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三讲 近地空间环境,2,航天器在空间飞行时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称为空间环境。太阳系内的空间环境可分为:,地球空间环境 行星际空间环境 其他行星空间环境,大多数航天器运行在近地空间。,3,3.1 地球空间环境,3.1.1 地球的数学描述采用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1975)推荐值 参考椭球体:长半径 a=6378.14km短半径 b=6356.76km扁率 f=1/298.257引力常数GM=3.986005105km3/s2,地球大气层以外的领域通称宇宙空间(外层空间、太空) 太阳系内宇宙空间分为:行星空间、行星际空间。 行星空间指行星引力作用的范围,行星际指
2、行星间其他空间。,4,表面重力加速度:标准值 g09.80665 m/s245纬度处 g459.80612 m/s2其他纬度处 g9.78031(1+0.005302sin2 - 0.000006sin22),半径向量a(1 - 0.00336317sin20.00000639sin22) 式中, 地理纬度。,5,3.1.2 近地空间(Near-earth Space),地球引力作用以内的区域称为地球空间, 为一个球体:R9.3105km(约150个地球半径)平均地月距离:eEM 3.84105km(384404km,约60个地球半径)月球对地球也有其作用空间:R月 6.6104km,6,3.
3、1.2 近地空间,深层空间(深空,Deep Space):近地空间(Near-earth Space):100kmR 35786km (地球静止轨道);也有人定义为90kmR6.5104km(10RE).影响航天器活动的因素:地球大气、地球电离层、地球磁场、太阳电子辐射、空间离子辐射。,深空,7,3.2 地球大气,大气质量 m大气5.131018kg,占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0.86。90%以上集中在15km高度以内,99.9%在50km高度以内,2000km以上及其稀薄。,地球大气指由地球引力场和地磁场束缚,位于地球表面和水圈之上的气体层。,8,图3.1 地球大气层,9,3.2.1 地球大气的结
4、构,按温度垂直分布特性分为以下五层:1.对流层:南北极78km,赤道上1618km,中高纬度处812km。占3/4空气质量,空气状况经常变化,风雨雷电在此发生。2.平流层: 50km,大气无上下对流,只有水平方向的流动,空气质量占1/4。20km以下温度一般保持在216.65K (-56.5) 。2032km气温逐渐升高。层内水蒸气、尘埃很少。,10,3.中间层: 80km,空气只有1/3000。5053km之间,气温随高度上升,达282K0,以后下降,到80km处降为196.86K。4. 热层: 400km。80km以上,气温随高度上升,到150km处,达1000K。 在400km处,达15
5、001600K。5. 外层:4001600km。 大气边界位于20003000km。,11,图3.2 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关系,12,按大气被电离情况, 分为电离层和非电离层:非电离层:H50km,大气处于中性原子状态;电离层:50km以上到大气层边缘,是电离介质区,由电子、正负离子及中性粒子组成。电离层受地磁场影响,从而影响短波通讯。,13,图3.3 正常电离层结构示意图,按电子浓度可将电离层细分为:D层: H=5090km,电子103104/cm3(昼);E层: H=90140km,(12) 105/cm3(昼大夜小);F层: F1:H=140200km,电子3 105/cm3 (夏昼
6、);F2:H=2001000或2000km,(12)106/cm3 (昼大夜小、冬大夏小),14,(1).密度(表31)海平面处 01.225103g/cm31.2kg/m3。密度随高度急剧下降。在100km高度,只有107 0。也随时间、纬度、季节、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影响而变化。,3.2.2 地球大气的物理特性,15,表31 不同海拔高度的大气密度,16,(2). 温度海平面大气温度的标准为 T015(288K)。 120300km之间:,式中,T,T120分别为外层和H=120km处的大气温度,K; T Z海拔高度,km; S常数,S=0.291exp(-q2/2),(3-1),17,海拔
7、3001000km之间,接近等温; 海拔1000km以上,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18,空间大气的温度仅仅是大气的温度,而非物体在空间的热平衡温度。因为宇宙空间空气极为稀薄,不足以加热物体。 宇宙空间的能量密度在任何方向为10-5W/m2,相当于温度为3K的黑体(black body)发出的能量。【所谓黑体是指入射的电磁波全部被吸收,既没有反射,也没有透射( 当然黑体仍然要向外辐射)】 太空只吸收、而不反射能量。这种环境称为空间冷黑环境,又称热沉(热汇)(heat sink)。,19,(3). 压力(表33)海平面标准压力P01.01325105 Pa。表33 不同海拔高度的大气密度(中纬度、春
8、秋),大气压力变化还与纬度、季节、太阳活动情况有关。,20,3.2.3 地球大气的成分地球大气主要由C,N,O元素组成,从海平面到海拔80km高空,大气中各种气体的比例基本恒定,平均分子量为28.96。大气密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如海拔100200km处, N2: 10131091010个/cm3;O2: 1012(14) 108个/cm3;O: (28)1011(15)109个/cm3,21,3.2.3 地球大气的成分(续)20km以下,主要是氧分子、氮分子;2050km,臭氧层, O380120km,部分氧分子开始离解为氧原子。120300km,主要是氧原子、氧分子、氮分子。600700
9、km以上是氦,He(表34)。,22,表34 某些海拔高度处大气的平均分子量,23,3.2.4 高层大气对航天器飞行的影响高层大气对航天器的影响主要是气动阻力、升力、气动加热,及原子氧对航天器的腐蚀作用。原子氧会与薄的有机涂层、先进的复合材料和金属表面发生反应。例如:用于绝缘与密封的Kaptom,在1021个氧原子/m2的原子氧作用下,厚度将损失2.8m。材料机械力学性能下降、光学和电性能改变。,24,*F10.7太阳对电辐射能量,为太阳发出的波长10.7cm的电磁辐射强度度量。单位:10-22W/(m2.Hz),图3.5 不同F10.7时高度与大气密度的关系,25,图3.6 原子氧密度,原子
10、氧密度随高度和太阳活动的变化关系见图3-6。,航天器材料选择要考虑任务周期与太阳活动周期的关系。,26,3.3 地球磁场,基本概貌内源场:起源于地球内部包括基本磁场和外源场变化时在地壳内的感生磁场。外源场:源于地球附近的电流体。主要部分来自太阳风,即太阳喷发出来的等离子体。,地磁场:Geomagnetic field,27,人们普遍认为:地磁场起源于地核中熔融金属流动时所产生的电磁效应。另一说法是:地核在6000K的高温和360万个大气压的环境中会有大量的电子逃逸出来,在地幔间形成负电层,因地球自转而产生地磁场。,28,地磁场是变化的。其瞬时变化归因于两个因素:电离层中的电流体变化;太阳黑子活
11、动。引起“磁暴”现象,如在漆黑的北极上空会出现美丽的极光;指南针摇摆不定,无线电短波广播突然中断,依靠地磁场“导航”的鸽子迷失方向,四处乱飞等。,Magnetic Storm,Polar Light,(aurora),29,极光,地磁场的三要素:,(1)磁偏角D:磁场水平分量与正北方向的夹角。 (2)磁倾角I:磁场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 (3)磁场强度(水平方向H,或垂直方向Z),30,3.3.1 磁层,磁层:由高能粒子辐射带、低能粒子辐射带、环电流、等离子体层、等离子体片、等离子体幔等组成。,磁层顶:在向阳面,为磁层的边界。 磁尾:在背阳面,为柱状拖尾。,31,等离子体层:电离化大气。 等离子
12、体片:主要成分有H+,O+,He+,电子能量几百至10keV; 电离层等离子体:在距地面703000km的空间,为电子、正负离子和中性粒子组成的气体混合物。以电子浓度分为D,E,F(F1,F2)层和外电离层。,32,图3.7 地球磁层剖面图,33,地磁场控制着近地空间带电粒子的运动,并通过大气增温对航天器轨道产生影响。同时,磁力矩影响航天器姿态。 太阳风,即太阳喷发出来的等离子体。太阳风及行星际磁场可能引起磁暴或磁层亚暴。此时对卫星表面电位影响巨大,强电弧、电磁脉冲影响星上电源系统、控制和通讯系统的正常工作。,34,3.4 空间粒子辐射,空间粒子辐射分:天然粒子辐射环境和高空核爆炸后形成的核辐
13、射环境。 无论是高能带电粒子辐射还是核辐射都能对航天器上的电子元件及功能材料发生相互作用;在载人航天中,对航天员产生不良影响。,35,天然粒子辐射环境中主要的带电粒子来源:地球辐射带(Van Allen Belt): 主要成份为质子和电子。 太阳宇宙线: 是太阳耀斑时喷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主 要是质子、 粒子和少量电子,又称太阳 质子。 银河宇宙线: 来自银河系,单粒子能量很高、强度很低。 绝大多数为质子,其次为粒子。,36,图38 地球辐射带结构示意图,37,3.5 空间真空和空间失重,3.5.1 空间真空宇宙空间是一个巨大的真空环境。航天器大多在超高真空中飞行,面对一系列新的物理现象: 1
14、. 材料表面升华加速2. 热传导变坏真空中,不存在对流,就没有对流热传导,只有热辐射。压力下降时,空气热传导系数下降。,38,4. 材料雾化航天器在大气层中飞行时,若受到空间带电粒子的撞击,表面材料将会发生雾化。在外层空间中,由于氢离子的扩散,材料表面充满着氢离子,材料的光学性能会改变。,3. 表面电导发生改变和放电物质发生挥发和离解,介电特性发生变化,引起放电、漏电,材料表面层的导电率也有相应的变化。,39,5. 材料的机械性能改变极低的空间压力下,材料表面发生变化,出现微细的裂纹或晶隙腐蚀,表面保护膜破坏,机械性能变坏。 6. 材料与外部环境介质间的摩擦加剧正常大气压时,材料表面有氧化膜保
15、护。在空间,氧化膜破坏,材料与航天器周围环境介质之间的摩擦加剧。,40,3.5.2 空间失重物体在引力场中自由运动时,有质量而不表现重量的一种状态,叫做失重,又称零重力状态。有时也泛指零重力和微重力状态。 1. 载荷系数大地水准面,重力加速度为g0,设某运动状态时重力加速度为g,K称该状态的载荷系数:K=g/ g0K1,超重力状态;K1,在水准面上,称1g0状态;104 K 1,低重力状态; 107 K 104,微重力状态,称g0状态。,41,2. 微重力物理现象液体的对流、沉降、分层、静压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表面张力特别突出。统称微重力物理现象。具体表现在:(1)晶体的生长在1g0
16、状态下,溶液的对流使生成的晶体出现条纹,生长的树状晶体形成结构严重缺陷;在g0状态,由于对流现象减弱,晶体均匀,结构完整,颗粒较大,强度较高。,42,(2)合金的形成在1g0状态下,重力的沉降使合金内部出现不均匀性; 在 g0状态,沉降作用十分微弱,无需搅拌而获得的合金十分均匀。,(3) 微重力生理现象航天员刚进入失重状态时,有心悸、感觉错 误等不舒适现象。长期处于失重环境,可能引起某些疾病。失重对人体免疫力和遗传情况也有不同程度 影响。,43,4.微重力对空间飞行的影响在g0状态,还会产生一些异常现象。如,火箭的液体推进剂会在储箱中飘浮,造成严重 事故。,图3.9 失重状态下推进剂的漂浮现象
17、,44,3.6 空间碎片,航天活动在太空留下的人造物体称为空间碎片,也称空间垃圾。,2006年2月3日,国际空间站抛出一个特别的卫星,太空服卫星一号(SuitSat-1),这个卫星是一个经过改装的俄罗斯退役航天服。,45,3.6.1 空间碎片的来源美、俄是空间碎片的最大制造者。只在1978-1981,1989-1992出现负增长。(1)工作产生的碎片失效的有效载荷、卫星发射或工作时抛弃的物体,如镜头盖、分离装置和包装部件、起旋装置、空推进剂箱、已燃尽和未使用的火箭体、有效载荷整流罩、航天器丢弃物等。,46,图3.10 记录在册的空间物体数,1986,1993年发生的Ariana和质子号末级爆炸
18、,使该两个年度空间碎片陡增。,47,(2) 碎裂生产的碎片碎裂原因: 内部装置,如蓄电池等装置的爆炸 推进剂箱的爆炸(属高能爆炸),Delta火箭末节 充压箱爆炸(属低能爆炸) 故意炸毁(3) 老化生产的碎片航天器表面长期暴露在真空环境中会逐渐分解、剥蚀产生微小的空间碎片。也有热防护层和隔热材料因老化分解而脱落。,48,(4) 固体火箭发动机粒子固体发动机燃料喷出的粒子(氧化铝) ,尺寸小,约0.1mm以下。对处于该环境下的空间飞行器表面有有腐蚀和污染作用,影响光学镜头、太阳能电池的性能等。不过,由于粒子质量小,发动机工作时停泊的轨道低,陨落快,只有少数粒子在太阳光压作用下扩散,其影响只是短期
19、的。,49,3.6.2 空间碎片的数量、分类与分布,美国通过地面空间监视网(SSN)进行观测。 大碎片:直径大于10cm 风险碎片:直径大于1cm 、小于10cm 小碎片:直径小于1cm轨道越高,空间碎片最小尺寸越大。1000km高度处,空间物体最多。大碎片数量很少,但质量总数占99.93%。,50,3.6.3 空间碎片对航天器的影响,直径小于0.01cm的碎片会使航天器表面产生凹陷和剥蚀,长期与卫星碰撞会造成累积影响。直径为0.011cm的碎片影响视航天器耐受性和防护措施。比如直径为0. 1cm的碎片会对卫星结构造成损害。直径大于1cm的碎片将对航天器造成灾难性的破坏。,51,目前,航天器上
20、实际采取的防护措施能抵御直径小于1cm、质量小于1.46g的空间碎片;对2cm的碎片,不能有效地防护;对于大于2cm碎片,唯一的方法是躲避。幸而大多数航天器尺度为中等大小,遇到2cm以上空间碎片概率极小;对大尺寸航天器则需专门研究其防护措施。在地球同步轨道内,空间碎片密度较低、空间物体相对速度较小(约为低轨道处1/10),碎片破坏性相应较小。,52,目前太空碎片数量已超过了3000万个。我国对空间碎片的研究起步晚,在神二、神三、神四的时候都没有成熟的成果应用,神五的时候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比较简单的东西,当时也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神五飞船曾经和一个空间碎片擦身而过,当时概率比较高,所幸后来是有惊无险。 “神六”轨道附近有500个左右空间碎片,不过,都是哪些碎片还不是很清楚。,“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2005年3月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成立,将为中国在空间航天领域建起安全预警系统。,53,美国1997年发射的一颗卫星(铱33),在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2月10日上午11时55分(北京时间11日0时55分),与俄罗斯一颗1993年发射的、现已报废的卫星相撞,地点位于西伯利亚上空;这是历史上首次卫星相撞事故。,俄罗斯Cosmos 2251,“铱33”,模拟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