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情画意宇宙情怀与世界物质性物质运动规律的最佳结合之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4.1 世界的物质性,一、提升高度,理解物质概念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自主阅读学习教材第28页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知识说说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盘古开天,上帝创世,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并非人或上帝创造的,可见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自主阅读学习教材第29页材料,回答:1、下列观点属于什么哲学观点?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泊,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
2、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泰勒斯: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德谟克利特认为: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2)哲学中“物质”的概念?(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物质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共同本质的反映),我们在物理上学习了“电荷”的相关知识
3、,电荷和我们所知道的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这些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否属于物质范畴?,探究思考,结论1:物质不等于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我们说电荷、磁场、紫外线等属于物质的范畴,但是能不能说它们就是物质呢?为什么?,结论2:物质不等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据此回答12题。 1、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相加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2、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人脑 基本路线 生产关系 思想观念 国家 辩证唯物主义 A B . C D,D,A,【总结感悟】:理解物质概
4、念就要从一般的本质和规律来思考,用囊括一切的思维方式来辨别,用抽象的思维来分析。,今后我们所学习的哲学道理,同样要运用这一思维方式,不可拘泥于一事一物,而形成的理论却又适用于所有领域。 唯有凌绝顶之上,方能览众山之小!,二、扩展宽度,分析“世界统一于其物质性”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1、教材是从几个角度来论证世界的物质性的?你觉得是否全面、科学?,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世界,2、看视频人类的产生,结合教材思考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漫画是怎样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只能选择与当时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能滞后或超越当时的生产力水
5、平。,3、能说人的意识是物质的,或者具有物质性吗?,人的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它离不开物质。,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世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总结感悟】:在哲学的学习中,当我们分析某一问题时候,要注意多角度、全面的考虑。否则容易导致观点的失之偏颇。如世界物质性的分析就是如此。,在今后的学习中,分析问题还要注意时空的限制,明确当时当地之情景,做到既结合实际,又
6、合理预测。 希望我们通过哲学的学习,能够共享一轮明月,共品哲学之美!,三、挖掘深度,世界物质性的哲学道理分析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1、回顾: (1)什么是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是什么关系? (2)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什么关系?,2、升华: 本节课我们所了解的一个重要的世界观是什么?根据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世界观,其方法论应该是什么?,世界观-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 我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分析以下内容,各学科的内容是如何体现世界的物质性的?分四组同学解析,组长为各科(语文、历史、地理、
7、生物)课代表,讨论完毕需指定发言人。,论道,摒弃学科成见,实现互通有无,广泛涉猎,用心思考,你获得的将是是整个世界。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总结感悟】: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知识不尽相同,但却又相辅相成。没有正确的世界观,终于导致牛顿100多万字关于上帝的手稿被人们所遗弃!而没有自然科学的发展,又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辉煌成就!,一、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 概念二、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三、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和方法论(世界观+方法论),本课总结,“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承认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
8、的共同特征的抽象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讲它是第一性的东西,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比如,他人的思想对于我来说就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的思想是“物质”的。,疑难问题突破,物质的具体形态与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关系是什么?,两者是个性与共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的关系:,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的,有生有灭。,联
9、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我们应这样认识物质概念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 世界统一于物质 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A. B. C. D.,A,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按照自然法则自发地调节、演化和发展。这一事实说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意识的影响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物质是世界的本质A. B. C. D.,(A),“世界上
10、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强调的是,A、每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B、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C、物质的可知性D、意识的能动性,C,基础经典全面扫描,一、选择题1总结以前的4000多年,人类的自然观是把大自然奉为神灵。从15世纪,人类开始主宰自然界。但是实践证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朋友与伙伴的关系,人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在合乎自然的前提下,改造利用自然。这是因为()A人类社会是客观的B自然界是客观的C人与自然始终是和谐统一的D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改造着自然界的客观性,解析本题考查对自然界客观性的理解。人们之所以在合乎自然的前提下改造利用自然,是因为自然界是客观的,B项符合题意,A项
11、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C、D两项说法本身错误。,2漫画自“罚”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自然界具有物质性,破坏自然必然受到惩罚人可以认识和创造自然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人无法左右自然界的变化与发展AB CD,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漫画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破坏,以及受到的惩罚,正确,选C。自然界是物质的,人可以认识自然,但是不能创造自然,排除。,3近几年,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对民营医院限制越来越少,大量社会资本涌入医疗卫生领域,但对合资以及独资医院还存在诸多限制。2014年8月2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商务部印发通知,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的方式在北京等七地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这
12、表明()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事物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事物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意识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AB CD解析由单一的公立医院到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并存,再到允许设立外资独资医院,体现了事物是运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符合题意。,4唐代诗人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气势雄伟,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挂”字很妙,充分体现了()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B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C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D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解析“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符合题意;A、B
13、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有重要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C不符合题意。,5李克强在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发出的贺信中指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符合的哲理是()A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尊重自然规律,就一定能战胜自然C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D意识始终正确地发挥能动作用解析保护强调相对静止,发展强调绝对运动,A符合题意;C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D观点错误。,6下列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所蕴涵的哲理相近的是()A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D人生
14、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解析“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符合题意。A体现了看问题受角度的限制。B体现了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体现了运动变化的观点。,7在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入山问樵,入水问渔意识活动有利于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运动、规律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错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体现了运动是物质固
15、有的根本属性。错误,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8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特点。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此C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应排除。,9下列说法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C江山易改,本性难移D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解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诗的意思是,虽然“乡音无改”但是“鬓毛
16、已衰”,强调的是事物的运动变化。A项强调的是规律,C项强调的是静止,虽然“江山易改”,但是“本性难移”,D项强调的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均与题意不相符。,10赫拉克里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个观点()A前者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后者否认静止的相对性B前者承认运动的普遍性,后者承认运动的特殊性 C前者承认动中有静,后者承认静中有动D前者离开物质谈运动,后者离开运动谈物质解析“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既看到物质的运动也看到物质的相对静止,河流的性质没有改变,所以第一次可以踏进这条河流,但是第二次踏进的河流已经不是当初的那条河流了;“人
17、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看到了物质的运动而否认了物质的相对静止,第一次踏进的那条河流是不断运动的,但是他没有考虑到那条河流也是“静止”的,在这段时间,河流的性质没有改变,该观点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故选A。,1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哲学寓意是()A人有时候能认识规律,有时候不能认识规律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C规律是客观的,具有不可抗拒性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无章可循的解析题干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项正确;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A、D两项均错误;B项与题意不符。,12生命好似流水,这股水从生命的源头流下来,永
18、远在动荡,通过乱山碎石,到达那唯一的生命之海,没有什么能够阻止它。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有()规律具有客观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ABCD解析“生命好似流水”说明事物是运动的,“没有什么能够阻止它”说明规律是客观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运动和规律,没有体现静止,排除。,13在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碧水荡漾、绿草摇曳、白鹤起舞,生态之美令人沉醉。为了保护这湖清水,江西省以决然的勇气向这道世界性难题宣战,启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今日赣鄱儿女,正以求解“哥德巴赫猜想”的豪情与智慧,生动演绎着一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
19、处的哲学依据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主观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出发点ABC D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观点错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观点错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以客观实际为根本出发点,科学发展观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正确切题。,1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说明了规律具有()A特殊性B主观性C多样性D客观性解析自然界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不因为尧的英明而存在,也不因桀的残暴而灭亡。这讲的是事物运动规律的客观性。故选D。,15下列观点中属于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是()旋岚
20、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ABCD解析是只承认静止的不变论;都是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是辩证法的发展观点。,16目前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业务实现了由简单的“观云识雨”到精细化预报的转变,从而能够对暴雨、强对流、寒潮、高温、大雾、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实行连续监测、预报和预警。这说明了()A.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去改变规律B.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C人们可以改造自然物的属性来为人类服务D人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认识和利用规律解析材料所叙述的我们能够对灾害性天气实行连续监测、预报和预警,说明我们能够
21、认识和利用规律,D项说法正确。规律是客观的,不能改变和创造,A项说法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自然物的属性也是客观的,人们不能改造,C项说法错误。,二、非选择题 17. 19.6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居民和游客12万余人,受灾店铺近4000家2014年7月中旬,在暴雨下,湖南凤凰古城惨遭“落水”,引发广泛关注。此次凤凰洪灾,一是由于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更重要的是因为凤凰古城城市管理、规划方面的不足。专家认为,凤凰古城应该吸取教训,实现景区建设的“华丽转身”。一方面,凤凰作为河流峡谷中的城市,容易受山洪、泥石流的袭击,因此建筑地平面的高度应该高于历史最高水位,并且还要适当留出一些余量。另一方面,政府有必要对当地火热的旅游形势进行调控,对经营活动加强梳理和规范。请运用辩证唯物论关于规律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的看法。,答案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凤凰古城近年来违背客观规律的过度开发,城市管理、规划方面的不足,是导致此次严重洪灾的重要原因。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凤凰古城应吸取教训,充分利用规律,实现景区建设的“华丽转身”。解析解答本题,要运用规律客观性原理以及方法论进行分析。注意结合材料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