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一名新记者的困惑.doc

上传人:buyk185 文档编号:6327110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名新记者的困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名新记者的困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名新记者的困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名新记者的困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名新记者的困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名新记者的困惑 从济南回沪,与同事们一照面都说我瘦了不少,照照镜子也突然有些不认识自己。或许是因为在诸城久久不能释怀的那一瞬间,一位老人那阵阵令人揪心的哭泣,以及道道无情的摄影摄像的闪光,一直在我心头不能拂去。 从接到采访在阿富汗的中国工地遇袭中死难者家属的任务那一刻起,我就感到了一丝兴奋,这绝对是个好素材,哭泣、泪水、控诉,字字可以入笔,样样可以抒情。在济南,我从中铁 14 局的档案库搞到了山东死难者的具体联系方式。 出租车司机对我的采访目标很感兴趣。他告诉我,被害者家住在山东最穷的地方,那里一年下不了几次雨,庄稼长不高,村里人只能到外地打工贴补家用,“死了一个男人,家里可就更困难了!”

2、路很远,350 公里的高速路,到了县城还要再拐上 70 公里的弯路,路上铺着金黄色的麦子,司机告诉我,村里人没钱使用打谷机,只能把麦子放到公路上,让过路汽车碾压,白天铺上,晚上收起来还要照看着,家里人就干脆睡在路边,等到麦子碾压好了就直接收回家里去。司机很同情他们,把车开成 S 形,争取尽可能多地碾压路边的稻谷。 近 4 个小时以后,我们到了死难者之一的郑明文家。与想象中呼天抢地的情景不同,郑明文家大门紧闭,门口围了一群邻居。我推门进去,院子里面冲出个小伙子,看上去有点愤怒:“你干吗?” 我当时的感觉真的有点惊讶:你们家里发生了这么大的事,身为记者我来采访,并可以向上反映些你们的困难,还对我怒

3、目而视?“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也什么都不想说,家里有 88 岁的老人,身体特别不好,我们根本就不敢让他们知道,你们记者进来就知道采访照相,老人能受得了吗?” 我当然知道亲人永远离别后的痛苦,这想法我能理解。于是我便退了出来。毕竟,人在最痛苦时最需要的是安静,干吗非要把人家的伤疤揭开来看看,然后再把他们痛苦状照下来给别人看呢?在他家门外,我一直在思索着这个问题。他们家里三个硬朗的男人用自己仅有的一点强壮把痛苦掩藏起来,维护着自己仅剩的一点“自留地”。他们对记者实际上很客气,没有动粗,只是很礼貌地把记者挡在门外。 正在门口踌躇,考虑怎么再采访时,外面忽然热闹了起来,当地的村主任陪着当地领导赶到了,满

4、载着来自各媒体的记者连同近十几台摄影摄像机的车队,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小村子,径直停在了这家门口。坐在最前面一辆车上的村主任一下子跳了下来,几个箭步就冲到了那个紧闭的家门口,紧接着就是震耳欲聋的砸门声。 只有在电影上才能看到的一幕终于出现了,那三个男人仅仅是把门开了个缝隙,想探出头来看看,结果这个小院子马上就像洪水溃堤一样地被冲开了。村主任带着市领导,记者们带着相机,甚至原先在门外看热闹的邻居也都冲了进来。小院子顿时沸腾了。 院子里的三个男人显然被这阵势给吓傻了,呆呆地看着这一切,愣愣地不知该怎么办。面对这阵势,他们简直似螳臂挡车。加上村主任在一旁用力地使眼神、瞪眼睛,他们是再也不敢做什么抵抗了。

5、终于,这最后一块保留隐私和尊严的堡垒被击溃了,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院被无数陌生的脚践踏。 外部防线被攻破了,屋里的媳妇们就不得不担当起护卫第二道防线的任务。她们把窗帘死死地扣住,门也从里面插上,任凭外面熙熙攘攘、拍门如雷也不愿退让。外面的男人们怯懦地告诉大家,屋里有个 88 岁的老太太,千万不要让老人知道,她肯定受不了失去儿子的打击。不料闻听此言,记者们的眼睛都发亮了,“88 岁的老人?好素材!她的大哭可就有震撼力了!”记者们议论纷纷,村主任也来劲了,摆出非要把这门敲开不可的架势。而那些上级领导们站在院子里,各自找着好角度,拉住一个村民就“嘘寒问暖”,任由摄影摄像机拍摄。“窗帘开了个角!”不

6、知道哪位记者叫了起来。只见本来捂得严严实实的窗帘被拉开了一角,记者们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把照相机从缝隙伸进屋里,也不管角度还是光线就一阵狂揿快门,阴暗的小屋马上就被闪光灯射出的刺眼光线照亮。 但记者们还是觉得不过瘾,干脆围在村主任跟前:“叫他们把门打开!要不然我们拍不到!”村主任像是领受了一个炸碉堡的任务,“没问题!”他雄赳赳地冲向屋门,决心用自己的威风把门彻底轰开。不少记者还在围着房子找来找去,希望能有个后门或者墙缝来把自己塞进去照几张相。还有两个在讨论房顶上有没有什么通道能进去。整个院子闹轰轰的,只有那三个男人在一边怯懦地重复:“屋里有老人,她知道会受不了啊!”但无人理睬。 这样的混乱局面

7、持续着。几分钟后,记者们最希望的事情发生了,村主任终于把那最后一道门敲开了。 很快的,那位 88 岁的老人明白了一切,也很“配合”地释放了失去爱子的悲痛。很快的,所有记者冲了进去,抓拍那张老泪纵横的脸。包括我在内。 很快的,屋子里成了“农贸市场”,人声鼎沸。 很快的,闪光灯闪动之下,记者们清楚地看到了屋里那一双双含着热泪愤怒地看着这一切的眼睛。 很快的,所有的记者得到了自己满意的照片或录像,离开了。 很快的,领导们在呼天抢地的哭声中完成了自己的“亲切慰问”。 很快的,小院子空了,只剩下满地被踏得横七竖八的小麦。 院子里,男人们蹲在地上;房间里,女人们围在老人身边。他们个个泪流满面。我记得,曾经

8、有一位美国记者拍到一张难得的照片:在一位瘦弱得奄奄一息的小孩旁边是一只秃鹫,死神在时刻威胁着这个孩子。这张照片获了奖,而他后来则深深地自咎,难以抚平心中的创伤,最终自杀了。 一位资深摄影记者告诉我,在面对这种选择时,他心中在流泪,手指在按着快门。 职业与道德面前,我们记者应当如何选择?我不知道。 谁来回答我这个入门不久的新记者的疑问呢?(李宁源)记者是否还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 答李宁源 你的文章登载在本报内刊纸上谈兵之后,编辑部里议论不断。这并不是你提出了一个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而是因为,这个问题一直存在,而我们很多人已经淡忘了它。 20 年前,当我加盟解放日报的时候,记者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岗

9、位。那时,在人们心目中,一个解放日报的记者,就是代表党,代表正义,代表改革开放。社会上似乎还没有“贪官”这一说,官官相护还没有那么明显。在解放冤假错案,在冲破思想禁区中,我们用大量的报道和内参推进了改革。那时记者真的很无私。 后来,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渐渐侵袭记者,百姓中就有所谓“豺狼虎豹”(财政、穿制服、水电煤老虎、报纸)之说,记者也成为人们议论的拿“红包”的对象。对在采访中见到的这种情况,最早应该出现在大约十年前,都市类报纸、市民类节目出现之后,为了追求“催人泪下”的效果,在采访中一再“挖掘”当事人的痛楚成为一种时尚。在媒体大大扩容的今天,报纸越来越显现出商品化的特征。而且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很

10、多从业人员仅仅将此当成一种职业,记者的操守渐渐被淡漠了。 当然,我不是说,我们应当做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冬烘先生,为了所谓的“高洁”退出竞争。我从解放日报到新闻报工作已经 5 年,我们在闯一条新路,在很多市场上获得的新感觉一直在反复触动着业已形成的新闻观念。老实说,今天,我和解放日报、文汇报和新民晚报的朋友在新闻制作的问题上,在作品的价值观念上,已经很少有完全一致的感觉了,这才知道我们已经非常前卫了。但是,我不讳言,我和很多一起创业的老同事心中一直存在着惶惑。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你已经触及的职业操守。一个记者是否可以同时是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人?新闻工作是不是一个不需要职业操守的行当? 我想,对这

11、些“是不是”的回答在于我们自己。我们一时无力要求别人,但是可以要求我们自己。我们还是可以当一个负责任的记者,我们的责任是当都市的眼睛,用真实来帮助我们的读者看到更多的事情。我们的职业,确实会看到更多的黑暗面,同时,我们也可以比读者更早看到更多的光明面。我们既不可回避鲁迅所说的革命过程中的“污秽和血”,我们也不能将社会看成一团漆黑,因为那也不是社会的真实。你看到了那些为了完成任务而向一个 88 岁高龄的老人残酷地“挖新闻”的场面。你表达了你的困惑。那正是你心中良知还没有泯灭,请你保护这样的感觉,那是一个真正好记者的必须。而且,新闻和良心之间发生矛盾是少数,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你完全可以很快乐地工作

12、。当然,有时现场有些难堪的事情,你实在想不出办法,可以先让你的良心来判断。如果你担心你的判断可能会失误,那么你可以向你的领导求助。 如果我能和你沟通什么,我一定会说,要紧的不是写什么,而是怎样写。新闻是一种高积累的行当,因此,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如你这样有着丰富的感想,逼迫自己多想一些事情,积累就在无形之中进行了。等到这样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在理论上有了提高,迷茫就会变得清醒,你就会能干起来,你的办法就会越来越多。你就会知道,面对复杂新闻的笨拙和为了道德主动调整不是一回事。 新闻晚报绝对不是一个低俗的群体。我很相信“低端”只是一个办报的姿态,这种姿态是为了接近读者,让我们的受众更好地接受我们的新

13、闻思想和理念。从这几年我们改革的实践,我们对于进入报社的新员工的取舍,以及我们的记者编辑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才能,新闻晚报不可能走向低俗,因为决定一张报纸走向的,是这张报纸员工文化的总和,而不是别的。这就是我们的信心,请你相信这一点。(胡廷楣)也说记者的两难 编本报内刊纸上谈兵已有年余,说实话我很喜欢这张小小的业务交流刊物,当编辑记者在此吐露他(她)在工作中的胸臆时,我为他(她)们的喜悦而喜悦,为他(她)们的苦恼而苦恼。 新记者李宁源提出了“记者是否还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的问题,这个问号久久盘旋在我的脑海里。为了采访阿富汗死难者家乡的反应,一群记者向一个88 岁高龄的老人残酷地挖新闻的场面也压

14、在我心头,久久挥之不去。李宁源的两难让我看到了一个记者的良心,我很受感动,但也给了我一个感觉:似乎如今的记者越来越难当,路也越走越窄,要么完不成任务竞争失利,要么违背良心,不顾新闻的伦理道德。 我琢磨着这个似乎高深莫测的问题,我也试图调动一些新闻伦理之类来寻求一个比较完美的答案,后来突然发现这不是一个悖论,而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新闻基础知识,大可不必两难。如果死难者的家属闻讯后如五雷轰顶,痛不欲生,这是比比皆是的常情。因为这对一个家庭来说,不仅是失去了一个亲人,而且可能是垮塌了赖以生存的顶梁柱,悲悲切切也好,嚎啕大哭也好,只不过是个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这都是人之常情,本身不是新闻。然而,李宁源看到

15、的不是呼天抢地,而是一个静悄悄紧闭的大门,门口围了一群邻居,推开大门,院子里面冲出一个小伙子,看上去有点愤怒:“你干吗?”“我们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想说,家里有 88 岁的老人,身体特别不好,我们根本就不敢让她知道,你们记者进门就知道采访照相,老人受得了吗?”他们家里三个男人把痛苦掩藏起来,很礼貌地把记者“让”出了门外。屋里女人们的第二道防线更感人:她们把窗帘死死地扣住,门也从里面插上,任凭外面熙熙攘攘、叩门如雷也决不退让。而这门外,是村主任陪着市长和一大批记者啊。我为这些平凡的男人与女人们感动,他(她)们没有功利,不趁此机会大吵大闹,要求赔偿。他(她)们善良的心是那么懂得一位 88 岁风烛

16、残年的老太太的心:她会受不了失去儿子的打击,而没有考虑会不会得罪村干部。这本身就是一则新闻,比呼天抢地更感人。 我们每天被一则则血淋淋的社会新闻磨砺得粗糙而又坚硬的心,也许认为只有呼天抢地惨不忍睹才是有刺激的新闻。而事实上,就像采访学中一则经典的例子: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名人结婚的新闻,新娘跑了,他认为新闻也跑了,就回去睡觉了。他不懂,新娘跑了更是新闻。就像这件事,静悄悄比起呼天抢地,似乎是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一群善良的村民和家属如何善待老人的行为,这才是深切反映丧子之痛的最好的新闻。 假如能报道的话,那位村主任的行径更有新闻性,他在一群记者面前似乎扮演了一位攻“堡垒”的“英雄”角色,用自己的威风把一重一重保护老人的门彻底打开,让所有的记者冲了进去,抓拍那张老泪纵横的脸,而全然不顾那一双双含着热泪愤怒地看着这一切的村民的眼睛。 那位村主任的行为在众多善良村民的衬托下,确实也有新闻性,然而,我们的记者呢?新闻求异不求同,似乎人人皆知,如果那么多记者不假思索就认为这才是抢到了新闻,这本身是不是就是一条新闻呢?再说,我们读者要的是不是就是这样的新闻呢? 我想,记者要没有两难,主要在于我们对新闻的领悟和认识,了解读者的需求和理解。当然还有记者的良心。(沈全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