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时 教 案第 8 周 星期 一 教学课题 第 2 节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教学目的1. 知识目标(1)说出眼球的附属结构和功能 ,概述眼球的结构以及与视觉形成的关系。(2)描述近视与远视的形成和矫正的方法,举例说出用眼卫生的重要性。(3)描述耳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2. 能力目标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思想结构。重点难点 重点: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难点:探究近视形成的原因。教学方法 探究法 讲授法教具准备 课件课时 2/2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 学生
2、活动 设计意图复习引入:(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是以什么方式向外传播的?(3)声音在没有空气的宇宙空间能传播吗?小结,然后提问:人是靠什么器官收听声音的?生答:物体的振动产生生答:声波生答:不能生答:耳通过复习引入,形成对原有知识的迁移,同时也体现了教材中对知识的整合精神,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新课堂的学习。2、讲 述:那么耳是怎样听 到声音的?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讲述:耳所以能听到声音,是因为耳有能收听声音的构造。要知道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首先要了解的构造。使用多媒体展示耳的构造图。观察:耳的构造可以分为几部分 ?各部分有什么作用?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小结:耳可以分为外耳、中耳、
3、 内耳三部分。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鼓室等部分构成,内耳由耳蜗,前庭,半规 管等构成,耳蜗与连着大脑的位听神经相连。这些构造都与收听声音有关系。指导学生认识耳各部分的功能提示:当你想听的声音来自很远的地方、声音又比学生观察,然后汇报观察结果。学生完成对课本的填写。设计情景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讨论,总结,然后进行汇报,形成对耳朵结构的初步认识。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进行小结,归纳,加深学生的印象。来源:Z+xx+k.Com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较小时。如果把手掌放在耳后,朝着发声的方向,就会听得比较清楚些。这可以启示我们推想耳廓有什么作用?小结: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
4、作用。讲解:外耳道是声波进入中耳的通道。猜一猜,鼓膜有什么作用?演示:为了弄清鼓膜有什么作用,我们来 做个实验。用一个纸筒作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一块薄橡皮膜当作鼓膜,在橡皮膜上绷着一根细线,在线的中部拴一根火柴棍。对着镜子,在纸筒末蒙膜的一端,向着纸筒大声发“ b、p、m、f、d t、n、l ”等声音,观察有什么现象?小结:鼓膜非常薄,在声波的作用下可以相应地振动起来:声音高,振动得讨论:耳廓有什么作用?讨论:你认为外耳道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然后总结原因。学生汇报结果。(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按照一定的顺序,让学生去了解和掌握耳的各个部分的功能。快;声音低,振动得慢;声音大,振动的范围大;
5、声音小,振动的范围小。提问:引起鼓膜振动后,声波又是如何进一步传递,直至大脑形成听觉呢?学生回答,然后由教师总结。讲述:刚才我们学习了听觉的形成过程,那么什么是“失聪”呢?它一般是如何形成的呢?学生回答完成课本里的两个讨论题介绍有关耳的卫生知识和如何保护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应该去帮助听力有困难的人。讲述:刚才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了内耳还有前庭和半规管,那么它们又 是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常常说起晕船和晕车,那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它与上述问题有什么关系呢?小结:感受器过于 敏感的人常常会出现晕车、晕船和航空病。学生回答。从晕船和晕车的实际事例中说起,让学生去学习和体会位觉感受器的知识。提问:为什么人要用两只 耳朵听呢?提出你的假设,然后进行相应的实验方案设计,然后得出你的实验结论。下节课进行交流。小结:学习了有关耳和听觉的知识,你来谈谈听力的形成过程?学生复述。及时的复习,巩固。板书设计耳与听觉耳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 部分。听觉的形成作业布置实验册练习。教学后记通过模型或挂图,结合流程 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生活实际,突出了对知识的运用能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