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的生存过程和国家的生存过程大同小异。国家是由皇帝自己或几代人带着谋士辅臣和前线士兵打天下,最终得到国家的统一并建立符合自己国家发展国情的制度,当政府昏庸到一定程度,就会由其他帝王取代;企业是由创业者带着合作伙伴和一线职工打江山,最终成立企业并建立符合自己主观利益的公司制度,若制度执行力差、制度老化,将会面临倒闭的危险。企业要靠什么盈利并长期盈利,与国家怎样站稳脚跟并在国际环境下长期站住脚一个道理,内练筋骨皮,外练一口气。所谓筋骨皮就是企业的设备、技术、人员等,一口气指企业文化、企业影响、企业信誉等。中国人内部不团结,这是公认的。曾有杂志说:一个中国人是龙,三个中国人不如虫;一个日本人是虫,
2、三个日本人都是龙。这是对中国人利益为大的思想最好的讽刺。还有人说,中国人只是内部不团结,当面对外族侵略的时候会形成民族凝聚力。我认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就会不团结。有人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斗争,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的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有多少汉奸,几十万啊,这些汉奸里有多些是来自剥削阶级,有多些是想进入剥削阶级,我认为上一辈革命家都会略有耳闻吧。这些剥削阶级是怕革命会触动他们的利益有想得到更多的利益,平民的汉奸是想得到利益从而摆脱水深火热的生活。但是还是团结起来的中国人多,所以才能建立新中国。汉奸们的眼光短浅,只顾眼前,这就好比企业里不顾公司利益的职工,为了贪图一时之利,就可能把公司毁了
3、;老革命家们目光长远,就如企业里的创业者,目光长远且新年坚定,有可能成功。企业的老板和职工,最终的目的都是赚钱,所以,我认为,能“上下共欲之”为最好。当给职工制定一个标准,然后告诉他这样就可以拿到高报酬的时候,职工积极性就不需要用大口号调动。中国人不团结的原因如下: 1、中国文化中天生没有团结的基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文化起源于陆地小农经济,本质上有别于必须“同舟共济” 的海洋文化。以家庭为单位的“ 一亩地两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儿” 自耕农,其实就是一个个的自给自足的 “独立王国”,基本上没必要与外界有什么联系,正所谓“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缺少了合作协作的需求,自然也就谈不上
4、团结。2、不知团结。由于生存环境恶劣,中国人心理畸形心灵扭曲,人与人之间严重缺乏互爱互信,缺少对他人的认同,而认同正是团结的一个重要基础。不仅如此,还发明出了“与天地与人斗其乐无穷 ”的斗争哲学。网上以斗争为业以斗争为乐的网友铺天盖地即是明证(当然,这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怨,借助网络的掩护发泄到了假想敌头上的缘故)。3、没有共同的信仰。没有共同的信仰必然导致没有共同的认同,当然也就不会有团结的“核心” ,没有了向心力的一群人必然一盘散沙。4、不能团结。政府钳制民意,必然从制度上导致团结成为“不能” 。政府方面出于“稳定”目的,密切查看民间异动(诸如宗教信仰民间结社知识阶层联署等等),稍有风吹草动
5、必斩草除根。5、不敢团结。一方面是慑于政府威胁恐吓,团结成了作奸犯科的高危活动;另一方面中国人团结的历史教训(最典型的莫如国*共两次合作的结局),也让国人视团结为危途。“ 一个人一条龙,三个人一条虫”的中国人,团结的结局大多是一部分人倒楣受骗上当,另一部分人火中取栗渔翁得利 1。特别是现在的社会,都在为生存奔波,只要能挣到钱,哪怕蝇头小利,使多少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有人给讲什么大道理的时候,就听;但是有利益不合己意的时候,哪还有什么大道理。大道理,只是在面对人群时冠冕堂皇的伪装。人的本性探索完之后,就可以谈怎么按人性管理,所以现在的企业都提倡人性化管理。想盈利,撇开技术之类的不谈,只谈管理方法
6、,就足够企业斟酌的。我们公司不是原来的国有企业,不能任人唯贤只能任人唯亲,也不是政府部门,只能任人为听、排除异己。国企和政府部门,大多数领导祸害了国家的钱,他们无所谓,反正不是自己的,孙卖爷田不心疼啊。私企,就是私企,每一分钱都是自己的血汗,都是拿身体换来的。中国有句老话: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好钢要用到钢印上,自己的钱要用到该用的地方。企业靠什么赢得利润坏消息是经过什么途径传到高层领导的如果老板出了车祸怎么办企业的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利用各种经济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成本能力及规避风险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结果的具体表现,企业经营的好坏
7、都会通过盈利能力表现出来。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利润分配表为基础,通过表内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一套指标体系,通常包括销售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利息保障倍数等,然后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盈利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在盈利能力分析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能仅从销售情况看企业盈利能力对企业销售活动的获利能力分析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重点。在企业利润的形成中,营业利润是主要的来源,而营业利润高低关键取决于产品销售的增长幅度。产品销售额的增减变化,直接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许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比较关注销售额
8、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试图只根据销售额的增减变化情况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然而,影响企业销售利润的因素还有产品成本、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等因素,影响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因素还有对外投资情况、资金的来源构成等,所以仅从销售额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不够的,有时不能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二、要关注税收政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税收政策是指国家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任务,选择确立的税收分配活动的方针和原则,它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调节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纳税环境,能有效调整产业结构。税收政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企业能够享受
9、税收优惠,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不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企业,则被要求缴纳高额的税收,从而不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因此,国家的税收政策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离不开对其面临的税收政策环境的评价。然而,由于税收政策属于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很多财务人员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往往只注重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进行分析,而容易忽视税收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三、重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企业的利润主要由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非经常项目收入共同构成,一般来说,主营业务利润和投资收益占公司利润很大比重,尤其主营业务利润是形成企业利润的基础。非经常项目对企业的
10、盈利能力也有一定的贡献,但在企业总体利润中不应该占太大比例。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很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只注重对企业利润总量的分析,而忽视对企业利润构成的分析,忽视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实际上,有时企业的利润总额很多,如果从总量上看企业的盈利能力很好,但是如果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一些非经常性项目,或者不是由企业主营业务活动创造的,那么这样的利润结构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也不能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四、关注资本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资本结构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负债经营程度的高低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当企业的资产报酬率高于企业借款利息率时,企业负债经营
11、可以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否则企业负债经营会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有些企业只注重增加资本投入、扩大企业投资规模,而忽视了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有可能会妨碍企业利润的增长。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许多财务人员也忽视了资本结构变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只注重对企业借入资本或只对企业的自有资本进行独立分析,而没有综合考虑二者之间结构是否合理,因而不能正确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 五、注意资产运转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资产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资产运转效率的高低不仅关系着企业营运能力的好坏,也影响到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通常情况下,资产的运转效率越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就越好,而企业的盈利能力也
12、越强,所以说企业盈利能力与资产运转效率是相辅相成的。然而,很多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往往只通过对企业资产与利润、销售与利润的关系进行比较,直接来评析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忽视了企业资产运转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忽视了从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效率角度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性。这将不利于企业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进而推动盈利能力六、对企业盈利模式因素的考虑企业的盈利模式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途径和方式,是指企业将内外部资源要素通过巧妙而有机地整合,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经营模式。独特的盈利模式往往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法宝,也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即使是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但
13、若没有一个独特的盈利模式,企业也很难生存。显然,企业的盈利模式并不是指从表面上看到企业的行业选择或经营范围的选择。因此,要想发现企业盈利的源泉,找到企业盈利的根本动力,财务人员就必须关注该企业的盈利模式,要分析这家企业获得盈利的深层机制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从其经营领域或企业行业特征上进行判断和分析。七、重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的贡献忽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的贡献,是指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只注重分析企业的销售收入、成本、费用、资产规模、资本结构等直接影响企业盈利水平的物质性因素,而忽视企业的商业信誉、企业文化、管理能力、专有技术以及宏观环境等一些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事实上,非物质性因素
14、也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动因,比如企业有良好的商业信誉、较好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将会使企业在扩大销售市场、成本控制、获取超额利润等方面有所收获,这都有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的财务能力进行分析时,如果只注重通过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的物质性的因素,而忽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就不能够揭示企业盈利的深层次原因,也难以准确预测企业的未来盈利水平。八、不仅要看利润多少,还要关心利润质量对企业盈利能力高低的判断,取决于企业提供的利润信息,企业的利润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说,在资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越多,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应越好,反之,企业利润越少,企业
15、的盈利能力越差。因此,很多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非常重视利润数量的多少。然而,企业的利润额由于受会计政策的主观选择,资产的质量、利润的确认与计量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质量风险问题。只看重利润的多少,不关心利润的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利润信息及盈利能力的真实性,从而有可能导致财务分析主体的决策缺乏准确性。九、不能仅以历史资料评价盈利能力在财务分析时,大多数财务人员都是以企业年度决算产生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计算各种盈利能力指标,来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在这种盈利能力分析中,人们所计算、评价的数据反映的是过去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情况,都是来源于企业过去的生产经营活动,属于历史资料
16、。而对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评价,不仅要分析它过去的盈利能力,还要预测分析它未来的盈利能力。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不仅与前期的积累、前期盈利能力的强弱有关,还与企业未来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有关。因此,如果仅以历史资料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很难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做出一个完整、准确的判断。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很不理想,由于中国的国情非常特殊,中国的文化又极为庞杂,截止目前为止,中国的国情尚未被彻底解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同样是一步三曲折,国家政体的稳定尚待时日,理论界当全力而为之。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之下的企业,受到了整个国家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的剧烈冲击,因此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根本不可能取得突破
17、性的长足进展,这些年以来,琢磨赚钱的人多,能够静下心来踏踏实实研究理论的学者是罕见的、稀有的,企业界也都在忙着赚钱,教授们在忙着数着钱袋,整个中国学术研究与理论实践的大环境非常不理想,企业文化的问题根本不可能被彻底吃透,更不要说企业在实践中能够得以有效加以应用了。思想指导人类、科学指导前进、理论指导实践、观念指导方向,这是任何一门理论是否能够被做实做透的基础,没有先进且扎实的理论做根基,企业的实践只能象无头苍蝇一样乱撞,自在十字路口上常常不知向何处徘徊。至今,企业界和管理界对于理论研究者们还不能抱之以尊敬的态度,这才是问题中的问题。就目前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发展问题,管理科学家朱则荣指出:第一
18、:无论是对企业文化的研究还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都存在烦躁的不良风气,没有多少人能够沉下心来用心地思考企业文化问题。企业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有先进的企业文化理论作为前进的依据,企业会快速在市场、管理等各方面取得实质性的长足进展,真正的企业文化只解决掉一个问题:员工心态。员工心态正是企业统一思想、振作精神、群策群力、全力奋进过程中最核心的实质性关键性问题。然而很糟糕的情况是:中国企业界对企业文化建设上的浮躁,使得企业文化并不是促进企业在市场中旗开得胜,而是在破坏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企业的政治学,即施政纲要和治理方略,这和人们所痛恨贪污腐败、庸官陈苛、浮夸虚假、表面文章是一个道理,如
19、果对企业文化的研究不扎实,盲目地进行实践,所导致的结果,是管理人员及整个企业内部的员工、外部的客户、社会的公众将表现强烈的逆反和抗击心理,企业的正常组织结构会被拆散,管理人员们会乱嚼舌头,反对企业改革,员工们在抵触企业各种任务的执行过程,客户以及未来客户对企业不信任,它所造成的是无形的巨额成本永远发生在看不见的地方,而且一直都是在巨额消耗,企业上下在每一个工作过程中反复重着看不见的“无效劳动” ,这正是人们所常说的“磨洋工” 磨蹭、怠工的真正根源,下级的领导不信任上级领导、员工们不信任企业,进而客户及未来客户更不会信任你的企业,这种“内耗” 与“消磨”每天都在大量发生,做为企业领导人,你已经在
20、为此大量地支付成本了。第二:正是由于企业管理者们对这种“看不见的巨额成本” 识别不清,没有意识到企业中存在着的大量“无效劳动”,也从来没有搞清楚到过企业每天都在为此此支付大量的工资成本和消极怠工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这是对企业管理的判断不清,对管理科学的不尊重。企业文化并非得不到重视,企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并非不顺畅,而是理论研究根本没有做实做透,人们看到的只不过是浅浅地浮在表面上的那一层,这个深深的根没有被挖下去,也没有人去挖。最欠缺的那个东西叫做“思想” ,当企业界和管理者严重地匮乏更高深的思想时,对企业文化的管理只能漫无目的,搞也不是不搞也不是,正所谓:“剪不断,理还乱”,企业处在这种两难
21、的境地,在理论上难以靠谱,在实践上难以实施,两头吃的都是夹生饭,企业文化在中国的企业中,也只能缺乏统一协调,总体发展不平衡,也只能进行形式主义的“运动” ,也只能是“ 虚置” 在一旁,其实质的问题,还是理论研究不足上而已。第三:企业文化确实是“包治百病 ”的药方,不过这个药引子难寻,能够解决掉 “员工心态”问题,企业自然就会如虎插翼,平地窜起,快速的把企业中各种矛盾与不合的思想统一起来,企业上下坚定信心,全力对市场开战,这是企业对决市场的大前提、大前奏、大前沿。消灭掉了企业中人的思想问题,那么一切就好办了,三军出击、万军奋进、勇往直前,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实现不现的成就,企业文化的
22、研究与实践,必须将发力点全部集中到“员工心态”这个点上,穷追猛打、深挖根源、一路挺进。第四:企业文化与企业前进,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并不是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两张皮”,而是相互依存、相互粘合、齐头并进的问题,双方之间的真正融合、渗透、实效、战果,是需要一些时间进行深入研究的,把一切根源找出来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企业有了清晰而又明确的思考方向,有了大胆而又果断的行动指导,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不是吗?我们必须把目光直接放到一百年以后,然后倒过来思考,你的企业要前进到底需要什么具备什么样的精神准备、企业上下需要什么样的思想认识,又需要什么样的集体战斗力、需要下功夫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准备。1闲话中国人 易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