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B11/T XXXX.XXXXXIICS 点击此处添加 ICS 号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DB11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DB11/T XXXX.9XXXX居家养老服务规范第 9 部分:精神慰藉服务Specification of home-based service for the elderlyPart 9: spiritual comfort for elderly home care征求意见稿 XXXX-XX-XX 发布 XXXX-XX-XX 实施北 京 市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DB11/T XXXX.9XXXXI目 次前言 I引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
2、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服务组织 15 服务提供条件 16 服务内容 27 服务质量要求 28 安全与风险控制 49 服务质量评价与改进 4DB11/T XXXX.9XXXXI前 言DB11/T XXXX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分为如下部分:第1部分:通则;第2部分:助餐服务;第3部分:助医服务;第4部分:助洁服务;第5部分:助浴服务; 第6部分:助急服务;第7部分:康复服务;第8部分:呼叫服务;第9部分:精神慰藉服务;第10部分:信息采集与档案管理;第11部分:服务满意度测评;本部分为DB11/T XXXX的第9部分。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北京市民政局提
3、出并归口。本部分由北京市民政局组织实施。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市老龄产业协会。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臧美华、蔡毅、李晓惠、关佳慧、汪凯、丁立、田阳。II引 言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发展趋势,老年人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已经成为全社会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之一。为了逐步满足专业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规范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本部分依据下列文件:民政部、国家标准委关于印发的通知(民发【2017】145号)、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关于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的意见(京老龄委发【2016】8号)、北京市2014年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方案(京老龄委发【2014】36号)、关于进一
4、步加强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后期监管和验收工作的通知(京民计发【2014】496号)等文件精神制定。DB11/T XXXX.9XXXX1居家养老服务规范第9部分:精神慰藉服务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服务组织在提供居家养老精神慰藉服务中的服务组织、服务提供条件、服务分类、服务质量要求、有心理问题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安全与风险控制、服务质量评估与改进等本部分适用于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提供的精神慰藉服务。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B11/T XXXX.1-20
5、1X 居家养老服务规范 第一部分:通则3 术语和定义 DB11/T XXXX.1-201X 界定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文件。3.1 居家养老精神慰藉服务 spiritual comfort for elderly home care 通过聊天、谈心、组织社会活动及专家咨询等方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情感支持、进行思想沟通、排解其情感孤独和心理障碍,缓解精神压力等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精神卫生服务。4 服务组织应符合 DB11/T XXXX.1-201X 的相关要求。5 服务提供条件5.1 服务人员5.1.1 应有爱心、同情心,热爱老年事业5.1.2 应无犯罪记录,身体健康并持有合法身份证明5.1.
6、3 心理咨询师应持有心理学专业或社工专业资格证书DB11/T XXXX.9XXXX25.1.4 心理辅导员应接受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并应掌握与老年人沟通的技巧,并具备基本的法律、安全、卫生知识。5.2 服务合同应符合 DB11/T XXXX.1-201X 的相关要求。6 服务内容6.1 为需求提供服务的日常生活精神慰藉服务由心理辅导员担任服务人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 聊天交流。利用与老年人聊家常、感兴趣的事,以及遇到的苦恼或困惑等话题的方式缓解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情绪和不安空虚心理;b) 文化娱乐。利用与老年人一起开展集体或个体的娱乐活动的方式,愉悦心情。包括音乐欣赏
7、、兴趣培养、唱歌跳舞、琴棋书画、集体游戏、生日聚会、集体联欢等,重在参与、感受和欣赏;c) 身体运动。利用老年人适宜的身体运动方式,起到锻练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包括健身体操、娱乐游戏、室外散步、广播体操、口腔操、手指操等;d) 大脑训练。利用老年人开展大脑训练的方式,起到防止老年痴呆,延缓大脑衰老的作用。包括玩游戏、写诗词、提问解答、计算等各种大脑训练。6.2 为存在问题的老年人提供的精神慰藉服务由心理咨询师担任服务人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 心理压力缓解;b) 心理空虚缓解;c) 心理自卑缓解;d) 安全感缺失缓解;e) 抑郁症缓解;f) 徘徊的对应;g) 不洁行为对应;h) 暴力谩
8、骂行为对应。7 服务质量要求7.1 为需求提供服务的日常生活精神慰藉7.1.1 应通过交流促进与老年人的沟通,充当老年人的忠实听众和倾述对象,提高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生活质量,创造自我生存价值。7.1.2 应通过耐心倾听拉近与老年人之间的距离,构建信赖关系。应保持和老年人家属的充分沟通。7.1.3 应根据老年人具体健康状况,在老年人完全自愿的情况下,做力所能及的活动。7.1.4 应通过娱乐活动充分活化大脑,愉悦心情并适当的活动身体,使身体机能达到维持或有进步的效果。DB11/T XXXX.9XXXX37.1.5 应掌握老年人心理特点和基本沟通技巧,能够观察老年人的情绪变化,并通过心理干预手段调整
9、老年人心理状态。7.1.6 应通过老年人身体机能、自理、自立能力增强的同时达到减轻照护人员的压力和负担的作用。7.1.7 应尊重并保护老年人隐私。尊重老年人的民族、文化和信仰。7.1.8 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性格、身体情况,兴趣爱好、工作经历。在充分了解老年人的生活史、职业性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设定个性化的老年人精神慰藉方案。7.1.9 应了解老年人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也追求心理需求的满足。7.1.10 应了解老年人由于自身衰老以及后天各种因素造成老年人心理上的压力。7.2 为存在问题的老年人提供的精神慰藉服务7.2.1 心理压力缓解7.2.1.1 应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压力与生活工作经历、从事的
10、职业关系密切。如发现老年人有此表象时要注意耐心倾听,并适当转移话题。7.2.1.2 应避免轻度认知症和重度认知症老年人在同一区域生活,以防止轻度认知症老年人产生的心理压力,一旦发现应及时给予情绪上的疏导。7.2.2 心理空虚缓解 7.2.2.1 应防止由于单调的独居生活而带来的心理空虚状况,应考虑丰富娱乐活动。7.2.3 心理自卑缓解 7.2.3.1 应了解心理自卑与老年人自身性格关系密切。应给与相应的鼓励和夸赞。同时可以让老年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其感受自我存在价值。7.2.4 安全感缺失缓解 7.2.4.1 应了解安全感缺失与老年人孤独关系密切,可谋求家人多来探望,照护人员尽可能给予陪
11、伴。7.2.5 抑郁症缓解7.2.5.1 应了解长期孤独、寂寞是产生抑郁症的原因,应多交流、多接触,多参加室外及各种活动,严重者应按医嘱配合药物治疗。7.2.6 徘徊的对应7.2.6.1 应了解徘徊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心里想做而无力实现。如想回家,想出门或想上厕所等。应尽量帮助老年人实现。7.2.1 不洁行为对应7.2.1.1 关于不洁行为,应掌握老年人排泄规律,排泄时应有照护人员陪伴。7.2.7 暴力谩骂行为对应 7.2.7.1 对于这类行为的老年人,不要予以否定和强制。必要时也应按相应规则采取束缚等措施。尽可能寻找老年人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严重者建议及时就医,按医嘱配合安神类药物。DB11
12、/T XXXX.9XXXX47.3 精神慰藉服务要点7.3.1 应了解老年人产生黄昏心理(心理空虚问题)、心理自卑、安全感缺失等现象的原因。7.3.2 应了解心理健康问题涉及的人群是一些抑郁症老年人、孤寡老年人或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7.3.3 应注意老年人的合作程度。7.3.4 应了解老年人产生心理和精神问题的原因。7.3.5 应观察老年人在精神慰籍过程中的反应。7.3.6 宜通过语言,文字等沟通方法,对患有孤独感、焦虑、抑郁或失落感等心理和精神障碍的老年人进行精神慰籍。7.3.7 应与老年人及家属用文字或图片说明提供咨询服务的须知。7.3.8 应提供法律咨询服务。7.3.9 应提供心理精神
13、咨询服务。7.3.10 对于有心理问题的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首先应与老人形成“共感”,走进对方的世界,任何否定和强制都是不可取的。7.3.11 应了解老年人的生平经历、生活史、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家庭状况等诸多信息。7.3.12 应了解交流沟通是精神慰藉的基础,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是精神慰藉的关键。7.3.13 应掌握不同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自理老年人心理健康特点包括:a) 应掌握因为自理老年人能自助完成日常事情、喜欢于人交流、乐于参与各种活动,所以相比各种失能老年人来说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较低。b) 应鼓励老年人的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多进行交流沟通、保持乐观。7.3.14 轻度
14、和中度失能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特点a) 应掌握老年人因为身体有障碍而导致出现心理自卑感,思想封闭,逃避与人交流。b) 应多与老年人交流谈心,加强室外活动以及和他人之间的活动,保持老年人接受事物的思想,保持老年人良好心理状态。7.3.15 重度失能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特点a) 应掌握老年人由于长期卧床,若子女不常探望易导致精神世界空虚、易患抑郁症。b) 严重时将影响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致使老年人的病情加重和慢性化。c) 应尽可能避免长时间呆在房屋,造成心理疾病。8 安全与风险控制8.1 应符合 DB11/T XXXX.1-201X 的相关要求。8.2 应充分认识居家养老精神慰藉活动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防止老年人离开服务人员的视线而造成的事故,应特别注意安全性。9 服务质量评价与改进DB11/T XXXX.9XXXX5应符合 DB11/T XXXX.1-201X 的相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