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工程力学2实验指导书.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6367444 上传时间:2019-04-0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力学2实验指导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工程力学2实验指导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工程力学2实验指导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工程力学2实验指导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工程力学2实验指导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工程力学实验指导书谢志芬 编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力学室2006 年 3 月2-3 碳钢与铸铁的拉伸、压缩实验(实验一)一、目的1、测定碳钢在拉伸时的屈服极限 S,强度极限 b,延伸率 和断面收缩率,测定铸铁拉伸时的强度极限 b。2、观察碳钢、铸铁在拉伸过程中的变形规律及破坏现象,并进行比较,使用绘图装置绘制拉伸图(P-L 曲线) 。3、测定压缩时低碳钢的屈服极限 S。和铸铁的强度极限 b。4、观察低碳钢和铸铁压缩时的变形和破坏现象,并进行比较。5、掌握电子万能试验机的原理及操作方法6、了解液压万能试验机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二、设备微机控制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液压式万能材料试验机、游标

2、卡尺。三、拉伸试祥1. 为使各种材料机械性质的数值能互相比较,避免试件的尺寸和形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对试件的尺寸形状 GB6397-86 作了统一规定,如图 2-3 所示:图 2-3用于测量拉伸变形的试件中段长度(标距 L0)与试件直径 d。必零满足 L0d 0=10 或5,其延伸率分别记做和 10和 52、压缩试样:低碳钢和铸铁等金属材料的压缩试件一般做成很短的圆柱形,避免压弯,一般规定试件高度 h 直径 d 的比值在下列范围之内:1 3h为了保证试件承受轴向压力,加工时应使试件两个端面尽可能平行,并与试件轴线垂直,为了减少两端面与试验机承垫之间的摩擦力,试件两端面应进行磨削加工,使其光滑。

3、四、实验原理 图 2-4 为试验机绘出的碳钢拉伸 P-L 曲线图,拉伸变形 L 是整个试件的伸长,并且包括机器本身的弹性变形和试件头部在夹头中的滑动,故绘出的曲线图最初一段是曲线,流动阶段上限 B受变形速度和试件形式影响,下屈服点 B 则比较稳定,工程上均以 B 点对应的载荷作为材料屈服时的载荷 PS,以试样的初始横截面积 A0 除 PS,即得屈服极限: 图 2-4 (2.1) 0AsS屈服阶段过后,进入强化阶段,试样又恢复了承载能力,载荷到达最大值 Pb,时,试样某一局部的截面明显缩小,出现“颈缩”现象,这时示力盘的从动针停留在 Pb 不动,主动针则迅速倒退表明载荷迅速下降,试样即将被拉断。

4、以试样的初始横截面面积 A。除 Pb得强度极限为(2.2) 0APb延伸率 及断面收缩率 的测定,试样的标距原长为 L0拉断后将两段试样紧密地对接在一起,量出拉断后的标距长为 L1延伸率应为(2.3) %0l断口附近塑性变形最大,所以 L1的量取与断口的部位有关,如断口发生于 L 的两端或在 L 之外,则试验无效,应重做,若断口距 L。的一端的距离不在标距长度的中央 区31域内,要采用断口移中的办法;以度量试件位断后的标距,设两标点 CC1之间共有 10 格,断口靠近左段,如图 2-5,从临近断口的第一刻线 d 起,向右取 1025 格,记作 a,这就相当于把断口摆在标距中央,再看 a 点到

5、C1点有多少格,就由 a 点向左取相同的格数,记作 b,令 L表示 C 至 b 的长度, L表示 b 至 a 的长度,则 L2L 的长度中包含的格数等于标距长度内的格数 10,即 L2L =L 1。图 2-5试样拉断后,设颈缩处的最小横截面面积为 A1,由于断口不是规则的圆形,应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量取最小截面的直径,以其平均值计算 A1,然后按下式计算断面收缩率:(2.4)%010铸铁试件在变形极小时,就达到最大载荷 Pb 而突然发生断裂。没有屈服和颈缩现象,其强度极限远小于低碳钢的强度极限。图 2-6 为低碳钢试件的压缩图,在弹性阶段和屈服阶段,它与拉伸时的形状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且 也基

6、本相同,所以说,低碳钢材料在压缩时的 E 和 都与拉伸时大致相s s同,低碳钢的塑性好,由于泊松效应,试件越压越粗,不会破坏,横向膨胀在试件两端受到试件与承垫之间巨大摩擦力的约束,试件被压成鼓形,进一步压缩,会压成圆饼状,低碳钢试件压不坏,所以没有强度极限。图 2-6 图 2-7图 2-7 为铸铁试件压缩图,P- L 比同材料的拉伸图要高 4-5 倍,当达到最大载荷时铸铁试件会突然破裂,断裂面法线与试件轴线大致成 的倾角。这表面,b 045铸铁压缩破坏主要是由剪应力引起的。五、实验步骤拉伸试验步骤:1、试件准备(1)测量试样尺寸 测定试样初始横截面面积 A 时,在标距 L 的两端及中部三个位置

7、上,沿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测量试样直径,以其平均值计算各横截面面积,取三个横截面面积中的最小值为 A 。2、试验机准备使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时(1)检查试验机的夹具是否安装好,各种限位是否在实验状态下就位;(2)启动试验机的动力电源及计算机的电源;(3)调出试验机的操作软件,按提示逐步进行操作;(4)安装试件。安装时仅将试件上端夹紧,下端悬空,然后再试件上夹持引伸计;(5)启动下降按钮将试件移下,停止安装好试件,进行调零,回到试验初始状态;(6)根据实验设定,启动实验开关进行加载,注意观察试验中的试件及计算机上的曲线变化;(7)实验完成,保存记录数据,打印实验数据报告;(8)试件破坏后(非破坏性试

8、验应先卸载) ,断开控制器并关闭,关闭动力系统及计算机系统,清理还原。使用液压万能试验机时(1)调整试验机 按 2-1 的要求调整检查万能材料试验机,根据Pbb。估计试件的最大载 Pb,按最大载荷数值为度盘测力范围的 40-80的标准来选择度盘和与其相匹配的摆锤,并调整示力指针为零。(2)安装试样 先将试件安装在试验机上夹头内,再移动下夹头使之达到适当位置,须注意使试样垂直,并把试样下端夹紧。(3)检查及预拉 请教师检查以上实验步骤完成情况。开动试验机,并使自动绘图器工作。预加少量载荷(勿使应力超过比例极限) ,然后卸载接近零点,以检查试验机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4)进行试验打开送油阀,用慢速

9、加载,缓慢而均匀地使试件产生变形,注意观察测力指针的转动、自动绘图的情况和相应的试验现象,以测力指针停止转动的载荷或指针多次回转时,第一次回转后的最小载荷作为屈服点载荷 Ps,并注意观察是否出现滑移线。屈服后在强化阶段任一点处,停止加载,然后卸载,再重新加载,以观察冷作硬化现象。继续加载直至试件断裂。在断裂前注意观察颈缩现象。此时拉力达到最大载荷,测力指针开始回转,而副针停留位置的读数,即最大载荷 Pb,试件断裂后停机,取下试件。铸铁试验只要记下最大载荷及绘出拉伸图。取下自动绘图仪所绘的拉伸曲线图纸,以便写实验报告时参考。(5)试验结束 打开回油阀,将载荷卸掉,清理实验现场。压缩试验步骤:1、

10、测量试样尺寸, 测量试样两端及中间等三处截面的直径,取三处中最小一处的平均直径 作为计算原截面积 之用。0d0A2、调整试验机,选择测力度盘,调整指针对准零点,并调整自动绘图器。电子万能试验机按软件操作指南步骤进行。3、安装试样,将试样两端面涂上润滑油,然后准确地放在试验机活动台支承垫的中心上。4、检查及试车液压试验机试车时将试验机活动台上升,试件亦随之上升,当试件上端面接近承垫时应减慢活动台上升速度,避免突然接触引起剧烈加载,当试件与上承垫刚接触时,将自动绘图笔调整好,使它处于工作状态,用慢速预加少量载荷。然后卸载近零点,以检查试验机工作是否正常。5、进行试验对于抵碳钢试件,缓慢而均匀地加载

11、,注意观察测力指针的转动情况和绘图纸上所描的曲线,以便及时而正确地读出屈服载荷 ,并把它记录下来,算出屈服极限SS(2.5)0APS对于铸铁试件,缓慢而均匀地加载,同时使用自动绘图装置绘出 P- 曲线,直到试L件破裂为止,记下破坏载荷 ,并算出强度极限 :bPb(2.6) 0Ab6、结束工作打开回油间,将载荷卸掉,取下试件,使试验机复原。六、注意事项1、试验时,必须严格遵守试验机的操作规程,液压试验机工作台升降电机只能用于升降工作台,不能用于加荷。2、电子万能试验机的试验程序设定后,不能随意改动。在实验过程中操作软件一定要按部就班,以免产生误操作,损坏试验机。3、压缩试件要尽量放在压板中心,以

12、免载荷偏心。4、如果在试验过程中,由于某种特殊或意外的原因,液压试验机油泵突然停止工作,此时应将负荷卸掉使油压降低。检查后,重新开动油泵进行试验,不应在高压下起动,以免发生意外损坏。七、实验报告试验结果应以表格或图线的形式表达,并附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包括下列内容:料力学性能指标: S、 b、 的计算。将 P-L 实验曲线转换成 - 曲线,将上述机械性能指标标注在曲线上,要有数值和单位。画出试件断口形状图。比较两种材料的机械性能特点,并分析其破坏原因。八、预习及思考讨论题预习本节及2-1,并回答以下思考题。(1)参考试验机自动绘图仪绘出的拉伸图,分析从试件加力至断裂的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相应

13、于每一阶段的拉伸曲线的特点和物理意义是什么?(2) S和 b是不是试件在屈服和断裂时的真实应力?为什么?(3)由拉伸试验测定的材料机械性质在工程上有何实用价值?(4)试验时如何观察碳钢的屈服极限?(5)WE-30 液压试验机上的两个马达各有何用途?能否用工作台升降电机对试件加载?(6)拉伸和压缩时,低碳钢的屈服点是否相同,铸铁的强度极限是否相同?(7)压缩试件为什么要做成短而粗的圆柱形,长了会有什么影响?(8)铸铁试件压缩破坏时断裂面法线与试件轴线夹角约成多少?为什么?3-6 弯曲正应力实验(实验二)一、实验目的1、用电测法测定梁纯弯曲时沿其横截面高度的正应变(正应力)分布规律;2、验证纯弯曲

14、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3、初步掌握电测方法。二、实验仪器和设备1、多功能组合实验装置一台;2、TS3860 型静态数字应变仪一台;3、纯弯曲实验梁一根。4、温度补偿块一块。三、实验原理和方法弯曲梁的材料为钢,其弹性模量 E=210GPa,泊松比 =0.29。用手转动实验装置上面的加力手轮,使四点弯上压头压住实验梁,则梁的中间段承受纯弯曲。根据平面假设和纵向纤维间无挤压的假设,可得到纯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为:(3.14) xMyI式中:M 为弯矩; 为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y 为所求应力点至中性轴的距离。由xI上式可知,沿横截面高度正应力按线性规律变化。实验时采用螺旋推进和机械加载方法,可以连续加

15、载,载荷大小由带拉压传感器的电子测力仪读出。当增加压力 时,梁的四个受力点处分别增加作用力 ,如图P/2P3-16 所示。为了测量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应变分布规律,在梁纯弯曲段的侧面各点沿轴线方向布置了 5 片应变片(见图 3-16) (其中:b=10.8 mm; h=40 mm; C=121 mm) ,各应变片的粘贴高度见弯曲梁上各点的标注。此外,在梁的上表面沿横向粘贴了第 6 片应变片。如果测得纯弯曲梁在纯弯曲时沿横截面高度各点的轴向应变,则由单向应力状态的虎克定律公式 ,可求出各点处的应力实验值。将应力实验值与应力理论值进行E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实 =E 实 (3.15)式中 E

16、 是梁所用材料的弹性模量。图 3-16为确定梁在载荷 P 的作用下各点的应力,实验时,可采用“增量法” ,即每增加等量的载荷 P 测定各点相应的应变增量一次,取应变增量的平均值 实 来依次求出各点应力。把 实与理论公式算出的应力 比较,从而验证公式的正确性,上述理论公式中的 M 应按下式计算:(316)Pa21四、实验步骤1、检查矩形截面梁的宽度 b 和高度 h、载荷作用点到梁支点距离 c,及各应变片到中性层的距离 。iy2、检查压力传感器的引出线和电子秤的连接是否良好,接通电子秤的电源线。检查应变仪的工作状态是否良好。然后把梁上的应变片按序号接在应变仪上的各不同通道的接线柱 A、B 上,公共

17、温度补偿片接在接线柱 B、C 上。相应电桥的接线柱 B 需用短接片连接起来,而各接线柱 C 之间不必用短接片连接,因其内部本来就是相通的。因为采用半桥接线法,故应变仪应处于半桥测量状态。应变仪的操作步骤见应变仪的使用说明书。3、根据梁的材料、尺寸和受力形式,估计实验时的初始载荷 (一般按0P确定)、最大载荷 (一般按 确定) 和分级载荷 (一般按加载0.1sPmaxPmax0.7s46 级考虑)。本实验中取 P0=10Kg,P=50Kg,Pmax=210Kg,分四次加载。实验时逐级加载,并记录各应变片在各级载荷作用下的读数应变。重复上述三次实验,取其三次平均值即为实验应力值。 同一组同学可轮换

18、操作。实验完毕后将载荷卸掉,关上电阻应变仪电源开关,并请教师检查实验数据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五、实验报告1、将各类数据(原始数据,实验记录数据等)整理成表格,画出装置简图,将布片位置标清。2、对每一测点求出应变增量的平均值 均 = ni算出相应的应力增量的实测值 测 =E 均3、求出各测点应力的理论值,由公式: 理 = 式中的312,21bhaY 为各测点到中性层的距离。 4、对每一测点,列表比较 与 ,计算相对误差实理| |100理 理实 在梁的中性层内,因 ,只需计算绝对误差0理5、以 Y 为纵座标;以 为横座标,把以上计算的试验应力值和理论应力值标在同一座标纸上,进行比较。6、对试验中

19、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六、预习及思考讨论题 预习3-3、3-4、3-5 及本节内容,复习材料力学弯曲应力有关章节,并回答以下思考题。1、两个几何尺寸及受载情况完全相同的梁,但材料不同,试问在同一位置处测得的应变是否相同?应力呢?2、理论计算出来的 理 与实际测量而计算出的 实 之间的误差是何原因产生的?3-7 等强度梁测定实验(实验三)一、实验目的1、了解用电阻应变片测量应变的原理;2、进行电阻应变仪的操作练习,熟悉用半桥接线法和全桥接线法测量应变;3、熟悉测量电桥的应用。掌握应变片在测量电桥中的各种接线方法。4、测量计算等强度梁各点的应力。二、实验仪器和设备1、 TS3860 型静态数字

20、应变仪一台;2、多功能组合实验装置一台;3、等强度实验梁一根;4、温度补偿块一块。三、实验原理和方法等强度梁测定实验是在多功能组合实验装置上进行。它是由旋转支架、等强度梁、砝码等组成。等强度梁材料为钢,弹性模量 E=210GPa,=0.28。在梁的上、下表面沿轴向各粘贴两个应变片,如图 3-17 所示。厚度:8mm图 3-17 其中 H=22mm ,C=155mm ,B=8mm 。在图 3-18 的测量电桥中,若在四个桥臂上接入规格相同的电阻应变片,它们的电阻值为 R,灵敏系数为 K。当构件变形后,各桥臂电阻的变化分别为 、 、 、 ,它们所感受的应变相应为 、 、 、 ,1R2341234则

21、 BD 端的输出电压由式(3 17)给出3124()4ACBDUR(317)1234ACkKUK由此可得应变仪的读数应变,按式(3 17) 为 d= 1+ 2+ 3+ 4在实验中采用了六种不同的接线方式,但其读数应变与被测点应变间的关系均可按上式进行分析。四、实验步骤1、单臂测量采用半桥接线法,测量等强度梁上四个应变片的应变值。将等强度梁上每一个应变片分别接在应变仪不同通道的接线柱 A、B 上,补偿块上的温度补偿应变片接在应变仪的接线柱 B、C 上,并使应变仪处于半桥测量状态。等强度梁载荷为法码加载,其中法码每个重1.05,每套装置配 4 个法码。多功能组合实验装置的操作步骤参见 NH-3 型

22、多功能组合实验装置说明书。记录各级载荷作用下的读数应变。2、半桥测量采用半桥接线法。选择等强度梁上两个应变片,分别接在应变仪的接线柱 A、B 和B、C 上,应变仪为半桥测量状态,应变仪作必要的调节后,按步骤 1 的方法加载并记录读数应变。3、相对两臂测量采用全桥接线法。选择等强度梁上两个应变片,分别接在应变仪的接线柱 A、B 和C、D,应变仪为全桥测量状态。应变仪作必要调节后,按步骤 1 的方法进行实验。4、全桥测量采用全桥接线法。将等强度梁上的四个应变片有选择地接到应变仪的接线柱A、B 、 C、D 之间,此时应变仪仍然处于全桥测量状态。应变仪作必要的调节后,按步骤1 的方法进行实验。5、串联

23、测量将等强度梁上的应变片(1)、(4)和应变片(2) 、(3)分别串联后按图 3-19 半桥接线,应变仪为半桥测量状态。应变仪作必要的调节后,按步骤 1 进行实验。6、并联测量将等强度梁上的应变片(1)、(4)和(2) 、(3)分别并联后按图 3-20 半桥接线,应变仪为半桥测量状态。应变仪作必要调节后,按步骤 1 进行实验。图 3-18 测量电桥 图 3-19 串联半桥线路 图 3-20 并联半桥线路五、实验报告1、按步骤完成实验,并制成表格整理各种接法的实验数据。2、比较各种桥路接线方式的测量灵敏度。3、计算各点应力值大小。 (按公式 实 =E 实 计算 )六、思考题1.分析各种桥路接线方

24、式中温度补偿的实现方式。4-4 桥路实验的设计(实验四)一、概述在单向应力状态下应力、应变测量,是材料力学实验的基本内容之一。用同学们自己在板状试件上贴的电阻应变片,按要求去设计不同的应变电桥桥路来完成实验任务。通过该项试验同学应学会如何组织一项电测实验,掌握电阻应变仪测量技术,掌握借助实验手段来分析一点上应力的方法。二、实验任务1.根据设计任务要求,写出预习报告。2.测量板状试样的弹性模量 E。 (单位 Gpa,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测量板状试样的横向变形系数 。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4.每组同学设计 34 种不同的应变电桥桥路进行测量,并求出其桥臂系数 。三、实验设备1.板状试样;2.微机

25、控制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液压式万能材料试验机;3.TS3860 型静态数字应变仪;4.游标卡尺;四、实验报告要求1.简述本设计性实验的名称、目的。2.简述实验原理。 (实验在比例极限内进行)3.按指导书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4.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5.用不同桥路测出的数据计算弹性模量 E。五、预习要求及思考题1.复习材料力学()总有关部分。2.学习有关实验应力分析教材.(1) 实验应力分析 张如一 机械工业出版社(2) 实验力学基础 宋逸先 水力电力出版社(3)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3.按什么方向贴片可以或得较高的测试灵敏度?采用什么组桥方式可以得到较高的桥臂系数?4.测量轴向应变如何消

26、除偏心弯曲?如何消除温度影响?六、注意事项1.在测量过程中不要触动导线,以减少因接触电阻改变造成的误差。2.温度补偿片应靠近工作电阻片放置,是它们所处的环境温度相同。3.工作应力不超过比例极限的 80%。4-5 弯扭组合的主应力和内力的测定(实验五)一、概述弯扭组合实验是材料力学实验重要内容。在工程中的构件所承受的载荷和变形一般都比较复杂,但总可以简化为几种简单载荷和几种基本变形形式的组合。二、实验目的1.学习综合性实验的基本方法,培养实验的设计能力。2.培养利用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4.掌握组合变形试样内力的测量方法。三、实验任务1.根据设计任务要求,写出预

27、习报告。2.测定弯扭圆管在平面应力状态下一点的主应力大小及方向。3 .测定圆管在弯扭组合下的弯矩和扭矩。4.设计几种不同的组桥方式进行测试。5. 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6. 计算 A 点、B 点、C 点、 D 点的主应力的大小及方向。7. 根据实测结果计算由不同桥路分离出的内力分量弯矩 M、剪力 Q 和扭矩 Mn。四、实验设备及试件1.多功能组合实验装置一台;2. TS3860 型静态数字应变仪一台;3.弯扭组合变形梁一根;4.有关数据薄壁圆筒材料:45 #钢 尺寸:D = 37, 壁厚 h = 2.1,L 1 = 157,L 2 = 162,机械指标: E = 210GPa 29.0载荷:

28、20、40、60、80五、实验报告要求1.简述本试验名称、目的和要求、实验设备和装置。2.概述实验原理和方法。3.报告中的步骤、试验记录数据、试验计算结果等应齐全。六、预习及讨论1.预习本实验指导书;2.复习材料力学()中有关组合受应力状态强度计算的内容。3.学习有关实验应力分析教材.4.测量单一内力分量引起的应变,还可以哪几种桥路接线法?5.测弯矩时,这里用两枚纵向片组成相互补偿电桥,也可只用一枚纵向片,外补偿电桥,两种方法何者较好?附录 1 弯扭组合试验梁介绍一、实验原理 弯扭组合薄臂圆筒实验梁是由薄壁圆筒、扇臂、手轮、旋转支座等组成。实验时,转动手轮,加载螺杆和载荷传感器都向下移动,载荷

29、传感器就有压力电信号输出,此时电子秤数字显示出作用在扇臂端的载荷值。扇臂端的作用力传递到薄壁圆筒上,使圆筒产生弯扭组合变形。薄壁圆筒弯扭组合变形受力简图如图 4-1 所示。截面 II 为被测位置,由材料力学可知,该截面上的内力有弯矩、剪力和扭矩。取其前、后、上、下的 A、C、B、D为四个被测点,其应力状态如图 4-2 所示。每点处按 、 、 方向粘贴一个三轴450应变花(见图 4-3)。45弯扭组合变形薄壁圆筒表面上的点处于平面应力状态,先用应变花测出三个方向的线应变,随后算出主应变的大小和方向,再运用广义虎克定律公式即可求出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直角应变花(45 0、 、 00、+45 0)2

30、0452045452102 (4.3) tg2= (4.4) 00045452用广义虎克定律即可求得各点的主应力大小:)1/()(221(4.5) )/()(212(4.6)1、确定单一内力分量及其所引起的应变(1)将 B、D 两点 方向的应变片接成半桥线路进行半桥测量,由应变仪读数应变0即可得到 B、D 两点由弯矩引起的轴向应变Md M(4.7)2Md将上式代人 中,可得到截面 II 的弯矩实验值为MEW(4.8)2d(2)剪力 Q 及其所引起的应变的测定 将 A、C 两点 方向和 方向的应变片接成全桥线路进行全桥测量。由应变仪读45数应变 可得到剪力引起的剪应变 的实验值为dQ2d(4.9

31、)将式(4.9)代入下式: 4(1)QEA即可得到截面 I-I 的剪力实验值为(4.10)8(1)Qd(3)扭矩 及其所引起应变的测定nM将 A、C 两点 方向和 方向的应变片接成全桥线路进行全桥测量。由应45变仪读数应变 可得到扭矩引起的剪应变 的实验值为ndn(4.11)2nd将式(4.11)代人下式(1)npEWM即可得到截面 I-I 的扭矩实验值为(4.12)4(1)ndp图图 4-1 薄壁圆筒受力图 图 4-2 A、B 、C、D 点应力状态附录 2 计算公式一、桥路实验有关计算公式拉伸时由虎克定律得 A1. (4.13)纵纵 2. (4.14)纵横3. (4.15)1读纵 )( 读纵

32、 12图 4-3实验室规则1、制定本实验室规则,目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时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维护国家财产不受损失,使学生树立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和爱护国家财富的观念。2、实验者在规定时间准时入室,入室后应遵守实验室一切规章制度,按指定分组进行实验,不得自行调换;注意保持室内整齐清洁和安静、禁止在室内吸烟。3、实验前要复习有关理论部分,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内容、目的、实验步骤,设备和仪器的主要原理、使用方法,并写出预习报告;准备不合格者,不得参加实验。没有完成实验任务者,必须申请补做实验,补做实验需写申请报告,经实验指导教师同意和室主任批准。4、实验时应严格遵守设备、仪器操作规程,注意人身安全;对非指定使用的仪器设备不得任意动用和挪动。5、必须及时做好实验报告,数据独立整理和计算,图表要清晰整齐,按规定日期每人交一份。 6、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及时报告,可参与分析,但不得自行处理,凡属不按实验规范操作,人为损坏仪器设备者,按学院规定处理及赔偿。7、仪器设备用毕切断电源,整理全部仪器及附件,并恢复原位,经指导教师检查后方可离开实验室。8、对实验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可口头或书面方式提交实验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中学实验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