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得分:_南 京 林 业 大 学研究生课程论文2011 2012 学年 第 2 学期二一二 年 五 月课 程 号: 73301课程名称: 材料表面与界面论文题目: 1、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表面与界面的研究进展2、纳米材料表面修饰与改性的研究进展学科专业: 木材科学与技术学 号: 3110344姓 名: 侯天宇任课教师: 罗振扬南京林业大学I目录1、 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表面与界面的研究 .- 1 -前言 - 1 -1 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复合机理 - 1 -1.1 基体相 - 1 -1.2 界面相 - 1 -2 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改性 - 2 -2.1 植物纤维表面化学处理 - 2
2、-2.1.1 碱处理 .- 2 -2.1.2 界面偶联处理 .- 4 -2.1.3 表面接枝处理 .- 5 -2.1.4 酰化处理 .- 6 -2.2 植物纤维的物理处理 - 7 -2.2.1 蒸汽爆破处理 .- 7 -2.2.2 热处理 .- 8 -2.2.3 放电技术 .- 9 -2.2.4 高能射线辐射处理 .- 9 -3 研究展望 - 10 -参考文献 - 11 -2、纳米材料表面修饰与改性的研究进展 - 1 -前言 - 1 -1 纳米材料的特性 - 1 -1.1 表面与界面效应 - 1 -1.2 小尺寸效应 - 2 -1.3 量子效应 - 2 -1.4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 2 -2
3、 纳米材料表面与界面的改性 - 3 -2.1 物理改性 - 3 -2.1.1 表面活性剂法 .- 3 -2.1.2 表面吸附包覆 .- 4 -2.1.3 表面沉积 .- 5 -南京林业大学II2.2 化学改性 - 6 -2.2.1 酯化反应法 .- 6 -2.2.2 偶联剂法 .- 6 -2.2.3 表面接枝法 .- 7 -2.3 其他改性方法 - 8 -2.3.1 气相沉淀法 .- 8 -2.3.2 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 .- 8 -2.3.3 沉淀法 .- 8 -2.3.3 非均匀形核法 .- 9 -3 研究展望 - 9 -参考文献 - 10 -南京林业大学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表面与界面的
4、研究侯天宇 (南京林业大学 木材工业学院,南京 210037)摘要:植物纤维因为其生物降解性和可再生性的优势使得它的增强复合材料引起了学者们极大的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复合机理以及界面相的重要性,并主要归纳了对植物纤维表面进行改性的方法以及相关的国内外近期研究,主要按照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进行了分类归纳。最后,对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表面改性问题加以总结,并对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植物纤维,复合材料,表面,界面Progress in Surface and Interface of Vegetable Fibers Reinforced Compos
5、ite Materials HOU Tian- yu(College of W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advantages in biodegradation and reproducibility of vegetable fibers, the schola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vegetable fibers 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s
6、.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mpound mechanism of vegetable fibers 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erface phase.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methods on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vegetable fibers, and it also comes down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cent research. They have b
7、een classified into physical methods and chemical methods. At last,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problem of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forecast the research of vegetable fibers 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 in the future.Keyword: vegetable fibers, composite materials, surface, interface南京林业大学- 1 -
8、前言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以天然植物纤维作增强材料,以树脂或水泥作基体的一种复合材料。天然植物纤维是自然界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可作为复合材料增强基的天然植物纤维的种类很多,主要有: 木材、棉纤维、麻纤维、椰纤维、竹纤维等纤维素纤维以及常见的茎秆类纤维,如: 稻草、麦秆、玉米秆、棉花秆、高梁秆、麻秆、向日葵秆、烟秆、小米秆、黄豆秆等等。它们具有一般纤维的强度和刚度,且比重较小,比强度、比刚度均较高,同时价格低廉。于此同时,它的生物降解性和可再生性是其它任何增强材料无法比拟的 1-4。尽管天然植物纤维复合材料优点众多,但天然植物纤维与聚合物的复合还存在许多问题。天然植物纤维中含有大量的极性羟基
9、等极性官能团,亲水性强,与非极性聚合物的相容性差,与聚合物基体界面间难以形成很好的粘合,同时,天然植物纤维分子内含氢键,加热时会聚集在一起,导致其在基体中分散不均,从而影响纤维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 5-6。众所周知,复合材料的性能取决于组分的性能和组分间的界面相容性,因此,对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表面界面的研究分析以及对其改性处理方法的研究,成为扩大这一新型复合材料应用范围的突破口。1 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复合机理1.1 基体相由于天然植物纤维特殊的化学组成, 使其在增强复合材料时与各种化学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植物纤维增强水泥复合材料中,水泥既作基体, 又作粘结剂。与水泥复合时应
10、注意的关键点就是:水泥在碱性介质(pH12)中才能凝固;而天然植物纤维在水泥浆碱性溶液中浸泡, 会有许多萃取物沉淀, 这些沉淀物中有许多对水泥有缓凝或阻凝作用,而几乎所有天然植物纤维都对水泥有阻凝或缓凝作用。因此需加入一定的添加剂才能解决增强纤维和水泥基体的结合问题 1。1.2 界面相增强材料与基体形成界面时,要通过“接触”、“浸润”与“固化”等过程才能成形。物质的表层分子状态与它内部的分子状态不同,表层分子能量比南京林业大学- 2 -内部分子能量高,当固态物质表面与其他物质接触时,一旦形成界面,就会发生降低表面能的吸附现象。在复合材料中,当纤维与基体相接触时,就会首先吸附那些能降低表面能的物
11、质形成界面,从宏观上看,就是基体相会沿增强材料表面向四方流动、铺展,这就是“浸润”。浸润性好,就会在两相材料界面上形成最紧密的结合状态。而后经过“凝结”、“固化”等过程,使界面区达到基体的分子能量最低、结合稳定的状态,这样复合材料界面就取得了良好的结合 1。2 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改性天然植物纤维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及有机抽提物等组成,是一种不均匀的各向异性天然高分子材料,通过各种物理或化学方法对其进行表面改性,使其部分生成疏水的非极性化学官能团并具有流动性,从而降低其与疏水聚合物间的相斥作用,达到提高界面相容性的目的5。化学方法主要改善纤维与基体材料之间的界面粘接,从而提高纤维在基
12、体中的分布均匀程度,提高力学性能。物理方法则不改变纤维的化学组成,但改变了纤维的结构和表面性能,从而改善了纤维与基体树脂间的物理粘合。2.1 植物纤维表面化学处理植物纤维表面化学处理主要针对纤维素中存在大量活性羟基的特点,采取碱处理、界面偶联处理和通过一些化学试剂,对植物纤维进行的接枝处理,如乙酰化处理、氰乙基化处理以及烷基化处理等,来改变植物纤维表面的化学结构,从而增加纤维与基体树脂间界面层的强度,以达到提高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目的 7。2.1.1 碱处理碱处理又称墨赛丝光处理法,是应用广泛的纤维处理方法 8,现已广泛应用于植物纤维的表面处理。当采用较低浓度的碱液处理植物纤维时,纤维表面的杂质
13、会在碱液的作用下逐步除去:半纤维素分子链末端含有还原性醛基的葡萄糖分子在碱的作用下逐个脱去,果胶由于甲基的脱去而溶解,木质素则因为与半纤维素直接相连,而与纤维素无连接,在半纤维素的溶解过程中也被同时脱去。当采用较高浓度的碱液处理植物纤维时,其中的纤维素会转变为碱纤维素,发生润涨膨化现象,使纤维变得富有光泽、弹性,并可以使植物纤维中聚合度南京林业大学- 3 -较低的部分溶解,性质变得均一,但由于纤维素分子链末端同样含有还原性醛基而发生与半纤维素相同的降解反应,使其聚合度降低,导致纤维强度的下降 9。同时碱液会削弱纤维素分子间氢键的作用,增大纤维素分子间的距离,使得纤维素内表面增大,各种试剂更容易
14、渗入其结构内部中去,增加了纤维素的可及度。并且会导致原纤旋转角减小,定向程度提高。碱溶液处理法可以使纤维表面变得粗糙,纤维与树脂界面之间结合能力增强。同时使未处理前的抽提物消失,形成许多空腔,增强了聚合物母体与纤维填料形成的机械互锁结构,并提高了纤维素(强度较高)的相对含量,使纤维原纤化提高了纤维拉伸强度;另一方面,碱处理导致纤维束分裂成更小的纤维,纤维的直径降低,长径比增加,与基体接触面积增大 10。Mohanty等 4用碱液处理麻纤维后发现,纤维束分散,表面变得粗糙,增加了表面积,纤维热性能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有了明显改善。王俊勃等 11研究了碱处理对芒麻原麻和精干麻纤维增强酚醛复合材料的
15、影响,结果表明碱处理后纤维与酚醛树脂的界面得到改善,提高了材料的力学性能。Bachtiar等 12采用0.25mol/L和0.5mol/L的NaOH 水溶液分别处理棕榈纤维,将经过处理的纤维与环氧树脂复合,研究发现碱处理的棕榈纤维与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提高。Salvatore等 13研究了剑麻纤维混炼前后的变化,发现经过碱处理的剑麻纤维在混炼过后长度减小,但由于碱处理会加快剑麻纤维在混炼过程中的原纤化,使纤维直径减小而导致长径比增大。图1所示为混炼前碱处理和未处理剑麻纤维形貌对比。可以发现,经过碱处理的剑麻纤维表面杂质明显减少,此外由于初生壁在化学作用下被除去,原纤维也变得松弛裸露,原纤
16、之间的距离有所增大。图2为碱处理和未处理剑麻纤维混炼后形貌的对比。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混炼条件作用下,未经碱处理的剑麻纤维原纤尚能团聚在一起,但经过碱处理的剑麻纤维原纤已经完全的分离了。南京林业大学- 4 -图1 未经碱处理和碱处理剑麻纤维显微照片图2 混炼前后剑麻纤维显微照片2.1.2 界面偶联处理当两种材料表面张力过大导致难以相容或相互浸润时,常使用性质介于二者之间的第三种材料来降低其表面张力,偶联剂就起到这样的作用。偶联剂是多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偶联剂分子通常一端含有极性基团,另一端含有非极性基团。极性基团可以与木纤维亲和,非极性的基团可以与树脂基体亲和,提高填料与基体间的界面粘合性,从而提
17、高复合材料的性能 14。作用过程中,一(a)未处理剑麻 (b)碱处理剑麻(a)未处理剑麻 (b)碱处理剑麻南京林业大学- 5 -方面,偶联剂可以同纤维素中的羟基反应,减少纤维表面羟基数量,降低极性;另一方面将植物纤维与基体材料直接相连,提高界面性能。其机理简示如图3 15。图3 偶联剂作用机理Huda等 16用5%的APS溶液在酸性环境下处理洋麻纤维 1h后与PLA基体压延成型。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APS可以通过改变植物纤维与PLA之间界面性能来提高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同时发现经过碱液和偶联剂双重处理过后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更佳。Lu等 17用硅烷偶联剂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
18、烷(KH550)、3-缩水甘油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60)和钛酸酯偶联剂(Lica38)对微纤维化纤维素纤维 (MFC)进行表面处理。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电子光谱(XPS)、SEM和接触角分析等方法的表征发现,经改性后的纤维由亲水性变为疏水性,其中经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的纤维素微纤维具有最强的疏水性,但对纤维素微纤维的结晶度没有影响。改性纤维素微纤维与基体环氧树脂有强的界面连接,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当MFC加入量为3.7% , 30时储能模量提高了20%,氨基硅烷偶联改性处理纤维的模量提高了近25%。 130时经氨基硅烷处理的模量由10MPa提高到 65MPa。Canter
19、o 18等用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4)对亚麻纤维改性,虽然降低了纤维表面能,但亚麻/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甚微,而用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MAPP )处理则使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得到较大提高。Bledzki等 19以二月桂有机锡作为催化剂,用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的甲醇溶液处理亚麻纤维,发现亚麻/PP的界面剪切强度提高了60% 。2.1.3 表面接枝处理接枝是提高植物纤维与基体材料界面性能的一种重要方法,是通过在植物纤维表面引入烷基、乙酰基、苯甲酰基等官能基团,以改善纤维表面性能,提南京林业大学- 6 -高基体材料对纤维表面的浸润能力。在植物纤维存在下通过自由基引发单体聚合时,可以发生接枝共聚
20、。而接枝的引发是通过增长链自由基或直接由引发剂自由基把氢原子从植物纤维的纤维素上拉出。此外,一些新官能基团的引入为植物纤维与基体材料之间实现化学键上的直接连接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由于引入官能基团体积较大,位阻效应明显,通常会减少纤维素中羟基之间形成的氢键,增加纤维素对化学试剂的可及度,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纤维表面张力 7。Shukla等 20用光引发法将苯乙烯接枝到棉纤维上,随聚苯乙烯接枝率的提高,纤维的吸水率降低,有利于改善其与疏水聚合物的相容性。钟鑫 21等为了提高木粉与PVC基体之间的相容性,采用在木质素表面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方法,用硝酸铈铵作引发剂在纤维表面羟基处形成自由基,从
21、而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反应形成接枝物。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明,纤维素大分子的表面接枝上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结构单元。当引发剂浓度为总溶液浓度的0.3%左右时,材料的拉伸、弯曲和冲击性能都达到最佳。揣成智 22等为了改善木纤维与PP基体间的相容性,用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 )对木纤维进行接枝处理,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2.1.4 酰化处理用酸酐、酰氯等活性酰基化试剂处理植物纤维,可使纤维表面纤维素、半纤维素分子中的部分羟基与之反应生成酯类化合物,极性较弱的酯基取代了强极性的羟基,破坏了部分缔合氢键,使纤维表面极性减弱,可以提高纤维的分散性以及纤维与基体材料界面的相容性。其
22、反应机理如下 15:WoodOH + RCOOCOR WoodOCOR + R COOH植物纤维的乙酰化将降低纤维的吸湿性和膨胀性,纤维表面亲水羟基基团的酯化、醚化和酰化,生成疏水的非极性化学官能团并具有热流动性,使纤维表面与塑料表面的溶解度相似,可以降低塑料基体与纤维表面间的相斥性,达到提高界面粘合性的目的 23。Zafeiropoulos等 24-25用乙酸酐对亚麻纤维进行浸泡处理,以广角 X射线衍射方法(WAX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反气相色谱 (IGC)对改性效果进行表南京林业大学- 7 -征,发现乙酰化移除了纤维表面的无定型成分,即弱边界层,从而改善了亚麻/PP复合材料的相容
23、性,使界面应力得到有效的传递。Takatani 等 26用醋酸酐、丙酸、丁酸等羧酸与木纤维反应合成纤维素酯用作赤松木粉(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增熔剂),其改性效果明显优于马来酸酐等,能同时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断裂模量和弹性模量但对复合材料的吸水性改善不明显。改性效果还与酯化反应的取代度,羧酸碳链长度及用量相关,其中丁酸、戊酸对力学性能的改性效果最明显,但会限制材料的结晶性能。唐文倩等 27对剑麻纤维进行轻度乙酰化处理后与乙酸纤维素(CA)共混,制备SF/CA复合材料。研究发现,由于界面性能得到了改善,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弯曲强度、弯曲模量较纯CA材料有所提高。如图4所示,轻度乙酰化后的SF 与
24、CA之间黏合紧密度明显高于未处理过的复合材料。图4 未处理 SF/CA与轻度乙酰化处理SF/CA界面照片2.2 植物纤维的物理处理物理方法是指在不改变植物纤维的化学组成、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纤维形貌、结构加以影响,改变其表面性能的方法。其中主要包括蒸汽爆破处理法、热处理法、放电处理以及高能射线辐射处理等方法 7。2.2.1 蒸汽爆破处理蒸汽爆破处理是一种高效环保的纤维改性方法,这种方法可引起木质素纤维材料微观结构变化,使得胞壁细胞破裂,同时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消除使得纤维素含量增加,从而导致纤维强度和表面积均增加。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在高压下,水蒸气充分润涨植物纤维后,瞬间泄压,使纤维发生膨胀、破裂
25、,导致纤维结构形态发生深刻变化。具体而言,蒸气爆破技术主要是利用高温高压水蒸气处理天然植物纤维原料, 并通过瞬间泄压过程实现原料的组分分离和结构变化。在蒸气爆破过程中,高压热蒸气进入纤维原料并渗入纤维内部的空隙。由于水蒸气和热的联合作用产生纤维原料的类酸性降解以及热降解, 低相对分子质量物质溶出, 纤维聚合度下降。纤维内部及周围热蒸气高速瞬间流动,使纤维发生一定程度上的机械断裂。这种断裂不仅表现为纤维素大分子中的键断裂、还原端基增加、纤维素内部氢键的破坏, 还表现为无定形区的破坏和部分结晶区的破坏。由于纤维素分子内氢键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纤维素链的可动性增加, 有(b)轻度乙酰化处理 SF/
26、CA(a)未处理 SF/CA南京林业大学- 8 -利于纤维素向有序结构变化 28。通常认为,蒸汽爆破处理的作用有以下几点:首先,纤维原纤化。增加植物纤维的长径比、表面积,形成相对粗糙的表面,在与基体材料的复合过程中提高界面性能。其次,有利于组分的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去除木质素、果胶、半纤维素等杂质,提高纤维素的含量,使纤维变得疏松、柔软,部分非晶区被爆破作用破坏,导致植物纤维相对结晶度升高,但绝对结晶度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另外,蒸汽爆破处理会加速天然纤维微生物降解进程并提高其降解率。但汽爆处理也会对纤维本身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例如纤维聚合度的下降,绝对结晶度的下降会导致刚度降低,过细的纤维会发生
27、团聚,不利于在基体树脂中的分散 23。Garcia-Jaldon等 29对大麻纤维进行了蒸汽爆破处理,发现经过该方法处理的大麻纤维成分发生了改变:木质素、果胶和半纤维素在汽爆过程中分解成为可溶的小分子,并迅速地溶解于溶液中,而纤维素则被保留下来,但聚合度会有所下降。Sherely等 30对蕉麻纤维进行汽爆预处理后同样发现木质素、果胶和半纤维素等杂质被除去,蕉麻纤维发生了原纤化,尺寸也有所减小,表面变得粗糙。图5所示为汽爆处理前后蕉麻纤维对比。图5 汽爆处理前后蕉麻纤维对比2.2.2 热处理热处理法是比较传统的处理方法,用于植物纤维改性和加工前的预处理。木质填料中含有游离水和结合水,对复合过程是
28、很不利的,在共混过程中因温(a)汽爆前 (b)汽爆后南京林业大学- 9 -度的上升会失水在复合材料中产生空隙和内部应力缺陷。另一方面,干燥条件也会对植物纤维的结构造成影响:半纤维素的热降解,木质素的热重排造成木粉各向异性收缩对植物纤维自身的强度造成不利的影响,且绝干状态下的纤维脆性较大,进而影响复合材料的性能。为了避免植物纤维被氧化,加热过程一般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同时,对于不同种类的纤维加热处理温度也不尽相同, 但一般在低于240、氮气保护下处理,植物纤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以得到很好的处理效果近年来溶液共沸干燥的出现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除去水分的同时缓解植物纤维的损坏 15。Min等 3
29、1将剑麻在空气循环干燥烘箱中150下热处理 4h,与未处理的剑麻纤维相比, 结晶度由62.8%增加到66.2%,拉伸强度由391.1MPa增加到535.1MPa,断裂伸长率由2.5% 增加到3.5%。Rong 等 32发现热处理会增加剑麻纤维结晶度。同时发现,经过热处理的剑麻纤维与环氧树脂混合制备的复合材料拉伸和弯曲应力有所提高,但低于碱处理的剑麻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若对剑麻纤维碱处理后进行热处理,制备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又会略高于碱处理剑麻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并在文中建议将碱处理法与热处理法联用以制备性能更加优良的复合材料。图6为热处理剑麻纤维显微照片。图6 热处理剑麻纤维显微照片2.
30、2.3 放电技术放电技术包括电晕处理、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辐射等方法。电晕处理是表面氧化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这种反应可以大量激活纤维素表面的醛基,进而改变纤维素的表面能。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技术依据所用气体的不同可以进行系列南京林业大学- 10 -化的纤维表面交联,使纤维表面产生自由基和官能团。电子辐射法对PE、PP、聚苯乙烯(PS)等“不活泼 ”聚合物有很好的效果, 它成功用于降低PE/纤维素纤维复合材料的熔体粘度,并提高它的化学性能 23。Kan等 33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天丝纤维进行改性,发现处理过后纤维表面出现褶皱,变得粗糙,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越发地沿着纤维轴取向。通过X 光衍射实验发现
31、纤维的结晶度减小。2.2.4 高能射线辐射处理放射处理是一种通过引入外来能量来使材料结构产生有利变化的技术 15。高能射线辐照法被广泛应用于碳纤维、塑料纤维等人造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近年来,随着可降解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该方法也被应用到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之中。采用激光、紫外线、电子束、射线等高能射线处理植物纤维,可以在纤维素中产生游离基,引发基体树脂与植物纤维之间的接枝反应,改善界面黏合性,增加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23。Albanoa等 34采用 射线辐照的方法改良剑麻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研究发现,在小于10kGy 的较低辐照强度下,聚丙烯大分子之间的交联作用以及聚丙烯分子
32、与剑麻纤维之间的接枝反应,使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均有所提高。但随着辐射强度的增加,氧化作用加剧,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3 研究展望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纤维与基体树脂界面性能的好坏,通过降低植物纤维的表面极性和改变表面形态,增强其与基体的界面作用力,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各种方法都不是孤立的,通常是两种甚至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热处理法等物理方法通过物理手段改变纤维结构形貌使之更利于复合,从而改善了纤维与基体树脂间的物理粘合,但单独使用效果不明显,多用作为化学改性做准备。碱处理法、偶联剂法、接枝处理法等化学方法通过改变植物纤维表面的化学结构,提高纤维与基体树脂的相
33、容性和界面粘接,以及植物纤维在树脂基体中的分散性,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的各种表面处理方法或多或少的是以牺牲纤维本身性能为代价来提高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只有当纤维表面处理方法对纤维与基体界面结合力的提高作用超过了对纤维本身强度的削弱作用,这种纤维的表面处理方法才有意义。同时,植物纤维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可降解回收性质,因南京林业大学- 11 -此怎样有效利用这一性质,复合出可降解回收的环保型复合材料会成为新的研究热潮,而无论怎样新颖的复合材料,都必须建立在界面问题得以解决的前提上。因此,研究开发改善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新工艺,以便在不损伤其性能的条件下尽量提高复合材料
34、界面层强度,最终提高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促进这种环境友好型材料的推广与应用。参考文献1倪敬达,于湖生.天然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应用J.化纤与纺织技术,2006.6,(2):29-332侯秀英,黄祖泰,杨文斌等.植物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与发展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5.12,13(4):55-593Bledzk A K, Gassan J. Composites reinforced with cellulosebased fobresJ.Process Polym Sci, 1999,24(2):221 4Mohanty A K, Misra M, Drzal L T. Sus
35、tainable bio-composites from renewable resourc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green materials world J. J Polym Envir, 2002, 10(1):19 5马玉峰,张伟,王春鹏等.天然植物纤维复合材料界面改性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综述篇,2011.10,25(10):81-896Ma hlberg R,Paajanen L, A Nurmi, et al. Effect of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wood on the mechanica
36、l and adhesion properties of wood fiber/ polypropyleneJ.Fiber Polypropylene/Carter Compos,2001,59:3197解英,吴宏武.表面处理方法对植物纤维增强高分子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评述J.化工进展,2010,29(7):1256-12628Bledzki A K, Reihmane Gassan S J. Properties and modification methods for vegetable fibers for natural fiber compositesJ.Appl Polym Sci
37、,1996,59:1329 9鲁博,张林文,曾竟成等.天然纤维复合材料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7110刘涛,何慧,洪浩群等.木塑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绝缘材料 ,2008,41(2):3811王俊勃,赵川,高晓丁等.苎麻纤维增强酚醛复合材料的研究J纤维复合材料,2001(1):南京林业大学- 12 -1312Bachtiar D, Sapuan S M, Hamdanmm. The effect of alkaline treatment on tensile properties of sugar palm fiber reinforced epoxy composites
38、J. Mater Design, 2008, 29:1285 13 Salvatore Iannace, Raed Ali, Luiqi Nicolais. Effect of processing conditions on dimensions of sisal fibers in thermoplastic biodegradable composites 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1,79(6):1084-109114Qin Tefu, Huang Luohua, Li Gaiyun. Effect of chemical mod
39、ification on the properties of wood/polypropylene composites J.J Forestry Res, 2005, 16(3):24115赵敏,胡圣飞,张冲等.木塑复合材料界面改性研究进展J.化工时刊,2009.8,23(8):47-51 16Huda Masud S, Drzal Lawrence T, Mohanty Amar K, et al. Effect of fiber surface-treatments on the properties of laminated bio-composites from poly (lact
40、ic acid) (PLA) and kenaf fibers J.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68(2):424-432.17 Lu Jue, Askeland Per, Drzal Lawrence T.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micro-fibrillated cellulose for epoxy composite applications J.Polymer, 2008, 49: 1285-129618Cantero G, Arbelaiz A, Llano-Ponte R, et al. Effec
41、ts of fibres treatment on wettability and mechanical behavior of flax/polypropylene composites J.Compos Sci Techn, 2003, 63:1247 19Bledzki A K, Gassan S J.Composites reinforced with cellulose based fibers J.Progress Polym Sci, 199, 24(2):221 20Shukla S R, Rao G V G, Athalye A R. Improving graft leve
42、l during photo induced graftco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onto cotton cellulose J. J Appl Polym Sci, 1993,49:1423 21钟鑫,薛平,丁筠.改性木粉/PVC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J.中国塑料,2004(3):6222揣成智等.中国塑料,2000,14(5):2323张丽,冯绍华.改善热塑性塑料/植物纤维界面相容性方法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6, 34(7):75-7824Zafeiropoulos N E, Williams D R, Baillie C A,et al. Engineer
43、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interface in flax fibre/polypropylene composite materials.Part. Development and investigation of surface treatments J . Composites Part A, 2002, 33:1083 25Zafeiropoulos N E, Baillie C A, Hodgkinson J M. Engineer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interface in flax fibre/p
44、olypropylene composite materials.PartThe effect of surface treatments on the interface J. Composites Part A, 2002, 33:118526Takatani M, Kohei I, Sakamoto K. Cellulose esters as compatibilizers in wood /poly (l-actic acid) composite J . The Japan Wood Research Society, 2008, 54 (1) : 546127唐文倩,吴宏武.剑麻
45、增强醋酸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中国塑料,2008,22(6):12-1828陈健,孔振武,吴国民等.天然植物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0.9, 44(5):53-5929Garcia-Jaldon C, Dupeyre D, Vignorn M R.Fibres from semi-rettedhemp bundles by steam explosion treatment J .Biomass and Bio-energy, 1998,14(3):251-26030Paul Sherely Annie, Piasta Doreen, Spange
46、 Stefan, et al. Solvatochromic and electrokinetic studies of banana fibrils prepared from steam-exploded banana fiber J. Bio-macromolecules, 2008, 9(7):1802-1810.31MIN Zhirong, MING Qiuzhang, YUAN Liu, et al. The effect of fiber treatment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unidirectional sisal-reinforc
47、ed epoxy composites J.Composites Science 南京林业大学- 13 -and Technology, 2001, 61:1437-144732Rong Min Zhi, Zhang Ming Qiu, Liu Yuan, et al. The effect of fiber treatment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unidirectional sisal reinforced epoxy composites J.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 61(10):14
48、37-144733Kan C W, Yuen C W M. Influence of low temperature plasma treatment on the properties of tencel and viscose rayon fibersJ.Plasma Science, 2009, 37(80:1615-161934Albanoa C, Reyes J, Ichazo M, et al. Analysis of the mechanical, thermal and morphological behaviour of polypropylene compounds with sisal fibre and wood flour, irradiated with gamma rays J. 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 2002, 76(2):191-203.南京林业大学纳米材料表面修饰与改性的研究进展侯天宇 (南京林业大学 木材工业学院,南京 210037)摘要:纳米材料因为具有许多与常规物质相异的特性引起了人们对它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纳米材料的四大效应和以及这些效应所带来的特性;主要介绍了纳米粒子表面改性的方法,分别归纳了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其他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