于是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宣帝的八大过失。宣帝大怒,准备杀掉他。内史元严劝谏,(乐运)因而得以免死。第二天,宣帝稍微有点感悟,召见乐运并且对他说:“我昨天夜里思考你所奏的事,你实在是忠臣。 ”于是赐给他帝王饮食来奖赏他。满朝的公卿,起初见宣帝很愤怒,无不为乐运担心。后来见他受到赏赐,又都祝贺他 ,认为他是幸免于虎口。内史郑译经常以私 事请求托付,乐运没有答应他,郑译因此记恨他。等到隋文帝为丞相时,郑译担任长史,于是将乐运降职为广州滍阳县令。开皇五年,转任毛州高唐县令。连续历任二县,都有声誉政绩。乐运常常希望能做一名谏官,

22、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劝谏议论,然而他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最终未被任用为谏官。于是就发愤抄录夏朝、商朝以来直言谏争的事例,集合成一部书,取书名叫谏苑 。将书奏上,隋文帝阅读后赞赏他。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诗人隐居山中,心中些许寂寞,在苍茫的暮色中关闭柴门,远望余晖。B. “鹤巢松树遍”写四处可见鹤在松林中栖息,宁静之中又可见一派生机盎然。C. 松、竹、荷等意象描绘出山居环境的优美,从中可见诗人高洁雅致的隐逸情

23、怀。D. 尾联写暮色之中炊烟袅袅,人们采菱而归,温馨之景更加重了诗人内心的寂寞。12. 王维与陶渊明都擅长写田园山水,在描写景物上各有特色。请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分别加以分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答案】11. D 12. 陶诗采用白描手法,以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等平常景物,勾勒出一幅恬静优美、宁静祥和的的村野之景。描写景物远近结合。诗人近写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写村庄炊烟,描绘出一幅恬静优美、宁静祥和的的村野之景,景物富有层次。王诗采用对比手法。四处可见的在松林中栖息的鹤,与鲜有的访客形成对比,突出了环境的

24、幽静。竹的绿、粉,莲的红,炊烟的白等色彩的运用,突显了山居之处幽静之中的清新秀美。【解析】【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 项, “温馨之景更加重了诗人内心的寂寞”错误。温馨之景烘托出了诗人此时内心的闲适愉悦。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最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

25、闲适的心情。故选 D。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王维与陶渊明描写景物上特色,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加以分析”

26、,答题时,先点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注意比较两首诗手法的不同。王维诗歌中“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中“遍”字表现松茂鹤多, “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比,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色彩鲜明,是特写, “处处采菱归”是全景。陶渊明的诗,采用白描手法。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近景,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远景描写。描绘出一幅恬静优美、宁静祥和的的村野之景,景物富有层次。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太湖碎锦范烟桥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 。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

27、。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 ,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关尽东

28、南” ,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嫠,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 ,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嫠峰头,云气淆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

29、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 ,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 ,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

30、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滂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

31、、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大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 ,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13.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作者对太湖东山、西

32、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B. 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C. 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D. 第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E. 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14. 文章第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请简要概括。15. 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

33、和作用。【答案】13. AD 14. 第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 15. (1) “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2)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3)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解析】【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

34、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 项, “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中并没有对“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详细的描绘” 。D 项,结合第段内容分析可知, “都运用想象”错误。故选 AD。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

35、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考查学生概括的能力。前者首先应回归文本第二段,其中有两个关键句:“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 “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抓住这些具有概括性、提示性内容的语句,结合上下文分析,即可概括出“胜概”中的三美。 “胜”的意思是优美的(景物、境界、景象等) 。第二段可以分

36、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东山的物产丰富,第二部分写其自然景象之美,第三部分通过写渔船归来,写劳作之美。从这些描述和用词中,即可看出作者的赞美之情。【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丰富含意及作用的能力。一般说来,解答此类题目,可从标题与表达技巧、标题与内容结构、标题与主题情感、标题与作者读者的关系等方面去挖掘标题的含意及作用。就本文来说,标题“太湖碎锦”有修辞的运用,要指出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再结合文意分析,可知这一标题还有统领全篇、勾连结构、凸显情感等作用。如此把握,答案便会更为周全。本文的标题是“太湖碎锦” ,首先应理解其意思,再思索其作用。 “碎锦”,比喻细碎的花纹,就是零散知识

37、的集合。本文指的是太湖的零散景象。文中就是写太湖的这些景象,标题对文章就起到了统领的作用,这是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作者用“碎锦”来比喻太湖的景象,包含了对太湖的赞美。三、语言文字应用16.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公园里摆放着的各种盆栽鲜花,姹紫嫣红,仪态万千,市民流连其间,意兴阑珊。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希特勒、墨索里尼和东条英机,都是罪不容诛的头号战犯。祝贺您乔迁之喜!我要送你这幅美丽的山水画,希望它能让您的新居蓬荜生辉!苹果日报在香港引起报业大战,各方直杀得人仰马翻,天昏地暗,风声鹤唳!这台晚会的主持人,无论是形象还是口才,都是差强人意,难怪观众怨声载道。利益考量使他在处理这件事

38、时不得不瞻前顾后,但首鼠两端的结果,却使他错失良机。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意兴阑珊:凡游乐场合,兴致将尽皆可用词语。形容一个人兴致已失的样子。结合“市民流连其间”分析,不合语境。罪不容诛:指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形容罪大恶极,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使用正确。蓬荜生辉:指某事物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 ,也说“蓬荜增辉” 。结合“我要送你这幅美丽的山水画”分析,适用对象不当。风声鹤唳:听到风声

39、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的样子。结合“各方直杀得人仰马翻,天昏地暗”分析,不合语境。差强人意:表示基本使人满意。结合“难怪观众怨声载道”分析,望文生义。首鼠两端:犹豫不决、动摇不定。使用正确。故选 A。【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17.下面这首王冕的七言律诗过京口 ,语

40、序完全被打乱,重新排序后,最恰当的一项是过客放船忘险阻 铁瓮城头一登眺 金山焦山江水中 黄叶萧萧落晚风 何人击楫问英雄 瓜洲正对西津渡 天南天北思无穷 白云渺渺生秋树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律诗的把握。首先理解律诗的特征,然后再依据特征分析句子。律诗的主要有二,一是二、四、六、八句应押韵,二是颔联和颈联应该对仗。先找韵脚,“中” “风” “雄” “穷” ,押 ong 韵,故这应为二四六八句;再看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过客放船忌险阻”与“何人击楫问英雄” , “白云渺渺生秋树”与“黄叶萧萧落晚风”构成对仗关系。【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41、A。【技巧点拨】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 8 句。超过8 句 ,即 10 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 8 句完篇的律诗,每 2 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 ,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

42、可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 40 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 56 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4)每首中对仗联可以多到三联、也可以少到一联,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18.某服装店开业,下列对联中,最适合作为贺联的一副是A. 洛水出时尘不染 花蹊踏处履

43、凝香B. 春满柜台宾客至 货盈橱架利源开C. 粉黛染山川秀色 丹青夺造化之工D. 愿将天上云霞色 化作人间锦绣裳【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对联的形式考查。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对联的要求,一般需要具备以下特点: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A 项,对联说的是鞋;B 项,对联说的是百货商店;C 项,从“粉黛” “丹青”可以看出指的是绘画;D 项, “云霞色” “锦绣裳”与服装店相符合,故选 D。19.“雅风汉服社”的同学拟举办传统汉服展示活动,下列各句中,表达恰当的一句是A. 向老师请假参与活动组织:因

44、需要参加传统汉服展示活动的组织工作,特向您请假一个下午,请您务必批准。谢谢!B. 向全校同学发出汉服主题征文启事:中华文化传千年,传统汉服有雅风。为传播汉服文化,汉服社特开展“我爱汉服”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要求全校同学撰文投稿,请大家积极参加。C. 给其他学校同学发邀请函:“汉服风采,青春气息”,我们恭候你们的莅临,一起在汉文化的世界嗨起来!D. 邀请某汉学专家现场指导:您是汉学研究专家,希望您不吝赐教。您的鼎力支持,一定会为本次活动增添光彩!【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

45、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A 项, “务必”一词,不得体。B 项,要求投稿,不得体。C 项, “莅临”多用于上级对下级, “嗨起来”是口语化的表达,不符合邀请函的书面语体要求。故选 D。20.下面是一封自主招生的自荐信,其中格式及内容有五处错误,请找出并加以修改。自荐信北京大学招生办:我是华清学校高三(6)班学生王梓。鄙人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喜好文学,酷爱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文章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现惠赠拙作一篇,盼望能得

46、到你校文学院的垂爱。此致敬礼!华清中学 王梓2019 年 1 月 15 日【答案】称呼“北京大学招生办”改为顶格;“鄙人”改为“本人” ;“惠赠”改为“随寄(寄送,寄呈) ”;“你校”改为“贵校” ; “敬礼”改为顶格。【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称呼“北京大学招生办”改为顶格;“鄙人” ,知识浅陋的人,谦辞,对人称自己,

47、此处是“自荐信” ,改为“本人” ;“惠赠” ,称人赠与的敬词,改为“随寄(寄送,寄呈) ”;尊称他人的学校,改为“贵校” ;“敬礼”改为顶格。四、作文21.按要求写一篇作文。时至期末,合上必修二的课本,我们和文章的作者们挥手作别,屈原、郁达夫、朱自清、曹操、王羲之、陶渊明、苏轼、王安石、蔡元培、马丁路德金、恩格斯,他们的文字流传至今,他们的故事叫人回味,他们的思想和精神令人赞叹,他们留下的迷团亦让人深思。或许有一刻,我们曾渴望走近他们,来到他们身边。请以“来到 身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从以上作者中自选一位,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在一起的故事,写出历史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不少于 800

48、 字。【答案】来到苏轼身边我是赤壁的一个幽魂。我是赤壁千千万万亡魂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小小幽灵。我如同其他亡魂一样,带着脑中无处安放的,几百年前的记忆浑浑噩噩地游荡着。直到一天,我来到了一个男人身边。那是一个多么伟岸的男人啊!衣衫褴褛挡不住他出类拔萃的气质,挡不住他的万丈豪情,我被深深地吸引。我见他对着不绝的江水时而小声述说着什么,时而又大声吟诵着豪迈的词,依稀记得,那是“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固垒西边。 ”不可避免的,我的眼前依稀浮现出曾经的曹孟德,他是我大吴的敌人,但我却崇拜着他。不是他的军事,不是他的阴谋,而是在儿时,对着涛涛的江水吟诵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诗人曹操。思绪回到现在,那人也不知想起什么似的,大笑几声,脸上却有几滴的泪珠滑过。他拿起一个随身携带的酒杯,拿酒壶斟满了酒,一滴泪也溶进了酒里。他又是几声大笑,一樽还酹江月。我决定跟着他,尽管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