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宏观对策.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6472351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宏观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宏观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宏观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宏观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宏观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宏观对策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世界不但是运动的,变化的,而且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唯物辨证法认为系统性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列宁说过:“ 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 。就是 说,各种事物都是在互相联系中和发展着,任何事物都是做为系统而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要从纵横联系中进行观察和分析,反对存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以下谈一些防灾、减灾的宏观对策。、 坚持自然灾害防御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的对策观点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讲,是在某一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界物质运动及变化的结果。自然灾害是在自然环境下产生的,实践表明,有许多灾害的发生及危害程度同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

2、化密切有关。因此制定自然灾害防御对策时必须坚持同生态环境的根本治理相结合。而人们通过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改造和合理调节,可以提高环境生态自身抵御灾害的能力及应变能力,减免灾害造成的损失。比如沙漠化问题,其严重性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我区西部的毛乌素沙漠,沙丘顶级高达 400米,然而据考证公元 400年前后却是水青草绿的繁茂牧场,我盟南部的科尔沁草原上的沙化面积也在日益扩大。长期干旱少雨和风蚀是沙漠化及其扩大的自然因素之一,反之沙漠化的进程又加剧了环境气候的干旱和风沙危害。因而对干旱和半干旱的沙漠化地区而言,干旱和风蚀的防御对策从长远的联系的观点看必须注重环境的治理,在某种意义上讲治沙问题是其中的重要

3、对策之一。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在自然灾害的防御对策中,都首先把防治沙漠化列为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再例如水土流失问题,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我盟当前的情况是,小面积在控制,大范围在持续,局部在恶化。水蚀面积达 200万亩,侵蚀严重,坡耕地每年剥蚀厚度 0.5 2.5公分左右,年土壤流失量全盟达 2000万吨以上,按 2 3%计算有机 质含量,因水失每年带走有机肥 50万吨左右。正如美国的巴尔泥博士指出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再没有比保护土壤更为重要的事情了。 ”水土流失与暴雨、山洪相联系,但防治暴雨山洪也好,防治水土流失也好,其根本治理对策之一也是环境的工程治理措施和生物措施。、 坚持发展经济技术与

4、减轻灾害措施相结合的对策观点发展经济是强国之路,只有经济发展才会国富民强。但是对农牧业生产而言,减灾也是增收,减免自然灾害损失也是发展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的认识论的,这一观念似乎也被人们所接受了。然而实践确曾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由于过去片面强调“以粮为纲” ,大量盲目开荒,不少陡坡地也种庄稼, 导致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风沙危害增大。再比如说片面追求增产,盲目引进品种,导致低温冷害威胁加重。再比如牧业生产只追求存栏头数,导致部分草场过牧超载,严重退化,灾害频繁。实践中往往只注重发展经济技术而相应的减灾技术措施却跟不上来,有时只注重经济效益(因为是硬指标),而忽

5、略了生态效益。因而在防御自然灾害的计划上、措施上以致认识上都没有象抓增产措施那样重视那么具体,等等。、 坚持防灾、抗灾、救灾相 结合的对策观 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对于自然灾害的防治对策应该体现在防、抗、救灾的全 过程中。目前的情况是抗灾和救灾对策比较有力,不论是认识还是具体措施上都比较重视,而对于防御对策方面确存在许多问题。从 长远的宏观决策角度讲,应该有长远规划,实施综合防御和连续性治理的对策,实施防、抗、救灾相结合的对策。因为在人类不能完全控制大自然的千变万化的极其漫长的历史阶段,自然灾害总会不同程度地有所发生。所以防御自然灾害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有备则无患,无 远虑必有近忧

6、。否 则灾 难临头,手忙脚乱以致出现“ 无钱买药而有钱送葬 ”的被 动局面,在 这方面有不少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并加以解决。、 坚持科学管理和法制建设相结合的对策观点1、 防、抗、救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按照系统观点,做到综合治理,才能取得最佳的系统整体效益。我盟的防灾减灾系统至少含以下几个子系统:、1、 监测子系统。需要建立和完善灾害天气及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网,提高 监测和跟踪能力。、2、 预测预报子系统。深入分析研究各种自然灾害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提高长、中、短期 预报尤其是中、 长期预报水平。、3、 信息子系统。包括各种相关信息的收集、反馈、传送、加工处理等。以使信息的取得全面、及时、可

7、靠,提高识别灾害及灾区的能力。包括现 代化通讯手段和技术,以保证监测结果、预报结论、灾害情报、决策指令等准确迅速无误的传递和发布。、4、 指挥决策子系统。这一子系统首先是科学的灾情评估技术和方法,因为首先是了解和掌握灾害的强度、范围、损失、现状等情况,才便于统筹决策。还包括物资调配、资金投放,以及前期计划、后期管理、补救措施、行 动方案等等。指 挥决策的原 则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尽力减免损失为前提。要做到长、中期规划和近期方案,应急措施相结合,要坚 持“ 测、防、救、治 ”相结合。2、 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当前应借“国际减灾十年” 的活动,加强宣传和教育,使人们能确实认识到减灾也是增收,防

8、灾是减灾的重要行为。 许多事实表明防与不防大不一样。只有认识上去了,才能在防灾减灾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3、 加强灾害经济学研究。需要组织全盟各有关学科的力量,协作攻关,对 全盟主要灾害开展综合地、系统地、全面地研究。这必将为我盟自然灾害防御提供优化方案和科学决策的理论依据和途径,也必将促进有关各学科的技术发展,有利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4、 加强法制建设也是防灾、抗灾、救灾中的重要一环。目前我盟在自然灾害的防御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方面有了部分法规条文,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是:、1、 有法不依(2)执法不严(3)有些法规缺乏实施细则和贯彻方案(还有些问题尚无

9、法规可循)。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已有的法规完善充实,并做到有法必依。有的急需建立新法规。要努力防止资源衰退和环境的恶化, 进一步协调生产、生活、 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和整体功能的发挥,从而提高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的效率,才能进一步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免灾害损失,促进经济发展。、 坚持唯物辨证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钱学森先生指出, “地球表层这一巨大系统与环境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这是一个开放系统,其多 变性和复杂性就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是封闭的系统。 ”自然灾害就是 发生在地球 环境中的自然现象,由此可见自然灾害的防御其战略任务是复

10、杂的艰巨的而且是长期的。人类数千年以来就是置身于大自然中活动。最初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文化落后,形成“唯天命”论, “靠天吃 饭” ,因而在大自然面前表现为束手无策,听命由天。而后尤其是本世纪中叶,又出现一种把自然界视为异己力量,妄图超越自然规律,提出“ 人定胜天”,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等口号,同 样也受到了大自然的 惩罚。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肯定事物的普遍联系,同承认条件对人们行为的制约, 坚持决定论,是完全一致的。无条件论是错误的,是主观唯心论的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还认为,条件是可以改变的。经过主观努力可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那种消极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是机械

11、决定论和宿命论的观点。我 们 认 为 面 对 自 然 灾 害 的 威 胁 ,既 不 可 表 现 为 无 所 作 为 ,束 手 无 策 ;又 不 可 不 顾 客 观 规 律 而 盲 目 蛮 干 。实 践 表 明 ,在 科 学 技 术 发 展 的 今 天 ,只 要 充 分 发 挥 人 的 主 观 能 动 作 用 ,是 可 以 减 轻 灾 害 损 失 的 。目 前 实 施 人工 增 雨 、防 雹 、防 霜 等 作 业 对 于 减 轻 局 部 地 区 的 旱 灾 、雹 害 、冻 害 等 已取 得 一 定 成 效 。当 然 还 不 能 满 足 需 要 并 存 在 某 些 问 题 ,急 需 改 进 和 提

12、 高 。总 而 言 之 ,我 们 认 为 只 要 坚 持 防 与 治 结 合 ,治 与 管 结 合 ,管 与 法 结合 ,长 远 规 划 与 应 急 措 施 结 合 ,单 一 措 施 与 综 合 措 施 结 合 ,常 规 传 统 防灾 措 施 与 现 代 科 学 技 术 手 段 结 合 等 等 ,坚 持 数 年 必 见 成 效 。一 句 话 ,就是 在 大 自 然 的 海 洋 中 游 泳 ,要 掌 握 自 然 辨 证 法 ,即 要 学 会 顺 其 自 然 ,又要 掌 握 战 胜 风 浪 破 浪 前 进 的 本 领 ,用 科 学 的 态 度 和 手 段 去 影 响 和 改 造自 然 。以上所述,是着眼于系统论谈一些基本原则、对策和方略。对于各类气象灾害的具体防灾、减灾措施,可参见本书参考文献 7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