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一种计算浮力的方法。2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秤测力。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教学准备空易拉罐(自备,每组 25 个)、小容器(自备,每组至少 1 个)、弹簧秤 29 只、纸杯 9 只、固体物块 9 个、溢水杯 9 只、橡皮泥 9 块、钉子若干。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已经认识了浮力,并
2、且得到了三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它们分别是(师生共同回忆,教师板书):1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其所受浮力 F 浮 G 物 ;2用弹簧秤测定物体浮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 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 示数为F1,将物体浸入水中,弹簧秤的示数为 F2,则物体所受浮力为 F 浮 F 1F 2;3利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求得浮力:F 浮 F 下 F 上 。师生讨论:这三种方法都有其局 限性,第一种只适用于计算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第二种不适用于质量过大的物体,第三种不适用于形状不规 则的物体。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既简单又普遍适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 2000 年前由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所以称之为
3、阿基米德原理。(板书:阿基米德原理)。二、进行新课新 课 标 第 一 网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实验:实 验一:每组分发一块大小相等的橡皮泥(当众分发,增加可信度),给大家 35 分钟的时间,利用橡皮泥做一条小船,看哪一组的船装“货物”最多“货物”是规格相同的钉子。分组实验:(由于问题具有挑战性且贴近学生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各组成员分工协作,争先恐后,开始行动。有的用手捏,有的先用笔杆轧成“饼”,再把四周折起,做成“船”,做完后纷纷放入水中,投放“货物”。“10、11、1220”。在这九个组 中,有八个组“装货”在十个以上,有两个组在 20 枚钉子以上。在整个过
4、程中,同学们兴奋不已,继而每个同学却为自己的“小船”最终“沉没”而惋惜顿足。虽然老师还没有提出做船的目的,但事实上他 们在做的过程中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装货更多?”)实验二:请同学们拿出自备的空易拉罐,慢慢地压入水中,感受手掌受力变化。(教师示范表演)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前面的两个实验,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3猜想与假设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两个实验作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正如课前预料,同学们纷纷作出反应)学生:底面积,因为把船底做大,“货物”装的才多;物体密度,有些物体在水中漂浮,有些物体则会沉底;液体密度,因为同一物体在水中可
5、以沉底,在水银中则可以漂浮;浸入液体的深度,因为易拉罐越往下压,越费劲;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因为用粗细不同的易拉罐,压入水中相同的深度,用力大小不同。教师:(把 各种猜想结果写在黑 板上)我们今天着重研究浮力与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是否有关。(并引导学生取得共识)这就是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也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有关?有什么关系?但是测量液体体积的量筒,对少量液体而言,误差是比较大的。对某种确定的物质而言,体积和质量、重力是一对应的。为了测量的方便(从结果出发指导实验),我们研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4制定计 划(设计实验)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实验去验
6、证我们的猜想?(经过组内同学之间的交流,大部分同学可以确定研究方案)用弹簧秤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用老师提供的纸杯把物体从 溢水杯中排出的水收集起来,用弹簧秤测定其重力。最后寻找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5收集证据(进行实验)分组实 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展现了一些个性化的作法:有些同学在往溢水杯中放物体的同时,测出了物体所受浮力和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有些同学是先在自 备容器中测定物体全都浸入水中时所受浮力,再利用溢水杯测定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水所受重力;有些同学在测定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时,因为杯子太轻,事先在杯子里装了适量的水,测出其重力,再把物体排开的水收集起来,测其总重,二者之差即是物体
7、排开水所受的重力)来源:学科网(在实验过程中,一组 5 人,他们有的提弹簧秤,有的读数,有的记录,同学们对出现的问题时有讨论与争辩。比如有的同学手持弹簧秤的外壳部位;有的同学用弹簧秤提着物体入水中时太快,造成溢出水的体积与物体体积不等;通过争论,交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实验过程更加合理。)记录数据以下是四级学生的实验数据:第一组:弹簧秤 1 2N 1.6N弹簧秤 2 0.1N 0.5N第二组:弹簧秤 1来源:学。科。网2N 1.7N弹簧秤 2 0.5N 0.8N第三组:来源:Z*xx*k.Com弹簧秤 1 1.4N 0.2N弹簧秤 2 0.1N 1.2N第四组:弹簧秤 1 1.3N 0.2
8、N弹簧秤 2 0.2N 1.3N6分析论证分组分析数据在得到测量结果后,同学们自发地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各组交流:他们发现两只弹簧秤示数变化量是相同的,其中弹簧秤 1 示数的减少量是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弹簧秤 2 示数的增加量是物体排开水所受重力的大小。师生共同确认: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大小,即 F 浮 G 排 。从而证明同学们前面的猜想是有根据的。课堂小结与延伸教师:(在得到 F 浮 G 排 之后,首尾呼应)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 第四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它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比较简单的方法。来源:学|科|网 Z|X|X|K现在请同学们对以下问题发表意见。(通过例题,对今天
9、所学进行巩固,同时强化交流与合作及评价意识)教师:(投影)例:如图所示:有一个正方体,浸没在液体中,要求出它所受浮力大小,还需要给出哪些条件?(此题打破常规,没有采用根据已知条件求得未知结果的问题模式,而是已知部分条件和结果,要求同学们给出其他条件)这道题同样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根据所学浮力知识,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随堂记录在黑板上):来源:Zxxk.Com1液体密度;物体体积2液体密度;物体边长3液体密度;物体质量;物体密度学生:(教师提议)对各组条件进行评价。(下课之前,教师提议)同学们自己评出第 9 组为踊跃发言小组(全班 45 人,共分成9 个小组),然后予以鼓励(掌声)。教师:对于其他猜想因素,课下同学们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逐个进行验证,并排除无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