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高三历史(课标版)二轮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六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ppt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308005 上传时间:2019-04-05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历史(课标版)二轮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六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18届高三历史(课标版)二轮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六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018届高三历史(课标版)二轮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六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2018届高三历史(课标版)二轮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六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2018届高三历史(课标版)二轮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六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十六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阶段特征,知识概览,-3-,阶段特征,知识概览,-4-,阶段特征,知识概览,-5-,阶段特征,知识概览,-6-,考点重组,高频突破,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7-,考点重组,高频突破,-8-,考点重组,高频突破,二、东西方先哲,-9-,考点重组,高频突破,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0-,考点重组,高频突破,四、“亚洲觉醒”的先驱,-11-,考点重组,高频突破,-12-,考点重组,高频突破,五、无产阶级革命家,-13-,考点重组,高频突破,-14-,考点重组,高频突破,-15-,考点重组,高频突破,-16-,考点重组,高频突破,六、杰出的科学家,-

2、17-,考点重组,高频突破,-18-,考点重组,高频突破,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反动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方面全面评价。 2.阶段论和方面论结合的原则:从纵的关系上,历史人物有时间阶段上的划分,在不同阶段对历史人物做出不同评价;在横的关系方面,历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是英雄与暴君集于一身,评价时应采用方面论的方法。 3.发展性和长远性原则: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去评价,从是否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是否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角度去评价。 4.主流性原则:要分清历史人物的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不能以

3、偏概全,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的标准。,-19-,考点重组,高频突破,5.阶级性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观点与阶级分析的方法,但反对贴阶级标签,反对苛求古人。 6.实践的原则:从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实践效果好坏及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等角度评价。,-20-,考点重组,高频突破,例题1(2017课标全国,4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

4、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21-,考点重组,高频突破,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

5、化融合方面的意义。,-22-,考点重组,高频突破,命题分析:能力:本题以春秋时期的季札作为命题视角,通过提供有关季札的材料,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分析论证的能力。 知识:季札的历史贡献。 解题思路:找题眼:“季札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等。 组织答案:题目材料反映了季札的文化观和守信、拒绝王位等信息。第(1)问要求说明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实际上就是比较儒家思想与季札行为的契合点,因此,从儒家思想的“礼”“信”“义”等方面分析即可。第(2)问围绕季札出使的“文化意义”设问,从文化交流、文化认同等方面回答即可。,-2

6、3-,考点重组,高频突破,参考答案:(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24-,考点重组,高频突破,例题2(2016课标全国,4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

7、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25-,考点重组,高频突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命题分析:能力:本题以唐朝的高仙芝作为命题视角,通过提供有关高仙芝的材料,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分析论证的能力

8、。 知识:高仙芝的历史贡献。,-26-,考点重组,高频突破,解题思路:找题眼:“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的重要力量”“唐玄宗开元后期”“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等。 组织答案:第(1)问,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与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即所谓“时势造英雄”,根据该思维逻辑,从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外交流、民族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回答。第(2)问,从“功”“过”两个角度评价高仙芝,从材料信息看,“功”主要指他对稳定西域做出的贡献,“过”可结合材料中的“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等信息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

9、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维护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27-,考点重组,高频突破,例题3(2016课标全国,4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

10、“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28-,考点重组,高频突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命题分析:能力:本题以清朝的历史人物郑板桥为命题视角,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知识:郑板桥的艺术风格。,解题思路:找题眼:“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郑板桥的诗画

11、极富生活气息”等。 组织答案:第(1)问,应根据材料中郑板桥对文章的看法,构图的内容、技巧,赋予作品的情趣等,并结合所学明清时期文人画和风俗画的特点来综合分析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第(2)问,应从清朝江南经济、艺术的世俗化及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等角度来分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29-,考点重组,高频突破,参考答案:(1)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30-,考点重组,高频突破,例题4(2017课标全国,4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

12、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

13、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31-,考点重组,高频突破,(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命题分析:能力:本题以有关陈云的材料为载体,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以及阐释问题的能力。 知识:陈云的经济思想和贡献。,-32-,考点重组,高频突破,解题思路:找题眼:“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等。 组织答案: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改进经济体制的

14、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得出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结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全国解放后”“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背景为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问,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和当时我国实际进行思考。,-33-,考点重组,高频突破,参考答案:(1)主要经济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

15、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34-,考点重组,高频突破,例题5(2016课标全国,4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

16、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据周天度蔡元培传,-35-,考点重组,高频突破,命题分析:能力:本题以史学著作为载体,考查解读材料有效信息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知识: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的校务改革。,-36-,考点重组,高频突破,解题思路:找题眼:“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校长独揽大权也无权与闻其事”“设

17、立评议会”等。 组织答案:材料主要反映了蔡元培在北大推行校务改革的背景、特点及影响。第(1)问,根据材料前三句话,可知应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北大原有管理体制的弊端等角度来分析“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中的设立评议会和学科教授会等机构及这些机构的职能,可得出成立相应管理结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的特点;根据“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可得出兼容并包的特点。“贡献”则应从推动改革、提高北大教学水平、培养人才、对新文化运动及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等角度来分析。,-37-,考点重组,高频突破,参考答案:(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

18、管理经验。 (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38-,考点重组,高频突破,例题6(2015课标全国,4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

19、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39-,考点重组,高频突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 命题分析:能力:本题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以及论证和阐释问题的能力。 知识:以历史人物俾斯麦为

20、命题材料,考查评价历史人物的参考标准。,-40-,考点重组,高频突破,解题思路:找题眼:“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人运动日益高涨”“通过了非常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等。 解读信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可知德意志帝国完成统一后,德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社会问题。为此,俾斯麦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缓解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41-,考点重组,高频突破,参考答案:(1)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问题凸显,工

21、人生存状况恶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2)政策: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评析: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组织答案:第(1)问,从社会经济、社会矛盾、工人阶级力量等方面概括背景。第(2)问,据材料中的“通过了非常法”“对进行严厉镇压”“提供医疗保障”等信息,从镇压工人运动和建立社会保障两方面回答采取的政策;从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阻碍工人运动发展和缓和社会矛盾等角度进行评析。,-42-,考点重组,高频突破,对点演练 1.(2017课标全

22、国,4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

23、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43-,考点重组,高频突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参考答案: (1)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 (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 解析: 本题考查孔子的弟子颜回。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整合回答即可。第(2)问,颜回受到后世的尊崇既与孔子的赞赏有关,也与汉代以后儒学受到推崇有关。汉代以后,儒

24、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作为孔子得意门生的颜回也因其杰出表现而受到尊崇。,-44-,考点重组,高频突破,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明)于谦岳忠武王祠,-45-,考点重组,高频突破,材料二 人们不会忘记,正是这个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 他从小满怀以身许国的志向,经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从一个孤灯下苦读的学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他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在他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没有贪过污

25、、受过贿,虽然生活并不宽裕,却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 他不畏惧困难和风险,在国家最为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承担天下兴亡。 他是光明磊落地走完自己一生的。 摘编自石悦明朝那些事儿,-46-,考点重组,高频突破,(1)材料一中的岳忠武王祠一诗表明了于谦怎样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于谦创作该诗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中的作者是怎样评价于谦的?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于谦的优良品质对后世的影响或启示。,参考答案: (1)主张:反对迁都、坚守北京。背景: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瓦剌大军压境。 (2)评价: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拥有刻苦学习的精神;为官清廉正直。影响或

26、启示:以国家利益为重,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光明磊落;刻苦学习,勇于进取。,-47-,考点重组,高频突破,解析: 本题考查对于谦的评价。第(1)问,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可知于谦借怀念岳飞抗金来表达自己反对迁都、坚决抗战的主张;“背景”要联系所学知识(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几十万精锐全军覆没,鞑靼大军压境,明王朝危在旦夕)来回答。第(2)问,可根据材料信息“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孤灯下苦读”“清廉正直”等,来归纳作者对于谦的评价;“影响”可结合于谦的优良品格等方面来思考。,-48-,考点重组,高频突破,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

27、,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梁启超王荆公传,-49-,考点重组,高频突破

28、,(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时期人们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参考答案: (1)北宋时期人们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时期人们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 (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50-,考点重组,高频突破,解析: 本题考查对王安石的评价分析能力。第(1)问,比较容易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的有效信息“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可知梁启超高度评价王安石

29、,“目的”需结合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方法”从“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得出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从“皆一一详辩之”得出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年,邓稼先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到中国,开创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广泛调研,鼓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技术设备落后的环境下,邓稼先咬紧牙关,结合实际,组织人力分头攻坚,大胆地带领大家使用算盘这种“土办法”,进行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他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有15次在现场亲自领导并指挥核试验。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戈壁滩爆炸成功。随后

30、,他又和其他同事投入对氢弹的研究中。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讨论,举行了多次学术讨论会,有时就在大食堂里讨论,听众有的坐在地上,有的站在桌子上,谁有好的意见都可以提出来。如果谁也说服不了谁,就通过计算检验。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也爆炸成功。当时,氢弹试验成功仅仅花了2年多的时间,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摘编自祁淑英两弹元勋邓稼先等,-51-,考点重组,高频突破,-52-,考点重组,高频突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稼先在新中国国防建设中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时我国研制出核武器的有利条件。,参考答案:(1)领导开展了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并参与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推动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的研制成功。 (2)苏联的援助;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科技专家与年轻科研人员弘扬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发扬学术民主,激励群体智慧和创新精神。,-53-,考点重组,高频突破,解析: 本题考查科学家邓稼先。第(1)问求答项为邓稼先的“贡献”,根据材料逐项列举即可。第(2)问求答项为新中国研制核武器的“有利条件”,则要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的思路,宏观上是国际形势、党和国家的决策与支持;微观上是以邓稼先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的科学态度和工作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