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造学思想录【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俨 yn 然:形容很像。卓 zhu 著:突出地好。一筹 chu 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灵性:人所具有的聪明才智,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焙 bi 烧:把物料加热而不使熔化,以改变其化学组成或物理性质。开拓:开辟,拓展。优雅:优美雅致。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罗吉尔冯奥赫,美国学者,作家。2、相关知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
2、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人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具有艺术性和非拟化的特点,它的对象多属“自在之物” ,而不是“为我之物” ,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存在着两种可能性。创
3、造性思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再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此外,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又可以反馈激励人们去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作者认为培养创造思想,必须得具有自己的思考规则,必须具有逆向思维能力,必须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必须以不同于别人的方式思考问题,必须善于改变自己原来的思维定势,思维必须具有超前性、预见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二、文章脉络全文 8 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
4、,解决重大问题,不仅需要严肃的态度,更需要灵活的头脑。第二部分(28) ,培养灵活头脑的途径和方法。第 2 自然段:造就自己规则,不拘前人经验。第 3 自然段:多问几个假若,逆向思考问题。第 4 自然段:使用你的想像,头脑始终鲜活。第 5 自然段:与众不同思考,他山之石攻玉。第 6 自然段:从箱子里走出,路不通再选路。第 7 自然段:看到画面之年,思考问题超前。第 8 自然段:设计顺其自然,创造以人为本。三、写作方法本文采用总分结构布局,先总写面对重大事情不要板着面孔,埋头苦干,要头脑灵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然后分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七种途径和方法。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作者说理深入浅出,例证
5、典型恰当。用古代寓言故事亚历山大劈开死结,论证只有造就自己的规则,才能解决难题;用“男人生孩子会怎么样”启发读者要善于“多问几个假若” ;引用毕加索的话,说明成人保持想像力的重要性;用“锯末压制成引火燃料”的例子证明不同于别人思考的好处;用“在飞机场上看服装”说明怎样改变原来的思维定势;用“一个依荷华州的农民看见新铁路的所想”从反面证明高瞻远瞩的益处;用种草踩路的设计正面论证顺其自然,以人为本思想的可行性。全文用事说话,事例确凿;引用名言说理,恰到好处。虽然是一篇论说文且道理深奥,但由于作者所举事例典型、语言朴实,读者没有阅读障碍。四、重难点导析关于“创造能力”的一些论述关于学生创造能力的评价
6、标准,一些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美国学者托兰斯就总结出高创造性学生的 21 种表现或特征,专注地听人讲话、观察事物或采取行动;文字表达时能用类比的方法;写作时全神贯注;作业后有兴奋的表现;敢于向权威挑战;善于寻找事物的原因;细心观察事物;同别人谈论自己发现的问题;从事创造性工作时能不受干扰;发现问题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探求知识;富有好奇心;有自己独特的实验方法和发现方法;有所发现时会有兴奋表现;能预测事物的发展结果并正确地加以验证;从不气馁;经常探求事物重新组合的关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上有自己确立的研究课题;能从多方面探索某个问题的可能性;(21)即使闲暇时也能不断产生新的设想。日本学者恩田彰将学生划为 A、B 两类。A 类学生是高智力型的。他们能很好地理解并记忆教师所教的内容,能安静听课,刻苦学习,也能和同学友好相处,遵守规章制度。他们往往尊重并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念,尊重教师和教科书的权威性。B 类学生是高创造力型的。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求胜过记住教师的话和教科书的内容,对于感兴趣的事干得十分投入。考虑问题时不易受他人意见的影响。对教师的话常有不同的反应,学习工作都不愿受时间和规章制度的限制。他们具有反抗权威和摆脱传统价值观念的倾向,常对教师和教科书的权威性持怀疑态度并且善于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