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端午日同步测练苏教版201811073116.doc--点击预览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端午日备课资料苏教版201811073118.doc--点击预览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端午日学案苏教版201811073119.doc--点击预览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端午日导学案苏教版201811073117.doc--点击预览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端午日教案苏教版201811073115.doc--点击预览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端午日课时训练苏教版20181107395.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端午日》同步测练一、 基础演练1. 给下列每组词中加点的字注音。数学( ) 好事( ) 为了( ) 调理( )数落( ) 好人( ) 作为( ) 调动( )2. 辨别下列形近字并分别组词。燥( ) 桨( ) 戍( ) 持( )躁( ) 浆( ) 戌( ) 侍( )3. 根据下列词中的拼音写出汉字。zhàn( )酒 léi( )鼓 nà( )喊 guàn( )河 qiào( )起 一 lǜ( ) 4. 填空。《端午日》节选自沈从文的小说 沈从文 作家,代表作有小说 , ,散文集 等。5.请用简练的语言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6.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请你写一段文字给我们介绍一下端午节。7.在这篇着重描述端午节赛龙舟船场面的短文中,作者紧扣“端午日”这个文题,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另外全文按什么样的写作思路展开的?2二、同步阅读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 11 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 500 响鞭炮。8. 这一文段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在这里描述了仓荣桐人端午日到长潭观看赛龙舟的欢腾场景,主要写了三个场面,请把这三个场面,用简练的语言概述出来。第一个场面:第二个场面:第三个场面:39. 这一段的开头几句作者交代了什么?对下文写龙舟竞渡起了什么作用?10.作者在第二个场面写龙舟竞渡是描写了参赛选手的外貌及动作,哪些词请写出来,并说说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的场面所起的作用。11.本文段描写场面生动活泼,通俗,请写出作者主要采用的描写手法及表现手法。12.请你试着在其他传统节日中也选一个场景描绘出节日的特点及热闹欢腾的景象。三、美文赏析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在烈日和暴雨下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_____(吹、烫、扑、蒙)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街上非常清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拉车的人们,只要今天还不至于挨饿,就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4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拉出车来,只到街上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的走。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______(走、挪、奔、跑)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______(喝、灌、饮、倒)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13. 选用适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三处横线上14.这段文字描写了什么景物,对描写人物形象起了什么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描写街上景色,表现祥子天气酷热。b) 描写烈日下街上的景象,衬托祥子拉车的艰难。c) 描写街上的景物,表现祥子拉车的艰难。d) 描写车夫拉车的景象,表现祥子勇于克服困难。15.“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说。”句中的“漂亮”的意思是 16.文中哪句话写出了人们对天气酷热的感觉?17.这段景物描写着重渲染 为下文 作好铺垫。四、创新作文18.小学和初中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请你选取一个学校竞赛的场面,写一个片段,字数在 200—300 字之间。5《端午日》答案一、1.shù shǔ hào hǎo wèi wéi tiáo diào 2.干燥 急躁 木桨 浆泥 戍边 戌时 主持 侍奉3.蘸 擂 呐 鹳 翘 律4.《边城》 现代 《边城》《长河》 《湘行散记》5.作者绕着对湘西端午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荣桐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6.端午节;亦称“端五节”“端阳节”或“蒲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流传于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地区。时在夏历五月初五。一班大都认为是悼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于时,人们插艾蒲,吃粽子,饮雄黄酒和在小儿衣襟上挂香袋等,以期去灾疫,虫毒。南方各省区节前举行龙舟竞渡等娱乐活动。7.时间顺序。全文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的。二、8.第一个场面:河边看划船 第二个场面:河上赛龙舟第三个场面:胜利者领赏9.交代了当地端午日的习俗,介绍了划船的地段和终点,为下文写龙舟竞渡起到铺垫作用。10.外貌: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动作:持,划;挥动,指挥;敲打,调理这些词语准确而生动的表现了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的特征和赛船时的热烈气氛。11.运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把这个场面写得非常精彩。12.可写春节或中秋节,选取一个场景,写出节日的特点及人们的欢乐,只要符合试题的要求即可。三、13.烫 奔 灌14.B15.健壮16.“处处干燥……使人喘不过气来。”17.环境描写;描述祥子的悲惨遭遇。四、18. 创新作文(略)61《 端 午 日 》 备 课 资 料(一 ) 关 于 作 者沈 从 文 ( 1902~ 1988) , 现 代 作 家 、 历 史 文 物 研 究 学 者 。 原 名 沈 岳 焕 , 笔 名 小 兵 、懋 琳 、 休 芸 芸 等 。 湖 南 凤 凰 ( 今 属 湘 西 土 家 族 苗 族 自 治 州 ) 人 。 苗 族 。 1918 年 小 学毕 业 后 随 本 乡 土 著 部 队 到 沅 水 流 域 各 地 , 随 军 在 川 、 湘 、 鄂 、 黔 四 省 边 区 生 活 。 1923 年 到 北 京 自 学 并 开 始 写 作 。 1924 年 发 表 作 品 , 并 与 胡 也 频 合 编 《 京 报 副 刊 》 和 《民 众 文 艺 》 周 刊 。 1928 年 到 上 海 与 胡 也 频 、 丁 玲 编 辑 《 红 黑 》 、 《 人 间 》 杂 志 。 翌 年任 教 于 中 国 公 学 。 1930 年 起 在 武 汉 大 学 、 青 岛 大 学 任 教 。 1934 年 起 编 辑 北 平 和 天 津的 《 大 公 报 》 副 刊 《 文 艺 》 。 抗 日 战 争 爆 发 后 , 到 昆 明 任 西 南 联 合 大 学 教 授 。 抗 战 胜 利后 , 任 北 京 大 学 教 授 , 编 辑 《 大 公 报 》 、 《 益 世 报 》 等 文 学 副 刊 。( 二 ) 课 文 简 析 课 文 《 端 午 日 》 节 选 自 《 边 城 》 第 一 章 , 作 者 凭 着 对 湘 西 端午 民 俗 的 细 致 观 察 的 深 切 感 受 , 描 写 了 龙 舟 竞 赛 和 追 鸭 子 欢 快 场 面 , 展 现 了 茶 峒 人 同 庆端 午 的 淳 朴 民 风 , 表 现 了 奋 发 向 上 、 合 作 争 先 的 民 族 精 神 。 文 章 表 现 着 作 者 思 维 的 三 个阶 段 , 文 章 也 就 分 为 三 个 层 次 : 端 阳 节 是 农 村 习 俗 中 的 一 件 大 事 ; 其 中 , 龙 舟 比 赛 吸 引着 四 面 八 方 的 人 们 ; 龙 舟 比 赛 结 束 后 的 追 鸭 子 活 动 , 也 是 端 阳 日 的 一 项 重 要 内 容 。( 三 ) “端 午 节 ” 端 午 , 原 是 月 初 午 日 仪 式 。 因 “五 ”与 “午 ”同 音 , 农 历 五月 初 五 遂 成 端 午 节 。 端 午 的 来 历 , 一 说 与 纪 念 楚 大 夫 屈 原 有 关 , 也 有 人 认 为 端 午 节 是 古代 吴 越 民 族 ——一 个 龙 图 腾 氏 族 举 行 图 腾 祭 祀 的 节 日 。 每 年 农 历 五 月 五 日 他 们 将 各种 食 物 装 在 竹 筒 中 , 或 裹 在 树 叶 里 , 一 面 扔 至 水 中 献 给 图 腾 神 , 一 面 自 己 吃 。 最 后 还 在急 鼓 声 中 划 着 刻 画 成 龙 形 的 独 木 舟 , 作 竞 渡 的 游 戏 , 给 图 腾 神 , 也 给 自 己 取 乐 。 端 午 习俗 有 喝 雄 黄 酒 、 挂 香 袋 、 吃 粽 子 、 挂 艾 和 菖 薄 、 彩 丝 系 臂 、 斗 百 草 , 躲 “午 ”, 驱 “五 毒 ”等 。 赛 龙 舟 、 吃 粽 子 , 这 个 中 华 民 族 过 端 阳 的 习 俗 已 经 有 两 千 多 年 的 历 史 了 。 把这 一 天 定 为 “龙 ”的 节 日 , 对 中 国 人 有 多 大 的 意 义 , 是 可 想 而 知 的 。 但 是 , 过 端 阳 节在 中 国 的 新 一 代 年 轻 人 心 中 已 很 淡 漠 , 他 们 认 为 中 国 的 这 些 节 日 都 “土 得 掉 渣 ”, 而去 追 逐 那 些 不 知 所 以 然 的 “洋 节 ”。 相 反 , 韩 国 每 年 上 百 万 人 争 看 龙 舟 赛 , 并 于 1967年 通 过 法 律 对 这 个 节 日 进 行 国 家 级 保 护 。 2004 年 4 月 14 日 《 光 明 日 报 》 、 5 月 6 日《 人 民 日 报 》 文 章 相 继 报 道 , 韩 国 文 化 部 门 正 向 联 合 国 申 报 , 将 端 阳 节 作 为 他 们 的 文2化 遗 产 。 如 果 “抢 注 ”成 功 , 中 国 人 该 是 怎 样 的 尴 尬 ?( 四 ) 思 维 分 析①端午日,当地人总要热闹过节。 “穿了新衣” ,显示着农村过节的喜庆气氛。额角上画“王”字,民风淳朴,虎虎生气。那时候,穷人家过年过节吃肉都不是容易的事。今天是端阳,这水乡地区(比山区好) ,人人可以吃肉了。开头两句话交代了三种习俗,既简洁又自然。这个意思交代端午习俗, 目的为下文写龙舟竞渡铺垫。由于下面开始介绍龙舟比赛吸引着全村的人们,不再对端阳节做大致的介绍,因而作者介绍端阳节一般习俗的思维已经结束,是文章的一个层次。②这天的节目主要是龙舟比赛。十一点钟左右人们都涌到各处码头,终点是有身份的人看热闹的地方。交待看龙舟比赛的时间、地点、人物。 “上午 11 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真是迫不及待了。 “莫不倒锁了门” ,表示家家出动,人人重视。实际上,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划龙舟算得上有声有色的大喜事了。十里八乡的村民一大早就出动,有的借走亲戚提前等候。三个“莫不”相当有分量。三个观看地点,表示着身份的不同,官员们、有身份的人在税关前的终点处,河街的人以及有熟人在河街的吊脚楼门口,一般的人则在各处码头。③船只和划船的事,人们早就做好准备了,分组分帮练习,船只平常搁在洞穴里。这个意思是交代赛前准备工作的,准备充分,一点不马虎。 “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暗示了竞争的激烈。龙舟是往年留下来的,赛前重新涂上颜色。实际上,龙舟有青、红、白、黑、黄五种,各自代表一定的势力范围,这就是所谓的分组分帮。比如说,有的以生产队为单位,有的以村、片为单位。一般说,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势力胜利,而其他地方来观看的农民都希望青龙胜利,因为青龙代表农业,青龙赢了表示今年的收成会好。如果哪个龙去年输了,今年会重新修改船只。④每只船的人数和个人的职责。每只船规定 12 或 18 人,人数多了船重速度慢,人数少了力量不足。拿令旗的是指挥,根据对方及水流等各方面情况挥动令旗。擂鼓的、敲锣的按令旗的指挥一声声均匀敲击,为水手调理节奏。水手们根据锣鼓的节奏划船,锣、鼓声快了水手容易乱,慢了速度也就慢了,这是决定胜负的关键。⑤比赛时的热烈场面,使人想起古时候水战的故事。上一个意思介绍比赛的一般规矩3,这个意思则是比赛的场面。意旨稍有不同,作者都会分不同的思维去组织句子。不然,像不按鼓声划船就会乱一样,文章也会不通。当然,在这个意思里,作者还可以写多几句,描写场面的热烈,但一定在场面热烈这个意旨的范围之内运用句子。从作者的角度看,他认为这样写已经够了。虽然只有一句话,却是热闹非凡,用人人知道的古代故事比喻,把气氛都表现出来了。 ④⑤两个意思是介绍比赛的一般情形的,是作者的“意”的一个层次(意层) 。⑥划船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虽然只有两句话,但气氛热烈感人。很重要的一点是说明团结合作的精神,龙舟比赛,动作的整齐、一致极其重要。胜利了,银牌不管挂到哪个人的头上都并不重要,都是一船人的光荣,就是这种团结合作精神的反映。领奖一定要到有身份的人坐着的那个体面的地方,军人还会放五百响鞭炮,都是比赛热烈的一个镜头。从②至⑥,有人们从各处赶来看龙舟比赛,有比赛前的准备,有比赛的过程,有领奖的情景,构成了端阳日龙舟比赛活动的层次——文章的第二层次。⑦龙舟比赛结束后,又有另一种“比赛”的热烈场面:水面各处是鸭子和追赶鸭子的人。 “为了与民同乐” ,增加这个节日的气氛——河中放鸭的目的。 “绿头” “红布”——色彩鲜艳,与庆祝气氛相应。 “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也是为了表现“端阳日”热烈、欢腾的气氛。⑧端午日,全民欢乐直到天黑。这是端阳日故事结束的结尾话,突出了两件事:划船竞赛和人与鸭的竞赛。 两个竞赛,都是这一天的活动。读到“人和鸭子的竞赛” ,不觉暗中发笑,因为作者这里所用的“竞赛”一词蕴含着幽默风趣。 ⑦⑧两个意思构成了龙舟比赛之后人们还要“追鸭子” ,玩到天黑为止的层次——文章的第三层次。111. 端午日【学习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描写场面。3.品析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4.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感悟“团结就是力量”这一精神。【重点难点】1.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描写场面。2.品析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自主导学】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8 分)(1)zhàn( )酒 (2)划 jiǎng( )(3)缠 guǒ( ) (4)nà( )喊2、 《端午日》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3、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文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4、作者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顺序。5、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这样安排的理由是什么?【自主合作探究】6、朗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①文章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叙述赛龙舟的场面?②描写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用了哪些准确生动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现赛龙舟的场面有什么作用?27、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这在描写角度上应该是哪种描写?有什么作用?8、你认为龙舟赛获胜的重要条件是什么?9、就在全国纷纷举行活动,庆祝传统节日端午节时,却传来这样的消息:韩国把端午节作为他们的传统节日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反馈检测】(40 分)10.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4 分)(1)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________,手脚________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A.强壮 粗壮 B.结实 伶俐 C.健康 伶俐 D.结实 粗大(2)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________嘭嘭铛铛地把锣鼓很________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A.立即 纯粹 B.即刻单纯 C.即刻 单调 D.顿时 纯粹11、填空:虽然《端午日》不是专门的写民俗的文章,但我们从中也可了解到当地端午节的民俗。当地的端午节的民俗大体主要有以下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分)12.课文以端午日一天的活动为线索,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这样详略安排的目的是什么?(3 分)13、课文中作者描写湘西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请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加以概括。 (不少于三点) (3 分)14、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27 分)(1) .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个场面?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4 分)(2)体会一下,课文开头的三个“莫不”有什么作用?(3 分)3(3) .根据文意,将“桨手” 、 “一个带头的” 、 “一个鼓手” 、 “一个锣手”的位置分别填入下列示意图中相应的位置。 (2 分)(4) .作者说:“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如果你也在场,你又会有哪些想像?(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介绍了端午日的哪些习俗?你的家乡过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3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查查资料,说说端午节的来历。 (2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人情美?(2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从文中“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你得到什么启发?(3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堂小练笔(5 分)用一两句话或者一段话,运用准确的动词,将老师进教室上课时的一连串动作表现出来。 11. 端午日1.(1)蘸(2)桨(3)裹(4)呐2、沈从文 现 《边城》、《长河》3、(1)穿新衣。(2)用雄黄蘸酒画王字。(3)吃鱼吃肉。(4)龙舟竞赛。(5)竞追鸭子。最吸引我的是龙舟竞赛、竞追鸭子。4、时间顺序:上午 11 点钟左右;把饭吃完后;赛船过后;天晚。5、这些风俗习惯中详写的是赛龙舟。详写赛龙舟,是因为它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节日的气氛和民族精神,使文章错落有致。6、①外貌、动作描写。②桨手:持、划;带头的;拿、挥动、指挥;鼓手、锣手:敲打、调理。这些词语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的特征和赛船时的热烈气氛。47、侧面描写。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8、合作努力,有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这就是这一传统节日风俗所体现出的精神。9、这件事引起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反思,作为一个华夏的子孙应该怎样来保护我们的文化。10. (1)B (2)B 11.划龙舟、饮雄黄酒、追赶放鸭 12.详写了活动前人们的参与、活动中竞赛者是如何全面组织以达到“合作努力” 、活动后的奖励以及赛后余波;对具体的竞赛场面,作者写得很少,只有寥寥几句。作者这样详略安排的目的就在于着重表现那湘西纯朴的民风,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是真诚相待的。从而为我们展现了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13. (1)从前来参观活动的人来看,可谓是“全民参与” “官民同乐” ;(2)从对竞赛获胜者的奖励上来看,人们并非为了“红布” “银牌” “鸭子” ,是为乐而竞赛;(3)从参赛的人来看,大家精诚合作,真诚相待。 14、 (1)三个场面:河边看划船、河上赛龙舟、税关前领赏 (2)三个“莫不”展现了人人参与、一个不漏、万人空巷的场景,为下文龙舟竞渡为何如此吸引人设置了悬念。(3) .(4)该题要求学生能设身处地,进入课文描写的龙舟竞渡的情境,充当其中的一名角色,说出自己的联想和感受。如果是岸上的一名观众,将会怎样“呐喊助威” ?会不会想到跳到船上去 ,取而代之?如果是船上的一员,那么,是浆手、带头的,还是鼓手、锣手?又将会如何奋力冲前呢?言之有理即可。 (5) .示例:戴香包、用艾水洗脸、吃油条等 (6) .略 (7) .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的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般合作努力的光荣。 ”“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了鸭子的主人。 ”⑻示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同心同力,才能取得最后胜利。15、学习课文的写法,注意动词的准确运用。语句通顺,并且要注意条理清楚。1端午日【学习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描写场面。3.品析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4.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感悟“团结就是力量”这一精神。【重点难点】1.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描写场面。2.品析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自主导学】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8 分)(1)zhàn( )酒 (2)划 jiǎng( )(3)缠 guǒ( ) (4)nà( )喊2、 《端午日》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3、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文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4、作者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顺序。5、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这样安排的理由是什么?【自主合作探究】6、朗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①文章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叙述赛龙舟的场面?②描写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用了哪些准确生动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现赛龙舟的场面有什么作用?27、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这在描写角度上应该是哪种描写?有什么作用?8、你认为龙舟赛获胜的重要条件是什么?9、就在全国纷纷举行活动,庆祝传统节日端午节时,却传来这样的消息:韩国把端午节作为他们的传统节日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反馈检测】 (40 分)10.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4 分)(1)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________,手脚________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A.强壮 粗壮 B.结实 伶俐 C.健康 伶俐 D.结实 粗大(2)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________嘭嘭铛铛地把锣鼓很________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A.立即 纯粹 B.即刻单纯 C.即刻 单调 D.顿时 纯粹11、填空:虽然《端午日》不是专门的写民俗的文章,但我们从中也可了解到当地端午节的民俗。当地的端午节的民俗大体主要有以下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分)12.课文以端午日一天的活动为线索,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这样详略安排的目的是什么?(3 分)13、课文中作者描写湘西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请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加以概括。 (不少于三点) (3 分)14、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27 分)(1) .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个场面?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4 分)(2)体会一下,课文开头的三个“莫不”有什么作用?(3 分)3(3) .根据文意,将“桨手” 、 “一个带头的” 、 “一个鼓手” 、 “一个锣手”的位置分别填入下列示意图中相应的位置。 (2 分)(4) .作者说:“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如果你也在场,你又会有哪些想像?(3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介绍了端午日的哪些习俗?你的家乡过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3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查查资料,说说端午节的来历。 (2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⑺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人情美?(2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⑻从文中“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你得到什么启发?(3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课堂小练笔(5 分)用一两句话或者一段话,运用准确的动词,将老师进教室上课时的一连串动作表现出来。4答案:十一 端午日1. (1)蘸(2)桨(3)裹(4)呐2、沈从文 现 《边城》 、 《长河》3、 (1)穿新衣。 (2)用雄黄蘸酒画王字。 (3)吃鱼吃肉。 (4)龙舟竞赛。 (5)竞追鸭子。最吸引我的是龙舟竞赛、竞追鸭子。4、时间顺序:上午 11 点钟左右;把饭吃完后;赛船过后;天晚。5、这些风俗习惯中详写的是赛龙舟。详写赛龙舟,是因为它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节日的气氛和民族精神,使文章错落有致。6、①外貌、动作描写。②桨手:持、划;带头的;拿、挥动、指挥;鼓手、锣手:敲打、调理。这些词语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的特征和赛船时的热烈气氛。7、侧面描写。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8、合作努力,有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这就是这一传统节日风俗所体现出的精神。9、这件事引起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反思,作为一个华夏的子孙应该怎样来保护我们的文化。10. (1)B (2)B11.划龙舟、饮雄黄酒、追赶放鸭12.详写了活动前人们的参与、活动中竞赛者是如何全面组织以达到“合作努力” 、活动后的奖励以及赛后余波;对具体的竞赛场面,作者写得很少,只有寥寥几句。作者这样详略安排的目的就在于着重表现那湘西纯朴的民风,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是真诚相待的。从而为我们展现了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浓郁的乡土气息。13. (1)从前来参观活动的人来看,可谓是“全民参与” “官民同乐” ;(2)从对竞赛获胜者的奖励上来看,人们并非为了“红布” “银牌” “鸭子” ,是为乐而竞赛;(3)从参赛的人来看,大家精诚合作,真诚相待。514、 (1)三个场面:河边看划船、河上赛龙舟、税关前领赏 (2)三个“莫不”展现了人人参与、一个不漏、万人空巷的场景,为下文龙舟竞渡为何如此吸引人设置了悬念。(3) .(4)该题要求学生能设身处地,进入课文描写的龙舟竞渡的情境,充当其中的一名角色,说出自己的联想和感受。如果是岸上的一名观众,将会怎样“呐喊助威” ?会不会想到跳到船上去 ,取而代之?如果是船上的一员,那么,是浆手、带头的,还是鼓手、锣手?又将会如何奋力冲前呢?言之有理即可。 (5) .示例:戴香包、用艾水洗脸、吃油条等 (6) .略 (7) .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的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般合作努力的光荣。 ”“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了鸭子的主人。 ”⑻示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同心同力,才能取得最后胜利。15、学习课文的写法,注意动词的准确运用。语句通顺,并且要注意条理清楚。1十一 端午日【学习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真切体会过端午节的快乐,并产生热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的感情。(重点)3.品味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这儿有一首诗,大家来齐声朗读一下,看看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乡土小说家沈从文是怎样记录茶峒人欢度这一传统节日的。通过传统节日,我们又可以感受到怎样的民族精神与文化魅力?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 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 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 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 年病逝于北京。2.掌握重点字音。额角(é) 蘸酒(zhàn) 茶峒(dòng)短桨(jiǎng) 缠裹(guǒ) 伶俐(líng lì)呐喊(nà) 老鹳河(guàn) 颈脖(jǐng)泅水(qiú) 束缚(fù) 洞穴(xué)擂(léi)鼓打锣(luó) 嘭(pēng)嘭铛(dāng)铛3.解释词语。嘭嘭铛铛:形容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吊脚楼:也称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泅水:游水渡河。调理:调弄整理。4.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2作者详细地描写百姓到河边看比赛的场面与龙舟竞渡有什么关系?明确:首先,这种万人空巷、争看比赛的场景,为下文的龙舟大赛设置了悬念。其次,说明了赛龙舟不仅仅是赛手的事情,而且是全茶峒人的一件盛事,为下文中“两岸人呐喊助威”的景象做了铺垫。观看的人并不是比赛的旁观者,而是完全把情感投入其中、沉浸其中的参与者,河岸边与河面共同形成了热火朝天的富有感染力的比赛场面。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1)茶峒人端午这天的风俗习惯(分别用 3 字短语概括)。(2)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顺序(画出相关的词语)。(3)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这样安排的理由。明确:(1)概括风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2)时间顺序:上午 11 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3)这些风俗习惯中详写的是赛龙舟。详略安排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详写赛龙舟,是因为它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节日的气氛和民族精神。(二)内容探究阅读全文,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在龙舟赛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我看到(听到、了解到)了________________,那情景真是________________!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中有关语句,后一条横线上用形容词或修饰性短语来表达你的感受。示例:1.我看到了那龙舟形体狭长两头高翘,船身绘着朱红色长线,那情景真是乡土风味浓厚!2.我看到了龙舟上的人分工不同,有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还有 12 到18 个桨手,那情景真是壮观非凡!3.我看到了缠裹着红布包头的手拿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擂鼓打锣的很单纯地敲打,桨手手持短桨应着锣鼓声节拍用力划船,那情景真是场面恢宏、令人振奋!4.我听到了鼓声如雷,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那情景真是扣人心弦!5.我听到鞭炮声四起,那是军人们为胜利者进行庆祝,那情景真是让人高兴和感到光荣。6.我看到胜利者有限的奖品被大家分享着,这情景真是充满友谊,人情味十足!(三)亮点探究1.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写出湘西的端午日的氛围的?3明确: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像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2.什么是场面描写?本文有哪些场面描写?明确:场面描写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环境之中,对以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做的具体描写。场面描写一般是截取一个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横断面,将比较广阔的生活画面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文中主要有三个场面描写。第一场面:写全茶峒人端午日到河边观看赛龙舟的欢腾场景。第二场面: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赛的盛况。第三场面:写划船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四、板书设计端午日出城看划船河上赛龙舟胜利者领赏全民同乐下水去捕鸭——军民同乐天晚方完事——欢乐之久淳朴民风奋发向上合作争先五、课外拓展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不过 100 多字,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军民捉鸭子”的风俗。可是爱与动物嬉戏的学生却对简单的文字充满好奇。 “兵士把 30 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水面各处是鸭子……”此时此刻,作为游客的你也情不自禁地跳入湘西小河,请你想象随后的情形。要求口头作答。示例:我先潜水,靠近一只鸭子,我猛地冒出水面抓住鸭子。鸭子张开翅膀扑打着水面挣扎,水花溅得我眼睛都睁不开。可是到手的鸭子哪能让它飞了呢?我一手死死地抓住它的脚,另一只手按住它的翅膀,它终于成了我的俘虏了。1十一 端午日【课内阅读】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 1l 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 12 个到 18 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 500响鞭炮。1.选段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体会选段中加点的三个“莫不”一词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动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为什么?(1) 桨于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摇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能说出选段中提及端午的习俗吗?我们家乡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请说出两种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找出选段中写观看划龙船竞赛人们的联想的一个句子抄写下来。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提升】姥姥的端午王瀛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3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选自《散文百家》,有改动)6.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赏析下面的句子。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本文的题目是“姥姥的端午”,第⑨段看似与“姥姥”无关,实是文章独具匠心之处。请仔细揣摩,分析这样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出城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等三个场面。2.莫不,程度副词,从程度上渲染观看龙舟竞赛的人之多,涉及面之广,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欢度端午节的盛况。3.不能。“撑”的速度没有“划”的速度快,且“撑”这个动作发出者应是站在船上,而龙舟竞赛的桨手是坐在船上,因此用“撑”这个动词不恰当。“摇摆”的幅度大,且没有节奏感,“挥动”有节奏感,用这个动词写带头人的动作符合他的身份特征。4.(1)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划龙船竞赛。(2)吃粽子,插艾蒿,吃绿豆糕、蜜糕,龙舟比赛(划龙船),等。5.“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侧面烘托龙舟竞赛的盛况;语言简练明快,留有“空白”,把那“种种情形”留给读者去生发联想。5【课外提升】6.①“从老家搬到城里”时的“姥姥的端午”;②姥姥生命中“最后的”“姥姥的端午”;③姥姥去世“次年”的“姥姥的端午”。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和概括提炼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审清题意,抓住其中的关键词“除了写‘我’童年时……,还写了……”;再从文章中寻找重要信息并概括。从第⑤节“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第⑥节“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第⑧节“次年端午……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可以概括提炼。7.①运用细节描写(答“运用反复修辞”也可),刻画出姥姥生怕惊醒“我”而轻手轻脚的样子,表现了她对儿孙的关爱。 ②运用神态描写,写出姥姥进城后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对乡村生活的怀念,表现了她的勤劳。 解析:①考查细节描写(修辞的运用)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联系“清明夜起”“推门”“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一掩再掩”等词句,可以看出姥姥对孩子的关爱。②考查人物的神态描写及其作用,联系该词所在的语言环境,从两个“想念”不难看出姥姥“呆呆”的神态下的心理活动——对乡村生活的怀念;而从“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中可以看出姥姥勤劳的品格。8.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姥姥的端午”比作“一尺鲜洁的水”,形象地表现了姥姥勤劳、能干、慈爱的品格,她的品格将永久地激励、影响着“我”,让“我”永志不忘。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文中精彩语句的赏析。答题时,可从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生动的动词和修饰语等角度人手。9.①运用想像和虚写描写了姥姥年轻时秀丽的形象;②运用环境描写烘托姥姥年轻时秀丽的形象;③用村姑的秀丽来衬托姥姥品质的美好;④补写出姥姥的外形,使姥姥的形象更加丰满。 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本段所展现的意境与《蒹葭》相似。作者把人物放在“芦丛摇曳”“薄雾”弥漫的缥缈朦胧的环境中,这是在姥姥离世后的玄想,虚实相映,是一种以景物美衬托人物美的写法。10.①“姥姥的端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②本文刻画的对象就是姥姥,所以用“姥姥的端午”为题;③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使文章笔力更加集中;④“姥姥的端午”是个意象,文章就是通过这个意象来刻画人物的;⑤“姥姥的端午”凝聚着我们对姥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解析:从文中看,“姥姥的端午”出现了多次,从“童年”到“搬到城里”到“最后的端午”和“姥姥”离世后的次年端午,贯穿文章的始终;另外,每到端午,姥姥就不停地为端午忙碌,作者通过端午来表现姥姥对我们的辛勤6付出、对子孙的爱,“端午”也是作者寄托对姥姥浓浓情感的载体。所以“姥姥的端午”凝聚着姥姥对子孙以及晚辈对姥姥的深厚情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