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2 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大都的繁荣、频繁的中外往来、行省制度的建立、民族融合的发展等基本史实。2、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讲述,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2、的能力。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往频繁。元朝的历史地位应予肯定。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教学难点“行省制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此概念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讲述时应结合元朝疆域图讲明以下几点:施行行省制度的目的,行省制度的内容,行省制度的作用,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
3、辖。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过哪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契丹的辽、党项的西夏、女真的金。 ) 过渡讲解:就在金与南宋对峙时,北方又兴起了蒙古族。 讲授新课 一、 “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学生阅读 61-62 页“导入框”以及本目的图文,根据教师的提问思考回答: 1、成吉思汗的民族和名字是什么?(蒙古,铁木真。 ) 2、他为什么会那么坚强和机敏?(他从小经历过重重困境的磨练,吃得苦中苦。 ) 3、毛泽东为什么说成吉思汗是“一代天骄”?可根据 62 页“动脑筋”回答:它反映了什么情景?(它反映了当时蒙古各部互相混战、动荡不安的情景。 )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后来铁木真统
4、一各部,结束了内部混战局面,使蒙古迅速强大起来,贡献很大。 ) 过渡讲解:在成吉思汗的后代中,忽必烈与祖父一样,也是杰出的历史人物。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学生阅读 62-64 页本目的图文,根据教师的提问思考回答: 1、请说出元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1271 年,忽必烈,大都。 ) 2、元朝在哪一年灭南宋?(1276 年) 3、指导学生根据 63 页的“动脑筋” ,结合 66 页“自由阅读卡浩气长存的文天祥祠”讨论回答:这是谁的诗?(文天祥) 过渡讲解:其中“汗青”是竹简的别称,意为史册,表达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元世祖忽必烈起先很赏识文天祥的才华,后来因为劝降不成,下令杀了文
5、天祥。这是元世祖在天下初定时,为了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暴力手段,有着残忍的一面。但他的另外一些措施对历史的发展却有着正面的作用。 4、元世祖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和对外交往有何发展?(北方农业有所恢复和发展禁止圈田放牧,治理黄河,推广植棉;水路交通运输业发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开辟海运;商业繁荣大都闻名世界;中外交往频繁马可波罗行纪 。 ) 5、元世祖为什么要实行新的行政制度?(对空前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管辖。 ) 6、这种制度有什么特点?(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 7、这种制度在我国历代上产生了哪些影响?(开创了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划制度,加强了对西藏、台湾等地的管辖。 ) 过渡讲
6、解:这种制度就叫“行省制度” 。它是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使得当时的各个民族之间进一步融合起来。 三、民族融合的发展 学生浏览 64-65 页本目的图文,根据教师的提问思考回答:“阅读文字” 。 1、元朝民族融合表现在哪四个方面?(汉人到边疆,少数民族到内地,有些民族与汉族区别消失,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 2、结合 65 页“文献资料元末诗句” ,说说元朝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 (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 3、元朝在我国历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它开始实行的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的管辖都是有效的,还促进了民族融合,一直沿用到今天;当时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往十分频繁,影响深远。元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 ) 巩固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的贡献,还有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及忽必烈的治国政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行省制度,大家下去一定要记住,再一个重点就是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这呢很容易考大题。板书设计第 12 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 “一代天骄”统一蒙古1、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2、蒙古军队的扩张二、忽必烈建立元朝1、忽必烈建立元朝2、文天祥抗元3、行省制度三、民族融合1、表现2、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