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人民版讲义+习题:专题五 第14讲 美苏争锋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477914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人民版讲义+习题:专题五 第14讲 美苏争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人民版讲义+习题:专题五 第14讲 美苏争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人民版讲义+习题:专题五 第14讲 美苏争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人民版讲义+习题:专题五 第14讲 美苏争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人民版讲义+习题:专题五 第14讲 美苏争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4 讲 美苏争锋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考点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名师导语二战后初期,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瓦解,两极格局形成,成为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国际关系。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考查频率较高: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美苏争霸(如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美苏对非洲的争夺)和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美苏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及世界的整体发展需重点关注。知识点一 历史背景1.雅尔塔体制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_等国际会议确立了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2.美苏同盟关系破裂:二战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_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3.美苏实力均衡:二战后初

2、期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而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_大国。知识点二 美苏“冷战”的表现1.序幕:1946 年 3 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2.政治上(1)美国:1947 年 3 月,杜鲁门提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_”,成为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2)苏联:1947 年 9 月,苏联、波兰等九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3.经济上(1)美国:1947 年 6 月,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利用_手段控制西欧。(2)苏联:1949 年 1 月,苏联、保加利亚等六国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4.军事上(1)美国:1949 年,美国、加拿大等 12 个

3、国家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_组织。(2)苏联:_ 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3)影响: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_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二战后美苏关系的变化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始于 1947 年,它在塑造美国对欧洲安全承诺的性质和范畴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9441951 年间,美国与其他先进的工业化民主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战后秩序的制度化因之在范围上大大超过了以往,涵盖战后联盟间的经济稳定、贸易、金融、货币和政治、安全等关系。美约翰 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 知识点三 美苏“冷战”的影响1.导致一些国家分裂(1)德国分裂: _年

4、,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2)朝鲜分裂: _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2.导致国际局势紧张(1)19501953 年,美国参与的朝鲜战争,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_大规模局部战争。(2)1962 年,出现了 _事件。(3)19611973 年,美国在越南发动战争,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3.积极影响(1)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经验,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_,逐步发

5、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冷战”并不代表世界上没有爆发战争,局部地区爆发的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冷战”局势的体现。 【构图解史】 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美苏争霸、冷战的关系信息提取:雅尔塔体系为两极格局打下基础,两极格局的实质就是美苏争霸,“冷战”是美苏争霸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漫画解史】 马歇尔计划的实质黄鼠狼给鸡拜年的结果信息提取:通过漫画的形式反映出马歇尔计划的影响表面上是要帮助欧洲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实质是美国以经济手段实现控制欧洲的目的。【构图解史】 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信息提取: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是全方位的,以冷战方式为主,辅以“热战”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导致

6、世界局势长期动荡不安。【构图解史】 “冷战”的影响信息提取: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充满了政治对峙和军事对抗,但因美苏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主干知识速记答案知识点一 1.雅尔塔 2.国家利益 3.政治军事知识点二 2.(1) 杜鲁门主义3.(1)经济 4.(1)北大西洋公约 (2)1955(3)军事政治知识点三 1.(1)1949 (2)1948 2.(1)第一次 (2)古巴导弹危机 3.(3)不结盟运动探究 1 重要“历史概念”解读1.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是对 1945 年1991 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雅尔塔体系的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

7、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1989 年的东欧剧变和 1991 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也象征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2.“冷战”指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美苏“冷战”表现为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包围、军备竞赛、文化渗透、和平演变等方式。 “冷战”的重点是争夺欧洲控制权;此外,美苏还在亚非拉广大地区进行争夺,通过扶植代理人展开“热战” ,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1.(2015课标全国,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 ”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

8、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解析 各国的根本利益是维护本国利益,不会出现趋同,故 A 项错误;两极格局下以冷战为主,不是以军事冲突的加剧为主要趋势,故 B 项错误;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到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等事件,体现的是美苏两国实力的较量,故 C 项正确;两极格局下美 苏关系紧张对 抗和缓和交替出现,敌对意识的淡化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答案 C2.(2018北京西城模拟) 1970 年上映的电影滑铁卢战役 由意大利人投资,苏联人执导,演员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主要拍摄地在苏联乌克兰地区,动用了万余名苏联红军做群众演员。这说明( )A.经济全球化

9、趋势的加强B.两大阵营在某些领域有合作C.欧美文艺界推崇拿破仑D.戈尔巴乔夫改革使局势失控解析 材料“苏联人执导” “苏联红军做群众演员” “拍摄地在苏联乌克兰地区”代表社会主义阵营, “意大利人投资”和“演员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 ”表明是资本主义阵营,电影拍摄体现二者在文化领域合作,故 B 项正确。答案 B探究 2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

10、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2.“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1)相同点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2)不同点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背景 针对“希腊、土耳其危机”针对二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内容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经济

11、援助计划表现形式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 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影响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2017北京文综,22) 下图取材于 1949 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 “他终于上道了” 。图中处应填写( )A.罗斯福新政 B.“铁幕” 演说C.马歇尔计划 D.欧洲煤钢联营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1949 年” “他终于上道了”及漫画中的“美国纳税人、加油欧洲、自立”可以看出, “他”指的是欧洲。结合所学,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发展,也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欧洲铺平了道路,故 C 项正确。1933

12、 年罗斯福新政力图缓解经济危机,与欧洲联系不大,A 项错误;1946 年“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与题意无关, B 项错误 ;1951 年欧洲煤钢联营正式成立,D 项错误。答案 C探究 3 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冷战”的起源与阶段特征1.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美国霸权论” ,认为“冷战”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反苏反共的结果,是二 战后期美苏在波兰问题和德国问题上利害冲突的延伸。 “苏联扩张论” ,认为苏联的“输出革命” 、战略扩张和建立缓冲地带威胁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利益,铁幕演说、八千字电报、多米诺骨牌理论、杜鲁门主义等,渗透着西方对苏联扩张的恐惧,认为必须遏制苏联。 “美苏共振论”

13、 ,认为“冷战 ”是双向的过程, “冷战”的爆发在相当程度上源于大国决策者对战后世界形势和对方行为的误判。摘编自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核心论点:“冷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美苏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对抗不可避免,同时两国决策者对对方的认识与外交方式加速了“冷战”到来。2.美苏争霸的阶段特征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 10 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 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或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

14、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核心论点:美苏争霸具有阶段性,其缓和与紧张并存。由于美苏力量均势(核威胁的影响),及新兴力量的发展,制 约了世界战争的爆 发。1.(2018福建福州一中 5 月模拟)下表是关于冷战史研究中各学派的不同观点,由此可以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主要学派 观点“正统学派”强调冷战起源于苏联的扩张,迫使美国放弃大国合作的政策,转而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合理行动。“修正学派”坚持美国在冷战起源中的责任,美国以“贸易自由”为突出特点的经济帝国主义,使得苏联不得不采取防御性的措施,将东欧纳入其势力范围之中。“后修正学派

15、”特别关注地缘政治和均势的重要性,重点探讨分别以美苏为首所建立的不同类型的“帝国”及其对战后国际体系演变的意义。“新冷战史”依据多国档案,从多边视角出发,尝试利用新的理论,重新解释冷战的起源。A.观点不一反映了历史研究的复杂性B.新冷战史的研究方式最为合理准确C.各种学派迭出不利于还原历史真相D.冷战起源是冷战史研究的主要内容解析 对于“冷战”的起源,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观点,说明历史研究具有复杂性,故 A 项正确;“新冷战史的研究方式最为合理准确 ”这一表述不准确,故 B 项错误;各种学派的交流有利于还原历史真相,故 C 项错误 ;冷战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内容,故 D 项错误。答

16、案 A2.(2018河北衡水金卷模拟压轴卷)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师肯尼思 华尔兹指出,冷战期间, “从利害关系的大小和斗争的力量来看,意识形态在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政策中都从属于利益,这两国的行为与其说是像救世主领导人的行为,不如说是传统大国的行为” 。这段材料反映出美苏冷战( )A.充满了意识形态色彩 B.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C.具有不均衡性的特征 D.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解析 通过在美苏争霸中, “意识形态从属于利益”及“是传统大国的行为”可知,美苏冷战的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故 B 项正确。答案 B考法 1 美苏“冷战”的评价【考题 1】 (2017课标全国,34)上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

17、格勒 。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答案 D 方 法 突 破明立意 从战后美苏对峙角度考查历史解释。抓关键 参透漫画名称又是斯大林格勒:何为“又是”?清误区 本题属于漫画信息类选择题,难度较大。漫画中斯大林格勒水电站的开始兴建并不代表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历史逻辑推理一定要严密。考法 2 马歇尔计划与“一带一路”构想的比较【考题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一 “马歇尔计划”从 1948 年开始执行,共有 15 个欧洲国家接受援助。到1951 年底,美国共向它们拨款 131.

18、5 亿美元。 “马歇尔计划”解了一些西欧国家的燃眉之急,促进了经济恢复,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美国借此把控制西欧、 “遏制共产主义”与维护本国制造商、出口商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史料二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 样化、社会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人类社会越来越朝着安危与共、荣损相依的命运共同体迈进。 “一带一路”顺应这一潮流,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抓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想的是自己要过好、也要让别人过好,信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 远。沿线国家既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也有搞资本主义制度的;既有信奉佛教的,也有以伊斯兰教立国的;既有认同西方价值观的;也有秉承东方理念的。 “

19、一带一路”致力于沟通这些差异,促进求同存异基础上的相互协调,发掘聚同化异带来的互补潜力,为建设共同发展的世界添砖加瓦。人民日报2015 年 2 月 13 日史料一主要体现了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建设作用及美国的本质意图,史料二主要阐述了“一带一路”构想的背景、宗旨及目标。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二者的不同。(12 分)提示 (1)背景不同。 “马歇尔计划”实行于冷战时期,带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具有时代局限性。而“一带一路”诞生于全球化时代,摒弃了制度模式偏见,超越了意识形态。(2)理念不同。 “马歇尔计划”以美国为主导,对欧洲的援助建立在不对等的关系上,就像是美国的“独奏曲” 。而“一带一

20、路”坚持平等协商,充分尊重各国的自主选择,是一首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 。(3)目的不同。 “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在于大国争霸,从根本上服务于美国的“遏制战略” ;而“一带一路”意在通过互联互通,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总之,马歇尔计划是冷战的产物, “一带一路”是沿线国家寻求经济合作的体现。 解 题 技 巧关键信息信息 1 “解了一些西欧国家的燃眉之急,促进了经济恢复,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美国借此控制西欧” “遏制共产主义” “维护本国制造商、出口商的利益”体现了马歇尔计划的多重目的。信息 2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 样化、社会信息化”体现了历史潮流, “致力于沟通这些差异,

21、促进求同存异基础上的相互协调, 发掘聚同化异带来的互补潜力”体现“一带一路”的宗旨和目标。思路点拨本题属于历史比较类试题。首先,根据所提供的文字等信息,确定比较的角度,如从背景、内容、目的和影响等角度,对比全面,条理清晰;最后,点题升华,归结二者的本质区别。课时作业(时间:45 分钟 分值:85 分)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9吉林吉林模拟) 1942 年,为了阻止德国获得伊朗的石油,苏联军队驻在伊朗北部。1946 年初,美英将苏联继续占领伊朗北部一事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苏联被迫撤军,与此同时,美国第六舰队部署在东地中海。美国的行动表明( )A.欧洲

22、复兴计划开始实施 B.其战略重点是中东地区C.美苏同盟关系已经结束 D.对苏联的冷战已经开始解析 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实施时间是 1948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 项错误;二战后美国谋求世界霸主地位,故其 战略重点是中东地区与史实不符,故 B 项错误 ;从材料“1946 年初,美英将 苏联继续 占领伊朗北部一事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苏联被迫撤军,与此同时,美国第六 舰队 部署在东地中海” ,可知美国阻止苏联扩大势力,反映出二战时美苏的同盟关系逐渐被大国对立取代,故 C 项正确;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1947 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故 D 项错误。答案 C2.(2018湖南长沙考前模拟检测)曾

23、任美国陆军部部长的亨利 史汀生在 1947 年发表的对美国人的挑战一文中认为, “美国目前正面临着一个挑战性时机,承担着领导世界走出经济萧条的责任,而这种责任和机遇将最大限度地激发美国的领导能力,衰败动荡的西欧是美国实现国家使命和树立国家威望的巨大场所” 。这说明亨利史汀生主张美国( )A.遏制苏联,承担领导世界责任B.复兴西欧,提升美国领导地位C.开展援助,阻止经济萧条蔓延D.输出民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遏制苏联,故 A 项错误;“西欧是美国实现” ,与题干相符故 B 项正确;阻止经济萧条蔓延不是美国的根本意图,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输出民主,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24、3.(2019宁夏银川模拟) 1946 年,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说:“我们坚持采取欧洲联合的方式,是希望促使欧洲人以欧洲大家庭成员而非民族主义者的方式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 ”这一观点( )A.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B.对欧共体的作用估计过高C.出于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需要D.侵犯了欧洲民族国家主权解析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1947 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 A 项错误;欧共体成立是在 1967 年,故 B 项错误;据题干“我们坚 持采取欧洲联合的方式,是希望促使欧洲人以欧洲大家庭成员而非民族主义者的方式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 ,可知美国希望欧洲联合起来, 为美国的霸权战略服务,故 C

25、 项正确;乔治凯南的 讲话是希望欧洲联合来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故 D 项错误。答案 C4.(2018云南昆明一中适应性训练)1941 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 “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及免于恐惧的自由;1947 年继任的杜鲁门以“企业的自由”取代了“免于匮乏和恐惧的自由” ,并宣称这“三大自由”是美国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杜鲁门的“三大自由”( )A.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B.体现了自由主义的回归C.具有意识形态色彩 D.表明美国建成福利国家解析 标志着冷战开始的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 A 项错误;杜鲁门的“三大自由”不是自由主义的回归,这“三大自由”是美国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故

26、 B 项错误;“三大自由”是美国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和当时共产主义的生活方式形成对比,具有冷战色彩,具有意识形态色彩,故 C 项正确;“表明美国建成福利国家”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答案 C5.(2019江西上饶模拟) 岳建勇在 全球时代的美国与中国 一文中认为:“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并不是对苏联的全面遏制,而是精心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 ”下列能反映二战后初期美国为“构建资本主义全球体系”采取的措施是( )A.实施“马歇尔计划” B.发动朝鲜战争C.建立世界贸易组织 D.加强与加拿大合作解析 根据史实不难得知,马歇尔计划是美国精心构建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 A 项正确

27、; 发动朝鲜战争属于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全面遏制而非构建资本主义全球体系,故 B 项错误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 1995年,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并没有反对和排斥社会主义的意味,故 C 项错误;美国加强与加拿大的合作属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史实,并非是战后初期,故 D 项错误。答案 A6.(2019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模拟)1947 年 6 月,美国提出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但要求先查明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然后确定援助份额。苏联则反对提供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主张应查明受援国对美援的需求,然后由美国负责提供援助。由此可知( )A.苏联明确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

28、的援助B.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已不可调和C.双方分歧的实质是国家主权的独立性D.马歇尔计划导致欧洲出现对峙的局面解析 由材料“美国要求先查明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然后确定援助份额” “苏联则反对提供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主张应查明受援国对美援的需求”可知美苏的分歧在于双方立场的不同,美国认为满足自身要求才给予援助,苏联认为要按照自己的要求提供援助,其出发点在于认为提供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会损害这些国家的主权和独立,故 C 项正确。答案 C7.(2019重庆模拟)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创立德福德出版公司,向访问西方的苏联人递交,或者委托西方人将图书带进苏联。直到苏

29、联解体,该公司共向苏联和东欧散发了 1 000 多万册图书和期刊。这反映了( )A.美苏文化交流频繁B.社会主义国家善于学习西方C.美国科技较为发达D.美苏意识形态斗争十分激烈解析 材料中美国向苏联和东欧散发图书和期刊,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反映意识形态斗争十分激烈,故 D 项正确。答案 D8.(2019福建三明模拟) 1948 年,德国西占区( 合并后的美英法占领区)开始币制改革,使用“B”记马克代替旧马克,而苏联为了表示抗议,同样在苏占区发行新的“D”记马克。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A.德国的正式分裂 B.两个占领区形成默契C.美苏争霸的形成 D.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答案 D9.(2019安徽合肥

30、模拟) 有学者认为:这种 “两个世界 ”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 40 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以下可以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A.联合国的成立B.朝鲜半岛的分裂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D.世贸组织的建立解析 二战之后,美苏两个大国进行了长达 40 多年的冷战,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走向,同时也影响了一部分国家的发展道路, 这可以充分在朝鲜的分裂上表现出来,故 B 项正确。答案 B10.(2019四川泸州模拟) 1957 年美国国会授权艾森豪威尔总统动用 2 亿美元,给中东地区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可在这

31、一地区使用武力,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 ,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 。这意味着( )A.美苏争霸重心转移到第三世界B.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C.美国侵略方式由军事变为经济D.马歇尔计划在中东地区重演解析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经济上的重要措施,据材料“1957 年美国国会授权艾森豪威尔总统动用 2 亿美元,给中东地区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可在这一地区使用武力,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 ”可以得出马歇尔计划在中东地区重演,故 D 项正确。答案 D11.(2019广东揭阳模拟) 1956 年1961 年,印度“ 二五”计划时期,苏联对印度援助高达 8.3 亿

32、美元,是对中国“一五”计划经济援助规模的一倍以上,超过美国和英国,成为印度最大的外援国。苏联对印度援助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社会主义阵营 B.联合印度夹击中国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解析 据材料“苏联对印度援助高达 8.3 亿美元,超过美国和英国,成为印度最大的外援国”可知苏联极力拉拢印度,与美国、英国争夺中间地带,故 D 项正确。答案 D12.(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实验班六模)下表是不同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不同认识学者 观点竺培芬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沈志恩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33、是双方行为的结果,并非美国单方面对苏联发动的。冷战并非美国独家制造,而是“美苏共振互动所致” 。陈亚峰在冷战的起源中,英国政府极端仇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对美苏冷战的爆发起了始作俑者的作用。张华斯大林把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当作假想敌而采取敌视态度,进而冷战不可避免。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美苏冷战的发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B.美英等国应该对冷战发动承担主要责任C.极端意识形态不利于构建国际和平秩序D.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冷战发生的主要原因解析 由四位学者的论述,可知美苏冷战的发动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美苏冷战的发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故 A 项正确;B 项仅符合第二位学者沈志恩

34、的观点,故 B 项错误 ;C 项仅符合第三位学者陈亚峰的观点,故 C 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四位学者的观点中均未体现,故 D 项错误。答案 A二、非选择题(共 2 小题,13 题 25 分,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2018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 20 世纪中,1917 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俄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就意识形态而言,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 1917 年就已经开始。 然而,只是在 1945 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这两个事件的全部影响。摘编自英约翰W梅森冷战材料二 在外交政

35、策的制定上,苏联缺乏安全感,相反,美国很有安全感。1945年后,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需要安全保障,但是,他们对此的解释各不相同。1945 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 “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 “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摘编自英约翰W梅森冷战材料三 美国当代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文明与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分裂和冲突。“西方文化”同“非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将是“未来世界政治轴心” 。

36、不过,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摘编自方永刚、唐复全 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1)运用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一划线观点。(7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美两国具有不同安全感的原因,并举例说明苏美两国是如何维护其自身“安全”的。(10 分)(3)分析材料三中亨廷顿观点的实质。举例说明“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 。(8 分)答案 (1)观点: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 “冷战”实际上开始于 1917 年。论述:“冷战”是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

37、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1917 年 4 月,美国向德国宣战,正式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旨在结束欧洲主导的国际体系,重建新的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1917 年 11 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正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一统天下的局面。从 1917 年开始,美苏两国之间就已经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对抗,所以说, “冷战”实际上开始于 1917 年。(2)原因:美苏两国经济发展程度与综合国力不同。苏联经济发展程度相比美国较弱,且之前沙皇俄国时常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侵扰。措施:苏联:1947 年 9 月,苏联、波兰等 9 国成立“情报

38、局” ;1949 年 1 月,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 年 10 月,苏联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50 年 2 月,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说明苏联通过与周边邻国积极改善关系来维护其自身的“安全” 。美国:1947 年 6 月,马歇尔提出了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1945 年成立由美国所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1947 年 23 国签署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建立起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3)实质: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实际上是在为美国寻找“冷战”后的对手,重新形成西方对抗非西方的战略格局,实

39、质上是在为美国谋取霸权。说明:20 世纪 70 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为了遏制苏联,1972 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打破了意识形态的阵营。14.(2017陕西安康调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提炼一个或多个主题,并予以分析。(12 分)解析 注意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 ,在提炼主题的时候,要注意把两幅图片放在一起思考;提炼的主题在语言表达上要明确,避免含糊不清;主题提炼之后,按题目要求进行分析,分析过程其实就是组织史实从背景、 过程、影响等角度分别解析主题的活动,主要注意史实表达的准确、史实与结论结合的协调。根据图片,可

40、以提炼为二者皆为“冷战”的产物;具体分析时, 结合所学,前者从美苏分别扶持新中国成立、筑墙的起因、筑 墙的直接影响等角度展开论述,后者可以从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目的、中朝的反击、停战协定的影响等角度分别论述。答案 主题:柏林墙和“三八线”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冷战”对峙的产物。分析:1949 年,在美苏主导下,分别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为防止东德居民外流,东德沿东西柏林边界修建了柏林墙,加剧了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在欧洲的对峙程度。为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1950 年,在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下,韩国发动了内战,以此威胁新中国,由于中国的反击,美国的阴谋没有得逞,但是形成了朝鲜半岛分裂的局面,这成为两大阵营在亚洲最为激烈的对抗。(列举一个或多个主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