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0.5物体的浮与沉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1).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383833 上传时间:2019-04-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5物体的浮与沉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0.5物体的浮与沉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0.5物体的浮与沉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0.5物体的浮与沉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0.5.物体的浮与沉主备人:执教人: 执教班级: 执教时间: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由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共同决定的。、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活动的和交流,寻找并发现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的具体方法。、经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能力。、通过对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科学活动与实践研究的进程中,感受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思考物理问题的研究积极性。、通过阅读“打捞中山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如实记录数据,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二、设计思路:先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体会可以改变物体所受重力或浮力的大小来控制浮沉,为“探究物体浮沉条件”明确探究方向,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浮沉条件,并推导分析出密度关系,最后分析总结浮沉条件的应用。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施教策略:教学重点:物体浮沉条件。施教策略:利用好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分析,边总结。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教学难点:物体浮沉条件与平均密度关系的推导。突破策略:利用 F 浮= 液 gV 排 和 G 物 = 物 gV 物 以及 V 排 与 V 物 的关系进行推导。四、教学资

3、源:橡皮泥、苹果、蜡烛、弹簧测力计、量筒、水、小瓶、配重物、浮沉子。五、教学设计:(一) 引入新课:可由节前引言引入物体的浮沉问题,导入本节课。(二)新授内容:1、活动 10.12通过活动“怎样使下沉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物体沉下去?”并思考自己的做法实际上改变了什么力?是如何改变的?让学生体会可以改变物体所受重力或浮力的大小来控制浮沉,为“探究物体浮沉条件”明确探究方向。2、探究物体浮沉条件:(1) 演示实验: 先多放点配重物,测出重力,然后将瓶子浸没水中,测出V 排 ,计算出浮力,观察浮沉,比较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 减少配重(使之浸没后上浮),测出重力,观察上浮现象,比较力的大小。 待物

4、体静止漂浮时,测出V 排 ,算出浮力,比较力的大小。若能恰好调至悬浮,则更好。(2) 记录数据,并由实验数据总结物体浮沉条件,指出漂浮、悬浮、沉底(三种静态)和上浮、下沉(两种动态)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说明漂浮、沉底分别是上浮、下沉的最终状态。讲解悬浮时要指出物体处于自由状态,而不是单纯的全部浸没就叫悬浮。(3)利用浮沉条件推导出对于实心物体应该满足的密度关系,结合习题练习。例:一个均匀的实心小球悬浮在液体中,如果把小球截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再放入该液体中,则( )A、两部分都上浮 B、两部分都悬浮C、体积大的上浮,体积小的下沉 D、体积大的下沉,体积小的上浮3、讲授“浮沉条件的应用”:(1)

5、演示“浮沉子”在水中的上浮、下沉,说明潜水艇的工作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浮沉。(2) 分析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靠改变自身体积来实现浮沉。(3) 补充有关密度计的原理和使用。 原理:漂浮条件。 使用:能判断不同液体密度大小,并知道分析方法。三、复习小结:复备与点评六、板书设计:一、物体的浮与沉1、 物体的浮沉条件:实心物体漂浮(静) F 浮 =G 物 物 液上浮(动) F 浮 G 物 悬浮(静) F 浮 =G 物 物 液下沉(动) F 浮 G 物 物 液沉底(静) F 浮 +N=G 物 2、 浮沉条件的运用:(1) 潜水艇: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浮沉。(2) 气球、飞艇:靠改变自身体积来实现浮沉。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