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知识结构课标点击:1 知道宇宙是由天体组成的,说出天体系统的层次。2 了解太阳的结构,简述其对地球的重大影响。3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4 明确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一般规律。5 结合实际,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6 学会辨别地理方向。7 学会根据不同的日照土,分析判断节气、地方时、昼夜长短等地理问题。基础知识一、宇宙1宇宙的概念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具有物质性、运动性、多样性的特自转运动能量来源自转规律能量来源方向速度周期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产生时差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公
2、转运动公转规律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太阳活动能量来源对地球的影响运动特殊性地球太阳地位一般性运动性 能量来源宇宙物质性多样性2征。2 多种多样的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这些物质统称为天体。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3 天体系统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二、太阳1 太阳系概况太阳系:地球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因其质量最大而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2 太阳的能量来源太阳的辐射能量源于太阳内
3、部的核聚变反应。日冕层太阳结构日核太阳大气光球层色球层地月系其他行星、卫星等太阳系其他恒星、各种天体总星系 河外星系银河系33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活动类型 大气层位置 概念 说明黑子 光球 光球有时出现的黑色斑点 黑子的大小和多少是太阳活动的标志,活动周期大约为 11 年。耀斑 色球 色球有时出现增大增亮的斑块1 耀斑爆发时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2 释放巨大的能量(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太阳活动与地球上的气候变化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产生极光。三地球1 地球的普通性在太阳系的八
4、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有自己的的特点,但并不特殊,特别与其他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有很大的相似性。(1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共面性: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从地球上空俯视,各大行星的公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近圆性:各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同圆相当接近,只有水星轨道的偏心率稍大。(2 )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项目分类包括的行星 距日远近 表面温度 质量 体积 密度类地行星 水、金、地、火 近 高 小 小 大巨行星 木、土 中 中 大 大 小远日行星 天王、海王 远 低 中 中 中2 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目前太阳系中已知的唯一有生物,特别是高级智慧生
5、物的行星。这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本身的条件有关。4(1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条件稳定而又安全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安全的宇宙环境) 。(2 )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 温度、大气、液态水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条件。地球自转周期适当。白昼增温不过分炎热,黑夜降温不过分寒冷。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地球原始大气层,并逐渐演化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四地球的自转1 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2 自转的周期:其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 23 小时 56 分 4 秒,成为一个恒星日,使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而日常所用的 24 小时,是地球自
6、转 36059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太阳日,是昼夜更替的周期。3 速度(见下表)速度 概念 大小 特殊性角速度地表各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约每小时 15,每4 小时 1南北极点自转角速度等于 0线速度地表各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因各地纬度不同而有差异,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赤道线速度最快,为 1670km/h南北纬 60约为赤道出的一半南北极点,线速度为 04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 )产生昼夜交替现象;(2 )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每隔 15相差 1 小时,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3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向(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布片,识记为“南左北右
7、,赤道不偏” 。例如河流两岸侵蚀现象,北半球河道偏右,左岸泥沙堆积,南半球则相反。五地球的公转1 公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2 公转轨道:椭圆形轨迹,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1 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7 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53 公转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包括角速度和线速度) 。4 公转周期:一个恒星年为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一个回归年为 365 天 5 时 48 分 46 秒。六黄赤交角地球自转面(赤道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的夹角,角度为 2326。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
8、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如图和表(二分二至是针对北半球而言的):时间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节气3 月 21 日前后 赤道 春分6 月 22 日前后 北回归线 夏至9 月 23 日前后 赤道 秋分12 月 22 日前后 南回归线 冬至熟记 3 月 21 日或 9 月 23 日、6 月 22 日、12 月 22 日三个太阳光照图,能判断图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某地时刻、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情况等。八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则北半球昼长夜短,全6球的白昼时间由南
9、向被逐渐增长;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全球的白昼时间由南向北逐渐缩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相反,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则昼渐长,夜渐短。同一纬线上昼夜长短是相同的。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交即太阳光线与地平线的夹角,直射点上,太阳高度角为 9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其变化规律为:3 四季更替(1 )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 )我国传统四季划分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春、夏、秋、冬四季;习
10、惯上四季的划分如下:35 月为春季,68 月为夏季,911 月为秋季, 12 月次年 2 月为冬季。欧美四季的划分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划分的。4 如何应用公式 H=90|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其中,H 代表正午太阳高度角, 代表所求地点的地理纬度, 代表当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表示两纬度之间的纬度差,若 与 在同一个半球,则用减号( ) ;若不在同一个半球,则用加号(+)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知识结构随纬度变化随季节变化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
11、日最大,夏至日最小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回归线上直射一次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岩石圈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分类物质循环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的“足迹”外力作用的表现外部圈层大气圈组成、结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大气环流天气系统生物圈水圈大气水陆地水海洋水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洋流及其地理意义7课表点击1、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2、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3、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4、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5、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6、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
12、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7、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基础知识一、 岩石圈的结构1、 地球圈层2、 软流层: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3、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构成了一个厚度约为 60km 的岩石圈。二、 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1、 三大类岩石的比较分类 形成过程 特点 举例侵入岩岩浆在地下压力的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由于凝结时间长,矿物结晶明显花岗岩岩浆岩 喷出岩岩浆在地下压力的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由于凝结时间短,矿物结晶不明显玄武岩、流纹岩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
13、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搬运,经过紧压固结作用而形成形成不同岩层,有的含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8的岩石 有化石变质岩原有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下,使原来的岩石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有的重新结晶,有的有片理构造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软流层中的岩浆在火山活动过程中喷出地表或侵入地球上部,冷却凝固而形成岩浆岩,其中喷出岩是暴露在地表的,侵入岩如果遇到地壳抬升的话,也会露出地表。出露于地表的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会会形成沉积岩,岩石如果遇到地壳下沉的话,又要受到高温高压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经过重熔再生又生成新的
14、岩浆,回到地球内部,同时变质岩也可受到外力作用变为沉积岩。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3、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2) 分类: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于外力作用。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造成高低起伏,形成高山、盆地等外力作用 太阳能、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削高堆低,是地表趋于平坦四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2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岩浆414 42331:内力作用2:
15、外力作用3:变质作用4:重熔再生9反射作用:尘埃和空气分子使阳光改变方向,蓝色光容易被散射,云层和尘埃可以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因而夏天白天多云时,气温不会太高。散射作用:晴朗的天空景观蔚蓝色,黎明、黄昏及阴天时天空仍然明亮,都是散射作用的结果。2、大气的保温效应地表可以吸收短波辐射,也可以吸收长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后,温度升高,同时,地面也把能量向外辐射。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同时也产生大气辐射,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返回地面,我们称之为大气逆辐射,这样就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了保温作用。五大气运动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
16、射。由于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同,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如上图所示,A 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达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B、C 两地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在上空,空气由气压高的 A 地向气压低的 B、C 两地扩散。在近地面,A 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这就使 A 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 C 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于是,近地面的
17、空气又从B、 C 两地流回 A 地,以补充 A 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10规律: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下凹的地方是低压。近地面,气温高,则气压低;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气压与近地面相反。高压与低压是同一水平面的两点比较。竖直方向上气压永远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平行于等压线,形成高空大气中的风向。在近地面,还要受摩擦力的影响,风与等压线斜交。六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三圈环流形成原因: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
18、向力。三圈环流在地表表现为相间分布的气压带与风带。气压带 成因 气流特点 天气现象赤道低气压带 热力原因 上升 高温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 动力原因 下沉气流 炎热干燥副极地低气压带 动力原因 上升 多降水极地高气压带 热力原因 下沉气流 寒冷干燥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就北 半球而言,大致为夏季北移,冬季南移。11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地表大面积的海陆相间分布及其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海陆气压活动中心的季节变化,切断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季风环流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冬季风 夏季风项目成因源地
19、 风向性质 源地 风向性质分布地区 冬夏季风比较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西伯利亚、蒙古西北风寒冷干燥副热带太平洋东南风温暖湿润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南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西伯利亚、蒙古东北风低温干燥赤道附近印度洋西南风温暖湿润亚洲印度半岛和我国西南等地区夏季风强于冬季风七常见的天气系统1、冷暖锋与天气锋面类型冷锋 暖锋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上升原因被迫抬升 徐徐爬升天气图雨区位 锋后及锋面附近 锋前12置锋面坡度较大 较小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暖气团被迫抬升,常出现
20、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暖气团沿冷气团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降水天气特征 过境后冷气团代替了原来的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晴朗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天气实例我国大多数降水和灾害性天气,如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尘暴、寒潮等;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天气系统 低压(气旋) 高压(反气旋)气压状况 中心低,四周高 中心高,四周低气压梯度力方向 从四周垂直指向中心 从中心垂直指向四周北半球 逆时针向中心辐合上升 顺时针向四周辐散下沉气流流向南半球 顺时针向中心辐合上升 逆时针向四周辐散下沉
21、天气状况 多云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平面示意图(北半球)空间示意图13我国的典型天气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出现的台风天气长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冬季爆发的寒潮天气,北方地区的“秋高气爽”天气八世界气候气候类型及判读方法1、世界气候类型气候带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 10之间亚马逊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南北纬 10南北回归线之间非洲中部、南美巴西、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干、湿季交替明显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 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冬、夏
22、季风交替控制全年气温高,雨季集中热带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南北纬 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撒哈拉、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部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全年高温少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 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南北纬 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温 温带季 南北纬 35 我国的华北、东北 冬、夏季风交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14风气候 55之间的大陆东岸和日本、朝鲜半岛 替控制 高温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纬 4060之间的大陆内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终年受大
23、陆气团控制冬寒夏热,干旱少雨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 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西欧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多雨亚寒带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北纬 5070之间的大陆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全年受冷气团控制冬长严寒,夏短温暖苔原气候北半球极地附近沿海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控制全年严寒寒带冰原气候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南极大陆、格陵兰岛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全年酷寒高原和高山气候高大的山地、高原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脉地势高,地形起伏大其后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2、判断的主要依据气候类型的判断,关键是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可按以下步骤
24、进行: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6、7 、8 三个月份气温最高 北半球判断南北半球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12、1 、 2 三个月份气温最高南半球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最冷月均温在 015之间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判断热量带(温度带)最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在150 温带气候15之间最冷月均温15 寒带气候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年雨型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雨型温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少雨型 寒带 苔原气候、冰原气候3、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九水圈的
25、组成世界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重淡水咸水 湖泊咸水地下咸水冰川:存在于极地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地下淡水其他淡水水圈 陆地水海洋水:水圈的主体。大气水16十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1、水循环示意图2、三种水循环比较水循环类型发生领域 水循环环节 作用海陆间循环海洋和陆地之间 蒸发水汽输送陆地降水地表径流(或下渗地下径流)海洋是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到更新,是最重要的类型,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政法、植物蒸腾降水补充陆地水的数量很少海上内循环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蒸发降水 水循环的水量最大十一洋流及其地理意义1、形成风海流:大气运动和近地面的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
26、海水随风漂流,并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风海流。17密度流:由于海水密度差异导致海水流动。大洋中心与封闭区域之间往往形成密度流。补偿流:由风力和密度差异原因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的海水减少,向领海区的海水来补充形成。其又分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2、洋流分布规律中低纬度海区: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中高纬度纬度海区:北半球有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南极大陆周围形成西风漂流(南纬 40附近) 。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夏季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逆时针方向流动。3、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多为暖流,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多为寒流。洋流与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由图可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弯曲方向一致,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则表示暖流,反之则表示寒流。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读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代表渔场 形成类型 洋流名称北海道渔场 寒暖流交汇 千岛寒流、日本暖流纽芬兰渔场 寒暖流交汇 拉布拉多寒流、墨西哥湾暖流北海渔场 寒暖流交汇 北大西洋暖流、北冰洋南下冷水秘鲁渔场 上升流渔场 秘鲁海区冷水上泛18对海洋污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