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黄冈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632717 上传时间:2018-04-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冈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黄冈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黄冈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黄冈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黄冈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黄冈中学 2015 届高三 10 月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用时 90 分钟。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写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第卷(选择题,共 48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题 2 分,共 48 分)1、左传隐公三年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偏重)于虢,郑伯(即郑庄公)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於郑,郑公子忽为质於周。”这一现象表明A宗法制度趋向瓦解 B礼乐制度得以强化

2、C血缘纽带已被打破 D分封制度遭到挑战【答案】D【解析】考查古代的分封制。从题干的内容可知:周王与郑国相互交换人质说明当时周天子的权威遭到了挑战,故应选 D。2、下图为出土于湖北的一套东周时期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曾侯乙墓葬的“九鼎八簋”。这套文物的发现可以证明东周A礼乐有序 B礼崩乐坏 C制礼作乐 D敬天保民【答案】B【解析】考查古代的政治制度。从题干的内容可知,东周的时候,一个小诸侯国居然都有“九鼎八簋” 。依据所学,九鼎是天子独有,是权力的象征,诸侯拥有九鼎说明原先的政治制度已遭到破坏即出现“礼崩乐坏”的现象,所以应选 B。3、刘泽华先生评述说:“他的理论是现实生活的高度抽象,在这种高度抽

3、象的图画中,既肯定了现实的等级、君臣、剥削与被剥削以及家族关系,又为这些关系涂上了一道釉彩,显得温情脉脉。”这里的“他”很有可能是指A韩非 B墨翟 C孟轲 D庄周【答案】C【解析】考查儒家思想。由题干中“既肯定了现实的等级、君臣、剥削与被剥削以及家族关系”可知是儒家思想,故 C 项正确。所以应选 C。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500 多年的诗歌 305 篇。下列名句出自诗经并且能够反映宗法制、分封制的是 (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

4、启尔宇,为周室辅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A BC D【答案】B【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解答此题注意题干要求:“反映宗法制、分封制” 。 中的“大宗” 、 “宗子” ;中的“鲁” 、 “为周室辅”解揭示了其与宗法制、分封制密切相关,故- 2 -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B。5、后汉书记载,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礼。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捂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这种现象 ( )A 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C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改变 D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

5、【答案】D【解析】考查汉代儒学。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汉明帝崇儒,重视教育和文化,从而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所以应选 D。6、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一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它有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这种“集市社会”体现了 ( )A自然经济结构的封闭和紧密 B城镇在农村生活中的纽带作用C地方自治模式在中国的普及 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答案】B【解析】考查古代经济的发展。从材料“它有如一个蜂窝, 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

6、通向周边的一 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可知,市镇在维系周边农村中的作用,起到纽带的作用。故 B 符合题意。A 项与题意不符;C 项与史实不符,中国古代并未产生普遍的地方自治;D 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市镇与周边农村的关系,并非商品关系。故应选 B。7、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有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秦汉时期科技发达 B大米成为了主要的商品 C市场管理不够规范 D政府推行抑制商业政策【答案】D【解析】考查古代的经济政策。材料“外关三

7、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 “余米五斗”说明当时关卡林立,且对商品征收重税,从本质上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故D 符合题意,A、B、C 与题意无关,所以应选 D。8、宋人杨简任富阳主簿,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事办完后问一位读书人:“何为本心?”对方回答说:“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杨说:“止如斯耶?”书生大声说:“更何有也!”杨顿悟。据材料该书生认为A实践是获取真相的重要手段 B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 C读书明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D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答案】B【解析】考查宋明理学。材料“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读书人认为天理人伦

8、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分析选项,B 项符合题意。A、C、D 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所以应选 B。9、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在本质上共同反映了A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B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个性解放的要求C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 D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答案】B【解析】考查中外思想的比较。依据所学,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明中后期- 3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反映在思想上是李贽的离经叛道;14 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反映在文艺复兴中抨击禁欲思想。文艺复兴矛头并未

9、指向世俗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而是天主教神学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故 B 符合题意。A 项与中国不符;C 项与题意不符; D 项错误,应该说的是宋朝时期。所以应选 B。10、“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以下运动最符合题意的是A维新变法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答案】B【解析】考查义和团运动。依据所学,义和团虽然是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它也存在盲目的排外倾向。分析选项,B 项符合题意;A、C 项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的制度,D 项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思想,与题意都不相符。所以应

10、选 B。11、由于保守拒变的自缚式心理定势,构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也钳制着先进知识分子的变革探索,致使他们处于两难的选择:既要适应时代,又要因循传统;既要适应世界潮流,又要顾及中国社会。下列史实完全突破了这一特征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答案】D【解析】考查新文化运动。 依据所学,新文化运动打着民主科学的大旗,彻底打倒传统的权威,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故 D 项 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D。12、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

11、笑外邦”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答案】B【解析】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依据所学,所谓的社会转型就是指的近代化的内容。A、C 都是封建制下就有的主张,故不符合题意;D 是太平天国平均分配产品的规定,虽有其进步之处,反映了当时农民阶级的愿望,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只是空想,故排除;B 体现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符合题意。故应选 B。13、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72 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提出“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实质上反映了晚清时期A人们已认识到发展近代海军的重要性 B海运逐渐取代河运成为重要运输通道C国人

12、海洋领土观念和海权意识的增强 D中国传统交通运输业开始向近代转变【答案】C【解析】考查近代中国的海洋权益意识。从材料可知,即使在丧权辱国的晚清时期,我国的海洋事业也在艰难推进,海洋领土观念和海权意识逐步加强,开发利用海洋也在发展。故应选 C。14、亚当斯密说:“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亚当斯密认为A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B清朝的法律制度阻碍了中国的进步C中国的传统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D中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更利于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考

13、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斯密的这段论述说明了当时的中国闭关自守,没有实行- 4 -市场经济及与之相应的法制建设。这样的制度安排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安排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故应选 D。15、上海时报1913 年 7 月刊登了某师范学校(注:其生源主要是南方)对学生崇拜人物的调查。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位次 被崇拜者 得票 位次 被崇拜者 得票1 孔子 153 7 王守仁、黎元洪 62 孟子 61 8 朱熹、华盛顿等 4 人 43 孙中山 17 9 程德全 34 颜渊 11 10 康有为、袁世凯等 4 人 25 诸葛亮、范仲淹 86 岳飞 7 11苏秦、秦始皇、苏格拉

14、底、亚里士多德、马丁路德、卢梭、梁启超等 1A辛亥革命没有能够深刻改造国人的思想,儒学影响深远 B在当时中国,孙中山及其民主共和思想影响力巨大C近代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国人初步了解西方哲人D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弱化了知识分子对帝王的崇拜【答案】B【解析】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分析图表可知,孔孟排一二位,故 A 正确;孙中山排第三,影响巨大不准确,故 B 错误,符合题意;由“11 苏秦、秦始皇、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马丁路德、卢梭、梁启超等”可知,故 C 正确;此表中没有了封建帝王说明 D 正确。所以应选 B。16、下框材料选自民国二十二年第二期申报月刊。这阐述的“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

15、较大,其客观因素是( )政府至少应该从事以下的工作:一、统制国内的农产品,使全国的衣食二项,可以自给自足,不必依靠外洋。二、统制国外贸易,减少不利的输入,增加有利的输出。三、统制货币及金融,使国内物价安定,民生康乐。A. 主要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B国内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C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展开D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答案】D【解析】考查经济危机的影响。分析选项,A、C 属于主观因素,故排除; B 项虽属客观因素,但它出现于抗战胜利后,是由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造成的,且与题干时间 “民国二十二年”即 1933 年不符,故排除。

16、材料“统制国外贸易,减少不利的输入,增加有利的输出”说明经济危机已经影响到中国。故应选 D。- 5 -17、下表是 1923 年北京大学 25 周年纪念日所作民意调查的部分结果。这反映了调查问题 调查结果1下列各种方法,你以为哪种可以救国?国民革命 725 票;外国共管 19 票;军阀宰制 10 票2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 俄国 497 票;美国 107 票3你心目中,国内大人物是哪几位? 孙中山 473 票;陈独秀 173 票;蔡元培 153 票A斯大林模式的成效使国人对苏联道路抱有好感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进步思潮传播C“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当时的时代主题D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的

17、社会主流思想【答案】C【解析】考查国民大革命。分析表格可知,列强与军阀在当时是不受欢迎的,而当时的多数人是欢迎俄国人的;斯大林模式是 1936 年形成的,这与题干时间“1923 年”不相符,故排除 A 项;D 与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不符合,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大人物中没有一个是共产主义者,故排除 D 项。B 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故也排除。所以应选 C。18、以下是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节选内容。它表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 年 7 月(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18、(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A承认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B取消红军番号并接受改编,交出革命武装的领导权C停止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放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D灵活调整政策,使其更加适合团结抗日的总任务【答案】D【解析】考查第二次国共合作。依据所学,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国共两党有各自的武装与政权,故 A 项错误;B 项后半部分说法错误,故排除;C 项后半部分说法错误,故排除。中共有反蒋到联将抗日,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和以民族大义为重的精神,故 D 符合题意。19、下图所示为蒋介

19、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对此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这封信件 A写于 1944 年 4 月 29 日B说明国共两党处于敌对时期C反映国共两党既合作又相互斗争D不能体现蒋介石的阶级属性【答案】C- 6 -【解析】考查国共两党关系。依据所学可知,中国民国三十二年是 1943 年,正是抗战相持阶段,这是国共两党关系是既合作又相互斗争。分析选项,A 时间错误;B 与史实不符;C 项符合题意;D 说法错误,材料“今后不许有陕甘宁边区字样登载”体现了蒋介石的阶级属性,故排除。所以应选 C。20、在 1949 年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期间,毛泽东曾就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问题征求过李维

20、汉的意见。李维汉认为,中国与苏联的国情不同,不宜实行联邦制,俄国经过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许多民族实际上已经分离为不同国家,不得不采取联邦制。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民族平等原则的实现。据此,新政协决定的内容之一是在新中国实行A共和制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 D实行民主集中制【答案】B【解析】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采取何种形式的国家结构形式。选项中只有 B 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B。21、在中美两国同时发表的某公报中写道:“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后来该

21、公报又进行了修改,增加了“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句话,该公报A直接促成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B消除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分歧矛盾C真正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D有助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C【解析】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依据所学可知,该公报应是 1978 年中美建交公报题干中“域内” 、 “蜕变” 、 “争存” 、 “东西文明”等字眼可知其划分依据为不同文明的交流:既有国内不同民族之间交流,也有中外文明之间的交流。故应选 C。22、1985 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

22、结论,在较长时问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C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D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答案】D【解析】考查当今国际局势。邓小平的这一观点是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世界战争与国内问题作出的科学判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的关于国际局势的论断,有助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故 C 符合题意。A、B 两项不符合史实,当时世界仍然处于两极格局状态;中国确立改革开放方针是在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故 D 项与史实相悖。23、2014 年 3 月 22 日,国家主席习

23、近平应荷兰王国首相吕特邀请赴荷兰海牙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此次核安全峰会以“加强核安全、防范核恐怖主义”为主题,来自全球 50 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峰会。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进行访问。主要反映出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中国致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C有利于世界多极格局的加强 D推动了中、欧之间同盟合作【答案】A【解析】考查新时期中国的外交。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变外交活动,故 A 项符合题意。B 与题意不符;C 表述错误,当今世界格局扔处于一超多强的多- 7 -极化趋势之中;D 说法错误,中欧之间不是同盟关系。所以应选 A。24、中国作

24、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美国纽约时报评价道:莫言在长篇和短篇小说中描绘了中国纷乱而复杂的农村生活,常常采用丰富的想象动物叙事者、地下世界、神话故事元素。研究莫言作品可以参考( )A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B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C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D高尔基的母亲【答案】B【解析】考查 20 世纪的世界文学。依据所学,题干中莫言作品属于魔幻现实主义,故只有B 符合题意。A 和 C 均属于现代主义。D 属于苏联社会主义现实文学。故应选 B。第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题,第 25 题 25 分,第 26 题 12 分,第 27 题 15 分,共 52 分。阅读下列材料:

25、25、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的财政制度,从顺治朝初立,到雍正朝完备,形成一套戒律森严、以解、协饷为核心的制度。清政府对财政收支有严密的规定,其经常性的财政收入列有 10 项,这些税目都是统一的、固定的,不得随意改变。但是 19 世纪 40 年代以后,此种静态的固定化的财政体系已不能适应急剧变动的时局。太平军兴后,解、协饷制度崩盘,无钱可拨的中央丧失了对地方财政的协调能力,晚清财源的开辟,中央少有作为,基本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一系列财源相继确立,其中的大项有:厘金、关税、铸币、公债等。这与古代以土地人口为基本的税源有很大区别,也导致了地方财政收支日益膨胀和中央收支日益

26、萎缩。摘编自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材料二 清政府利用 20 世纪初进行的“新政” ,开始了财政方面的改革。1903 年,清政府设立财政处 1906 年,清廷设立税务处,准备在统一税权,主要是海关税和常关税方面做些工作。同年,清政府将户部改为度支部,负责统管全国财政,统一设立中央统管下的度支公所和财政公所,向各省派驻监理官。摘编自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在财政税收方面明确提出了统一财政、集中财权的政策主张,按照西方的财税理论,改革旧税制,着手新税制的建设。宋子文出任财政部长后,首先划分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系统,确立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

27、体制。为了防止中央与地方发生冲突,财政部于 1928 年 1 1 月间正式公布了划分国、地税收支标准案,基本上完成国、地税收系统的划分。摘编自张志超等民国时期(19121937)财税改革问题对话(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 世纪 40 年代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税收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 (12 分)(2)据材料二、三指出,晚清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在财政税收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积极影响。 (13 分)【答案】(l)变化:从静态的财政体系向动态的财政体系转变;从以土地人口为基本的税源(或农业税)向商业税转变;从中央政府占主导向地方政府占主导转变。 (6 分

28、)- 8 -原因:鸦片战争等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开销及战后的条约赔款;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中央集权的削弱;洋务新政的支出(如办企业、教育、新军) 。 (6 分)(2)措施:晚清政府:在中央设置财政处、税务处、度支部等,试图统一全国的财政和税收。 (3 分)南京国民政府:按照西方的财税理论,划分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系统,划分国、地税收系统。 (3 分)影响: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扭转了自清末以来财权分散于地方的不利局面,为统一全国财政和维护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客观上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财政税收制度向现代化方向的转型。 (7 分)【解析】第(l)问,依据材料“但是 19 世纪 40

29、年代以后,此种静态的固定化的财政体系已不能适应急剧变动的时局。 ”可知从静态的财政体系向动态的财政体系转变;依据“无钱可拨的中央丧失了对地方财政的协调能力,晚清财源的开辟,中央少有作为,基本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 ”可知从中央政府占主导向地方政府占主导转变。依据“这与古代以土地人口为基本的税源有很大区别,也导致了地方财政收支日益膨胀和中央收支日益萎缩。 ”可知从以土地人口为基本的税源(或农业税)向商业税转变。关于原因的分析,首先考虑清政府财政危机,再次考虑赔款问题,加上此时洋务运动等的支出,以及绞杀太平天国的费用等方面综合回答。第(2)问,晚清政府财政税收上采取了的措施可根据材料“1903 年,

30、清政府设立财政处1906 年,清廷设立税务处,准备在统一税权, ”“同年,清政府将户部改为度支部,负责统管全国财政”归纳总结。南京国民政府:根据“明确提出了统一财政、集中财权的政策主张,按照西方的财税理论,改革旧税制,着手新税制的建设。宋子文出任财政部长后,首先划分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系统,确立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体制。 ”26、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文物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左图注释:宣统二年(1910 年)广东官立女子师范学堂发给名叫崔志楠的学生的。文凭上记载了她教育、历史、国文、算学、图画、地理、家政、音乐、手艺等 13 门功课的毕业考试分数。图一 中国最早

31、的文凭- 9 -图二 50 年代中央税务学校颁发的结业证书和北京市魏家胡同业余学校颁发的识字证书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进行比较说明。 (说明必须涵盖要说明内容的原因背景、概况、影响等)【答案】信息一:图一反映了清末新式学堂建立和近代教育的发展。说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近代工业兴起并发展;随着西学不断传入,洋务教育和维新思潮的冲击,科举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实行新政,废科举,兴办新式学校。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和中国社会转型。信息二:图二反映了建国初期大众新教育(或专业培训和

32、扫盲教育)发展。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文盲占到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各类专业人才缺乏;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人民政府确立了建立人民教育的方针,把工农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展开了全国范围的扫盲教育和职工业余教育。建国初期的大众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培养了大批各类专业人才,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解析】此题属于说明类型的题,说明就要就题干中的表示范围的答题项目进行认真审题。说明的内容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包括要说明问题和内容的原因背景、概况、影响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式教育推动社会发展,反过来社会发展又会推动教育的发展进步。

33、图一中国最早的文凭是广东官立女子师范学堂的见证。背景包括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学不断传入,洋务运动教育近代化和维新思潮的冲击,科举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废科举,兴办新式学校。影响包括,培养的人才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图二 50 年代中央税务学校颁发的结业证书和北京市魏家胡同业余学校颁发的识字证书,反映的是新中国教育发展情况。背景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各类专业人才缺乏,文盲多。原因目的包括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新中国发展教育事业。内容包括首先确立了建立人民教育的方针,把工农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展开了全国范围的扫盲教育和职工业余教育。影响提高了文

34、化水平培养两外人才,推动了社会发展。27、 (15 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汉武帝元鼎二年“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后来汉武帝颁布“非正与乱妻妾位之律” , 规定:如果正妻无子,则除国为郡,庶子再多也不能继承王位。武帝元鼎五年突然检查诸侯王的祭祖贡金, “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 ,免黜了大批王侯爵位。 - 10 -材料二 汉武帝时的“左官律”规定:如果诸侯犯罪,为诸侯服务的官员要连坐。 “阿党法”规定:中央给诸侯派傅相等官,如果诸侯有罪而傅相没有举报,则傅相有罪,重至弃市

35、。“附益法”规定:朝廷大臣交结诸侯并帮助诸侯获得不正当利益的有罪,重者弃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6 分) (2)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有哪些特点?分析这些措施对西汉政治有什么影响。 (9 分)【答案】(1)推行“推恩令” ,分散了王国领地;通过“非正与乱妻妾位之律” ,剥夺了王国封地;寻机罢黜了大批王侯爵位。(6 分)(2)主要通过立法方式实施;怀柔(温和)手段与强硬政策相结合;剥夺王国封地和爵位,削弱王侯身边政治势力。 (8 分)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西汉社会稳定。 (3 分)【解析】第(1)问,回答措施和作用主要依据材料

36、概括。如材料推行“推恩令” ,分散了王国领地,削弱了王国实力;材料“非正与乱妻妾位之律” ,剥夺了部分王国封地,减少王国数量;材料“贡金成色和重量不足”为借口,罢黜了大批王侯爵位。第(2)问,材料一“推恩令”的推行,体现出运用怀柔手段的特点;材料二体现出汉武帝通过立法方式解决王国问题的特点;综合起来,解决王国问题,着眼于王国封地和爵位,以及王侯身边的政治势力。影响简要回答即可,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维护西汉社会稳定。10 月份月考试题参考答案1-5、DBCBD 6-10、BDBBB11-15、DBCDB 16-20、DCDCB21-24、CDAB25、 (l)变化:从静态的财政体系向动态

37、的财政体系转变;从以土地人口为基本的税源(或农业税)向商业税转变;从中央政府占主导向地方政府占主导转变。 (6 分)原因:鸦片战争等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开销及战后的条约赔款;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中央集权的削弱;洋务新政的支出(如办企业、教育、新军) 。 (6 分)(2)措施:晚清政府:在中央设置财政处、税务处、度支部等,试图统一全国的财政和税收。 (3 分)南京国民政府:按照西方的财税理论,划分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系统,划分国、地税收系统。 (3 分)影响: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扭转了自清末以来财权分散于地方的不利局面,为统一全国财政和维护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客观上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财政税收制度向现代化方向的转型。 (7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试题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