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1 平面直角坐标系教材分析“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在学习了“变量与函数”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的引入,标志着数学由常量数学向变量数学的迈进,这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一个飞跃,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就可以把两个相依变化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用图形非常形象地表示出来,因此平面直角坐标系成了研究两个变量的有利工具和重要方法,也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典型体现。所以说“平面直角坐系”是本章从函数过渡到图象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数轴的相关知识,有能力进一步接受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由于所任班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是在思维的全面性、抽象性方面还存在不足。为此,我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及知识
2、水平,循序渐进地指导他们用各种方法(观察、类比、归纳等数学方法)去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面直角坐标系及相关概念,并能正确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2、能在直角坐标系中,根据坐标找出点,由点求出坐标。3、知道各象限内及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过程与方法: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认识平面内的点和坐标的对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建模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确画出坐标和找出对应点。难点: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
3、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并知道各象限内及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教学方法 启发探讨式教学法教学过程复习回顾1 数轴的三要素是,。 2 数轴上的点与是一一对应的。3 情境导入 : 在教室里,怎样确定一个同学的座位?二、自主学习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第 34-35 页第二自然段内容 ,完成以 下问题: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一对有序实数来确定平面上点的位置,为此,在平面上画 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通常把其中 叫 x 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 叫做 y 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叫做坐标原点。如上图:点 M 在 x 轴上的对应数是 称为点 M 的 ,点 M在 y 轴上的对应数是 称为点 M 的 ,
4、依次与出点 M 的横轴和纵坐标得到一对有序实数( ),称为点 M 的 这时点 M 可记作 M( )在直角坐标系中,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 、 、 四个区域,分别称为第 、 、 、 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三、合作、交流、探究学法指导: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各抒已见,完成下列问题探究:组织学生完成课本第 35 页试一试: 1、2、概括:各象限内及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如下:任何一个点在 x 轴上的纵坐标为 0,任何一个点在 y 轴上的横坐标为 0,原点的坐标为 。启发: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和 _是一一对应的。四检测反馈学法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以下习题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2
5、,3)和(3,2)表示同一点;(2)坐标轴上的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至少有一个为 0;(3)第一象限内的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均为正数2. 点(3,-2)在第_象限;点(-1.5,-1)在第_象限;点(0,3)在_轴上;3已知点 A 在第二象限,试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点 A 的坐标_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1,1)在(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5.写出图中点 A、B、C、D、E、F 的坐标。xy五、游戏:“沙场点兵”六、总结反馈学法指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给予补充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七、布置作业课本 P41 习题 17.2 第 2 题
6、八、板书设计17.2.1 平面直角坐标系一、构成:两条数轴 2.由点写坐标:关系:(1) (2) (3) 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X 轴、Y 轴、原点、象限 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 3.直角坐标系中的点和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关系二、点的坐标:P(X,Y) 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1.由坐标描点: 点的坐标是:一对有序实数对 九、设计说明这节课“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数学第十七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变量与函数”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学习函数图象的重要基础,下面就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作如下说明:1、课题引入自然: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教室)入手,抽象出用“一对有序实数”来表
7、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显得非常自然。这时老师也不要急于给出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而是给学生一段时间去思考、去交流。把学生的思想和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当时的思法进行自然结合,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信心和兴趣。2、方法运用灵活:既有教师的讲解,又有独立分析、分组讨论交流,还有游戏等。教学的全过程都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开展活动的,和学生一起探究概念的形成,知识的拓展,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能力培养到位:设计上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中的渗透,领悟数学知识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方法;注重知识“结构化”的形成,帮助学生形成了知识体系,完善了认知结构。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分析、归纳能力。4、信息反馈全面:本课采用了“学练结合”的形式, 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还能比较全面地、及时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老师及时发现问,及时调整教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及时给予激励和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