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家文化与中医,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医学的发展总是随着儒学历史地位的消长而盛衰。汉代是儒家文化历史地位的空前时期,同时又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时期;宋明理学是儒家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又一个高峰时期,同时又是中国科技和中医学发展的高峰时期。,返回主页,一、正名、入世观念与中医脏腑的命名1、“正名”思想是儒家文化中很突出的观念。所谓“正名”,就是正其名分,名副其实。正名思想的实质就是要维护社会已存在的等级秩序,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君王至高无上。儒家文化具有明显的入世精神,做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返回主页,2、以上的观念和理想影响到中医学,使得人体脏腑各自具有了品
2、次官阶。(1)“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返回主页,(2)另外,中医理论中“阳主阴从”、“气为血帅”的思想也是儒家正名思想的体现。(3)“一人之身,居要者心也。而心之神明,散寄於五脏,待感於五官。”(王引之尚书引义毕命),返回主页,二、儒家伦理观念与中医(一)儒家伦理观念对中医学发展的激励作用1、儒家伦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以仁为己任”,儒家的核心是“仁”。,返回主页,“仁”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首先是爱自己的
3、亲人,以孝悌为仁之本;继而以忠恕之道将这种仁推及到社会上所有的人,就是“爱人”。,而精通医术是实现仁道之一端,因此,中医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仁术”。,“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於情。”(喻昌医门法律)“生民何辜,不死於病而死於医,是有医不如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吴瑭温病条辨序)仁爱思想和入世治平的思想激励着人们去钻研医术。,返回主页,“仁术”实践,(1)精修医术,勤奋著书立说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博施广济,推仁于众的医药技术; (3)仁圣工巧,小大方圆的全面才能; (4)重视道统,传承尽职的人才意识;,伦理思想还激励着人们注重医德的修养,对研究生命科学的医家提出了更高的道德
4、境界。“今之明医,必存仁义。”(龚信明医箴)“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不能正物,岂能愈疾?”(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到了宋徽宗“别置医学,教养上医”,将医学纳入儒家教育体系,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医学教育的性质,提高医生的素质。,返回主页,2、儒家重视忠孝之道。,返回主页,孝道的内涵与特点: (1)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孝敬情感; (2)对父母的赡养、丧葬、祭祀等礼制的严格遵守; (3)是继承、遵守祖先的遗志和事业; (4)居家为孝,出则为忠; (5)推家及国,以孝治天下;,在古代,研究医学的目的就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伤寒论序)“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千金
5、要方本序)“齐梁之间,不明医术者,不得为孝子。”(外台秘要序),值得一提的是: (1)孝文化之尊老习俗促进了老年病医疗的发展。如扁鹊为“耳目痹医”、朱丹溪、薛雪因母病致力于医。 (2)儒家孝道催生了老年医学论著。如千金要方养老大例、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等。,音乐的教化与中医学,一、音乐教化的功用 1、陶冶情操。礼记乐记:“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生焉,耳目聪明,血气和平。” 2、乐而有节。 3、倡导中和,4、齐家治国。荀子乐论:“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中,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二、音乐与中医学的关系 (1)五
6、藏五音配属:肝木角、心火徵、脾土宫、肺金商、肾水羽。 (2)音乐健身疗病机理: 其一:以和乐的调式、节奏与人体情感韵律相和谐,达到移情易性的目的,维持人的身心平衡。,其二:运用能令人产生悲、恐、怒、思、喜等不同情绪色彩的音乐,来节制或改变原有的情绪。此与中医学“情志相胜”法如出一辙。 其三:运用不同调式的音乐来调节人体气机的运动形式。如以角调式音乐促进人体气机的展放,调节肝胆的疏泄,防止气郁和肝胆疏泄失调所致的病证。,(二)儒家伦理思想对中医学发展的束缚制约1、孝道: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而影响了中医解剖学的发展。另外,中国传统礼教认为人是万物之灵长,动物无法相比
7、,因而没有对动物的解剖研究,更没有人认为动物内脏与人的内脏有相似的形态和功能。,返回主页,同时,孝道也使中医学的发展出现荒唐之笑谈。“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礼记曲礼下)周书柳霞传:“其母尝乳间发疽,医云:此病无可救之理,唯得人吮痈,或望微止其痛。霞应声即吮,旬日遂瘳。咸以为孝感。”,返回主页,2、贞节观念“男女授受不亲”,贞节观念束缚和残害着中国古代妇女。元代明善节妇马氏传:“(马氏)乳生疡,或问当迎医,不尔且危。马氏曰:吾杨氏寡妇也,宁死,此疾不可男子见。竟死。”张杲医说:“治妇人虽有别科,然亦有不能尽圣人之法者。今豪足之家,居奥室之中,处帷幔之内,复以帛,蒙手臂,
8、即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殚切脉之巧。四者有二阙焉。”,返回主页,三、中庸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内经所建立的阴阳平衡理论不能不与儒家的中庸思想有关。“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素问调经论)“阴阳乖戾,疾病乃起。”(素问生气通天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盛者泻之,虚者补之。”(灵枢通天),返回主页,四、理学对中医学的影响(一)理学重理(宇宙本原,自然之理),研究理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这个时期,医家自觉地认识到儒学与医药学的关联。朱丹溪:1、其医学很大程度上是与他对理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的。其医著格致余论,“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2、结合礼记“人
9、唯五十,始乃养阴”和内经“阳道实,阴道虚”等,阐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返回主页,3、格致余论的房中补益论:“儒者立教曰:正心、收心、养心,皆所以防此火之动於妄也;医者立教: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亦所以遏此火之动於妄也。”,返回主页,(二)认为医学研究本身是理学研究的一部分,把医学“末流小技” 提高到理学的高境界。“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本草纲目原序)“(本草)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本草纲目凡例),返回主页,(三)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中医“命门”学说关系密切。明代赵献可医贯认为人身太极即是“命门”,而命门“是真君真主,乃一身之太极,无形可见,两肾之间,是其安宅也。”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何以为先天之本?盖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返回主页,张介宾大宝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太极元气说直接启发了中医学的“命门”学说的产生,从而使得中医对肾特别重视。可以说,太极元气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扎下了一条牢固的根,对后世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