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贵州省贵定县城关中学 2018-2019 学年秋季学期 12 月份考试高三文综历史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 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 ”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A. 民主主义国家 B. 新民主主义国家C. 资本主义国家 D. 社会主义国家【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相关内容的了解以及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可知毛泽东所叙述的这种国家形式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是一种过渡的国家形式,选项中符合材料要求的只有 B 项,即新民主主义国家。而
2、其余三项中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并不一定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且不是过渡的社会形式。【考点定位】毛泽东思想。2.17811783 年间,美国邦联政府财政采用各州分摊的做法,要求各州上缴总计 l000 万美元,部分州以各种理由推脱,结果邦联政府只收到不足 200 万美元。这表明A. 邦联政府可向各州征税B. 全国性政府有名无实C. 邦联政府未获各州认可D. 各州有明显分离倾向【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要求各州上缴总计 1000 万美元,结果只收到不足 200 万美元”说明邦联政府权力较弱,B 符合题意,A 项说法不正确,邦联政府是当时各州意志的体现,所以 C 项错误,材
3、料并没有体现各州的分离倾向,所以 D 项不正确。故选 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邦联政府3.明置提刑按察使司,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兼具司法和监察职能。据此可知,提刑按察使司的设置A. 实现了司法独立B. 有利于整顿吏治C. 加强了地方权力D. 实现了权力制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干信息“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兼具司法和监察职能”可知提刑按察使司的设置并没有实现司法独立,故 A 项错误;提刑按察使司掌“刑名” ,兼具司法和监察职能,身兼多职有利于正风肃纪,澄清吏治,故 B 项正确;提刑按察使司的设置不是为加强地方权力,故 C 项错误;从提刑按察使司的设置看不出实现了
4、政治权力的有效制衡,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提刑按察使司4.研究二战后初期的欧洲,下列能够说明“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观点的史实有两极格局确立北约成立马歇尔计划推行欧共体成立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准确含义:即为欧洲被别国控制。在准确理解题干含义的基础上,可以得出正确,欧共体的成立有利于欧洲的发展,有利于其摆脱别国控制,所以不正确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美苏争锋欧美关系5.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 ,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 井田制
5、瓦解B. 均田制受到破坏C. 分封制恢复D. “市”突破空间限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唐代实行均田制和租用调制,唐代后期|“土地卖买”的现象也足以证明均田制其实已经受到破坏,井田制瓦解、分封制恢复、 “市”突破空间限制均与材料的主旨无关,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均田制受到破坏6.下图反映了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例的变化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 黑奴贸易促进人口流动B. 垄断组织控制经济命脉C. 福利国家提供社会保障D. 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答案】D
6、【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图形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题目图形所反映的内容,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例的变化状况的时间可以看出造成欧洲人口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推动,所以 D 项正确;A、B、C 选项所反映历史阶段与题中的时间不符,不合题意。故选 D 项。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7. 下图是明人绘制的南都繁会图卷 ,图中传自西方的事物是A. 老者的眼镜 B. 门前的店幌C. 兴盛的商铺 D. 商人的衣着【答案】A【解析】B、C 项在中国古代商业繁荣的城市已经出现,D 项商人的衣着也是中国传统服饰,用排除法选择 A
7、项,眼镜最早出现于 1289 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明朝中叶传入中国。8.明代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训中出现以下说法:“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 “民家常业,不出农商” 。这反映出A.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B. 纲常礼教的愈趋严苛C. 当时社会在抑商问题上有松动倾向D. 农耕经济衰退导致人们就业艰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分析理解能力。题中的载体为名门望族的家训,但内容上已经把农商看作同等重要的地位了,所以 C 项的表述较为贴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在抑商问题上有松动倾向9.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杂剧、散曲、南戏等都取得巨大成就,后世
8、将其与唐诗、宋词并称。后人则充分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称其“文而不晦,俗而不俚” , “明白如话” ,这种风格反映了元A. 城镇经济繁荣B. 统治者政治清明C. 戏曲创作者文化水平不高D.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 、 “明白如话”反映了市民的需求,逐渐的倾向于大众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的。故选 A。B 项错误,元代政治黑暗,知识分子地位较低;C 项说法错误,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仕途无望,把一腔的热情融进了元曲的创作,因此文化水平较高;D 项和材料无关。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艺术元曲10.观察下列宋元时期的绘画作品,它
9、们反映出该时期绘画领域的主要特征是A. 文人画流行B. 风格多样化C. 宫廷画活跃D. 趋向世俗化【答案】B【解析】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绘画的风格。赵佶锦鸡图属于宫廷花鸟画。苏汉臣货郎图属于风俗画。夏珪溪山清远图 、倪瓒六君子图属于文人画。综上可知宋元绘画最平风格多样、流派纷呈,故 B 项正确。11.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 ”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A. 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B. 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C.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D.
10、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所陈述故事同“因缘”观念关系较小,宫女与将士得以结成连理有赖于玄宗开明,而非通过自然因缘结合,故 A 错误。在唐玄宗时期之前,诗歌也可作为表达爱情的方式,且此句话并非材料表达的主旨,故 B 错误。宫女勇敢表达心意,玄宗得知后将宫女嫁给士兵,均表现出唐代开放的社会风貌,故 C 正确。无法通过宫女为将士缝棉衣得出官营手工业的衰败,故 D 错误。12.下列古代中国艺术形式,能以“传神写照” 、 “随类赋彩” 、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理论指导的是A. 国粹京剧B. 李白诗篇C. 绘画技艺D. 书法艺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由材料
11、“传神写照” 、 “随类赋彩”等可知这是绘画的特点。A 项是戏剧;B 项是文学作品;D 项是书法艺术,均体现不出“传神写照”等特点来。所以应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艺术绘画艺术分卷 II二、非选择题13.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毕生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个人自由和政治民主问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托克维尔和他的朋友德蒙先生于 18311832 年间赴美国考察监狱制度,后经多年思考,分别于 1835 年和 1840 年出版轰动世界的论美国的民主第一、二部分。托克维尔认为民主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法律,包括法律、制度、宪法结构等;二是民情,即自由的
12、习惯,包括思想、行为、习惯、价值观等;三是物质的或历史的环境。据 Schleifer关于新译本的读书报告整理(1)托克维尔赴美考察时美国实行什么政体?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民主政治中可能令其着迷和失望的东西有哪些?(2)托克维尔认为民主政治受制于哪些要素?按这一说法分析,民主政治为何在 19 世纪晚期的法国获得成功而在 20 世纪初期的中国遭遇挫折?(3) “有时候政权的改良和让步反倒会激发破坏性的革命”被称为“托克维尔悖论” 。然而,邓小平却以“改革不能太晚”的见识,努力化解这一悖论,试以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答案】 (1)政体:联邦制共和政体(或“总统制共和”
13、 、 “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均可)着迷: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原则、联邦制、民选总统和议员、美国人自由民主的传统和意识。失望:种族歧视、妇女无权(答“黑奴制” “男女不平等”亦可) 。(2)要素:法律、民情、环境。法国:制定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启蒙思想和大革命精神深入人心;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大革命以来法国人民前赴后继斗争。中国:临时约法及其确立的政体惨遭破坏;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或“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尊孔复古逆流” ) ;自然经济为主,民族工业占比低。 (以上分析要按法律、民情、环境三个角度来分析。 )(3)经济方面: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农村改革实
14、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城市化进程;形成对外开放的格局;设立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政治方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拔乱反正;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相继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民主权利;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文化方面:重新确立双百方针;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艺事业;恢复高考;确立科教兴国战略。【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如果按法律、民情、环境三个角度来分析也可以。【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时间“1831-183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联邦制共和政体。第二小问,关键
15、在于领会“着迷”和“失望”的深层次含义,即在考查美国民主政治中的优越性(积极性)和不足(缺陷)之处。结合所学相关史实展开,言之有理即可。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托克维尔的观点,由材料“一是法律,包括法律、制度、宪法结构等;二是民情” ,可见法律、民情、环境。 。第二小问,分别把握 19 世纪晚期的法国和20 世纪初的中国相关史实,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文化三个层面展开,在“比较中呈现原因” 。(3)本问的关键在于审题理解“托克维尔悖论”的基本含义,他主要想指出改革有时候会给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负面的影响,然后让我们结合中国新时期(1978 年以后)的相关史实说明在邓小平领导的改革中,我们社会
16、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从而证明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最后,在列举史实证明这一观点时,史实的列举一定要尽可能考虑全面,新时期包含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教育及外交等方面,因为我们的改革是整个社会全方位的改革,这一点一定要注意。14.随着世界各地区联系的逐渐加强,打破隔阂,相互依存,融入世界是历史的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中国来说,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规制,而对于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遮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虽然这种做法常常引起西方人的愤懑,但在冲突没有激化之前,中国的君主和官、绅、商都不会觉察到其中的毛病。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 1930 年 5 月
17、,美国国会通过对 890 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由美国挑起的关税战,激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和愤慨。这就形成激烈的关税战、市场战、货币战。在彼此对抗的集团中,德日意这三个占有地盘较小、资源相对不足的帝国主义国家显出不利地位。他们一方面竭力摆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另一方面则宣扬对外扩张理论。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材料三美国政治家和商界的重要人物希望建立符合他们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他们推动了阻碍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推动无限制的全球贸易的机器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它是由 23 个非共产主义国家在 1947 年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带着取消或者减少贸易壁垒的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的协商。(美)杰里
18、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主编新全球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主要对外贸易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给中国带来的“毛病”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30 年代西方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签署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答案】 (1)闭关锁国(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 (2 分)毛病:一方面,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中国经济进步的可能性,是造成近代中国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导致工业革命后的列强为打开中国门户发动了侵略战争。 (4 分)(2)原因:为了摆脱危机,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
19、。 (2 分)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泛滥,使资本主义世界贸易迅速萎缩;(2 分)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导致国际关系的恶化;(2 分)促使德、日走上建立法西斯专政,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2 分)也使得人们对现代资本主义产生了信任危机。 (2 分)(3)背景:19291933 年经济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战后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 (4 分)影响:制定了一套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有利于解决国际贸易中的矛盾和争议;(2 分)为实现贸易自由化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
20、的发展;(2 分)最终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十三行情况的叙述不难得出闭关锁国或者海禁;毛病的回答可根据分两方面回答:“对于中国来说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规制”阻止了中国的进步,由“而对于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遮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 ”以及引发的愤怒可知西方为打开中国大门发动了鸦片战争。(2)关于原因根据所学和材料不难得出是因为经济危机的原因。影响的分析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之分,直接影响是使资本主义世界贸易迅速萎缩;间接影响是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由德意日的不
21、利地位可得出后来通过战争转嫁危机,发动了二战,以及由此导致的对某些资本主义政府的信任危机。(3)有关背景,通过材料可知是在美国的倡导下建立的,再结合所学知道主要是因为经济危机下人们认识到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关于影响首先有利于解决国际贸易中的矛盾和争议,再者有利于贸易自由化,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当然也确立了美国的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税和贸易总协定1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
22、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 年 3 月 19 日) 材料二然而到了 19 世纪 60 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请回答:(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 ,
23、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答案】 (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结果:战败。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克里米亚战争的认识与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 ,然后结合战争的目的、结果及影响具体分析回答。依据所学可知,这场战争实际上是俄国与英法争夺对
24、土耳其的控制及地区霸权所致,同时亚历山大二世也是为摆脱国内危机而进行的一场赌博。但结果适得其反,加剧了国内矛盾,也使俄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内外交困,不得不进行 1861 年农奴制的改革。(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俄国 1861 年改革的认识与理解。回答时注意结合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为解决危机,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进行农奴制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从资本及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分析积极作用;从农民的实际地位及利益、改革的彻底性等方面分析局限性。考点:俄国 1861 年农奴制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评价16.【历史选修 3:20 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那一晚(1947 年 11 月
25、29 日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人们在街上跳舞,但我不能跳,我知道,我们面临战争。以色列首任总理本古里安的回忆录材料二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以石油武器支持同以色列交战的国家,在两次提价后,石油由每桶 301 美元上涨到 1156 美元,导致西方工业生产下降 81%,钢产量下降 145%,并导致大量公司破产,失业人数激增。西方大部分国家开始改变对阿以战争的立场。阿拉伯国家以成功的团结合作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维护民族利益的信心和勇气。马广东论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石油武器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26、回答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产生的结果。【答案】 (1)原因:阿以矛盾冲突;巴以矛盾;大国插手其间;历史遗留问题。 (3 分,任答三点即可)影响:中东局势长期动荡不安;给交战双方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对地区局势乃至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加强了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 (6 分)(2)结果: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鼓舞了阿拉伯人民团结反帝、反霸的信心和力量;迫使西方国家在中东问题上改变外交方针。 (6 分)【解析】试题分析:(1)中东问题是当今国际关系的热点问题,二战后中东地区爆发了五次战争。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五次中东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2)依据材料二可知,第
27、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以石油武器支持同以色列交战的国家,石油提价引发了 1973-1975 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西方大部分国家开始改变对阿以战争的立场” ;“阿拉伯国家以成功的团结合作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维护民族利益的信心和勇气。 ”考点: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中东战争17. (09 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有幸在总统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之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心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部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
28、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材料二 (1912 年)2 月 13 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 ,遂向参议员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军之力实多” 。中国革命记录近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6 分)(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孙中山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9 分)【答案】(1)华盛顿:推行行政首长定期更替;回
29、归私人生活。孙中山: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重心要转向解决民生问题。(2)对他们辞职的评价:华盛顿:不贪恋权位,在防止独裁、促进国家民主建设起了表率作用。孙中山:观点一: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位,光明磊落。观点二: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主共和造成损失,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观点三:因内外形势所近,他只能选择辞职,不必苛求。对孙中山重新投身政治活动的评价:捍卫民主共和,推动民主革命【解析】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文字“这既是我心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缺的保障”说明了华盛顿隐退的重要原因是推行行政首长需定期更替,以
30、保障国家的自由民主;想回归私人生活;而材料二中文字“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军之力实多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说明了孙中山辞职的原因是对袁抱有幻想;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重心要转向解决民生问题;(2)结合二人隐退后实际所起的作用可以发现,华盛顿:不贪恋权位,在防止独裁、促进国家民主建设方面起了表率作用;而孙中山可以从多角度评价,如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位,光明磊落;或者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主共和造成损失,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或者是受当时的形势所迫,不能苛求。孙中山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则是捍卫民主共和,推动民主革命。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孙中山、华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