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 总则 1 01 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 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以及在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基础设计,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应专业标准的规定。 1 03 地基基础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10 4 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2、 术语和符号 2 1 术 语 2 11 地基 Subgrade, Foundation soils 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212 基础Foundation 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1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 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2 14 重力密度(重度) Gravity density, Unit weight 单位体积岩土体所承受的重力,为岩土体的密度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215 岩体结构面
3、Rock discontinuity structural plane 岩体内开裂的和易开裂的面,如层面、节理、断层、片理等,又称不连续构造面。21 6 标准冻结深度 Standard frost penetration 在地面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 10 年的实测最大冻结深度的平均值。2 17 地基变形允许值 Allowable subsoil deformation 为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确定的变形控制值。 218 土岩组合地基 Soil-rock composite subgrade 在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有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的地基;或石芽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或
4、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出露的地基。 219 地基处理Ground treatment, Ground improvement 为提高地基强度,或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工程措施。 2110 复合地基 Composite subgrade,Composite foundation 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而形成的由地基土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 2 111 扩展基础 Spread foundation 为扩散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使作用在基底的压应力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设计要求,且基础内部的应力满足材料强度的设计要求,通过向侧边扩展一定底面积的基础。21 12 无筋扩展基础 Non-rei
5、nforced spread foundation 由砖、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组成的,且不需配置钢筋的墙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 2113 桩基础 Pile foundation 由设置于岩土中的桩和连接于桩顶端的承台组成的基础。 2114 支挡结构 Retaining structure 使岩土边坡保持稳定、控制位移、主要承受侧向荷载而建造的结构物。 2115 基坑工程 Excavation engineering 为保证地面向下开挖形成的地下空间在地下结构施工期间的安全稳定所需的挡土结构及地下水控制、环境保护等措施的总称。2 2 符 号 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
6、 Ea主动土压力; F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 Gk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 M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力矩值; p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 p0基础底面处平均附加压力; Q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轴心竖向力作用下桩基中单桩所受竖向力。 2.2.2 抗力和材料性能 a压缩系数; c粘聚力; Es土的压缩模量; e孔隙比; 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rk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 qpa桩端土的承载力特征值; qsa桩周土的摩擦力特征值; 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w土的含水量;
7、 wL液限; wp塑限; 土的重力密度,简称土的重度; 填土与挡土墙墙背的摩擦角; r填土与稳定岩石坡面间的摩擦角; 地基的压力扩散角;土与挡土墙基底间的摩擦系数; 泊松比; 内摩擦角。 2.2.3 几何参数 A基础底面面积; b基础底面宽度(最小边长) ;或力矩作用方向的基础底面边长; d基础埋置深度,桩身直径; h0基础高度; Hf自基础底面算起的建筑物高度; Hg自室外地面算起的建筑物高度; L房屋长度或沉降缝分隔的单元长度; l基础底面长度; s沉降量; u周边长度; z0标准冻深; zn地基沉降计算深度; 边坡对水平面的坡角。 2.2.4 计算系数 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b基础宽度的承
8、载力修正系数; d基础埋深的承载力修正系数; s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5 3 基本规定 3 01 地基基础设计应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于地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分为三个设计等级,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表 3.0.1 选用。 表 3.0.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设 计 等 级 建筑和地基类型 甲 级 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 30 层以上的高层建筑 体型复杂,层数相差超过 10 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建筑物 大面积的多层地下建筑物(如地下车库、商场、运动场等) 对地基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坡上建筑物(包括高边坡) 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的新建建筑
9、物 场地和地基条件复杂的一般建筑物 位于复杂地质条件及软土地区的二层及二层以上地下室的基坑工程 开挖深度大于 15m 的基坑工程 周边环境条件复杂、环境保护要求高的基坑工程 乙 级 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 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基坑工程 丙 级 场地和地基条件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七层及七层以下民用建筑及一般工业建筑;次要的轻型建筑物 非软土地区且场地地质条件简单、基坑周边环境条件简单、环境保护要求不高且开挖深度小于 5.0m 的基坑工程 3 02 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长期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程度,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计算均应满足承载力
10、计算的有关规定; 2 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均应按地基变形设计; 3 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作变形验算: l)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 130kPa,且体型复杂的建筑; 2)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 3)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载时; 4)相邻建筑距离近,可能发生倾斜时;5)地基内有厚度较大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其自重固结未完成时。 4 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挡土墙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尚应验算其稳定性; 5 基坑工程应进行稳定性验算;10 表 4.1.6 碎石土的
11、密实度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 N63.5 密实度 N63.5 5 松 散 520 密 实 注:1. 本表适用于平均粒径小于等于 50mm 且最大粒径不超过 100mm 的卵石、碎石、圆砾、角砾。对于平均粒径大于 50mm 或最大粒径大于 100mm 的碎石土,可按本规范附录 B 鉴别其密实度;2. 表内 N63.5 为经综合修正后的平均值。 4 17 砂土为粒径大于 2mm 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 50%、粒径大于 0.075mm 的颗粒超过全重 50%的土。砂土可按表 4.1.7 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 表 4.1.7 砂土的分类 土的名称 粒 组 含 量 砾 砂 粒径大于 2m
12、m 的颗粒含量占全重 25%50% 粗 砂 粒径大于0.5mm 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 50% 中 砂 粒径大于 0.25mm 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 50% 细 砂粒径大于 0.075mm 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 85% 粉 砂 粒径大于 0.075mm 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 50% 注:分类时应根据粒组含量栏从上到下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4 18 砂土的密实度,可按表 4.1.8 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 表 4.1.8 砂土的密实度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N 密实度 N10 松 散 1030 密 实 注:当用静力触探探头阻力判定砂土的密实度时,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4 19 粘性土为塑性指数 Ip 大
13、于 10 的土,可按表 4.1.9 分为粘土、粉质粘土。 表 4.1.9 粘性土的分类 塑性指数 Ip 土的名称 Ip17 粘 土 101 流 塑 注:当用静力触探探头阻力判定粘性土的状态时,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4 111 粉土为介于砂土与粘性土之间,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 10 且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 50%的土。 4 112 淤泥为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 1.5 的粘性土。当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而天然孔隙比小于 1.5 但大于或等于 1.0 的粘性土或粉土为淤泥质土。含有大量未分解的腐殖质,
14、有机质含量大于 60%的土为泥炭,有机质含量大于等于 10%且小于等于 60%的土为泥炭质土。41 13 红粘土为碳酸盐岩系的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高塑性粘土。其液限一般大于50%。红粘土经再搬运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其液限大于 45%的土为次生红粘土。41 14 人工填土根据其组成和成因,可分为素填土、压实填土、杂填土、冲填土。素填土为由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等组成的填土。经过压实或夯实的素填土为压实填土。杂填土为含有建筑垃圾、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填土。冲填土为由水力冲填泥砂形成的填土。 4 115 膨胀土为土中粘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矿物组成,同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特性,其自
15、由膨胀率大于或等于 40%的粘性土。 4 116 湿陷性土为在一定压力下浸水后产生附加沉降,其湿陷系数大于或等于 0.015 的土。 4 2 工程特性指标 4 21 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可采用强度指标、压缩性指标以及静力触探探头阻力、动力触探锤击数、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载荷试验承载力等特性指标表示。 4 22 地基土工程特性指标的代表值应分别为标准值、平均值及特征值。抗剪强度指标应取标准值,压缩性指标应取平均值,载荷试验承载力应取特征值。 4 23 载荷试验应采用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或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浅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浅层地基,深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深层地基。两种载荷试验的试验要求应分别符合本规
16、范附录 C、D 的规定。 4 24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可采用原状土室内剪切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现场剪切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方法测定。当采用室内剪切试验确定时,宜选择三轴压缩试验的自重压力下预固结的不固结不排水试验。经过预压固结的地基可采用固结不排水试验。每层12 土的试验数量不得少于六组。室内试验抗剪强度指标 ck、k ,可按本规范附录 E 确定。在验算坡体的稳定性时,对于已有剪切破裂面或其它软弱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应进行野外大型剪切试验。 4 25 土的压缩性指标可采用原状土室内压缩试验、原位浅层或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旁压试验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室内压缩试验确定压缩模量时
17、,试验所施加的最大压力应超过土自重压力与预计的附加压力之和,试验成果用 ep 曲线表示; 2 当考虑土的应力历史进行沉降计算时,应进行高压固结试验,确定先期固结压力、压缩指数,试验成果用 elg p 曲线表示。为确定回弹指数,应在估计的先期固结压力之后进行一次卸荷,再继续加荷至预定的最后一级压力; 3 当考虑深基坑开挖卸荷和再加荷时,应进行回弹再压缩试验,其压力的施加应与实际的加卸荷状况一致; 4. 2. 6 地基土的压缩性可按 p1 为 100kPa,p2 为 200kPa 时相对应的压缩系数值 a1-2 划分为低、中、高压缩性,并符合以下规定: 1 当 a1-2 b/6)下基底压力计算示意
18、 b力矩作用方向基础底面边长 5 2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由载荷试验或其它原位测试、公式计算、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等方法综合确定。 5 24 当基础宽度大于 3m 或埋置深度大于 0.5m 时,从载荷试验或其它原位测试、经验值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尚应按下式修正: fa= fak+b (b-3 )+ d m(d-0.5) (5.2.4) 式中: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 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按本规范第 5.2.3 条的原则确定; b、d 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按基底下土的类别查表 5.2.4 取值;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kN/m3) ,地下水
19、位以下取浮重度; b基础底面宽度(m) ,当基础底面宽度小于 3m 时按 3m 取值,大于 6m 时按 6m 取值; 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kN/m3 ) ,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取有效重度; d基础埋置深度(m) ,宜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对于地下室,如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时,基础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 表 5.2.4 承载力修正系数 土 的 类 别 b d 淤泥和淤泥质土 0 1.0 人工填土 e 或 IL 大于等于 0.85 的粘性土 0
20、 1.0 红 粘 土 含水比w0.8 含水比w 0.8 0 0.15 1.2 1.4 3a 17 大面积 压实填土 压实系数大于 0.95、粘粒含量 c10%的粉土 0 1.5 最大干密度大于2100kg/m3 的级配砂石 0 2.0 粉 土 粘粒含量 c10% 的粉土 粘粒含量 c10%的粉土 0.3 0.5 1.5 2.0 e 及 IL 均小于 0.85 的粘性土 粉砂、细砂(不包括很湿与饱和时的稍密状态 ) 中砂、粗砂、砾砂和碎石土 0.3 2.0 3.0 1.6 3.0 4.4 注: 1 强风化和全风化的岩石,可参照所风化成的相应土类取值,其他状态下的岩石不修正; 2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21、按本规范附录 D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时 d 取 0; 3 含水比是指土的天然含水量与液限的比值; 4 大面积压实填土是指填土范围大于两倍基础宽度的填土。 5 25 当偏心距( e)小于或等于 0.033 倍基础底面宽度时,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按下式计算,并应满足变形要求: fa= Mbb+Md md+Mcck (5.2.5) 式中: fa由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 Mb、Md、Mc 承载力系数,按表 5.2.5 确定; b基础底面宽度(m) ,大于 6m 时按 6m 取值,对于砂土小于 3m 时按 3m 取值;ck基底下一倍短边宽度的深度范围
22、内土的粘聚力标准值(kPa) 。 表 5.2.5 承载力系数 Mb、Md、Mc 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 k() Mb Md Mc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38 40 0 0.03 0.06 0.10 0.14 0.18 0.23 0.29 0.36 0.43 0.51 0.61 0.80 1.10 1.40 1.90 2.60 3.40 4.20 5.00 5.80 1.00 1.12 1.25 1.39 1.55 1.73 1.94 2.17 2.43 2.72 3.06 3.44 3.87 4.37 4.93 5.
23、59 6.35 7.21 8.25 9.44 10.84 3.14 3.32 3.51 3.71 3.93 4.17 4.42 4.69 5.00 5.31 5.66 6.04 6.45 6.90 7.40 7.95 8.55 9.22 9.97 10.80 11.73 注:k基底下一倍短边宽度的深度范围内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 。 5. 2. 6 对于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的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按本规范附录 H 岩基载荷试验方法确定;对破碎、极破碎的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根据平板载荷试验确定。对完整、较完整和较破碎的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也可根据室内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按下式进行18 计算:
24、fa=r frk (5.2.6) 式中:fa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frk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kPa) ,可按本规范附录 J 确定; r折减系数。根据岩体完整程度以及结构面的间距、宽度、产状和组合,由地方经验确定。无经验时,对完整岩体可取 0.5;对较完整岩体可取 0.20.5 ;对较破碎岩体可取 0.10.2 。 注: 1 上述折减系数值未考虑施工因素及建筑物使用后风化作用的继续; 2 对于粘土质岩,在确保施工期及使用期不致遭水浸泡时,也可采用天然湿度的试样,不进行 饱和处理。 5. 2. 7 当地基受力层范围内有软弱下卧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按下式验算软弱下卧层的
25、地基承载力: pz+pczfaz (5.2.7-1) 式中:pz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值(kPa) ; pcz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kPa ) ; faz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 2 对条形基础和矩形基础,式(5.2.7-1 )中的 pz 值可按下列公式简化计算: 条形基础 tan2)(zbppbpckz (5.2.7-2) 矩形基础 )tan2)(tan2()(zlzbpplbpckz(5.2.7-3) 式中:b矩形基础或条形基础底边的宽度(m) ; l矩形基础底边的长度(m) ; pc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kPa
26、 ) ; z基础底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距离(m) ; 地基压力扩散线与垂直线的夹角() ,可按表 5.2.7 采用。 表 5.2.7 地基压力扩散角 Es1/Es2 z/b 0.25 0.50 3 5 10 6 10 20 23 25 30 注:1 s1 为上层土压缩模量;Es2 为下层土压缩模量; 2 z/b 0.50 时 值不变; 3 z/b 在 0.25 与 0.50 之间可插值使用。 19 5. 2. 8 对于沉降已经稳定的建筑或经过预压的地基,可适当提高地基承载力。 5. 3 变形计算 5. 3. 1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地基变形允许值。 53. 2 地基变形特征可分为沉
27、降量、沉降差、倾斜、局部倾斜。 53. 3 在计算地基变形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由于建筑地基不均匀、荷载差异很大、体型复杂等因素引起的地基变形,对于砌体承重结构应由局部倾斜值控制;对于框架结构和单层排架结构应由相邻柱基的沉降差控制;对于多层或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应由倾斜值控制;必要时尚应控制平均沉降量。 在必要情况下,需要分别预估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的地基变形值,以便预留建筑物有关部分之间的净空,选择连接方法和施工顺序。 5. 3. 4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应按表 5.3.4 规定采用。对表中未包括的建筑物,其地基变形允许值应根据上部结构对地基变形的适应能力和使用上的要求确定。表 5.3
28、.4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 变 形 特 征 地 基 土 类 别 中、低压缩性土 高压缩性土 砌体承重结构基础的局部倾斜 0.002 0.003 工业与民用建筑相邻柱基的沉降差 框架结构 0.002l 0.003l 砌体墙填充的边排柱 0.0007l 0.001l 当基础不均匀沉降时不产生附加应力的结构 0.005l 0.005l 单层排架结构(柱距为 6m)柱基的沉降量(mm) (120) 200 桥式吊车轨面的倾斜(按不调整轨道考虑) 纵 向 0.004 横 向 0.003 多层和高层建筑的整体倾斜 Hg 24 0.004 24100 0.002 体型简单的高层建筑基础的平均沉降量(mm) 200 高耸结构基础的倾斜 Hg 20 0.008 20Hg50 0.006 50Hg100 0.005 100Hg150 0.004 150Hg200 0.003 200Hg250 0.002 高耸结构基础的沉降量(mm) Hg 100 400 100Hg200 300 200Hg250 200 注:1 本表数值为建筑物地基实际最终变形允许值; 2 有括号者仅适用于中压缩性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