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本周话题人物及其诗篇是东晋诗人与散文家陶渊明及其归去来兮辞,诗文意象的移情化,如:为什么说作者主要不是写眼前之景,而是想像之景,心中之景。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
2、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文:回 家 去 吧 ! 田 园 快 要 荒 芜 了 , 为 什 么 不 回 去 呢 ? 既 然 自 己 的 心 灵 为 形 体 所 役 使 , 为 什 么如 此 失 意 而 独 自 伤 悲 ? 我 悔 悟 过 去 的 错 误 不 可 挽 救
3、, 但 坚 信 未 来 的 岁 月 中 可 以 补 追 。 实际 上 我 入 迷 途 还 不 算 远 , 已 觉 悟 到 回 家 为 是 而 做 官 为 非 。 船 在 水 上 轻 轻 飘 荡 , 微 风 吹 拂着 衣 裳 。 向 行 人 打 听 前 面 的 路 , 只 觉 得 遗 憾 晨 光 朦 胧 天 不 亮 。 终 于 看 到 自 己 简 陋 的 家 门 , 我 高 兴 地 向 前 飞 奔 。 家 僮 欢 快 地 迎 接 , 幼 儿 们 守 候 在 门庭 。 院 里 的 小 路 长 满 了 荒 草 , 松 和 菊 还 是 原 样 ; 带 着 幼 儿 们 进 了 屋 , 美 酒 已 经 满
4、 觞 。 我端 起 酒 壶 酒 杯 自 斟 自 饮 , 观 赏 着 庭 树 使 我 开 颜 ; 倚 着 南 窗 寄 托 我 的 傲 世 之 情 , ( 更 ) 觉得 这 狭 小 之 地 容 易 使 我 心 安 。 每 天 ( 独 自 ) 在 园 中 散 步 兴 味 无 穷 ,小 园 的 门 经 常 地 关闭 着 ; 拄 着 拐 杖 走 走 歇 歇 , 时 时 抬 头 望 着 远 方 ( 的 天 空 ) 。 白 云 自 然 而 然 地 从 山 穴 里 飘浮 而 出 , 倦 飞 的 小 鸟 也 知 道 飞 回 巢 中 ; 日 光 暗 淡 , 即 将 落 山 , 我 流 连 不 忍 离 去 , 手
5、抚 着孤 松 。 回 来 呀 ! 我 要 跟 世 俗 之 人 断 绝 交 游 。 他 们 的 一 切 都 跟 我 的 志 趣 不 合 , 再 驾 车 出 去 又有 何 求 ? 跟 乡 里 故 人 谈 心 何 等 快 乐 , 弹 琴 读 书 来 将 愁 颜 破 ; 农 夫 告 诉 我 春 天 到 了 , 将 要去 西 边 的 田 地 耕 作 。 有 时 驾 着 巾 车 , 有 时 划 着 孤 舟 , 既 要 探 寻 那 幽 深 的 沟 壑 , 又 要 走 过那 高 低 不 平 的 山 丘 。 树 木 欣 欣 向 荣 , 泉 水 缓 缓 流 动 , 我 羡 慕 万 物 各 得 其 时 , 感 叹
6、自 己 一生 行 将 告 终 。 算 了 吧 ! 寄 身 世 上 还 有 多 少 时 光 , 为 什 么 不 按 照 自 己 心 意 或 去 或 留 ? 为 什 么心 神 不 定 还 想 去 什 么 地 方 ? 富 贵 不 是 我 所 求 , 升 入 仙 界 也 没 有 希 望 。 爱 惜 那 良 辰 美 景 我独 自 去 欣 赏 , 要 不 就 扶 杖 除 草 助 苗 长 ; 登 上 东 边 山 坡 我 放 声 长 啸 , 傍 着 清 清 的 溪 流 把 诗歌 吟 唱 ; 姑 且 顺 应 造 化 了 结 一 生 , 以 天 命 为 乐 , 还 有 什 么 犹 豫 彷 徨 ?文 体 介 绍辞
7、, 是 介 于 散 文 与 诗 歌 之 间 的 一 种 文 体 。 因 为 起 源 于 战 国 时 期 的 楚 国 , 又 称 楚 辞 、楚 辞 体 。 又 因 屈 原 所 作 离 骚 为 这 种 文 体 的 代 表 作 , 故 又 称 骚 体 。 到 了 汉 代 常 把 辞和 赋 统 称 为 辞 赋 , 后 人 一 般 也 将 辞 赋 并 称 。 这 种 文 体 , 富 有 抒 情 的 浪 漫 气 息 , 很 像 诗 ,但 押 韵 和 句 式 都 较 诗 自 由 , 比 散 文 整 齐 , 且 篇 幅 、 字 句 较 长 , 句 中 多 以 “兮 ”字 来帮 助 和 谐 语 气 , 表 情
8、达 意 。 一 般 四 句 一 节 , 每 一 节 表 达 一 个 完 整 的 意 思 , 读 后 稍 作 停 顿 ;六 字 句 为 主 , 都 按 三 拍 读 。文 章 题 旨本 文 是 晋 安 帝 义 熙 元 年 ( 公 元 405 年 ) 作 者 辞 去 彭 泽 令 回 家 时 所 作 , 分 “序 ”和 “辞 ”两 节 , “辞 ”是 一 种 与 “赋 ”相 近 的 文 体 名 称 。 “序 ”说 明 了 自 己 所 以 出 仕和 自 免 去 职 的 原 因 。 “辞 ”则 抒 写 了 归 田 的 决 心 、 归 田 时 的 愉 快 心 情 和 归 田 后 的 乐 趣 。通 过 对 田
9、 园 生 活 的 赞 美 和 劳 动 生 活 的 歌 颂 , 表 明 他 对 当 时 现 实 政 治 , 尤 其 是 仕 宦 生 活 的不 满 和 否 定 , 反 映 了 他 蔑 视 功 名 利 禄 的 高 尚 情 操 , 也 流 露 出 委 运 乘 化 、 乐 天 安 命 的 消 极思 想 。 全 文 语 言 流 畅 , 音 节 和 谐 , 感 情 真 实 , 富 有 抒 情 意 味 。 “归 去 来 兮 ”就 是“归 去 ”的 意 思 , “来 ”、 “兮 ”都 是 语 助 词 。作 者 简 介陶渊明(约 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私谥靖
10、节,世称“靖节先生” ,又称“ 五柳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 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任职大司马。陶 潜 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田园诗派” 。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晋安帝义熙元年(405) ,陶潜为彭泽县令,在任仅八十五日,就辞官回家,从此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在传统道德理想消失殆尽之际,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鲁 迅 先生评论:陶潜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伟大。本 文 作 于 他 辞 官 之 初 , 叙 述 了 他 辞 官 归 隐 后 的 生 活 情 趣 和 内 心 感 受 , 表 达 了 作 者洁 身 自 好 、 不 同 流 合 污
11、的 精 神 情 操 , 通 过 描 写 具 体 的 景 物 和 活 动 , 创 造 出 一 种 宁 静 恬 适 、乐 天 自 然 的 意 境 , 寄 托 了 他 的 生 活 理 想 。 本 文 在 文 体 上 属 于 辞 赋 , 但 语 言 浅 显 , 辞 意 畅达 , 匠 心 独 运 而 又 通 脱 自 然 , 感 情 真 挚 , 意 境 深 远 , 有 很 强 的 感 染 力 。 欧 阳 修 甚 至 说“两 晋 无 文 章 , 惟 归 去 来 兮 而 已 。 作 者 的 代 表 作 : 诗 归 园 田 居 桃 花 源 诗 , 散 文 桃 花 源 记 五 柳 先 生 传 , 辞 赋 归 去
12、来 兮 辞 。写 作 背 景陶 渊 明 从 29 岁 起 开 始 出 仕 , 一 直 厌 恶 官 场 , 向 往 田 园 。 陶 渊 明 于 东 晋 义 熙 元 年( 405 年 ) 41 岁 时 , 最 后 一 次 出 仕 , 做 了 85 天 的 彭 泽 令 。 据 宋 书 .陶 潜 传 和 萧统 陶 渊 明 传 云 , 陶 渊 明 归 隐 是 出 于 对 腐 朽 现 实 的 不 满 。 当 时 郡 里 一 位 督 邮 来 彭泽 巡 视 , 官 员 要 他 束 带 迎 接 以 示 敬 意 。 他 气 愤 地 说 : “我 不 愿 为 五 斗 米 折 腰 向 乡 里 小儿 ! ”即 日 挂
13、冠 去 职 , 并 赋 归 去 来 兮 辞 , 以 明 心 志 。 这 篇 赋 就 是 其 在 回 归 田 园 之 初 激 动 欣 喜 之 情 的 自 然 流 露 。作 品 赏 析读 归 去 来 兮 辞 , 并 不 能 给 人 一 种 轻 松 感 , 因 为 在 诗 人 看 似 逍 遥 的 背 后 是 一 种 忧 愁和 无 奈 。 陶 渊 明 本 质 上 不 是 一 个 只 喜 欢 游 山 玩 水 而 不 关 心 时 事 的 纯 隐 士 , 虽 然 他 说“性 本 爱 丘 山 ”, 但 他 的 骨 子 里 是 想 有 益 于 社 会 的 。 鲁 迅 先 生 在 谈 到 陶 渊 明 时 说 :“
14、就 是 诗 , 除 论 客 所 佩 服 的 悠 然 见 南 山 之 外 , 也 还 有 精 卫 衔 微 木 , 将 以 填 沧 海 ,刑 天 舞 干 戚 , 猛 志 固 常 在 之 类 的 金 刚 怒 目 式 , 在 证 明 着 他 并 非 整 天 整 夜 的 飘 飘然 。 ”( 题 未 定 草 ) 透 过 “请 息 交 以 绝 游 ”、 “世 与 我 而 相 违 ”这 些 愤 激 之 语 ,我 们 感 到 了 沉 重 。 归 去 来 兮 辞 的 写 景 是 实 写 还 是 虚 写 ? 钱 钟 书 先 生 说 : “ 序 称 辞 作 于十 一 月 , 尚 在 仲 冬 ; 倘 为 追 述 、 直
15、 录 , 岂 有 木 欣 欣 以 向 荣 , 善 万 物 之 得 时 等 物 色 ?亦 岂 有 农 人 告 余 以 春 及 , 将 有 事 于 西 畴 、 或 植 杖 而 耘 耔 等 人 事 ?其为 未 归 前 之 想 象 , 不 言 而 可 喻 矣 。 ”( 参 见 钱 钟 书 管 锥 编 1225 1226, 中 华 书 局 ,1979) 如 此 说 来 , 本 文 第 一 大 写 作 特 色 就 是 想 象 。 作 者 写 的 不 是 眼 前 之 景 , 而 是 想 象 之景 , 心 中 之 景 。 那 么 , 写 心 中 之 景 与 眼 前 之 景 有 什 么 不 同 吗 ?眼 前 之
16、 景 , 为 目 之 所 见 ,先 有 其 景 后 有 其 文 , 文 景 相 符 , 重 在 写 真 ; 心 中 之 景 , 为 创 造 之 景 , 随 心 之 所 好 , 随 情之 所 至 , 心 到 景 到 , 未 必 有 其 景 , 有 其 景 则 未 必 符 其 实 , 抒 情 表 意 而 已 。 本 文 语 言 十 分 精 美 。 诗 句 以 六 字 句 为 主 , 间 以 三 字 句 、 四 字 句 、 七 字 句 和 八 字 句 ,朗 朗 上 口 , 韵 律 悠 扬 。 句 中 衬 以 “之 ”、 “以 ”、 “而 ”等 字 , 舒 缓 雅 致 。 有 时 用 叠音 词 , 音
17、 乐 感 很 强 。 如 “舟 遥 遥 以 轻 飏 , 风 飘 飘 而 吹 衣 ”、 “木 欣 欣 以 向 荣 , 泉 涓 涓而 始 流 ”。 多 用 对 偶 句 , 或 正 对 , 或 反 对 , 都 恰 到 好 处 。 描 写 和 抒 情 、 议 论 相 结 合 ,时 而 写 景 , 时 而 抒 情 , 时 而 议 论 , 有 景 , 有 情 , 有 理 , 有 趣 。 语 文 人 生 最 后 说 明 一 点 , 就 是 陶 渊 明 虽 然 归 隐 田 园 , 且 不 论 他 这 种 做 法 是积 极 还 是 消 极 , 但 他 毕 竟 不 同 于 劳 动 人 民 。 他 写 归 园 田
18、居 也 罢 , 写 归 去 来 兮 辞 也 罢 , 实 际 上 是 那 个 时 代 的 一 种 现 象 , 归 隐 田 园 的 也 并 非 他 一 人 。 然 而 他 的 归 隐 造 就 了一 个 文 学 家 , 形 成 了 一 种 文 学 风 格 , 在 中 国 文 学 史 上 熠 熠 生 辉 , 光 照 千 秋 。 欧 阳 修 说 :“晋 无 文 章 , 惟 陶 渊 明 归 去 来 兮 辞 一 篇 而 已 。 ”此 话 虽 过 , 但 可 以 见 出 它 在 文 学史 中 的 地 位 。2 本周话题人物及其诗篇是南朝刘宋时期的谢灵运及其名作登池上楼,重点关注谢灵运在山水诗上的贡献及其诗作中
19、的“玄言”色彩。谢灵运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祈祈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今。 诗人简介中国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 人。世称谢客、谢康乐。晋末曾出任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北府兵将领刘裕的太尉参军等。入宋后,因刘裕采取压抑士族政策,降爵为康乐侯,出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元嘉十年(433) 被宋文帝( 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谢灵运出
20、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 ) 等等,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但通篇好的很少。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但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
21、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鉴赏晋初,政局混乱,文人常借歌咏山水寄托超脱尘世的情志,这首诗即体现了这种创作倾向。 诗的前六句以三组对比来倾诉诗人矛盾的性情。“潜虬”,“栖川”,“退耕”象征他归隐田园,怡然自乐的心愿, “飞鸿”,“薄霄”,“进德”则象征其人生的报负。三组对比连用。由里及外,层层推进,突出强调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其中第一句暗用易经乾卦和渐卦中潜龙与飞鸿的意象, 类似于比兴手法。 “徇禄及穷海”一句交待了此诗写作的背景,与后文抒情作铺垫。接下来“衾枕昧节候”八句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春景。这八句对仗工整,视线由里及外,由远及近,由高及低,揉和听看感官的感受,写出了动
22、与静、声与色,明与暗,冷与暖的各种对比,是一幅生动的早春的图景。传世名句“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自然浑成,清新可爱。“生”字似信手拈来,传神地写出了春天的特征,因而这一句常用来引证谢诗的风格。最后六句抒发了诗人欲遁世离尘又徘徊不决的苦闷,情调低沉哀伤。虽然结句勉励之志尚在,然而这种遁世无闷的人生哲学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 全诗层次分明,描写工细,然而不免有人工雕凿之感。他旨在从外物远累的角落寻求自我解脱,然而,由于过分逼真地再现自然,反面失去了山水之乐,终不似陶诗之自然天成。3 本周话题人物及其诗篇是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脁诗开盛唐之风,清代王士禛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谢脁诗
23、风清纯、了无杂念,可见“文如其人”之谬,了解诗人与诗,作为人的诗人与作为诗人的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脁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赏析这是谢朓的名作。诗写诗人即将离开京邑(建康)时,登上三山,望见京邑春色满目,引起离悲别恨满怀。京邑景色越美,越能勾留住诗人离去的脚步,所以,此诗中的景色描写已经能和情感抒发融为一体。 此诗描写春日暮景,色彩鲜明,又极其洗练流丽。其“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想象奇妙,精警工丽,韵致悠扬,是历来被人称颂的名句。李白曾赞美道
24、:“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谢朓(464 499),字玄晖,南朝齐著名诗人。他曾出任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又因与谢灵运同以擅长描绘山水著称,被人称之为“小谢” ,与谢灵运并称 “大小谢”。他善草隶,长五言诗,合同沈约等人开创了以注重声律、讲究词采、对偶为特征的“永明体” 。其诗工于发端,以描绘山水的成就为高。诗风清丽俊美。钟嵘称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 。有谢宣城集五卷。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是诗人于春晚登上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上有三峰,南北相 接)回首眺望京城金陵(即今南京)所作。诗这样开端: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这里,诗人借用王粲“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 ”(七哀诗三首 其一
25、)和潘岳“引领望京室”(河阳县作诗二首 其二)之诗意,以他们的望京比况诗人自己的望京,虽连用前人诗意,却仿佛信手拈来,自然妥帖,无矫揉造作之态。如此开端,巧妙点破题旨,为全诗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明丽之中见深沉,与诗人另一首诗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的开头“大江 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有异曲同工之妙,颇有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所称誉的“发端结响,每获骊珠 ”之感。既是登山望京邑,则必有望之所见,于是,诗在点题后便颇为自然地转入对所见景象的描绘: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白日” 两句,写眺望中的错落有致的建筑,诗人没有精雕细琢,绘出建筑的全貌
26、,而是大笔点染,勾勒出建筑的顶点“甍” ,突出了居高临下观望的特点。而描写甍,又置 它于 明丽的阳光之中,这就使建筑更显得金碧辉煌,蔚为壮观。尤其是著一“飞” 字,顿使本来是静止的无生命的“甍”活了,动了。“余霞” 两句是历来公认的写景警句。观其特色,至少有三点:一是巧比妙喻,“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画家无须煞费苦心地去捕捉艺术形象,只要依据这两句诗,就可画出一幅优美别致的春江晚晴图。因为,诗人在这里以“绮” 和“练” 分别比喻“ 余霞”和“澄江”,新颖贴切,使原是具体事物的“余霞 ”、“澄江” 更具形象性、可感性。二是色彩鲜艳明 丽。彩缎般绚烂的晚霞与白绸般清澄的大江熔铸在一起,丽素分明,
27、交相辉映,色调和谐。三是如同谢朓自己对沈约所说的“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圆润流畅,一气呵成,对仗工整,浑然天成,无刻意雕琢之痕。“立片言而居要 ”的警句,往往能千古传颂,并使全篇生辉。谢朓的这两句诗就大为后世诗人所赞道、引用。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就有“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的赞许与忆念,而王安石 桂枝香(“登临送目”)词中的“千里澄江似练”一句则是从“澄江静如练”稍加改动而来。“喧鸟” 两句,写群鸟、众芳,也写得妙趣横生,颇具特色。这两句主要着眼于人们的听觉形象和嗅觉形象,鸟喧是前者,花香是后者。“覆” 、“满”二字极言鸟之多、花之盛,“ 春”字则直接点明诗人登“三山”时的季节。诗
28、人登山眺望,京城的美景饱收眼底。美景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是那么从内心深深地怀念家乡: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去矣” 两句,承上启下,由上文的状物写景转为下文的直抒胸臆,由惋惜将不得不离开鸟语花香景美的京邑,切入诗人对昔日家乡欢宴的美好忆念,转笔自然。“佳期” 两句紧承上文,思乡之情又深了一层:诗人开始是回首往事,接着是盼望回乡,继而是对回乡无望感到惆怅惘然,以至眼泪像珍珠一样掉下来。“泪下如流霰” 这一比喻,言简意赅,省却了千言万语,却“此时无声胜有声” 。“有情” 两句是全诗的结句。这一反诘句语意肯定,不容置疑。如此煞尾,一是说明诗人 登山望
29、京所引起的思乡之情乃出于自然。因为“多情自古伤离别” ,怀念家乡是每个客居异 乡的游子共有的情感,这从诗经中的王风扬之水、小雅 黄鸟等诗中可窥见一斑。二是说明诗人思乡惆怅之情的深度。思乡惆怅之情能使人黑发变白,足见此情之深,亦可见其力量之大了,李白不就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的诗句吗?总而言之,此诗以登山眺望为线索,写望之所见、望之所感。诗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 春日京城晚晴图,发抒了诗人由望京城而引发的思乡之深情。读之,令人如嚼橄榄,更觉余 韵悠然,借用清代沈德潜的话说,“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4 本周话题人物及其诗篇是李白、刘禹锡及其关于“踏歌”的诗作,重
30、点为诗作中反映的“踏歌”文化,其次是诗与民俗、唐代的诗歌与踏歌文化等。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赏析赠汪伦是李白出川后,游历东南时的作品。说是安徽泾县境内有位叫汪伦的有钱人,是李白的铁杆粉丝,做梦都想见到自己的偶像。又怕李白心高气傲,不会理睬,于是写信吊他胃口: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生就喜欢好山好水好酒,见汪伦信上说有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岂有不动心的?于是飞快赶到泾县,乘船直奔桃花里。汪伦早恭候已久,见李白飘然而至,激动地迎上前
31、去,拿出备好的本子,恳请心中偶像签名留念。李白签过名,举目四顾,一片冷清,不免有些生气,问汪伦十里桃花在那里。汪伦说此地名曰桃花里,潭东有渡口,又叫十里渡,渡口数株桃树,春天花开,香飘十里,可谓十里桃花。李白也不好怪罪,又问这荒村野岭的,哪来的万家酒店?“汪伦说桃花里有一户人家,家产颇丰,开了家不错的酒店,因为姓万,起名为万家酒店”。李白没说什么,觉得这个小汪同志还有几个幽默细胞,于是在桃花里留了下来。汪伦兴奋不已,每日好酒好肉侍候,足疗桑拿盐浴一样不落。酒足饭饱,潇洒快活之余,再陪李白到桃花潭上划船赏花,谈诗论赋,倒也开心。不觉月余,李白意兴阑珊,去心已定,汪伦再三挽留,也没能留住,只得出门
32、送客,陪心中偶像来到桃花渡口。刚上船来,李白便听岸上有人击鼓踏步,唱起深情款款的歌谣,原来是闻名当地的文艺宣传小分队桃花组合,是汪伦花了不薄的出场费,特意请来欢送李白同志的。李白深受感动,随口吟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个汪伦一不是高官,二不是巨贾,三不是文艺名人,不过为李白花了几个伙食费,就值得诗仙献诗,从此名垂诗史,否则谁知道唐朝还有汪伦这么个乡巴佬?想想也是的,现在有人为出名,舍得花大钱,甚至没上戏先上床,名字也留不了几时,这个狡猾的汪伦不过略施小计,将大明星李白骗到乡下,小心侍候几天,就出了那么大的风头,且一出就是千年。李白游桃花潭时,常在友
33、人汪伦家作客,受到了热情款待。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此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此历来为世人所传诵,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情厚谊。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前来送行,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 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居然又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两句诗脱口而出,
34、感情真率自然,潭水之深都比不上人的感情之深。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 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刘禹锡竹枝词: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第
35、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平如镜面。这是很美好的环境。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的歌声。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一飘到耳里,就知道是谁唱的了。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姑娘虽然早在心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什么表示哩。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而且边走边唱,似乎是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这个人啊,倒是有点象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这里晴雨的“晴” ,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 ,“道是无晴还
36、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通过这两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
37、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 (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竹枝词是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依照这种歌谣的曲调写了十来首歌词,以本篇最为著名。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用歌声来传情,这或者是单方面的,或者是双方之间的。细想起来,这一种歌声真是很微妙的。它不像普通的语言表述,需要合适的气氛,恰当的处理,并且要考虑一定的后果;它可以凭空而来,轻妙地游动着,闪
38、烁着,忽远忽近,似是而非;它犹如心情的触须,彼此试探,相互打量,或一触而退,或纠缠不休。你不能够简单的把歌词视为明确的约定,却也不能说它只是虚情假意的游戏歌不过是一个开头,后面的故事还有待双方来编写。 爱情是难以言说也难以持久的东西,当它正处在朦胧状态,正处在有情无情之间时,也许是最令人心动的吧?曾经相恋的人,最终反目成仇的自不必说,就是结成了夫妻的,日子亦大抵是趋向了平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回想起来,真是缥缈如梦。踏歌的起源及其在唐代的盛行踏歌,又名跳歌、打歌。世界各地的早期人类和原始人群中都曾流行过载歌载舞的集体舞蹈形式,其中“用踏步以应歌拍,乃歌舞中之一种
39、基本动作”。1973 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上面绘有手挽手的三组舞人,每组五人,表现的大约就是“连臂踏歌”的情景,可以看作踏歌的渊源。至于对踏歌的描写,最早是西京杂记戚夫人侍儿言宫中乐事。汉宫女“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戚夫人,汉高祖刘邦宠姬。由此可见,踏歌早在汉初就已经在宫中开始流行了,只不过早期的踏歌大概主要是一种用于祭神祈福的歌舞娱乐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踏歌在南北方都很流行。到唐代,踏歌活动盛极一时。唐代宫廷经常组织规模庞大的踏歌活动。尤其是唐玄宗和唐宣宗都“妙解音律”,对踏歌这种歌舞娱乐形式似乎都是情有独衷。唐代民间的踏歌活动更加盛行。唐人有
40、许多描写踏歌的诗作,如李白脍炙人口的赠汪伦。储光羲的蔷薇诗描写了少女结伴春游时踏歌的欢乐场面。顾况听山鹧鸪诗描写了山乡村民通宵达旦踏歌娱乐的情景。唐代民间踏歌经常出现在各种祝节活动中,如敦煌民间就有在新春之际“踏舞”纳吉之俗。踏舞即踏歌。踏歌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流行踏歌在北方草原地区的出现很早。在内蒙古阴山山脉西段的狼山岩画中就有一幅四人列队舞蹈图,舞者“勾肩搭臂,连成一排,均双腿微曲,正是古籍记载中顿足踏地,连臂歌舞的形象”,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早期踏歌活动的原始形态。在北方游牧民族中最早出现踏歌记载的是匈奴。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之第十二拍中有“羌胡踏舞兮共讴歌”句,描写的就是东汉末年踏歌在匈奴
41、中流行的情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胡族对踏歌也很熟悉。云岗石窟 9 窟前室就有连臂踏歌的人群形象,反映了在鲜卑民族中也流行这种歌舞娱乐形式。踏歌在突厥中也很流行,契丹风俗,每年过年时都要聚会作乐,流行跳一种称为“踏锤”的自娱性民间舞蹈,据说“就是一种近似于唐宋踏歌的自娱性舞蹈”。古代蒙古族也广泛流行踏歌。蒙古秘史就记载了蒙古族在举行庆典活动时跳踏舞的热烈场面。直到近现代,在蒙古族民间还流行一种称之为“安代”的古老舞蹈形式,其踏地为节的舞蹈特点仍然保留着古代踏舞的特征。在南方和西南地区,自古以来就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有巴人、俚人、獠人,武陵夷、哀牢夷、廪君蛮、板循蛮、南平蛮等,这些少数民族地区也
42、很早就流行踏歌。在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的深山密林中发现的崖画中就有一幅五人围圈扬臂提足舞蹈图,证明踏歌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起源也极早。唐人诗作中也有许多描写巴人夜唱竹枝踏歌的情景,在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一带生活着乌蛮、白蛮等许多少数民族,这里直到今天还保留着吹葫芦笙伴奏“跳月”踏歌的风俗。此外,像东谢蛮,则有击铜鼓舞蹈的风俗,这种舞蹈往往也是即兴而舞的踏歌类舞蹈。在流求的土著民族中也流行踏歌风俗。虽然不同民族和地区流行的“踏歌”动作、姿态和曲调各不相同,但其载歌载舞的娱乐形式却受到各族人民的共同喜爱,至今在国内许多少数民族中仍然保存了这种古老的歌舞娱乐风俗。踏歌的形式及其特点踏歌是对以脚踏地为节
43、、载歌载舞的群众性自娱自乐歌舞活动的一种通称。由于其动作简单,即兴歌舞,娱乐性极强。它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手段,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普遍喜爱。踏歌的形式主要有集体性舞蹈和单人舞蹈两种,其中尤以前者最为常见。集体性踏歌的主要特点是参加者不限人数多寡,连手而歌,一边踏足舞蹈,一边应和传唱,非常热闹。一般来说,由朝廷出面组织的踏歌表演活动场面极为壮观,参加者多达成百上千人。民间踏歌的随意性较强,有时参加的人数较多,单人踏歌似乎是从唐代才开始出现的,此前不见于历史记载。踏歌舞蹈动作的基本特点是“相与联臂踏地为节”,亦即由一群人手牵着手,结队而歌,以脚踏地,应节而舞。踏歌队形随着舞蹈而有所变化和移
44、动。这与民间流行的自娱自乐性质的踏歌大多围圈歌舞,还是有些不同的。此外。踏歌舞蹈还有拂袖、倾鬟、低头、弓腰、转身等舞姿。踏歌的唱词和曲调灵活多变,可即兴创作。现知最早的一首踏歌为汉代宫女唱的赤凤凰来,可惜该踏歌词早已失传,北魏胡太后所作杨白花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踏歌词。唐代民间踏歌唱词也受到这种风格的影响,而又有所发展。唐代文人士大夫们创作了不少踏歌词,虽然长短不一,但都属于五言或七言调式。唐代民间踏歌的曲调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竹枝调和杨柳枝,这些民谣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表达了民众的喜怒哀乐。5 本周话题人物及其诗篇是崔颢、李白;登黄鹤楼、登金陵凤凰台,请大家注重从比较的角度赏析。崔颢黄鹤
45、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崔颢黄鹤楼作者简介:崔颢,(?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著,影响深远。 诗词释义: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46、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黄鹤楼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
47、,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适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年首就整伤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
48、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宇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正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宇宇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厌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卒阅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颢自已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
49、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颇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骑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因旬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额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