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第一本书(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来的父子情、同学情、童年的乐趣以及在极其苦难的生存条件和学习环境下苦苦挣扎的一段生活历程。3、品味本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资料链接 牛汉(1923 ) ,原名史成汉,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 (1951) 、 爱与歌 (1954) 、 温泉 (1984) 、 海上蝴蝶 (1985) 、 沉默的悬崖 (1986) 、 牛汉诗选(1998)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 20 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1)注音:迢迢( )(
2、 )晾晒( )掺和( ) ( )马鬃( )泪水盈眶( ) ( )哄堂大笑( )挎着( )(2)释义:迢迢: 挥之不去: 掺和:磨磨蹭蹭: 哄堂大笑:(3)默读课文,请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二、学习研讨(一) 、整体感知1、 阅读课文后,你认为“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什么?2、围绕这一本书,文中叙述了哪些人物和动物?(二) 、研讨赏析1、 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本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地叹着气”?结合上下文说说我的父亲一位怎样的人?2、 父亲说:“元贞比你有出息” 。父亲为什
3、么这样说?后来元贞却以做小买卖为生,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三) 、品味语句1、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这里的“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指的是什么?2、作者的这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3、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 “枉写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阅读训练父亲挑书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
4、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个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得要命。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到滇东南就读。6 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终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回到离别多年的家乡。这一决定出台后,最高兴的当然是父亲了。 “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父亲逢人便说。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多年的话:“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 ”碰上熟人问:“要干什么?”他就抬高本来就很宏亮的声音:“秀才搬家尽是书。帮娃娃挑书到他舅舅家,请他家的客车送
5、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到城里上班去了。 ”“这回算得了!”对方回敬了一声, “嗨!”农村人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事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话时父亲理所当然地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几十年就是为了等这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内心里流出来,以至于每一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像钉子落到玻璃板上一样,发出的声音乐曲般悠扬。尤其是那个“嗨”字。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来的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时地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了。这个时候,即使再加上一百斤,只要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我小心地
6、跟在后面。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眼里溢满了一种闪亮的东西,让我觉得满天都是星星,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行了。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啊!从今以后,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即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让它像春风跟随种子一样跟着我我忘不了这个雨夜,白发苍苍的父亲为我挑着沉重的书踉跄在一条又稀又滑的泥巴路上。6.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7.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8.试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的真正含义。9.文章塑造父亲这一形象,除用了语言、行动描写,还有什么?请举例说明。答案一、说说“我的第一本书”的含义。明确:“我的第一本”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
7、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二、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 “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明确: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 “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穷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三、没有课本
8、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特意地补述了他一生的“出息” , “他一辈子挎着蓝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这算什么“出息”?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交待?明确: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这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乔元贞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
9、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 ,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四、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 “枉写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明确:这里的“枉”可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的,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
10、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巧妙地运用双关的修辞, “本”既指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五、 “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我的第一本书 (第二课时)阅读训练答案2.荒寒 快乐 梦幻 童年没有幽默,道出作者童年生活的
11、辛酸,那个时代,物质是匮乏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可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儿童的好奇、天真和淘气,和小伙伴、小动物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 (此题有一定难度,学生能理解即可) 稀奇 那个久远的年代 ,那样一个穷困的小山村,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是极端匮乏的。3.优改成幽 暑改成薯 密改成秘 孰改成塾 复改成覆4.鲁迅:故乡 孔乙己 社戏等等。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乌篷船 喝茶 、散文集自己的园地 雨天的书等。 朱自清:背影 荷塘月色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散文诗匆匆等。5.答案举例:从书中知道了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各种知识
12、,或从书中懂得了什么道理;或学会了如何做人等等,不一而论。二、 (一)6. 父亲听说第三名是连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的二黄毛,所以对我这个第二名的成绩产生怀疑,因此板起面孔要考考我。 。7.凄惨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8.父亲是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9.父亲温和善良、知书识礼、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10. 这表明父亲对孩子之间友情的理解,也来自自己少年时代与朋友相处的友谊体验,况且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乔海:“自小是好朋友” ,所以尊重
13、孩子友情是“两个半本”变成“两本书”的原因。(二)11.文中父亲是一个淳朴、勤劳的农民。他善良、正直、有点固执,深爱着自己的儿子。12.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个雨夜,白发的父亲为“我”挑书的感人故事,赞颂了父亲深沉无私的爱以及对“我”的希望和鼓励,表达了“我”要继续努力、积极进取的决心。13.段画线句子含义:做人不能虚浮,要脚踏实地,多做实事。 段画线句子含义:“我”感受到了父亲所给予我的激励,努力向前。14.除语言、行动描写外,还有肖像描写,如“白发苍苍” 、 “修长的身子” 、背“压成弓形”等。三、15.提示:学生根据课文资料提供,发挥自己的想象编一则小故事。如“弄不成”正传 乔元贞的故事 二黄毛外传等。4 列夫托尔斯泰积累关于书的名言:(如)1、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英】培根2、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前苏联】高尔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