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试论早期恰克图贸易在俄国西伯利亚经济开发中的作用吴来山 111( 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学院政史系 哈尔滨市呼兰 150500 )摘要 中俄早期恰克图贸易正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俄国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机会,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把开辟中国市场、发展对华贸易作为俄国对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其获利甚巨,促进了俄国西伯利亚经济的发展和俄国商人资本的发展。而中国却以”怀柔远人”,求得边境安宁为目标,丧失了发展民族经济的契机,反映了清王朝的愚昧落后,其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关键词 恰克图贸易 商人资本 “贫乞的人”早期恰克图贸易是在清朝具有防卫能力的情况下,进行的互惠互利的“买卖事宜随其所愿”的平等
2、贸易,因此,给双方都带来了一定的利益,但所获得的利益大小却天壤之别。对俄国来说,早期恰克图贸易无疑是巨利之源,给俄国商业发展带来了契机。1941 年俄国出版的莫斯科人证明了这一点, “恰克图贸易是俄国获利最大的贸易,大概俄国人所从事的任何一种贸易都无法与之相比” 。 1其中,最重要的是西伯利亚的经济大开发,恰克图贸易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恰克图贸易开市后,事实上充当了开发西伯利亚经济的重要角色,随之带来的是西伯利亚商业的振兴与繁荣。对此,莫斯科民政总督谢尼亚温评述道:“西伯利亚边区的繁荣,主要依靠恰克图贸易” ,通过此贸易活动“将人民财富的宝贵而富有生机的汁液输送到整个西伯利亚” 。 2可见,
3、早期恰克图贸易对西伯利亚边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一恰克图贸易促进了西伯利亚经济的繁荣和商人资本的发展。恰克图贸易促进了西伯利亚某些工业部门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其产品向中国输出的那些部门的发展” 。 3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俄国商品出口中,占重要地位的是革制品,它的大量出口使西伯利亚的制革工业得以迅速崛起。如托木斯克、托博尔斯克、秋明、伊尔库茨克等城市中制革企业都获得较大的发展。根据统计,在 18 世纪末伊尔库茨克有 13 个制革工厂在进行生产;托博尔斯克有各种油性革作坊;秋明的制革工厂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皮革;在贝加尔湖沿岸地带,伊利因斯克和卡邦斯克城堡附近地区也出现很
4、多制革工厂,其产品均输往恰克图的中国市场进行销售,而且享有声誉。用拉吉舍夫的话说,恰克图贸易“养活了许多伊尔库斯克的制革工匠” 。( 西林:18 世纪的恰克图 ,第 179 页) 其二,恰克图贸易也促进了西伯利亚毛皮业的发展。清代学者何秋涛在其著作俄罗斯互市始末称“彼以皮来,我以茶往” ,就指出了在俄中贸易中,毛皮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其东部地区,毛皮的产量不断提高。许多毛皮和大部分皮革从西伯利亚进入中国,中国出口的货物,如粗布、大布、丝织品和茶叶也经销于西伯利亚各地。从 1726 年叶卡捷琳娜二世政府取消同中国的国家商队贸易起,恰克图成了西伯利亚推销当地皮货的主要地点。推销皮货使西伯利亚商人们逐
5、渐致富,增加了他们在边区内部进行贸易的流动资金,壮大了商人的经济实力。据史1 作者简介:吴来山 (1963- ) 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学院 政史系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研究方向:国际政治、俄国史、世界文明史。1 作者简介 2料记载, “恰克图市场在 18 世纪下半叶整个期间消耗了大量的毛皮” ,它促进了大部分西伯利亚民族,特别是雅库特、埃文基和布里亚特等民族的毛皮业的发展。因此“经由恰克图的俄中易货贸易促进了整个西伯利亚,特别是它东部地区的经济繁荣” 。 (西林 西林:18 世纪的恰克图俄文版第 181 页。 )其三,中国丝的输入促进了俄国尤其是西伯利亚丝织业的发展,俄国学者西林在其
6、著作中写道:1747 年在安加拉河左岸伊尔库斯克牧场,工商区住户普罗科皮耶夫建立了一座丝织工厂,用中国丝线制造宽腰带、围巾和条带。1755 年商人格拉祖诺夫在伊尔库茨克组建了一座同样的工厂。18 世纪末在有关俄国全国各类工厂的一览表中,记载一座设在托博尔省托博尔斯克城附近的丝织工厂,当时就是闻名遐迩的企业。同时期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即用中国丝线进行生产的西伯利亚家庭手工业也发展起来,其标志是家庭手工业的工匠的出现,如秋明的丝织工匠就以其高超技艺而著称,他们使用的是在伊尔比特集市上购买的中国丝线。其四,在长期的贸易交往中,中国风俗文化对西伯利亚居民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商人的家具、器皿等家庭用
7、品都是中国制作的,尤其中国的一些生活习惯对商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的俄国科学院院士格奥尔基说道:在伊尔库茨克、叶尼塞斯克,甚至托博尔斯克的某些商人家里,在酒席上不得不遵守中国的一些礼仪,即不仅要喝茶,而且要食用饭后的甜食。在富裕的伊尔库茨克的住户里,可以感觉到一股“中国风气” 。主要表现在居室中有许多中国饰物:彩画、花瓶、小塑像等,直到 1777 年,伊尔库茨克人不使用墨水,而是用从中国运来的墨汁写字。综上所述,俄中早期恰克图贸易在西伯利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恰克图贸易中断期间(17851792) ,从“贫穷的巴拉宾居民感到了忧愁”中, (西林:18 世纪的恰克图俄文
8、版第 178 页。 )就充分证明恰克图贸易在西伯利亚经济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西伯利亚商人资本的成长与恰克图贸易也是密切相关的。早期恰克图贸易最大的成就是促进了西伯利亚商人资本的发展。所谓的商人资本,马克思解释道:“不外是在流通领域内发生职能的资本” , 4即是一种古老的资本形式,通常是专门从事商业买卖,以攫取利润为目的的职能资本。18 世纪的俄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形成时期,当时,俄国政府的战略侧重于西方,西伯利亚开发问题自然次之。1886 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感慨地说:“我们必须以遗憾和抱愧的心情承认,对于(西伯利亚)这块富饶的地区,政府以前实际上没有做任何事情来满足它的需要,它被忽视了” 。 5
9、但作为一种经济形态,仍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孕育产生, “俄国商人资本运用和发展的主要领域是对外贸易” 。 6恰克图贸易恰恰为其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沃土。恰克图贸易推动了西伯利亚商人阶级的成长。17 世纪末西伯利亚商人在俄国政府眼里是无足轻重的,在 1699 年 10 月 27 日的政府训令中,西伯利亚商人被称为“贫乞的人” 。该训令写道:“某些城市有些商人,在征收钱款和实物税方面,无论什么税都没有人对他们抱有信心,因为他们是贫乞的人” 。 7但是,到了 18 世纪下半叶,由于恰克图贸易的发展给西伯利亚带来了良好的形势,这些“贫乞的人”中许多人开始走向富裕,他们用于国内贸易的资金增加了,以致成为西伯
10、利亚的许多城市中占统治地位的“高贵市民” 。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伊尔库茨克的商人,因为伊尔库茨克与中国为邻并盛产贵重毛皮。俄国学者夏波夫写道:“西伯利亚贸易和工业上的好处,一直在吸引新的工商业人员从俄国前往西伯利亚各城。18 世纪来自沿海各城市乌斯丘格、托季姆、卡尔戈波里、沃洛格德等的一些商人移居到伊尔库茨克,并在这里建立了富裕的商人之家” 8另外,在伊尔库茨克的大商人之中形成了寡头政治,他们控制着城市的管理权,当时享有一定权力的皮货商梅里尼科夫就是其中的一例,他在恰克图从事毛皮业务而致富,在当地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类似的情况在西伯利亚各大城市中都有反映。1762 年政府颁布了取消在恰克图的国家
11、专营政策后,对西伯利亚商人来说,一个“黄3金时代”降临了。商人们纷纷奔向村屯、小镇,采集各种毛皮、畜产品和农产品,同时出售从中国运来的各种货物。在寻找毛皮产地的过程中,西伯利亚的商人组织了探险队深入到堪察加、阿留申群岛收购皮货,保证了恰克图市场的货物需求。同时,恰克图贸易的兴盛也造就了西伯利亚的特权商人。据西林记载:在 18 世纪末,商人萨尔特科夫成了图鲁汉边区的特权商和绝对统治者。他要求市民给他以“上帝的荣誉” ,亲自镇压不驯服者。同时,恰克图贸易的繁荣又促进了俄国商人资本的发展,但它也是建立在对本国人民的经济盘剥的基础之上。据史料记载, “商人们利用农民积极需要钱币以便交纳赋税和购买日用必
12、需品的机会,在高利率的条件下以钱或货物放债。如果到期还不清债务,利率还要更高。结果农民完全处于商人的奴役之下,被迫做工偿还债务或非常便宜地卖给商人毛皮、粮食、牲畜等等” ,例如,邻斯克和基连斯克的农民境遇则更加凄惨,尤其是基连斯克的农民, “借一次钱以后农民便成为无力偿还的债务人,商人们残忍地向他们讨还债务,赶着农民的大车,不付费用地到处走” 。 9商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成为原始积累的手段之一,残酷之状可见一斑。从 18 世纪以后,西伯利亚商人已成为独立的阶级,并在经济和政治上享有一定特权。据史料统计,此时西伯利亚的商人已发展到 14027 人,占全部纳税人口的 5.44,已由 17 世纪的“贫
13、乞的人”变为经济、政治生活中的“高贵市民” 。这一变化显然与恰克图贸易是分不开的,恰克图贸易的繁荣造就了西伯利亚的商人,西伯利亚商人的活动又增加了商人资本的数额,从而促进了西伯利亚经济的繁荣,这是毫无疑义的。俄国不仅通过频繁的对华贸易直接获得贸易利润,而且还积极采取有利的措施,如政府为保证国家商队从莫斯科到中国一路畅通,在数十年中大力整修商队赴华通商的必经之路,同时鼓励向西伯利亚边区移民。到 18 世纪中叶时,俄国境内商路沿线的居民村屯明显增多,一些常有商队往来的西伯利亚城堡,如托木斯克、托波尔斯克、叶尼塞斯克、库兹涅斯克、伊尔库茨克等都发展成为拥有数万人口的中心城市。二西伯利亚商人资本的发展
14、,使恰克图贸易进一步扩大,反过来又促进了西伯利亚经济的繁荣。随着西伯利亚商人资本的发展,西伯利亚商人与恰克图的联系更加密切,投放到恰克图市场的资本数额也急剧增多。18 世纪中叶,大商人比切温的代理人们,从千岛群岛甚至阿留申群岛运来了贵重毛皮,由于当时政府法律禁止向中国出售,比切温便把它卖给了俄国商人,用所获得的钱购买了呢绒,然后发往恰克图以换取中国货。18 世纪下半叶,商人秋林、舒霍夫二人在 1788 年投入恰克图市场的各种皮货资本达到 9 万卢布。 10可见,商人们的活动对于扩大恰克图贸易所起的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季节性的定期集市对于商品流通和恰克图贸易范围的扩大具有重要意义。18 世纪下半
15、期,据统计俄国有集市 1.637 个, 11影响颇大的有:马卡里耶夫、伊尔比特、特罗伊茨克、斯尔斯克、托波尔斯克、塔尔图等 25 个集市。其中伊尔比特集市在西伯利亚曾名噪一时,它位于索利卡姆斯克和托波尔斯克之间,其集中欧俄各城市和西伯利亚各城市的货物于一处,解决了恰克图市场所需要的货物量。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伊尔比特集市交易额达到150 万卢布。 12为了方便交易,又在伊尔比特建立了宽敞的商场,到了 70 年代又增设了203 个大型店铺和 26 个小型柜台,其中一半以上由西伯利亚商人控制。从此,伊尔比特集市成为国内销售中国货的重要市场。应当指出,这些货物从伊尔比特不仅运入俄国内陆,而且还运入乌克
16、兰及波罗的海地区,另外,通过一系列集市,使全国经济融为一体,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市场。在西伯利亚有伊尔比特集市,欧俄有马卡里耶夫集市,波罗的海有塔尔图集市,他们就构成了商品流通的网络,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恰克图贸易的发展。伊尔比特集市每年 12 月进行;托波尔斯克每年 35 月;特罗伊茨克集市在夏季;马卡里4耶夫集市在 78 月进行,这种定期的集市从东部的恰克图和伊尔库库茨克经由伊尔比特、特罗伊茨克和马卡里耶夫,延伸到西部的斯摩棱斯克、基辅和塔尔图;从南部的佩列雅斯拉夫,延长到北部和西北部的阿尔汗格尔斯克和彼得堡。这样,纵横东西南北的集市贸易网点,随着季节的变化,货物源源不断地流向各地。使恰克图贸
17、易额不断增长,由此俄国学者西林称, “与中国人进行的贸易,每年贸易额可以断定有 250 万卢布左右。 ”13由此可知,恰克图贸易在俄国商人资本活动刺激下,有了更大的变化。从研究恰克图贸易与西伯利亚商人资本的关系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许多西伯利亚的大商人与恰克图市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恰克图贸易也促进了商人阶级的成长。西伯利亚商人“经由该地所进行的对中国的贸易中成长起来” 。 14其二,各种货物经由西伯利亚流向各地,形成了商品销售网点,促进了商人资本的循环发展,使恰克图贸易得以扩大,从而导致了西伯利亚边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三俄中恰克图贸易的发展史,实质上是政治斗争和贸易往来的历史。从
18、18 世纪初双方贸易的步履维艰,到 19 世纪的上半期的贸易如火如荼,反映了两国政府的政治利益冲突和经济关系的合作。俄国政府把打开中国市场,发展对华贸易作为对外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贸易中俄国获利甚巨,增加了国库收入,同时促进了西伯利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俄国商人资本的发展。俄国对华贸易实际上成为俄国原始积累的一条重要途径。清王朝统治者并不重视对俄贸易中的获利情况,而是着眼于政治,求得边境的安宁保持大国的形象,才以恩赐的态度同俄国保持贸易关系,因此,清王朝在贸易中所获经济利益甚少,更可惜的是丧失了发展民族经济的契机,在自恃“物产丰盈,无所不有的巨人”的妄自尊大的传统观念支配下,到 19 世纪中期
19、,已证实它“是一个躯壳中空的巨人” 。 15 从此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距离。其教训是刻骨铭心令人反思的,因此研究俄中恰克图贸易关系史具有现实意义。1 卡巴诺夫:黑龙江问题 ,中译本,第 69 页。2 帕尔森: 外贝加尔边区纪行 ,中译本,第 136 页。3西林:18 世纪的恰克图俄文版第 179180 页。4 雅科夫柴夫斯基:封建农奴制时期俄国的商人资本 ,科学出版社,1956 年,第 2 页。5 安特鲁马洛泽洛夫:俄国远东政策 , (18811904) ,商务印书馆,1977 年,第 303页。6雅科夫柴夫斯基:封建农奴制时期俄国的商人资本 ,科学出版社,1956 年,第 27 页。7 西林:18 世纪的恰克图俄文版第 154 页。8西林:18 世纪的恰克图俄文版第 155 页。9西林:18 世纪的恰克图俄文版第 174 页。10 雅科夫柴夫斯基:封建农奴制时期的商人资本 ,中译本。第 49 页。11西林:18 世纪的恰克图俄文版第 162 页。12苏联史纲 (18 世纪下半期)第 124 页。13西林:18 世纪的恰克图俄文版第 174 页。14雅科夫柴夫斯基:封建农奴制时期的商人资本 ,中译本。第 74 页。15 费正清:剑桥晚清中国史 (18001911 年)上卷,第 40 页。(张晓校 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