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十四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ppt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308395 上传时间:2019-04-05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3.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十四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9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十四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9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十四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9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十四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9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十四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点一 物质与运动、物质运动的规律 基础知识 1.哲学的物质概念 (1)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 的产生、存在、发 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 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 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 。,考点清单,2.哲学的运动概念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第一,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 固有的根本属性 和存在方式。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 运动的 承担者 。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 绝对的 ,静止 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 相对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 止的统一。 3.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 本质的 、必然 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 人的意志 为转 移的。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 人类社会 和人的思维,在其运 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 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 客观规律 ,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

3、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重点突破 物质运动的规律,拓展延伸 全面认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易错辨析 【易错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分析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不同于“客观 存在”, “客观实在”的东西一定是物质,“客观存在”的东西既可能 是物质,也可能是意识。 【易错2】生产力是客观的,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因而是主观的 分析 生产力是客观的,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经济关系,人们不能随意 选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决定。 【易错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分析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4、【易错4】“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承 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分析 “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承认 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易错5】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白天黑夜昼夜循环,水往低处流,地球围绕 太阳运转,都是自然规律 分析 上述现象不是规律,而是规律的表现形式。 【易错6】规律是客观的,因而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分析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随意改变规 律,但规律会随着物质运动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其中内在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

5、而,变化的,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只要商品经济 存在,价值规律就起作用。但是,如果商品经济被产品经济所取代,价值 规律就会被其他经济规律所替代,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 件的,把规律看作永远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易错7】人不能违背规律,但可以创造、制定、废除、改变、消灭规 律 分析 人不能违背规律,也不能创造、制定、废除、改变、消灭规律, 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易错8】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人在客观规律 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分析 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

6、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 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易错9】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分析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 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易错10】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 分析 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 观规律。,考点二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基础知识 1.物质决定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 物质世界 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 理基础看,意识是 人脑 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 客观存在 的主观映象。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的能动作用 (

7、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活动具有 目的性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 选择性和 主动创造性 。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能够能动地 认识 世界,意识能够能动 地 改造 世界。,重点突破 全面认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拓展延伸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 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 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理论依据: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 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 求是。 (3)怎样才能做到:第一,从客观存

8、在的事物出发,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 律;第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用科学的理 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第三,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结合起来;第四,既要反对夸 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 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易错辨析 【易错1】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分析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其他动物也有大脑,但其他动物没有意 识。 【易错2】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来源于人脑 分析 意识的产生离不开人脑,但意识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来源于客 观存在。人脑是意识的“加工厂”,但不是意识的“

9、原材料”。 【易错3】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主观的 分析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对客观存在 的反映。,【易错4】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分析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易错5】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分析 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但意识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 化。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 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新事物。 【易错6】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分析 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 用,错误意识对客观事物

10、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易错7】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分析 意识离不开物质,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物质是 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易错8】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分析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的 说法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 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物质的决定作用不受意 识能动作用的制约,因此相互制约的说法不正确。,考点三 实践与认识 基础知识 1.实践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 活动。 (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 能动性 ;实践具有

11、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重点突破 全面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易错辨析 【易错1】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分析 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的说法是正确的,实践是一种主观活动 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实践虽然受主观意识的指导,但实践的主体 人、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手段生产工具 都是客观的,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 【易错2】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 不存在的 分析 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

12、的实践是 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以 正确认识为指导的实践。,【易错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分析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社会性是指,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 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实践的历史性是指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 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易错4】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分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易错5】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分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亲 自参加实践获得直

13、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注意区分认识 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易错6】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也可以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分析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即使是科学理论也不能 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考点四 真理和认识过程 基础知识 1.真理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 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 观的。真理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符合的认 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第二,真理面前 人人平等 。

14、(3)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 客观、理论与实践的 具体的历史的 统一。 (4)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 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 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 永无止境 的过程。 (3)认识的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 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 波浪式前进 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重点

15、突破 全面把握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拓展延伸 全面认识和把握真理,易错辨析 【易错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因此,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分析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 观的。 【易错2】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分析 既不能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也不能说真理往往掌握在 多数人手中,真理具有客观性,不管是少数人还是多数人,谁的认识与客 观实际相符合,谁就掌握真理。,【易错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 分析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 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但真

16、理是对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说法错误。 【易错4】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分析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与客 观、理论与实践的位置不能颠倒,否则就会犯唯心主义错误。 【易错5】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分析 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 性和无限性的区别。,【易错6】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分析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 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 旋式上升的过程。

17、 【易错7】认识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波浪式前进、螺 旋式上升的过程。 分析 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波浪式前进、螺旋式 上升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实践与认识的顺序不能调换。,方法1 怎样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是政治命题经常采用的设问方式。 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首先要明确辩证唯物论包括哪些知 识。辩证唯物论主要包括以下知识:,方法技巧,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一般应考虑以上知识,把材料与上 述知识结合起来逐一分析即可。但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并不是上述观点全部都要用到,要结合材料进行取舍。有的试

18、题内容比 较单一,可能用到其中的一个观点,比如: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运用的知识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关系,此时就应该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拆分为两个方面进行分 析:运动是绝对的要求我们“求进”、静止是相对的要求我们“稳中” 求进。,例 (2019届江西赣州期中联考,27)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 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 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 比,中国制造业停留在数量型发展而非质量型发展,是制造大国而非制 造强

19、国信息。中国制造在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等跨越发展任务方面紧 迫而艰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 重大历史机遇信息,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信息,实施制造强国 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中国制造2025”就是在新的国际国 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大变革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 发展质量和水平信息的重大战略部署。,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 施的哲学依据。(8分),解题导引,方法2 怎样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分析问题也是

20、政治命题经常采用的设问 方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分析问题,首先要明确辩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包括哪些知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要包括以下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一般应考虑以上知识,把 材料与上述知识结合起来逐一分析即可。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并不是上述观点全部都要用到,要结合材料进行取 舍。有的试题内容比较单一,也可能用到其中的一个观点,比如:2015年 课标卷第39题第(2)问,以纪录片记住乡愁在央视热播为背景,要 求学生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 同感受的原因,所运用的认识论知识仅是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主体 状况

21、、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例 (2019届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期中,26)阅读材料,完成题目要求。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经投票表决,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是时代大势所趋,是推进全 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 的宪法保障。 自1954年首部宪法通过,我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中信息。1982年宪法公布实施后,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实践与发展信息,我国遵循宪法法律发展规律信息,分别于1988 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进行了5次修改。,结合上述材料,请谈谈我国5次修宪的历程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道理。,解题导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