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4指示代词的发展.doc

上传人:mcady 文档编号:6330399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指示代词的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4指示代词的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4指示代词的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4指示代词的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4指示代词的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讲 指示代词的发展1 近指代词(1)甲骨文中,指示代词有“之” 、 “兹”2 个。均近指。 (郭锡良:“之” 、 “兹”是一种广泛的指代。)之日允雨殷墟书契前编西周金文始见“是” 、 “斯” 。传世文献始见“此” 、“时” ,更晚一些。奉时辰牡,辰牡孔硕。 诗秦风驷驖毛传:时,是; 辰,时也。(2)依上古音系(以诗经为上限) , “兹(精母) 、斯(心母) 、此(清母) ”齿音;“之(章母) 、是(禅母) 、时(禅母) ”舌面音。又:“之、兹、时”之部叠韵;“此、斯、是”支部叠韵。读音相近,可能是同源的关系。(3)上古近指代词时代与地域的差异近 指 代 词 “兹 ”、 “时 ”、 “斯 ”

2、等 在 古 代 文 献中 的 分 布 存 在 着 不 小 的 差 异 。顾 炎 武 日 知 录 卷 六 “檀 弓 ”条 云 :“ 尔 雅 曰 : 兹 、 斯 , 此 也 。 今 考 尚 书 多 言 兹 , 论 语 多 言 斯 , 大 学 以 后之 书 多 言 此 。 ”又 云 : “ 论 语 之 言 斯 者 七 十 , 而 不言 此 , 檀 弓 之 言 斯 者 五 十 有 三 , 而 言此 者 一 而 已 。 大 学 成 于 曾 氏 之 门 人 , 而一 卷 之 中 , 言 此 者 十 有 九 。 语 音 轻 重 之 间 ,而 世 代 之 别 , 从 可 知 已 。 ”1地 域 方 言 的 对

3、 立 。方 言 接 触 。 庄 子 、 荀 子 中 “斯 ”偶 见 , 亦 可 以 用“地 域 方 言 ”说 加 以 解 释(4)中古汉语近指代词的发展,产生的新的形式。这“这”最初见于唐代,有“者” 、 “遮” 、“拓” (“柘”之形误) 、 “只”等不同书写形式。這胡误我,這胡误我。 (旧唐书史思明传)者汉大痴,好不自知。 (燕子赋)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 (王衍,醉妆词)遮阿师更不要见。 (唐摭言)及到遮身今有疾。 (维摩经讲经文)赭回好好更看去也。 (历代法宝记)“这、那”在唐代产生后,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只1 顾炎武关于论语 、 檀弓中“斯”的统计数字包括近指代词和连词,与本文

4、不同。能作定语,不能单独作主语。这种情形在北方延续到元朝。在南方, “这、那”单用作主语的时间早一些:这是说天地无心处。 (朱子语类辑略)近指代词“这”的复音形式:与“个” “般” “回” “底”等组合。欲得来生者个数。 (敦煌变文集)者般汉有什么死急!(明觉禅师语录)积善之家有余庆,皇天只没煞无辜。 (目连变文)问:“如何免得生死?”师云:“遮底不生死。 ”(景德传灯录)这们女婿要如何,愁得苦水儿滴滴地。 (清平山堂话本)“这”的来源:a.朱骏声、吕叔湘:“这”是由上古的“者”变来的。b.王力: “这”由上古的“之”转变而来。“之” 、 “者”同属照母。由于口语和文言分道扬镳,“之”字的口语

5、音到了中古和文言的“者”音相混了(声调微异) ,就有人借“者”字表示。但许多人觉得“者”字并非本字,所以又写作“这” 、 “遮” 。c.高名凯、周法高:“这”是“適”的借字,“適”的草体楷化成“這” 。质疑:“之、者、遮”平声, “適”入声,为何要借用一个入声字?d.志村良治:根据唐末汉藏的对音材料,近指词读 ca,汉字记作“者” ,而“这(這) 、遮、赭”与“者”都是音同音近,从宋代材料看这个“者”读去声,如杨万里舟过仁安 “只者去声天时过湖得” ,杨万里自注“者”读去声,后来这个音卷舌化,变为现在的读音。根据汉语音韵系统的演变规律上溯,唐代的这个近指词 ca,在六朝时应为齿音 ts-(精组

6、) ,在上古为舌音 t-(端组) 。上古的指示代词系统从语音上说 t 系、ts 系(斯、是、兹)为近指类。由此可以推断敦煌材料中的近指词 ca 当出自上古舌音系近指代词,至于是出自上古之部的“之” ,还是出自上古鱼部的“者、诸” ,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箇(个)南北朝后期始见(唐以前仅见 2 例) ,唐宋时期的文献里才大量出现。真成个镜特相宜。 (庾信,庾子山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个)长。 (李白,秋浦歌)个是何措大 时来省南院年可三十余 曾经四五选囊里无青蚨 箧中有黄绢行到食店前 不敢暂回面(寒山诗个是何措大)“箇”的复音形式:箇裏、箇中、箇能、箇般、箇样等。上古汉语“箇”为名量词。指示代

7、词“箇”是否由名量词“箇”变来的,还值得研究。现代湘语里还保存着“箇”的这种用法。“阿堵”“阿堵”是世说新语里一个经常使用的指示代词,可能是当时盛行的口语词。世说巧艺载:东晋时著名画家 顾恺之,字长康,擅长画人物。他画人像,有时画了几年都不点眼睛。别人问他为什么,他指着眼睛回答道:“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为照,正在阿堵中(四肢的美丑,是无关紧要的,画像要能传神,关键就在这个里头)!”六朝王夷甫为人清高,从不说及“钱” 字。妻子想试试他,把铜钱串起来绕床一周摆放。王夷甫醒来,无法下床,便大声呼叫婢女:“快拿开阿堵物!” 。见世说新语规箴 。 “阿堵物” 本意即 “这个东西” 。但由于上述王

8、衍的故事, “阿堵物”从此成了“钱” 的别名,并且带有轻蔑的意味。吕叔湘(1985)认为“阿堵”到宋代变为“阿底” 、 “兀底” ,元代又写作“阿的” 、 “兀的” 。早是没外人,阿的是甚末言语那!(古今杂剧三十种)兀底般媚脸儿不曾见。 (董西厢)韩信功,兀的般证果。 (太平广记)“兀的不”成为一个固定的格式,表示反问。兀的不羞杀人也天地!(董西厢)不过, “阿堵”见于南方文献, “兀底”则见于北方文献,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2 远指代词(1)甲骨文中未见远指代词。(2)上古远指代词有“彼、其、匪、夫/若、尔” 。诗经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徂,往也。六月,火星中,暑盛而往矣。

9、笺云:徂,犹始也。四月立夏矣。至六月乃始盛暑,兴人为恶,亦有渐,非一朝一夕。构,古候反先祖匪人,胡宁忍予?笺云:匪,非也。宁,犹曾也。我先祖非人乎?人则当知患难,何为曾使我当此难世乎?难,乃旦反。秋日凄凄,百卉具腓。凄凄,凉风也。卉,草也。腓,病也。笺云:具,犹皆也。凉风用事,而众草皆病。兴贪残之政行,而万民困病。凄,本亦作“ 栖”,七西反。卉,许贵反。腓,房非反。 韩诗云:“变也。”乱离瘼矣,爰其適归。离,忧。瘼,病。適,之也。笺云:爰,曰也。今政乱,国将有忧病者矣。曰此祸其所之归乎?言忧病之祸,必自之归为乱。瘼音莫。匪鳣匪鲔,潜逃于渊。鹑,雕也。雕鸢,贪残之鸟也。大鱼能逃处渊。笺云:翰,高

10、。戾,至。鳣,鲤也。言雕鸢之高飞,鲤鲔之处渊,性自然也。非雕鸢能高飞,非鲤鲔能处渊,皆惊骇辟害尔。喻民性安土重迁,今而逃走,亦畏乱政故。鹑,徒丸反,字或作“敦鸟” 。鸢,以专反,鸱也。鳣,张连反。鲔,于轨反。雕音彫。 诗经小雅小旻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郑笺:“犹,图也。卜筮数而渎龟,龟灵厌之,不复告其所图之吉凶。 ”“如匪” 二句:左传 o 襄公八年引此二句,杜预注:“匪,彼也。行迈谋,谋于路人也。不得于道,众无适从。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3)远指代词“那”产生于六朝(王力:

11、唐代) 。必是那狗!(朝野佥载)兽王问那大王。 (妙法莲华经讲经文)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 (王衍,醉妆词)你这个与那个别不别?(祖堂集)关于“那”的来源:王力:“那”最初是疑问代词,后来才转变为指示代词。吕叔湘:由上古的“若” (或“尔” )转变而来。这两个字上古都有指示代词的用法,如“君子哉若人!” (论语 宪问)向熹:六朝口语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爾(尔) ”读音上起了分化,书面上也逐渐写成了不同的字,人称代词写作“你” ,指示代词写作“那” ,而文言仍作“尔” 。第五讲 疑问代词的发展1 上古汉语。(1)商代语言系统没有疑问代词,西周金文亦未见疑问代词,疑问代词系统是在东周产生

12、的。(2)依上古音系,疑问代词声母大体可以分为三系:禅母谁、孰、畴(用于问人) ;匣母何、曷、胡、奚(用于问事物) ;影母恶(乌) 、安、焉(用于问处所) 。(3)之所以繁复,古今并存,方言并存。万姓仇予,予将畴依?(伪书五子之歌 )2 中古汉语六朝以后产生了一些新的疑问代词。(1) “那”疑问代词“那”最初是“奈何”的合音,最初用于问事理。上古即有此用法:左传 宣公二年:“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顾炎武日知录三十二:“直言曰那,长言之曰奈何,一也。 ” 这样的用法在汉末以前极少见。汉末,出现于佛经翻译中,魏晋以后大量应用。用于问事理: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孔雀东南飞)用于问处所:

13、道士那来,今欲何行。 (大藏经)用于表示反问: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 (孔雀东南飞)唐代,产生相关的复合词如:那边(哪边) 、那个(哪) 、那里(哪) 。(2) “底”疑问代词“底”产生于六朝,相当于“何” 。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忆?(乐府诗集 子夜歌 )问原因,为什么。杜甫解闷诗之七:“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杜荀鹤 钓叟:“渠将底物为香饵,一度抬竿一箇鱼?”底物:何物。问性状。(3) “等”疑问代词“等”产生于六朝。相当于“何” 。颜师古匡谬正俗卷六:“问曰:俗谓何物为底,底义何训?答曰:此本言何等物,其后遂省,但言直云等物耳。 ”按颜氏的观点, “等”是“何等”的省称,而“底”

14、是“等”的音变。 (教材 391 页)志村良治认为:“何等”习用,以至把疑问的意义附给了“等” 。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王先谦集解:“谓死公云何语也。 ” (后汉书 祢衡传 )用等称才学,往往见叹誉。 (应璩,百一诗)(4) “甚、什么”跟“甚麽”相当的词自唐代始见。近代汉语时期它曾有过各种标写形式,有:是物、是勿、是没、是末、是麽、甚、甚物、甚没、甚谟、甚摩、什没(拾没) 、什摩、甚麽、甚末、什麽等。另外在敦煌出土文献中还出现了“没、阿没、莽、阿莽”等形式。“是物” (“问:既无,见是物? ”) 、 “是勿”(“是勿是生灭法?” ) 、 “是没” (“远法师言:见是没? ”)神会语录

15、/“甚物” (“为甚物入入里许?” 太平广记引启颜录 ) 、 “甚没”(“是甚没人?” 李陵变文 ) 、 “甚谟” (“毕竟唤作甚谟物?” 三宝问答 )/甚“甚是身?甚是业?”庐山远公话敦煌写本/“甚摩” (“甚摩处来?”) 、 “什摩” (“贵姓什摩?” )祖堂集/“甚麽” (“为甚麽不识?” ) 、 “什麽” (“遮个是什麽?” )景德传灯录不曾触犯豹尾,缘没横罗鸟灾?(燕子赋甲,敦煌变文集)今受困厄天地窄,更向何边投莽人?(捉季布传文,敦煌变文集)如今及阿莽次第?(燕子赋甲,敦煌变文集)书写形式的变化反映了这个疑问代词的语音变化。“甚”的来源。向熹认为:是何物是物(是勿、拾没、什摩、什麽

16、、什没)甚甚麽、甚底、甚生。(教材下 395 页)又:什没没莽阿没、阿莽。(省) (音变) (加词头)志村良治:是物(勿)是没是没(甚)甚没谟甚什摩 imiut imut ima i ma imma世纪前半;世纪中叶;世纪后半;世纪 1世纪中(有介音 i) (无介音) (舒声化) (受后一音节声母影响,前一音节带上 m 韵尾)甚什麽immo世纪后半(大乘中宗见解:“是没”的 “没”注音为 ma。敦煌汉藏对音法华经 “十”读为 sim)(“什”本为-p 尾的入声字,晚唐韵尾弱化为 -b,当后接带鼻音声母的字时,韵尾同化为-m)(“甚没(sim ma ) ”缩约成单音节“甚(sim) ”)(敦煌资

17、料中多用“甚” ,表明“甚”是唐末五代西北地区常用的词语。 “什(甚)摩”是五代南唐的标记,跟西北的“甚”同时并存。 “什(甚)麽”从宋代始见。 )又:何等/何等物等/ 等物底底物是物a. “等”是“何等”的省缩。b.“等” 、 “底”唐代某些方言中同音。颜师古匡谬正俗卷六:“底”音“丁儿反” (ti) , “等” “本音都在反,又转音丁儿反” 。c“是”为禅母,但古音与“底”相通:以“是”为谐声偏旁的有“题” ,与“底”同谐声偏旁的有“祗” 。 (5) “争、怎、怎么” 。疑问代词“争”见于隋唐,也写作“曾” 。疑问代词“怎”产生于晚唐,宋代才有单用的例子。潘允中:扬雄方言有“曾、訾” ,即

18、今语“怎” 。 方言卷十:“湘潭之原,荆之南鄙,谓何为曾,或谓之訾,若中夏言何也。 ”唐人作品多写作“争” ,宋人作“怎”。来源:a.王力:争怎怎么。 “争”是“怎”的前身,“怎么”是“怎”的分音。唐代以后还有个“作麽生”, “怎生”可能来自“作麽生” 。 “作麽生”和“争”或“怎”在语音上是可以相通的。b.吕叔湘:“争”和“怎”没有历史上的联系。 “怎么”源出“作勿生” , “怎”只是“作”字受了“麽”字声母影响而生的变音,而“怎生”是“怎么生”省缩的结果。c.蒋绍愚:“怎生” 早于“作麽” 、 “作麽生” 。 “怎”是“作” 字受了“勿” 、 “没”声母影响而生的变音。带词尾“生”的形式产生最早, “怎”产生最晚。 “怎么” 、 “什么”基本上同步发展。又(P148):“作摩”开始就是“作什麽”的意思,本是一个动宾词组。 祖堂集卷十三:“师云:又是乱走作摩? ”祖堂集卷十一:“师云:又乱走作什摩? ”后来发展为表示询问原因或目的的疑问词。 “作摩(麽) ”、 “作摩(麽)生”的区别。加词尾“生”后,就很明确地是一个疑问词,和表示“作什麽”的“作摩”区分开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