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6 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宋元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成就。2能力培养(1)通过资治通鉴和史记的编写体例的比较,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2)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词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3思想教育(1)通过宋元文学艺术成就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通过了解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的执着与严谨,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发愤努力的热情。重点和难点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宋元时期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史学方面介绍
2、了司马光及其著作资治通鉴。文学分两个方面作了介绍,一是宋词的形成和成就,二是元曲的形成和成就。史学和文学是本课的重点,突出反映了宋元文化面貌。本节课的难点则是元曲和风俗画产生的原因,这是当时城市经济发展在文化上的一种反映。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板书和放映资料片断。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主要有哪些突出成就?(二)导入新课:宋元时期的科技达到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明的程度,而且它的对外传播又大大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就在同一时期,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是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繁荣的宋元文化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三)学习新课1史学:司
3、马光与资治通鉴提问:中国古代有很多史学著作,你知道哪些?(要求学生思考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请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引出资治通鉴,多媒体显示此书)资治通鉴是一本史学巨著,价值很高,是谁写了这本书呢?(要求学生回答,引出作者司马光。显示司马光头像)(1)作者:司马光(2)体裁: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资治通鉴作为一本史学巨著,它到底具有哪些史学价值呢?(要求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后,教师简单总结)首先,资治通鉴创立了编年体通史的体例,以时间顺序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其次,本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第三,资治通鉴给后人以大量的统治经验和教训。2文学:意境悠远的宋词
4、(要求学生读课本所附苏轼的词,认知词的形式。教师提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属于什么文学体裁?要求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念奴娇赤壁怀古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诗与词的不同在形式上表现为诗的句式很整齐,或五言,或七言,而词的句式长短不一,比较自由多变。宋朝是词最为繁荣的时期。词的形成。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唐中期以来,音乐发展较快,而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因为音乐是灵活多变的。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它在唐朝出现,五代得到发展,宋朝达到高峰,取得辉煌成就。成就。宋朝涌现大量的词人,仅全宋词著录的就有 1300 多人,词 919
5、00 多首,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一般给予这样的总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突出成就,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元曲。3.戏剧:“感天动地”的元杂居元曲的形成。元曲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要求学生看书了解)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元杂剧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歌唱、道白和舞蹈来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它属于一种戏曲艺术。散曲是一种新诗歌,只有清唱,没有动作、道白,散曲在句式的长短表达上更为自由,更接近口语。元曲是一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形式,因为它不仅在内容上能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其表演方式也通俗易懂。为什么元朝会出
6、现这种接近人民的艺术形式呢?(设问引起学生思考,教师讲解)这是元朝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宋金以来,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在一些大城市中,工商业发达,人口众多,文化昌盛,为剧作家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也对文化生活提出需要,所以产生了这种来源于生活而又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成就。元曲是元朝文学的代表。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剧本,当时知名的剧作家有79 人,杂剧有 136 种,其中关汉卿的作品最为出色。关汉卿:窦娥冤。元朝时期,著名的剧作家还有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等,另有一些著作汉宫秋、西厢记等。(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宋元时期不仅科技领先,而且文化灿烂。史学方面,司马光写了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文学方面,“词”和“戏曲”在这一时期发展成熟,并产生了许多精彩的作品;绘画与书法也是异彩纷呈,出现许多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共同描绘了宋元的历史画卷。面对这些成就,我们不禁为先人所折服,也不禁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国而自豪,但更重要的是,面对祖国优秀而悠久的文化与传统,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与重担:奋发努力,振兴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