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此套题为 Word 版,请按住 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 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训练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王之涣凉州词中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维渭城曲中有:“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汉朝时把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2.历史学家翦伯赞对生活在公元前 2 世纪某一人物的历史活动进行评价,认为他打通的道路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和后来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翦伯赞评价的这一历史人物是( )A.秦始皇 B.张骞 C.汉武帝 D.班超3.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
2、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上述材料反映了( )A.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引进石榴种子B.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西域地区和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C.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和西汉的友好交往D.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寻求军事联盟4.张骞出使西域对世界文明的融合最大的贡献是( )A.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B.使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C.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D.解除了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5.(2012泰安学业考)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C.昭君出塞 D.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6.有人说:“2 000 年前
3、,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 000 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 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 ”其中与“ 丝绸是中国的名片” 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 B.商鞅变法C.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D.百家争鸣7.以下不属于东西方通过丝绸之路交流的内容是( )A.中国的凿井、冶铁技术B.中亚的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C.印度的佛教D.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8.下图是当代史学研究者对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 的评价,你认为材料中所提到的这一“主轴 ”的起点应该是( )A.西汉的洛阳 B.西汉的长安C.西汉的成都 D.西汉的河西走廊9.西汉以前,新疆地区不知道开凿水井,后来学会了凿井技术,并出现了独
4、特的既可用于灌溉又可解决生活用水的“坎儿井”, 这种“坎儿井”最有可能出现在( )A.秦灭六国后 B.丝绸之路开通后C.班超通西域后 D.西域都护设置后10.“丝绸之路 ”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汉朝的使者商人沿路西行B.朝鲜派遣大批使节来中国C.中国的丝织品转运欧洲D.西域的奇珍异宝不断输入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据汉书张骞传载,张骞接受出使西域的使命后,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拘留了十几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保持汉朝的节操) ”。后来,张骞趁匈奴不备,
5、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从大月氏回来,张骞见北道危险,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单于病死,匈奴贵族为争夺统治权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匈奴妻子与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历尽了千辛万苦。这时已是公元前 126 年了。(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2)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出发地分别是什么?(3)材料中的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遇到了什么艰难?请你列举出此行遇到的艰难险阻还有哪些。(4)这次出使西域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有何意义?(5)我们要学习张骞什么样的精神?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材料二 丝绸之路示意图材料三
6、西汉的疆域图(1)说出材料一中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是什么。(2)仔细阅读材料二,请将图中所标序号代表的丝绸之路经过地区的名称填在括号中:示例: (长安) ( ) ( ) ( ) ( )(3)对材料三中斜线覆盖区域,西汉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这一措施有何历史意义?(4)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两幅图,你认为丝绸之路对西汉疆域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解析1.【解析】选 B。本 题是材料式 选择题,考查学生的阅读识记能力。汉朝时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西域。2.【解析】选 B。本 题考 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依据题中“公元前 2世纪”“打通的道路”等有效信息,可直接排除 A 和 D。公元前
7、 138 年和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是张骞通西域“打通的道路” 。故选 B。3.【解析】选 B。本 题考 查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张骞出使西域的最初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最终却使西域和西汉建立起了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据此结合题中材料“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等有效信息,可判定本题正确答案为 B。4.【解析】选 C。本 题考 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题干的要求“对世界文明的融合”,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误区警示】张骞是丝绸之路开通的决定性人物,但不能说张骞开通了丝绸之
8、路,丝绸之路的开通经历了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说,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5.【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对新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这是新疆地区开始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标志。6.【解析】选 A。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张骞通西域后,以长安为起点,通往西亚和欧洲的商路得到开辟和发展。由于在这条商路上,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叫“丝绸之路” 。故本题选 A。7.【解析】选 B。本 题考 查学生的识记分辨能力。根据所学可知,通过丝绸之路,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等农作物传入中国,不是玉米、马铃薯。8.【解析】选 B。本
9、 题考 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到大秦。9.【解析】选 B。本 题考 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凿井技术开始西传,最早传入新疆地区。10.【解析】选 B。本 题考 查学生对丝绸之路开辟影响的认识和识记能力。丝绸之路是从中国长安向西行,到达欧洲的一条贸易和文化之路,而朝鲜位于我国的东部,不在丝绸之路上。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138 年,张骞从长安西行,历尽千难万险,虽然未达到目的,但了解了西域的风土人情,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张骞不怕困难、勇于开
10、拓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答案:(1)张骞 出使西域。 汉武帝。(2)公元前 138 年。长安。(3)两次被匈奴人扣押。要经过荒无人烟的沙漠、戈壁,自然条件恶劣。(4)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张骞了解了西域的情况以及西域人希望同汉朝往来的愿望。(5)学习 他有胆、有识、有毅力、有恒心,不畏艰险,勇于开拓,面对困境,仍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学习他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质。( 意思相近即可)12.【解析】本题以文字和图片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掌握能力。第(1)(2)(3) 题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即可;第(4)题主要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得出对西汉疆域影响的结论。答案:(1)第一次 :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 第二次: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2)河西走廊 新疆 西亚 大秦(3)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或新疆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西域各国与西汉的联系,汉朝与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西域各国也纷纷归附汉朝。关闭 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