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当代散文 大学语文.ppt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6347324 上传时间:2019-04-09 格式:PPT 页数:133 大小:9.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散文 大学语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当代散文 大学语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当代散文 大学语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当代散文 大学语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当代散文 大学语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当代散文,概述,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轨迹1、古典散文的轨迹和核心: 轨迹: 哲学散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左传史记战国策 文学散文:魏晋时的散文。 核心:文以载道(载道论)。,2、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的对立: “白话散文”取代“文言散文”;“人”走进散文激活散文的“心”。 现代散文的精神是“言志论”言个人之志,显个性精神。 杂文取得散文的正宗地位,通讯、报告文学成了主流形态。 3、当代散文(17年)泛化的抒情论:抒人民之情,扬时代精神。 类型:海阔天空论、诗意论、形散神不散论。,十七年(1949-1966)散文的两次勃兴从1949年-1956年是散文创作第一个兴盛时期,其中

2、1956年-1957年成就较大;从1957年-1962年上半年是散文创作的繁荣丰收期。 十七年散文的主要成就(一)散文的第一个时期兴盛的原因:人民政权的建立,抗美援朝的胜利,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大批英雄人物的出现。阶级斗争思维定势的摇动(人民内部矛盾性质的提出)和“双百”方针的提出、实施。,(2)这一时期散文的特征及代表作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报告文学成为第一声春雷。作家专集有: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巴金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 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集体合集有:朝鲜通讯报告选(1、2、3辑) 志愿军一日 志愿军英雄传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沸腾生活和祖国变化。柳青王家斌 秦兆阳老羊工散文特写选散文小品选经济建

3、设通讯报告集等。讴歌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英雄黄继光献身的一刻中的黄继光 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中的邱少云 罗盛教中的罗盛教 第二次考试中的女青年,(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除通讯、报告文学、特写外,游记、小品、传记、杂文也发挥作用。杨朔香山红叶 碧野天山景物记 叶圣陶游了三个湖 茅盾斯德哥尔摩杂记 秦牧社稷坛抒情,社 稷 坛 抒 情,秦牧,一、学者型的散文家,代表作:社稷坛抒情、土地、花城、古战场春晓,秦牧散文的主要特色是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的结合。秦牧擅长以谈天说地、漫谈随笔的方式写散文,其散文灵活自由,收放自如,形散而神不散。,作者生平与创作秦牧(1919-1992),当代著名

4、散文家。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 27年间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艺海拾贝、中篇小说黄金海岸儿童文学巨手等。 1956年发表社稷坛抒情是他散文的奠基之作,标志他由杂文转向散文创作的开始。 新时期,散文集长街灯语花蜜和蜂刺晴窗晨笔语林采英秋林红果、长篇历史小说愤怒的海。 散文自选集长河浪花集代表散文的主要成就。 第一个倡导“大散文”概念,提出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的主张,走一条“以知识为文”的道路,创造了一种“海阔天空论”的散文体。,二、社稷坛抒情文章思路,社稷坛,祭拜社神、谷神,五色土,联想,联想,劳动者,思想家 (中华文化),哲学,历史,文艺,科学,生活传闻,抒写作为中华民族子孙

5、的强烈自豪之情,三、主题,以“社稷坛”为触发点,以五色土为主线,展开丰富联想,盛赞中华大地,盛赞中华民族及其伟大的创造,抒发了抒写作为中华民族子孙的强烈自豪之情。,思想内容: 秦牧的社稷坛抒情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融合于思古幽情之中,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泥土、大地和生活在这泥土大地之上的劳动者以及由他们所创造的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衷心赞颂,并进而对祖国的现实和未来流露出一种真挚的关切之情。作者独立坛前,让思想飞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尽情漫游古代世界。他想到了农民怎样为土地流尽了汗水又渗入了鲜血,看到了古代思想家们如何在星空下苦苦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听到了古代诗人面对大地放歌长吟的悲壮声音一个

6、个意象接踵而来,稍纵即逝,乍看似散花满地令人目不暇接,细思一下则万象同宗,归结为一个中心:多少万年的劳动经验和生活智慧积累起来,才有了今天的人类文明。散文融思想性、艺术性和知识性于一体,文笔汪洋恣肆,思想宏大开阔。不仅可以使读者得到美的艺术享受,获取新的知识,而且会受到一种庄严的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启迪与陶冶。,四、艺术特点,(一)联想奇巧 1.有明显的触发点和聚结点。 2.联想有层次进行。 (二)语言运用的艺术性 1.语言生动而富有诗意; 2.趣味、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文体风格; 3.多种修辞手法的交替使用排比、引用、拟人,一、社稷坛抒情在结构上独具特色,大开大阖,形散而神不散。这篇散文抒

7、发感情的方式表现为思接千古,浮想联翩。作者时而凭着“想象的羽翼”上溯到人类历史的源头;在“一家家的门口”看到农民们在劳动,在饮食,在希望,在叹息;时而又“走出了黑暗的历史隧洞,突然见到耀眼的阳光”;“想起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农民是几千年历史中第一次真正挣脱了枷锁,逐渐离开了鬼神天命的羁绊的农民”,作者驰骋于历史长河之上,上下数千年,纵横捭阖,但始终以社稷坛、五色土贯穿全篇,放得开,聚得拢,形成丰富博大、汪洋恣肆的风格。 二、知识渊博、想象丰富,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是社稷坛抒情的突出特色。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即向读者介绍了社稷坛和五色土的含义与由来。,笔锋一转,作者写道:“这图案使人沉思,使人怀古”,

8、“这真是一个激发人们思古幽情的所在”。“凭着思想和感情的羽翼”,作者遥想当年帝王们穿着衮服,戴着冕旒,在礼乐声中祭地的情景。接着又“仿佛穿过历史隧洞”“走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看到古代诗人屈原正在用他悲悯深沉的眼睛眺望大地,问天问地,抒发着他“对于自然之谜的探索和对于人间疾苦的愤慨”。借屈原之口,作者提出了这位古代诗人所曾关心和究诘的天地宇宙间的根本问题,引导人们思考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的历史,仿佛“会见了古代的唱着诗经里怨愤之歌的农民”,“看到他们在田野里仰天叹息”,“看到他们画红了眉毛,或者在头上包一块黄布揭竿起义”,作者又由社稷坛的“五色土”谈论起面对土地沉思的古代思想家和古代的文化、人类

9、的文明,想到了“五行”观念的萌生过程。,又由“五色土”而联想到许多关于泥土的故事和国家的统一直到走出“黑暗的历史隧洞”,回到阳光灿烂的现实。作者从社稷坛、五色土到古代悟性观念的形成与演变,又比较了古代印度与古希腊关于世界万物起源的哲学思想,富有浓厚的学术气息。三、夹叙夹议,情与理的融合是社稷坛抒情的又一显著特色。作者把美丽的想象与深刻的分析结合起来,这种分析使想象的境界臻于深邃、悠远,发人深思。文中把社稷坛后金碧辉煌的华丽的宫殿与只有五色泥土的荒凉的坛进行对照,作者议论道:“没有这泥土所代表的大地,没有在大地上胼手胝足的劳动者,根本就不会有这宫殿,不会有一切人类的文明。”这句话道出了作者真正的

10、感叹所在,作者对千百年来辛勤劳动着的农民寄予了深切的感情,赞颂只有劳动者才是这大地上一切财富的真正创造者和所有者。,文中由大地、泥土而联想到古代的劳动人民,由敢于向苍天发问的爱国诗人屈原想到更精于科学思维的许多思想家。作者写道:“没有这些古代思想家,我们就不会有这个五色的土坛,审视这五种颜色吧,端详这个根据天圆地方的古代观念筑起来的四方坛吧!它和我们民族的古代文化存在多么密切的关系啊!”作者对集民族文化传统观念之精华的社稷坛、五色土的赞美之情跃然纸上。 四、社稷坛抒情在语言表达上自然、率直、富有情趣,颇具特色。作者如与读者一起徜徉在中山公园,一起登上社稷坛,尽情倾吐,无拘无束,语言朴素而有文彩

11、。文章开头写道:“北京有座美丽的中山公园,公园里有个用五色土砌成的社稷坛。”短短一句话,貌似平淡,实则“雕凿之极而近于自然”,正可以见出作者的艺术功力。全文在平易、亲切的絮谈之中,时有妙语、警句和精彩的比喻闪耀其间,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玄武:黑,水,青龙: 青,木,朱雀:红,火,白虎:白,金,黄,土,“滚雪球”创作方法: 1.由事情的某一个点,联想到前因后果;由某一件事,联想到互相有关系的数件事,形成一个“面”,一串互相纠缠在一起的事情,这是有效常见的构思方法。 2. 用“狮子滚雪球”这种方法构思写成的文章,内容丰富生动,能够引人入胜。,杨绛与干校六记,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

12、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小说有倒影集、洗澡;散文干校六记;译作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 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干校六记,收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 从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中反映知识分子于“文化大革命”中在干校的劳动生活。对历史事件采取置身事外的平静审视态度。她专注于时代大事件中的小插曲,书写个人的见闻和感受。从“干校”中知识分子群体这个侧面,对“文革”作冷静而深入的反思。 文字简约含

13、蓄,叙述语气温婉。,背景介绍:“五七”干校,五七干校,是文革期间,为了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让干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的场所。 中央、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及豫、赣、鄂、辽、吉、黑等18个省共创办五七干校106所,下放的干部、家属达10余万人。“五七干校”是为贯彻毛泽东的指示办起来的,强调体力劳动的重要,反对只重视脑力劳动,使大量知识分子和干部受到了全方面的锻炼。,背景介绍:,1966年,杨绛、钱钟书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双双接受“改造”。 1969年11月,钱锺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省罗山县的“五七干校”。 1970年6月,女婿王得一含冤自

14、杀。 1970年7月,杨绛也来干校。,下放记别,写下放干校的离别之情,带出政治运动对人性和生命的残害。 1969年11月,杨绛打算和钱钟书吃一顿寿面,庆祝钱钟书的虚岁六十岁生日,但等不到生日,钱钟书就得下放了。次年七月,杨绛也下放干校。送别钱钟书时,有杨绛、女儿、女婿;送别杨绛时,就只有女儿一个人送她,女婿王得一已在一个月前自杀。王得一因为不能捏造名单害人,含恨自杀。 悱恻缠绵,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句句真话。,第一次:一家人送钱钟书先生上车墨存走到车门口,叫我们回去吧,别等了。彼此遥遥相望,也无话可说。我想,让他看我们回去还有三人,可以放心释念,免得火车驰走时,他看到我们眼里,都在不放心他一人

15、离去。我们遵照他的意思,不等车开,先自走了。,下放记别送别的情景,第二次女儿送杨绛先生走,上次送墨存走,有我和阿圆还有得一。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可是我看着她踽踽独归的背影,心上凄楚,忙闭上眼睛;闭上了眼睛,越发能看到她在我们那破残凌乱的家里,独自收拾整理,两段文字都没有着力描写离别的大悲大恸,平淡的语言却透露出作者复杂的心情,担心丈夫的和牵挂女儿切切之情已满溢。,干校六记 1、“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独特的审视角度)。 下放记别:描写下放干校时的两次送别; 凿井记劳:描写干校时的劳动生活; 学圃记闲:记述作者早出晚归看守菜园的故事; 小趋记情:写一只颇通人性的小狗; 冒险记幸

16、:记三次冒险的经历; 误传之妄:记作者和丈夫听到的传闻。,1)写出了知识分子被监禁,文人被放逐的社会现实; 2)是一份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心灵记录; 3)作者夫妇在艰难时世里的相濡以沫; 4)从侧面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觉醒过程。 2、冲淡平和又含蓄蕴藉 作者采用淡淡的平和的口吻述说那一段似乎被忘怀的往事,文笔调朴实无华。她只是尽管如实地记述发生于自己与身边人身上的一些小事情。文中的许多话语,细想却颇有深意。,3、出语平淡而藏机趣,外显朴实而内含峭利。 “显然练人比炼钢费事,坐冷板凳也是一项苦功夫。” “练人靠体力劳动。” 干校六记虽然记述的是一些生活琐事,但从中写出了文革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度过的痛苦而难

17、忘的一幕。它已对生活独特的审视角度,以冲淡平和、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以及极具睿智幽默的语言,显示了作者个性魅力。也为当代文坛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艺术作品。,(19201997) 现、当代著名作家, 江苏高邮人。,其幼年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时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后来在与父亲到乡下躲避战火时读到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和沈从文小说选,引起了他对文学的兴趣。,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当时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喜爱。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

18、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 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 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四方食事作者的足迹遍及全国,品味了四方的美食,表面上是写“吃”,实际上这里所写的“吃”,已经脱离了为生存而“吃”的功利层面,进入了纯粹审美的层面,即欣赏、品尝一切生活的美好的馈赠,借写“吃”表达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所以,因怕膻而不食羊肉是令人

19、遗憾的,为了美味而敢于冒险吃有剧毒的鱼的人是可爱的,而春天的踏青挑莱的风俗则是令人神往的。,首先,借写“吃”表达一种忧患意识 其次,借写“吃”表达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显示了某种文化散文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看似野老闲言、家常话,而实际上旁征博引,视阈极宽。体现了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对于自己所属的文化传统由衷的喜爱。,汪曾祺的散文在取材上自由自在,具有无拘无束的散漫性;营造气氛来书写情感,具有天然的随意性。但他更多的则是表现出他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首先是他散文的滋润观。滋润观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全方位的一种审美自觉。汪曾祺的散文讲历史讲掌故、讲花草虫鱼、讲四方食事,尽管不是有意识的以说教为目

20、的,也不是以某种价值来取舍,但却是自觉的以滋润为前提。比如四方事实中的口味篇,他海阔天空,从内蒙的吃羊肉讲到家乡的虾,再从云贵川的辣延伸到山东吃葱。无边无际的事实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却又把一个美好的愿望:“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深埋其中,让读者在悠闲享受之中又得到一次宽容的滋润。,2滋润的最终目的是文化的休息。这种文化的休息的内涵一是带有文化气息的,二是健康的,三是悠闲的。汪曾祺认为,散文应该向读者提供文化的休息,因此他的散文创作动机非常善良。他的作品的内在情绪是欢乐的,即使是写一些痛苦的话题。如身体上要命的牙痛,他都会“泰然处之,而且有点幸灾乐祸的想:我倒看你疼出一朵什么花

21、来!”汪曾祺虽然信奉他的不伤感,但他绝不是一个娃哈哈式的开口笑菩萨,一个施舍廉价微笑的老头。他虽然常带微笑?因为他要读者到他的散文的宁静港湾里来悠闲一会,但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五味俱全,五光十色的生活。不由得叫你在悠闲中增长一点知识。,其次是他的审美理想:以和为贵,在平等和宽容中实现和谐。汪曾祺的散文崇尚和谐,这和他的滋润散文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他要让他的读者到他的散文中来作文化休息,这个天地的和谐就变得格外重要了。汪曾祺比较克制和宽容。他长期生活在北京胡同中,对于精义是忍的胡同文化比较熟悉。但他并不是一味迁就胡同文化,而是用他的水性对胡同文化进行改造,形成汪氏的胡同味。这种改造说起来并不

22、奥妙,就是崇尚平等,以此把他的宽容和胡同文化中的消极的忍划清了界限。尽管这种平等崇拜是朴素的原始的,但却使汪曾祺的创作富有生命力,变得积极生动起来。,如在林肯的鼻子中,它对美国人喜欢摸林肯头像的鼻子(因为摸了会有好运气)感慨无比。发出了“谁的鼻子都可以摸,林肯的鼻子也可以摸。没有一个人的鼻子是神圣的”的呼喊。并由此延伸出这样的结论:“自由是以平等为前提的。在中国,现在很需要倡导这种created equal的精神。(选自范培松序言。),1、汪曾祺是个在文坛享有盛名的美食家,有一系列的美食名篇。请课外阅读他的五味并与四方食事做对比、比较。 2、阅读汪曾祺其他散文,体会他散文的文化意蕴。,1、在四

23、方食事里,汪曾祺写“吃”与前人不同之点主要表现在哪里? 2、 四方食事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阳关雪,余秋雨,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现任中国科技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兼任教授。为当代美学专家、学者、散文家,亦为杰出的文化史研究者。 代表作有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书。,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他的散文题

24、材多取自旅游名胜、历史人事所引发之今古人生、文化的反讽省思,寓意温良而笔触清新,常在一种温厚的亲切感下传达作家的情和理。,文化散文: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或“散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代表作家及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张中兴负暄琐话,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韩晗的大国小城等。,至于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亦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

25、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余秋雨及其书法展示,文化苦旅介绍,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书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在全国各地的文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非常深刻,语言也极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其中对人性的拷问也极为深刻。整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先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书中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该书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课文欣赏,解题:阳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为古代通

26、往西北边疆的要道,因其地处玉门关的南面而得名。 古人的阳关情结。,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听课文朗诵,分析: 1、本文的结构线是什么?2、作者描写了阳关的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情感?作者当然不是为了看这些景致才来的。借助于眼前的景观,作者关注的是历史留下的思索。,结构线:寻阳关绘阳关叹阳关 写作动机 重点 启示,抓住两个典型景物来绘阳关:“坟堆”和“烽火台”“坟堆”:被风血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烽火台”:土墩已经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的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阳关的景是萧条荒凉的 。,唐人风范:“他

27、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 ”唐人风范就是一种自信豪迈(豁达):唐代的诗人们和将士们。,结尾作者叹阳关 :叹息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自信豁达的唐人风范也随之消失。因为敬仰这种唐人风范作者不辞艰辛走上寻访之路,因为消失而又惋惜不已。“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了,怕还要下雪。”文章的结尾作者意味深长地流露出对“自信豁达”的唐人风范,民族精神的期盼。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也在此。,抒情的特点,一、缘事写情这是依附于事的抒情方法。作者即事生情,但不直接倾吐而是融情于事,通过叙事来抒发感情。文章开头并

28、没有扣题描写阳关雪,而是写对过去的回忆 :这段叙事深深地表达出作者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追崇和热爱之情。,二、借景抒情 这是一种依附于景的抒情方法。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它的特点是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文章中写实景 ,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爱 ;对古人深沉的缅怀之情。文章中写想象之景 ,抒发了对战士壮美人生,弘广情怀的歌颂和赞美,对帝王将相的讽刺和揭露,也流露出对战士和诗人的深深的敬佩和悲叹 。情感表达更加深厚,意境更为深邃。,三、寓情于理 这是一种依附于理的抒情方法,即通过议论来抒情。它的特点是:融情于理,情中含理,理中有情,情与理紧密结合。文

29、章开头一段议论通过历史上为官为文这一社会现象的阐述,不仅揭示了社会人生的哲理,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代文人的赞叹和追崇之情。,文章描写雪景后写道:“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侏儒”。这段议论表达作者对宇宙自然的爱,同时显示出理性的思考。既有对社会人类发展变化的认识和人性的思考,也有宇宙无限,人生苦短的感慨。,文章还写道:“文人的魔力,竟能把若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这段议论,既是对文人朴素的人格和惊世文采的高度评价,也流露出作者深深的赞叹之情。文章

30、中间写历史“岁月的迷宫”“风干的青史”“历史的魂魄”“长安宫殿狭小的边门”用比喻把抽象的议论变得形象可感,道出历史的沧桑,悲叹浸于其中。,文章结尾处写道:“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字里行间浸满对文化艺术的悲叹,是对文人命运的悲叹。由于“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作者把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升华到对民族精神的思考,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民族意识和忧患意识。,四、情景对比 通过对比,作者情感表达更为鲜明 。如写阳关古址:冰海冻浪特点与王维诗中阳关比较,随后引出“唐人风范”的阐釋,实际上是作者的理想和信念,这是一种超越历史的放达、自信、乐

31、观;也是作者崇尚的文化和艺术的具体体现,更应是我们民族的特质。,作者还把阳关的坟堆和中原内地的坟地做了比较,前者是“大大咧咧铺张开的沙堆”,后者则“在重重美景中发闷”。在作者眼里,阳关的坟堆也具有夺人魂魄的魅力。这样的对比说明什么?抒发了对战士壮美人生,弘广情怀的歌颂和赞美,对帝王将相的讽刺和揭露,也流露出对战士和诗人的深深的敬佩和悲叹 。情感表达更加深厚,意境更为深邃。,作者又把唐人造像中的微笑与欧洲蒙娜丽莎的微笑进行对比;把王维诗画与西方哲人莱辛等反复论述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对比,从文化艺术方面进一步写了历史文人的弘广情怀。“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此句道出了历史的沧桑,

32、悲叹浸于其中,同时也对当时社会文化艺术政治氛围的缺失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温厚与冰冻,自信与凄迷,豪迈与失落,喜与悲,兴与衰,对比中透视着历史的变迁,也表现出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艺术推崇和赞叹之情。情感对比鲜明,启人思索。,问题解析-问题一,1、从第五自然段的相关信息概括出唐人风范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 (1)、乐观。(2)眼光放得远(3)告别步履放达。(4)充满自信。,问题解析-问题二,第六自然段中“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其作用是什么?下文中与之相照应的内容有哪些?,答案:,采

33、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形象地说明统治者所追求的只是王权,因而不可能为艺术家们提供广阔的舞台空间。 与下文的“九洲画风黯然”,“阳关再也难享用温醇的诗句”,文人大多成了“谪官逐臣”,“阳关坍弛了”等内容相照应。,思考题,一、结合课文,说说你对下列语句的理解。 1、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 提示:表达作者和大众的共有情结 :对祖国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的追寻向往的急迫之情。,2、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提示:这段议论表达作者对宇宙自然的爱,同时显示出理性的思考。既

34、有对社会人类发展变化的认识和人性的思考,也有宇宙无限,人生苦短的感慨。,3、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提示:突现此地的凛冽,如此凛厉的环境在唐人应对那么从容,那么温厚淡定。这是唐人的风范。,4、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 提示:此句道出了历史的沧桑,悲叹浸于其中,同时也对当时社会文化艺术政治氛围的缺失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当时社会文化艺术政治氛围的缺失进行了揭露和批判。,5、“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提示:作者把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升

35、华到对民族精神的思考,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民族意识和忧患意识。,6、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提示:在看似平淡中,包含了意独龙未尽的诸多感伤,是传神之笔。文章的结尾作者意味深长地流露出对“自信豁达”的唐人风范,民族精神的期盼。,二、本文的结构线是什么?寻阳关绘阳关叹阳关 写作动机 重点 启示,三、作者描写了阳关的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情感? 提示:抓住两个典型景物来绘阳关:“坟堆”和“烽火台”。“坟堆”:被风血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烽火台”:土墩已经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的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阳关的景是萧条荒凉的,抒发作者叹息之情。,四、作

36、者在散文中的对比体现在哪些?温厚与冰冻,自信与凄迷,豪迈与失落,喜与悲,兴与衰,对比中透视着历史的变迁,也表现出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艺术推崇和赞叹之情。情感对比鲜明,启人思索。 如写阳关古址:冰海冻浪特点与王维诗中阳关比较,随后引出“唐人风范”的阐釋,实际上是作者的理想和信念,这是一种超越历史的放达、自信、乐观;也是作者崇尚的文化和艺术的具体体现,更应是我们民族的特质。,作者又把唐人造像中的微笑与欧洲蒙娜丽莎的微笑进行对比;把王维诗画与西方哲人莱辛等反复论述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对比,从文化艺术方面进一步写了历史文人的弘广情怀。通过对比,作者情感表达更为鲜明。,五、作者把阳关的坟堆和中原的坟地做了比较

37、,前者是“大大咧咧铺张开的沙堆”,后者则是“重重美景中发闷”。在作者眼里,阳关的坟堆也具有夺人的魅力。这样的比较说明什么?提示:抒发了对战士壮美人生,弘广情怀的歌颂和赞美,对帝王将相的讽刺和揭露,也流露出对战士和诗人的深深的敬佩和悲叹 。情感表达更加深厚,意境更为深邃。,品读感悟,在阳关雪一文中,作者提到了雪,“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折也找不到。”“没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这样快,才片刻,地上已见斑斑沙底,却不见湿痕。”提到了阳关,“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

38、后的寒风中抖动。” 提到了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文章在这儿还抒发了一下自己的感叹: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但很明显这些描写只是一个引子,因为纵观全篇,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的感情抒发放在感叹天地的广大自我的渺小上。而是将自己的思绪投影到历史的长河之中,他的思索是更高层次、更深层次的感慨。,从第十四段开始,作者开始了自己的激情与灵性的智慧和思考。十五段中提到的唐人风范实际上就是作者对中国文化、中国文人的寄托。放得很远的目光,铺展得很广的人生道路,放达得步履,自信的神

39、采。中国文化、中国文人在“欧洲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送进历史的魂魄”的好多年前就已经以这种姿态豪迈地存在了。可是,这种恬然的自信,并没有在“延续久远”。为什么?,十六段中提到这样的一句话: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句话会让人想起谁呢?对,李白!堂堂诗圣沦落为制造一点娱乐的卑怯侍从,“ 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嫡官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

40、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作者在这里婉转地写出了战争、写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轻视对自信的风采的黯然,对本该傲立于世的中国文化的摧残。“阳关的风雪,竟愈见凄迷”,凄迷的何止是阳关的风雪,更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曾经壮美,曾经辉煌,却倒在了历史长河的大雪中。想想阿房宫,圆明园,莫高窟战火、轻视带来了什么?读到这儿我们无疑会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这不禁促使我们反身自问,文明是什么?文化是什么?我们在哪里遗落?又怎样才能找回。,余氏散文其时间空间距离的跨度之广,思绪反差之强,歌颂与批判、赞美与

41、追怀、智性的概括和感情的渲染,历史的沉吟和个人经验的叙述,诸多意向纷至沓来,跌宕起伏,民俗和艺术经典的穿插,时空的紧密连贯和空白,意向远距离的呼应,使他的文章体现出繁复而多彩的特色,从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正如著名评论家孙绍振先生在从审美到审智的“断桥”一文评述的那样:他的散文不是传统的性灵小品,更不是“匕首和投枪”所暗示轻型艺术话语,他的散文是货真价实的大散文话语,五四以来,还没有他这样的融思想、智慧、情感于一炉的大容量大深度的话语。我觉得,这个评价余秋雨是授之无愧的。,资料 链接,文章 解读,思考 练习,艺术 赏析,内容 述评,背景 简介,作者 简介,教学 重点,教学 目的,二月兰,季羡

42、林,教学目的,通过本文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丰富复杂的人生阅历与散文创作的关系。,教学重点,二月兰的象征意义,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字希逋,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人。中国现当代著名东方学家、历史学家、作家。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语言。1946年回国后,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亚非学会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等。著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季羡林佛教学术论文集、糖史等。译有罗摩衍那、沙恭达罗、五卷书

43、等。,背景简介,本文创作于1993年6月11日。季羡林的人生经历丰富复杂。“文革”中,他“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在很长的时间里,他被分配挖大粪、看门房、守电话、发信件,变成“不可接触者”。如此丰富的阅历和坎坷的人生经验,奠定了他散文创作厚重的底色。正如他在解释写自传的原因时所说的:“我这样的经历,过去知识分子经历者恐怕不是太多。我对世事沧桑的阅历,人情世态的体会,恐怕有很多值得别人借鉴的地方。今天年轻的知识分子,甚至许多中年知识分子,大都不能体会”。他的散文创作,也是基于同样的“经验共享”的目的。,内容述评,本文反复多次地描写了“二月兰”意象,作者的赞颂之情溢于言表。那么“二月兰”究竟象

44、征着什么呢?这是解读本文题旨与作者立意的关键所在。一条重要的线索是,二月兰与他记忆中的往事有关,与他生活周围的人有关。表面上是说二月兰,实际上是指人,即曾经与他朝夕相处、相依为命、共度患难的老祖、婉如、小保姆杨莹,甚至还有小猫虎子和咪咪。只有她们才能在他的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作者借二月兰的意象歌颂了亲情,更歌颂了女性身上特有的美好品质。具体地说,二月兰象征着平凡的女性大众平常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哲学。寓示着女性具有险恶环境下原始本能的顽强生命力量。最后,二月兰还象征着一种女性情感与气质特征,即善良、关爱他人与自我牺牲。它们同样是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的产物。作者周围的女性,在“文革”中并不视他

45、为异类,殚思竭虑给他弄好吃的,希望给他增添生趣。作者之所以能在绝境中活下来,全赖她们身上的这种美好品质。,艺术赏析,运用反复这一表现手法渲染气氛、突出意象、强化情感,是本篇最显著的艺术特色。 以花喻人的拟人手法在本篇也有独到的运用。作者用二月兰比拟女性,则因花的陌生化和具象感,反能唤起新鲜、奇异的审美感觉。 观察的细致、描写的生动,也是本文的特点。 语言简洁,且富有韵律;其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思考与练习,一、 作者对亲人的怀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人生意义?二、 分析文中对二月兰描写的作用。三、 指出最能体现文章艺术风格的地方。,文章通过对居住地燕园内盛开的二月兰的描写,联系自己人生的遭

46、遇,真切地抒写了对亲人的怀念并阐发了对人生的感慨。行文中透露出对人格的高蹈、对学问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叩问。,本文多次反复地描写了“二月兰”的意象,对其的赞颂之情溢于言表。首先,作者借二月兰的意象歌颂亲情,更歌颂了女性身上特有的美好品质。其次,二月兰象征着众多女性平常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哲学。最后,二月兰还象征着一种女性情感与气质特征,即善良、关爱他人与自我牺牲。,运用反复这一表现手法渲染气氛、突出意象、强化情感,是本篇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文章解读,资料链接,相关评论 作者介绍 作者逸事 教学参考 相关图片,相关评论,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中间,季羡林是极具特色的一位人物。令恪在“季羡林教授著作(

47、19321987)系年前言”这样介绍他:“作为语言学家、民族学家、翻译家、史学家、教育家、作家先生涉足领域之广是国内外学者中罕见的,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还能阅读俄文、法文专业书,他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通晓吐火罗文的学者之一,他是印度史、佛教史的权威。”,作者介绍,季羡林的人生经历丰富复杂。他出生在一个极端贫困村庄里的贫农之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是一片灰黄”,“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我当时生活的写照”。他于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同年就读于著名的德国哥廷根大学。1941年获得博士学位,时逢第二次世界大战,回

48、国无望,遂继续深造,二战结束后才几经周折回到祖国,在北大任教授。,作者逸事,1930年,这年夏天,季羡林随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同班毕业的八十多位“举子”,联合进京赶考。他只报了北大、清华两所大学。他说:“我一辈子考试的次数成百上千,从小学一直到最高学位;但我的考试运气好,从来没有失败过。”这当然不是运气好,而是有实力与自信。但是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非北大、清华不上,这多少有点狂妄。由此也可看出,青年季羡林的心气有多高。他回忆当年:在山东来的举子中,只有三人榜上有名。我侥幸是其中之一。季羡林考试结果是:“连中双元” 。北大、清华都录取了。他大喜过望,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自然也成为举子们羡慕的对象。 季羡林留德十年,时间是够长的,但是这十年中,他除了哥廷根和柏林外,没有去过其他城市,更不用说是欧洲其他国家了。没有去外地旅游,除了没钱,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或者说,还有比旅游更让他感兴趣的事。在他看来,独自一人畅游在书海之中,所得到的享受,远甚于去高山滨海旅游。而且,像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碑铭等,对一般人来说,是极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疲。 成大事者,皆有癖。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如果季羡林没有这种好读书的“癖”,如果他像一些留学生那样,终日忙于旅游,购物,跳舞,搓麻,谈情说爱,那么,他又怎么能在学业上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又怎么会有今日蜚声中外的学界泰斗季羡林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