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简介:茨威格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 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 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 1910):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以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幼年 、 少年 、 青年 、 战争与和平 、 安娜卡列尼娜 、 复活等,
2、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1读准横线上的字。Yu zh dn g xun x r 黝 黑 滞留 愚钝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gn g ch ln gu尴 尬 炽热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hn hung n mo yn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黯然失色 广袤无垠s li rn qun ji z 酒肆 一绺 长髯 鬈发 两颊 胡髭qing bng zng zhu cn co穹顶 屏住 锃亮 甲胄 粲然 粗糙2、改正错别字。粗制烂造 鹤立鸡群 滥正经危坐 诚皇诚恐 襟 惶无可置凝 郁郁寡欢 疑引人注目 藏污纳沟 垢3解释下列词语器宇:气概,风度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鹤立鸡
3、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座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2研读赏析作者是怎样揭示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的? 描写外貌2、你能找出多少关于托尔斯泰外貌描写
4、的句子呢?胡子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眉毛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头发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鼻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眼睛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
5、的心窝。眼神“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概括他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33、突出了托尔斯泰外表的 平庸甚至丑陋的特点。4.作者运用了 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特征的?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5.这样夸张的描写并未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高大不凡的形象,这是为什么?这样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1)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2)反衬他灵魂的高贵,眼睛的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相互衬托,留下强烈深刻印象。6.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托尔斯泰的眼睛。为什么重点写他的
6、眼睛?找出相关语句理解其含义。明确: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写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7.我们体会到作者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托尔斯泰的 崇敬、赞美之情吗?本文艺术手法上的独特?1.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2.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分 析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大量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描写托尔斯泰的目光,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把托尔
7、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4雪写作背景: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残酷。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 野草共收录了鲁迅的散文诗句 23 篇,是 1924 年 9 月至 1926年 4 月在北京所作.1924 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鲁迅童年生活的
8、地方。在作者记忆中,对故乡有许许多多回忆。那记忆是温暖的,是美好的。正如江南的雪,雪中美好的景色,让人回味和留念。故乡永远是鲁迅温暖的家,美好的理想是鲁迅永远的向往和追求。北国,是鲁迅现在生活的地方,现实严酷的环境,作为战士,故乡固然十分美好,让人眷恋,但现在更需要坚定、勇敢、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正因为如此,才有雪中描写的绝妙的江南、江北雪景图。一、听朗读,为黄颜色的字注音:处(ch)子 磬(qng)口 塑(s )雪罗汉 粘(nin)结 脂粉奁(li n)目光灼灼(zhu)朔(shu)方 粘(zhn)连 凛(l n)冽(li)1 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2 然而很洁白,很明艳。3 目光灼灼嘴唇通
9、红地坐在雪地里。4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5 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6 便蓬勃的奋飞。7 旋转而且升腾。8 在凛冽的天宇下。两幅画面:一幅是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江南雪景图。5 写江南的雪,为什么要写塑雪罗汉,写它的消释用意何在?生活气息浓厚,写出了江南雪的可爱可亲,扩展了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是美的象征。它的消释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的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写江南的雪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喜爱、怀念对美好理想的追求;遗憾、惋惜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北 方 的 雪: 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寂寞、反抗、不屈, “永远如粉,
10、如沙,决不拈连,蓬勃的奋飞”。 从这里我们能感受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 从这里还能看出她独立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 像一个斗士、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雪的什么态度? 明确: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对北方的雪的称赞。 写北方的雪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借景抒情)鲁迅在写北方的雪的时候通过“如粉,如沙”, “决不粘连”, “蓬勃的 奋飞”, “在日光中灿灿的生光”, “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等语句抒发了作者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 6作者更喜欢江北雪景图,为什么
11、?你能找出理由吗?作者从哪句话中表明?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提问:这三个形容词哪个是指北方的雪?这句话是什么含义“灿烂”是指“北方的雪”,暖国的雪缺乏“冰冷和坚硬”,是一种单调,是一种不幸。强调的是一种不屈的精神,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先赞赏的。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用来象征某种特殊意义的具体事物。比如:火炬象征光明江南的雪象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北方的雪象征:一种不甘沉沦,昂扬向上,执著抗争精神,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江南的雪是一种温润、宁静的美,但还需要北方的雪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精神。讨论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
12、 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了。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7品味语言 揣摩意蕴示例: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析:“冰冷的”“坚硬的”强调了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不屈的精神正是朔方的雪所具备的,作者同时用“灿烂的”来修饰雪花,是强调这种精神是最值得赞赏的。 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青春”、 “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主要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具有轻柔和缓的特点
13、。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描绘出事物的色彩,产生积极的视觉效果,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人的想象。作者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个“但是”转入对“ 朔方的雪 ”描述,看似并不需要转折,为什么作者这样用了呢?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由对南方雪的描写转到对朔方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的雪截然不同的特点。同时也使得作者的情感倾向表现的更加明显。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这句话是对朔方雪的赞美,歌颂了朔方雪面对严寒而又严酷的环境表现出的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它们“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因此它们是“孤独的”,朔方的雪又是雨的另一种形式,是“死掉的雨”,但是雨死掉后生命并没有终结,而是化为“朔方的雪”,完成它生命的升华。而朔方的雪完成升华的过程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灵魂。 学习文章写法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写法特点: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