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论创造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创造学思想的方法和思维特点,认识创新对人类的巨大作用。 2学会质疑与探疑的一般方法。 3了解文章灵活多样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创造学思想的方法和思维特点,认识创新对人类的巨大作用。学会对问题的质疑、探疑。 难点:文章内容的编排顺序。 【学习步骤】一、导人新课 故事一:某公司招聘推销员,考题是向和尚推销梳子,第一个人一把梳子也没能推销出去,因为和尚显然不需要梳头发的梳子;第二个人推销出去了一把梳子,他劝老和尚用这把梳子来梳胡子;第三个人居然推销了一千把梳子,他说动寺院用这梳子赠给香客以保佑他们。这第三个人当然被录取了,并在后来的工作中不断取得成功。
2、 故事二:以鞋类为主要经营项目的某体育用品公司打算到非洲拓展市场,市场调查人员甲通过调查上报道:“那里的人都不穿鞋子,鞋子在那里没市场。 ”市场调查人员乙通过调查上报道:“那里的人都还没有穿鞋子,那是一个多么巨大的鞋子市场啊!”最后该公司毅然到非洲拓展市场并取得了成功。 二、自主学习:学生读文章,质疑与初步合作探疑 1读文章,独立围绕以下方面质疑:你读懂了吗?如果没读懂,你对文中的哪些句子、段落有疑问?如果读懂了,你对全文的内容与主旨明确了吗? 2学生分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小组能解决的就地解决,不能解决的由小组长写在一张纸条上交给教师。 3对所交问题予以归类(按照文章先后及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归类
3、)、公布,全班准备解决以上疑问。 三、互助合作: 方式:由学生自主地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以下问题及解决要点: 1、第一则走题了吗? 2、本文段与各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内容是如何联起来的? 3、 看到画面之外究竟是什么意思? 4、是不是乱想就好? 5、顺其自然是什么意思? 四、对文章写法的探究 1请整理本节课最值得学习的学习点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决议上交。 2全班探究,预设:一是思想内容上的启迪(要求用事例来拓展),二是写法(要求用文中例子来阐述)。原则上一听就懂的,前面分析较多的则少讨论,避免重复;同时对本文的写作顺序不作严密性分析。 五、鉴赏精彩段落 读“造就你自己的规则” 、
4、 “使用你的想象力” 、 “看到画面之外”这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 亚力山大所谓的“自己的解结规则”是什么?2、 关于亚力山大的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 加点词“梦想”由什么含义?4、 那个衣荷华州的农民的思维局限性表现在哪里?六、拓展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问题5 月 4 日,一个光荣的日子,一个青年人的节日89 年前的激扬呐喊犹在耳畔,我们却已进入了“80 后”逐渐成为我国社会青年主体的时代。 “80 后”们用一份份精彩的答卷,让人们摆脱了一度对他们的疑惑和担忧,在五月的鲜花再次盛开的时刻欣慰的看到了一种最美丽的传承:89 年前的那股爱国主义的热流依旧奔涌在这些接过历史火炬的
5、青年人的血脉中,他们用带有时代特色的方式弘扬着爱国、民主、科学等“五四”精神。近年来,人们常常听到对“80 后”青年的质疑声:普遍缺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他们有的热衷于游戏,有的沉迷于网络、 、 、 、 、 、 “正因为80 后的这些表现,曾经让人为之担心, 80 后能否传承爱国、民主、科学等五四精神?能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引领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长尹韵公说。就在人们担心“五四”精神的历史火炬能否传承到“80 后”手中的时候,围绕着另一把火炬的传递发生的故事回答了这些疑问。当奥运火炬在伦敦、巴黎的传递遭到“藏独”等反华势力的野蛮阻挠时,全世界的人们见证
6、了以“80 后”为主体的中国年轻人的力量。圣火所过之地,留学生们自觉组织起来为祖国加油、保卫奥运圣火,和企图捣乱的反华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互联网上,他们用事实和证据批驳和揭露一些西方媒体的谎言、 、 、 、 、 、和历史上许多危难时刻一样,中国“80 后”的青年一如先辈们为国挺身而出, “中国”二字成为他们心中的最重。“当代表着爱与和平的圣火,受到一些专门抗议者的侮辱时,我认为这侮辱不是给中国的,而是给全世界所有热爱奥运的人民的。 ”这是 4 月 19 日在法国巴黎共和国广场,出生于 1982 年的中国留法学生约 20 分钟的流利法语演说中的一段话。这段演讲甚至在一些法国人当中引发了反响和
7、思考。做这篇题为“不能让祖国受委屈”的演讲人李洹,在接受采访谈到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时,很直接而简明的回答:在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有责任这样做。网友“我的中国心”说:“我们这一代有共同的心声,希望我们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好,一切外来势力妄想通过宣扬他们所谓的民主、人权来达到分裂、打压中国的目的,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出生于 1980 年的武汉大学研究生刘丽冰说:“我天天关注火炬的传递。我越来越从骨子里觉得:祖国的强大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我们有责任承担起爱国这个命题所有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必须这样做。 ”“80 后”:爱国,炽热而不失理性。“80 后”的爱国青年,爱国心和爱国情是炽热的,这种炽热让世人感受
8、到新一代中国青年巨大的力量和一个国家无比深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同时, “80 后”的中国青年在爱国心得强大引领下,又体现出了时代特有的理性和理智。“我觉得,爱国需要理智的思考。作为一名留学生,我感觉海外华人这个群体,身后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看清自己的大方向,脚踏实地地做自己的事情。我们应该把生气转化为一种动力,投入到我们以后的生活中去,抓紧每一分钟时间,来建设一个越来越强大的祖国。 ”激情演讲不能让祖国受委屈的李洹冷静的回答了关于下一步如何表达爱国热情这个问题。“如果说80 后青年的爱国到底有什么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特点的话,我觉得就是理性爱国这四个字。 ”他说。在一系
9、列的举动中,我们一方面能够感受到“80 后”那么热烈的爱着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我们更惊喜于他们用现代最迅捷的传播方式传播信息,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感怀。“1840 年,告诉了我们太多的事实!除非足够强大,否则就是尔为刀俎吾为鱼肉。所以,稳定在这个多事之秋是压倒一切的大事。 ”这是一篇在网上迅速传播的一名“80 后”网友的帖子。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彭富春说:“凝聚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情怀炽热而行为理智,80 后的青年毫无疑问是中国充满希望的一代。 ”(摘自浙江文明网解读“80 后”青年爱国主义精神 )注:文中“80 后”指出生于 19801990 年间的中国青年。1、 本文着力阐述的一个观点
10、是什么?2、 作者用哪些事例证明自己的主要观点?请概括回答(至少概括三个)3、 作者认为“80 后”青年爱国的独特方式是什么?4、 文章写了人们对“80 后”曾有的疑虑和担心。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七、总结拓展 1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课外作业: 就环保问题提出自己新颖有效的小“点子” ,也可不局限于环保问题,实在难以想出好点子的也可收集几条别人的好点子。 参考答案:一导入: 用以上两个在无商机处创造商机的例子来导人创造性思维,从而进入文章。 (用这样的故事导入,一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跟创造性思维结合得非常紧,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二、2 、 这一步很有必要,小组
11、能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从而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一起探讨一些真正属于多数人的疑问和更有价值的疑问。同时这也发挥了合作的优势。三、1、引导学生从第一则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入手2、此问题在解决各部分单独的问题之后进行。这样才不至于因题目太大而使学生无力分析。最后让学生找到某些思维的共性,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总结出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有利条件和方法等。3、引导学生读文本, 、文中有什么画面,画面之外又是什么?有什么拓展义?从中告诉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4、让学生认真辨析题目5 是顺应思维的自然吗?逆向思维。以上问题的探究按照学生实际的情况来调整,并力求通过一个问题来解决几个学生的问题。
12、顺序是依据文章内容先后,且由局部到整体,由文本理解到拓展延伸。 (此部分是本堂课最具价值的部分,同时也是最难操作的部分,因为学生的提问必然是千变万化的,一些生成性问题就此产生,这要求教师既要密切关注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又要时刻调整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一部分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本节课的成败。) (由学生总结更能让学生们动起来,其效果比教师的总结更好。) (学生的拓展体现层次感,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难度的选择,让不同的他们都能有收获。) 原则上一听就懂的,前面分析较多的则少讨论,避免重复;同时对本文的写作顺序不作严密性分析。 五、1、指亚力山大用剑将死结一劈为二。2、 说明了人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创造。能够有创造思想的人往往会有柳暗花明的机遇和成功。3、 “梦想”指孩提时常有的幻想力和想象力。4、他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不能高瞻远瞩,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发展的洞察事物的能力。 六、1、 “80 后”青年爱国不失理性。2、留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为祖国加油;保卫奥运圣火;和捣乱的反华势力作斗争;在互联网上,用事实和证据批驳揭露西方媒体的谎言;李洹用法语在巴黎共和国广场做题为“不能让祖国受委屈”的演讲等。3、他们用现代最迅捷的传播方式传播信息,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怀。4、为下文突出“80 后”青年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捍卫祖国利益的可贵品质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